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硕在真实影像计划的映后现场|图源:微博@ReelFocus真实影像计划
《在路上》映后的一家三口|图源:微博@ReelFocus真实影像计划
但是,在《在路上》映后现场,我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即使上了台还不停地拿着手机互拍、毫无包袱地面对镜头、永远毫无顾忌地说着大实话,这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来自纪录片之家的震撼。这让我不得不放下那些顾虑,凭直觉走近徐康硕和他作为“名导之子”生活。
《在路上》剧照,徐童、唐小雁和徐康硕一家三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下是我从徐康硕那里了解到的关于他的故事,也是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
捡来的父亲
徐康硕原名不姓徐。
他出生于2001年——8年后,徐童才在算命先生历百程那里第一次见到唐小雁,从此,她的“孤单命”终了,徐童导演的“唐氏家族宇宙”也开启了。
《算命》海报。从《算命》(2009)到最近一部《他们是肉做的&肉是怎么做的》(2021),徐童的“唐氏宇宙”系列还在不断延续。|图源豆瓣
而在康硕这里,自他2岁父母离婚后,唐小雁和唐家的一切就逐渐淡出了他的生活。他的脑海中一直保留着亲生父亲出轨的证据:父母离婚前,他就见过那个后来成了他后妈的女人。然后,父亲和这个女人有了新的家庭,又生了两个新的孩子,也慢慢切断了和他之间的父子关系。
在居无定所的成长过程中,康硕第一次见到了徐童。那是《老唐头》刚拍完没多久的事。那时,康硕正在东北的一个亲戚家寄宿,唐小雁和徐童一起接上他,“出去玩了一个月”。
“你们去哪儿玩了?”我问。
“去我姥爷家。”康硕回答。我反应了几秒,才意识到他口中“玩了一个月”的目的地就是纪录片中老唐头的家。从那之后,康硕偶尔也会被叫去他们北京的家里小住。
《老唐头》海报,这时一部以唐小雁的父亲老唐头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唐氏宇宙”之一|图源豆瓣
康硕小时候二人为数不多的相处时光|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就这样居无定所地长到十四五岁,一直在寄宿家庭里努力当隐形人的康硕决定自己住,于是用亲生父亲给他的生活费出去租了个房子,终于不用再看人脸色生活了。直到突然有一天,父亲毫无征兆地把自己拉黑了,有传言说是他生意失败破产逃了,总之,康硕突然成了没有人管的孩子。
这时,唐小雁和徐童把他“捡”走了。
“养老院纪录片学院”
接手康硕之后,唐小雁经常对他说:“我又梦到你小的时候了”。在她的梦里,儿子好像永远都是2岁之前的的样子。而她再次给康硕承担起母亲的角色时,康硕已经17岁了。
康硕翻出自己2岁时的照片,说:“这应该是我妈梦里我的样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后来的母子二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们这才发现,这不是一个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他有很多缺点——而更糟糕的是,他甚至已经不是一个小孩了。那时,康硕在上职高,成绩不好,爱打游戏,对未来也没有任何规划,而这个年轻人现在是他们的责任了。
在康硕职高毕业后,他在徐童和唐小雁的建议下,选择了张家口的一所专科学校,学习应用英语专业。
不过,这并不十分重要。因为他“捡来的父亲”是徐童,而徐童在他大一这一年去往老唐头住的养老院拍摄新的纪录片,他也带上了康硕。
在那个被康硕称为“养老院纪录片学院”的地方,徐童既是导演,也是老师。他让没有摄影基础的康硕担任摄像,在实践中边拍、边骂、边教,这些教训儿子的镜头有一部分也被剪进了片子里,但却没有给他镜头,所以康硕在《肉》里一直是一个隐形人一样的角色。
“养老院”最后被剪成了《他们是肉做的&肉是怎么做的》(2021),分为上下两部|图源豆瓣
