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昌、驳、宗、庭、槐、狂、郭、囚、邀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的语气。
3、了解徐童用巧妙的方法,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做法。
重点难点:熟练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的语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练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的语气。
教学媒体ppt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一、出示课题
1、读句子:东汉末年,南昌有个姓徐的儿童,聪明伶俐,善于辩驳,大家都很喜欢他。
2、出示课题:徐童保树(齐读课题)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为什么、怎样
(徐童为什么要保树,他是怎样保树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分小组自学生字。完成小练习
3、大组交流:
“锯”与“据”区别。
猜字谜:(个别读、齐读)
庭院天井四方方,方方正正口字状,
院子当中如有木,木在口中不吉祥。
(困)
房屋造得四方方,方方正正口字状,
房屋当中如住人,人在口中不吉祥。
(囚)
三、读懂课文。
(一)、徐童为什么要保树
1、思考:徐童为什么要保树?让我们先来看看徐童保护的是怎样的一棵大树呢?
2、自读第二节,把描写树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
(1)指导读句子:这树挂满了墨绿色的叶子,就像一把巨大的伞,夏日遮掉骄阳,冬天挡住狂风。(比喻句)
(2)汇报,读出句子。出示树的图片
板书:___________的树
3、通过读了句子你知道这是一棵()的大树。
4、师:这么好的一棵树,老先生要除掉它。徐童却想尽办法保住它,这是为什么
5、出示两个问题:
(1)老先生为什么要砍树(2)徐童怎样保树
过渡:带着两个问题,小组合作读3—4节,并在组内讨论一下.
(二)、徐童是怎样保护这棵大树的?
1、老先生为什么要砍树
(1)出示第三节。快速阅读第三节,.谁能说说老先生的话应该怎么读?
(2)找到书上的词语(摇头晃脑)抓住“摇头晃脑”指导朗读
(3)你能做做摇头晃脑的样子吗?既然是位老先生,他说话的语速应该怎样
(4)你能摇头晃脑的读读这段话吗?
(5)生评读(师提示:放慢语速、读出字谜的节奏感、“困”字重读、“困境之中”重读)老师观察谁最像老先生。
过渡:老先生说的话很有道理,徐童又是怎么说的?
2、徐童怎样保树?
出示第四节。
1、轻声朗读第四节。徐童怎么样地说?(一本正经)
2、说说“一本正经”的意思(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3、质疑:徐童觉得老先生的话可笑,为什么还要一本正经地说呢?(指名读)如果徐童当面嘲笑老先生,老先生一定不能接受,“一本正经”地顺着老先生的意思,反而能保住树。
3、那你能一本正经的读读这段话吗?自渎
4、个别读、评读(师提示:重读房屋、人、囚、囚禁)、齐读
5、徐童用什么方法保树.板书:徐童用猜字谜保树
思考: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
6、男女对比读老先生和徐童的话,想想老先生和徐童都用了什么办法(猜字谜)
小朋友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向徐童学习动脑筋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学习第五小节
(1)引读:听了徐童的话,郭林宗……
(2)想象说话,郭林宗哈哈大笑起来,心想:()。
口头练说,指名交流。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徐童运用他的智慧给老先生带来了好处,也给人们带来了这么多好处,
2、让我们捧起书本,再来感受一下徐童的聪明伶俐、善于辨驳。
师生分角色齐读课文。
3、收集古今中外聪明人的故事,准备一个小小故事会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36、徐童保树
郭林宗:困不吉利
徐童:囚更不吉利
教学效果的反馈《徐童保树》这篇课文描写了郭林宗老先生因为觉得树种在院中不吉利,所以要砍树。徐童顺着老先生的话,用巧妙的办法,说服了郭老先生,保住了大树。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要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来劝阻或帮助别人。
徐童何许人也?课文中并没有告之他的真实姓名,只说他是一个姓徐的儿童。这样的名字倒是第一次接触,学生自然要问徐童是谁?有才思敏捷的学生马上反应他是个姓徐的小朋友。是呀,没有留下真名实姓的儿童,有关他的故事为什么会千古流传?教学时,我就让学生从课题出发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筛选,提炼出几个关键性问题“徐童为什么要保树?徐童怎样保树?徐童有没有保住树?……”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提出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继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通过朗读、思考、讨论探求答案,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昌、驳、宗、庭、槐、狂”六个生字。
3、了解徐童用巧妙的方法,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做法。知道要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来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的语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人物,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个姓徐的儿童,课文里称他“徐童”(板书:徐童)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出示课文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2、学习生字:昌(下面的“日”比上面的“日”略宽、扁)、驳(马字旁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
3、理解“辩驳”。(说出理由和依据来否定别人的观点)
4、完整课题,齐读。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郭林宗老先生觉得树种在院子里不吉利,要砍掉它。徐童接着老先生的字谜,也编了个字谜,帮助他认识错误,挽救了大树。板书:郭林宗徐童
3、学习生字:郭(三拼音)、宗(平舌音)。
说明:学生读课文前,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读边思的好习惯。通过读文,让学生熟悉文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在概括课文内容时,学生可能会表达得比较繁琐,教室可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用简洁明了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第二小节
1、徐童要保护的是怎样一棵树?自读第二节,把写树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
2、学习生字:邀、庭(后鼻音,指导笔顺)、槐(指导笔顺)、狂。
交流,出示句子:这树挂满了墨绿色的叶子,就像一把巨大的伞,夏日遮掉骄阳,冬天挡住狂风。
3、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大槐树的喜爱)
4、师:这么好的一棵树,老先生却要除掉它。出示:这不是太可惜了吗?(指导读出问句的语气)
学习第三、四小节
过渡:大槐树能遮阳挡风,老先生为什么要砍掉它?徐童又是怎样保树的呢?
