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7.09.10
说起《周易》与《易经》,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回事,但具体说来《周易》与《易经》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何为易易就是变化。《周易参同契》说:“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后汉郑玄说:“易者日月也。”何为经经的原意为织布机上的竖纱,又指义理、法则,典范的著作。《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虽然是卜筮之书,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和文化体系。易的起源,传说远古时期伏羲氏观物取象始作八卦,显示了宇宙本体及自然体象之功能,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之原理。
易有三种,我国古代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个都是讲阴阳变化的,所以叫作易。这个解释看来是很合理的,也已经被历代人所接受。《易经》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文献之一,集合了这三个易在内,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为夏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由神农氏所作。神农氏也称连山氏,是古代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伏羲氏所作的“易”,经过19代传承之后到了神农氏,神农氏对易象的运用进行了推广。《连山易》的八卦图,称为先天八卦图,以艮卦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并运用阴阳消长的原理来解释事物,以此为中医奠定了基础。
《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为商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黄帝所作。黄帝号轩辕氏,又号归藏氏,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学的发展从神农氏经过8代传承后传到黄帝,黄帝别于连山重仰观天法而主变,偏重俯察之地方而主藏,作《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归藏易》的八卦图称为中天八卦图,讲阴阳调和,以地包天,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阳变阴合,乃能生生化化。《归藏易》对后世影响很大,对于文字、音律、文、五行、干支、历算、礼制等文化,特别是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久远世事沧桑,《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最后只有《周易》流传至今。
《易经》原是上古卜筮之著述,在商末周初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将其引入了“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八卦、六十四卦是占卜用的,但卦中包含着哲学思想,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观点。500年后经过孔子及其后学弟子传述,他的哲学蕴涵才被揭示出来,为众人所知晓。又经过历代众多学者的研究,使《周易》成为中华文化的最高典籍。易学揭示天地自然及社会发展变化之规律,对儒、道、墨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影响。易学就像一个万花筒,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在各门学科都得到广泛运用,如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历法、数理、生物、音乐及军事、医学、武术、气功等方面都与《周易》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我们今天所用《易经》就是以前的《周易》。易经里面有三个分支,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手上用的《周易》总称之为“三易”。《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时,他研究易经后所作的结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都是由此延续发展下来了。
《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的八卦位置(方位图)和易经的八卦位置是完全不同的。黄帝时代的易是《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又是从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
有人说《归藏易》和《连山易》是不是失传了?其实这种易经在民间一直秘密地保留了下来。江湖术士的看相算命,《道藏》里面的一些东西,古时的堪舆学等。
易经具有普世价值。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也是群经之首。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热潮,易经也普遍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常常把易经的易理当做重点来学习,易经的理也很重要但不要困在里面,否则很难走出来,有人学的真好但却不会用。真正起用的是易经的实用性法则。易经的理、数、象称为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和象。易经当中的八卦图、分宫卦象次序、京房十六卦变、十二辟卦以及六十四卦中的方圆图是实用性法则的重点。古代的一些秀才,如果被困在了深山老林,用手掐指一算便可以找到突围的方向。这就是使用了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中的方圆图。易经的法则,用在哪个地方都是对的,都能够说得通。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就是没有区别,老掉牙的课题了,《周易》就是《易经》,《易经》只特指《周易》,谁敢反对?外面有几个帖子,堪称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连基本的易学、《易经》、《易传》、术数的概念都搞不清楚,张冠李戴。广义易学包括义理和术数,严格意义上的易学就是象数易,主要流派就汉易和宋易。这就是易学的概念,包括《连山》《归藏》都属于易学范畴,不属于《易经》这一本书的范畴。《周易》即是《易经》,《易经》特指《周易》,且一定不兼指《易传》《连山》《归藏》。历史决定,易学的发展决定。《周易》由于孔子的原因,由于儒家易学建立大一统的局面,到了汉代才始称为“经”,从此《易经》即是《周易》。再有四库全书的经部之首《易经》,那些胡说八道的睁开你们都狗眼看清楚跟《周易》可有区别?
易经与周易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基于观象授时的治国法典,后者是利用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释述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的哲学著作。易经产生很早,从伏羲画卦开始,爻辞也应该很早,从爻辞记载的刑法就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所以读懂易经要按先天卦序理解爻辞,周易是周人对易经的解释,这个时候,历法已经比较完备,观象授时逐渐淘汰,依靠原始易经治理国家已经难以解释世象,因此,文王对卦象进行了重新演绎,孔子在此基础进行多方面的阐释。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周易。
现行说的《易经》是《周易》的一部分,主要指上下经,内容很少,也很杂乱,属于商周之际流传下来的占筮记录。
《周易》,除上下经外,还包括《彖》《象》《系辞》《说卦》《杂卦》《文言》等周代出现的解释《易经》的内容,相传为周文王、周公和孔子所著,但现代研究表明,未必都是此三人所著。
《易经》只有经文,《周易》包含解释,这就是本质区别。
但民间说的易经,又不是这含义,比《周易》含义更广,更多的是指各种预测术。
《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可见《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一般称之为“三易”。神农时代《连山易》、黄帝时代《归藏易》、以及《周易》,也有人认为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易经》。可惜的是,《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易经》只剩下了《周易》,易经的起源估计要在距今8000年前甚至更早。
最早的易经源于观象授时,更多的是经验的部分,所有的经验总结出一句话:万事万物都源于阴与阳。当然这是猜测,因为最古老的内容今天都看不到了。
周易则是基于阴阳的观念之作,有人说是哲学的书,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它主要内容以观念居多,而不是经验居多。
两者都是用于占卜,都有同样的思想:万物源自阴阳,万事也源自阴阳(很可能早期易经只有万物源自阴阳)。
学大明,惟于此书,仍多瞢瞢。”我非常赞赏高亨先生的看法。高亨先生认为:治易之途“应该考释经文,参阅旧说,探索它的原本意蕴”,这也就是说,要探索它的先天易理和先天卜筮的意蕴。
后天《易经》即《周易》,吸收融合了《连山》和《归藏》的卦辞和爻辞,先天《易经》并没有遗失!与此同时,解释先天《易经》的《易传》被儒生修改,专门为后天《周易》服务,其互相矛盾之处甚多。由于儒生们篡乱《易传》时,并不知道汉武帝会独尊儒术,所以粗浅附会之处不少,当然这绝对不是孔子的本意。这样一来,就直接造成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人们越来越看不懂《易经》了,直到当代人也难以走出《易经》研究的误区。
我觉得易经是属名,四书五经中的一经。周易是书名。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一部书中的一个属种,一个是具体书的书名。当然,还有其他区别,但是本质区别就是属种了。不好意思,没什么文化,纯属瞎掰。(*^o^*)
《易经》就是阴阳变化的八卦象,或谶,能够深刻阐明变化莫测隐而难见的八卦道理。伏羲创造的八卦是巜易经》的开始,这是宇宙之相,载之于自然之道,行之于阴阳,现之于八卦。而巜周易》的易,也就是对其深刻的道理,用文彩说辞进行了进一步追问与阐释。完成对《易经》的解释,是孔子的巜十翼》,并且对乾、坤两卦,特别作了巜文言》。
我告诉你们易经怎么来的(我猜的):就是很早以前,有个人,善于思考和归纳总结,打败了对手,俘获了女人,生了很多孩子,家族兴旺。有一天,大家围着篝火烤火,这个人思索万千,拿起一根木炭,把自己的想法,在山洞墙壁上画了一个阴阳鱼。后来,大家见到这个图后,启发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直到后来,有人专门研究此图形,就出现周文王易经、武王八卦之类的,把自己的理解标注成带文字的解说。形成了现在传世的易经。其实,易经就是一个哲理,懂其道理,比去扣其文字,要收益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