1、学生自由读第三、第四小节,思考。
2、哪一小节写了老先生砍树的理由?出示第三节。抓住“摇头晃脑”指导朗读。板书:困不吉利
3、听了老先生的话,徐童觉得怎么样?他又是怎么说的?出示第四节。指导朗读徐童的话。板书:囚更不吉利
4、质疑:徐童觉得老先生的话可笑,为什么还要一本正经地说呢?
5、交流。(如果徐童当面嘲笑老先生,老先生一定不能接受,“一本正经”地顺着老先生的意思,反而能保住树。)
板书:
不砍树
分角色读3、4小节。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11个(昌、辩、驳、郭、宗、邀、庭、槐、狂、囚、锯),积累词语10个(南昌、善于、辩驳、邀请、做客、庭院、槐树、狂风、囚禁、吉利)。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了解徐童针对老先生的话中纰漏迅速加以辩驳,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做法。学习运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劝阻、帮助别人。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徐童针对老先生的话中纰漏迅速加以辩驳,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做法。学习运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劝阻、帮助别人。
一、揭题释题。
1.出示课题:36徐童保树(齐读)
2.徐童是谁?
3.出示第一节:东汉末年,南昌有个姓徐的儿童,聪明伶俐,善于辩驳,大家很喜欢他。(指名读)
4.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徐童正是凭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善于辩驳,保住了一棵大槐树。
5.(出示投影)瞧,这座庭院里的这棵槐树长得更是茂盛。(出示句子:这树挂满了墨绿色的叶子,就像一把巨大的华盖,夏日遮掉骄阳,冬天挡住狂风。)(齐读)
6.就是这样一棵树却要被除掉,你觉得可惜吗?课文中用了反问的句式,更突出了徐童的痛惜之心。(出示句子:而您却要除掉它,这不是太可惜吗?)(指名赛读)
7.这里的您是谁?
8.过渡:郭林宗老先生为什么要除掉这么好的一棵槐树?徐童又是怎样保住它的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接龙读课文(读通读准)
2.学习生字新词:南昌辩驳邀请庭院槐树囚禁华盖一本正经锯
(1)指名小老师领读。
(2)交流学法。
(3)齐读所有词语。
(4)小老师带读卡后词语。
三、重点学习三、四节。
1.郭林宗老先生为什么要除树?
2.原来,他这一举动是与看到的一个字谜有关。(出示字谜1)(指名读)
3.谜底是——(板:困)出示句子:你想,木在口中,不是一个困字吗?谁愿生活在困境之中呢?(指名读,小朋友,你们发现吗,其实这两句都是反问句,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对了,齐读。用反问句是为了更加肯定,起到强调作用。)
5.如果你在场,你会用什么方法?
6.师:是呀,徐童没有正面反驳,他有他的对策,那就是如法炮制,也用字谜来开导郭老。谜面是——(指名读,出示字谜2)(板谜底:囚)
7.分组读字谜,说说:把你的方法与徐童的这方法比,谁的好?妙在何处?
9.听了徐童这番振振有辞的辩驳,郭林宗便——(齐读最后一节)从看见砍树到上前劝阻,但没被接受所以只能再进行辩驳,直到最后郭老心服口服,真是曲折有趣,有没有兴趣来演一演。
10.四人小组配合演一演。
四、小结巩固。
1.师:徐童正是凭着他的聪明才智,用他人的方法——字谜,帮助他人改正了错误。板:如法炮制
2.学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3.小结:我们要学习运用别人能够接受的方法劝阻帮助了别人。
教学板书:
起因:郭伯伯砍大树
经过:郭伯伯的
理由:困用同样的方法说服别人徐童反驳理由:囚
结果:保住了大树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积累词语8个。
3、了解徐童如法炮制,用他人的方法,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做法。学习运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劝阻、帮助别人。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10个,积累词语8个。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徐童如法炮制,用他人的方法,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做法。学习运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劝阻、帮助别人。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等
1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32徐童保树
2、质疑:谁是徐童?他是怎么保住树的?他为什么要保住树?
3、过渡: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我国古代东汉末年的一个聪明的儿童,了解他用了什么方法保住了树。
4、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徐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读课文
4、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并且将字卡逐个贴出。
(2)说说哪些生字是难记的?
(3)读词语
三、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1、四人小组学习课文
小组齐读课文
根据课文的词,句,内容分别提提问题(看哪组的问题提得最有水平)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例:老先生为什么要砍树?徐童用什么方法使老先生不砍树了?哪里可以看出徐童的聪明伶俐,善于辩驳?
3、根据问题找找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来回答(找到的句子齐读,两句单引号中的句子分角色来朗读。)
4、评议哪些问题提得有水平
5、分角色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
1、找一找有关老槐树的句子。
2、出示:老槐树挂满了墨绿色的叶子,就像一把巨大的华盖,夏日遮掉骄阳,冬天挡住狂风。
3、把什么比作什么?
4、老先生的可笑体现在哪里?
5、读一读他说的话。
6、再读徐童说的话,体会他的聪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找朋友进行表演(自己准备—集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