在养老院里,一家三口和老唐头的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这部极具徐童个人风格的作品拍摄过程中,康硕也习得了极具徐童个人风格的纪录片技法。这是他第一次进组,第一次接触纪录片拍摄,就遇到这样一部作品,这让“徐童之子”四个字以比血缘关系更深的方式刻进了他的创作基因里。虽然他在当时还没想过要做一个导演。
康硕真正的导演梦,实打实是被爸妈给“激”出来的。
纪录片之家的大实话
在ReelFocus真实影像计划《在路上》映后的现场,徐童和唐小雁两人不仅来为儿子撑场子了,而且还呼朋唤友地叫了许多朋友一起到现场看片。但等一上了台,两人口中一句句全是对儿子的打压,没有一句鼓励,让我一个观众听着都觉得“这也太狠了”。但对于从小在寄宿家庭长大的康硕来说,这些缺席了多年的管教,却并非都那么逆耳。
“所以他们就跟我说,说这个孩子你得把他扳过来,哪怕不惜用这种特别狠特别什么的手段,骂的、打压的也要把它掰过来。”康硕回忆父母刚接到他时说的话,而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
康硕18岁生日时,父母送了他一台佳能5D,过完生日又给收回去了,只让他用手机拍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康硕想要专升本的时候,他们说:“你觉得你那么傻逼,你能考上吗?就算你运气好考上了,从本科出来你还是个傻逼,你考他干啥?”康硕听进去了,他觉得,说得对,虽然难听,但确实是大实话;后来,康硕就去跑剧组,他们又说:“你这辈子都当不成导演,你听懂了吗?连摄像的你都当不成,以后不要说你是搞影视的,咱们家丢不起这人,我话就给你放这了。”这回还是当着全剧组的面,康硕听了,也被气到了,决定就要当个导演给他们看看。
骂归骂,徐童听说他要当导演,当即给他列了一个书单,
徐康硕的推荐书单,前15本是徐童推荐的,后14本是他自己读过并推荐的
徐康硕每读一本书,都会写详细的读书笔记,以此来记录阅读进度和读书数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徐童送给康硕的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但迟来的管教和打击自然也引发了不少的家庭冲突与对抗,徐康硕最终拿着一部手机离家出走了。他在一路上边走边拍,把气急败坏的爸妈也放进了镜头里,还哔掉了声音。第一次,他试着用摄影的方式夺回了属于自己的解释权,拍完之后拿给父亲看,徐童又是边骂边教,引导着他整理拍摄的素材和故事线,从能够完整的讲述一件事开始,一步步完成了自己处女作《在路上》。
影片最后一幕,落在出走的导演最终选择回到家里,在餐桌上痛哭流涕,对父母说要痛改前非,跟他们好好学习,决心做一个导演。这不是节目效果,而是记录着他真实的生活轨迹当真从这一顿饭开始,发生了转变。
《在路上》新海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那作为一个纪录片来说,你怎么评价它呢?”
徐康硕想了想,说,“作为一个纪录片,反正首先水平是欠缺的,拍的素材也不够,不能讲完讲清楚这件事,所以我才加了那么多字幕。对,所以《在路上》的水平就不是特别好。”
过分诚实的康硕后来跟我说,他是在拍了《在路上》之后,才开始自发地学习和读书。他独自来了北京,去到影视公司实习,学习后期剪辑技术,在东五环外租了一个月租1300元的小卧室,房间里贴满了电影海报。在这里,他一边实习工作一边开始了自己的新片的拍摄,也就是我后来看到片花的《假离婚》。
他希望能用这部片子去“覆盖”掉《在路上》带给观众的印象,而这个结果是目前所有看过这个片花的人,包括徐童和唐小雁,包括我,都为他的成长感到惊讶。如果第一部《在路上》还可以说是对徐童风格拙劣的模仿,那《假离婚》已经能看出青年导演徐康硕个人风格的影子了。
徐康硕有自己的野心。
虽然对自己的处女座不尽满意,但他还是拿着它到处去投有手机摄影单元的电影节,也确实获得了一些意外的认可。至于《假离婚》和其衍生短片《又是观察人类的一天》,导演也主动投了短片节和制片公司,目前《假离婚》长片已经得到一家意大利制片公司的支持,即将开始制作剪辑。连徐童都感叹:“你说他怎么找了那么多‘节’,那‘节’我都没听过,他上哪找的?”野心勃勃的康硕希望可以今年年底完成《假离婚》长片的剪辑,争取在明年带着新片投欧洲三大电影节。
在采访这个年轻的新导演的时候,我几乎不可避免地总要提到他那个有名的父亲,次数多到连我自己都替他感到被冒犯,于是我问他:“你会因此觉得不舒服吗?会希望在文中避免或减少你爸妈名字的出现吗?”
徐康硕回答:“这是现阶段不可避免的。我在很久之前尝试过避免,但是发现不可能。所以,就无所谓了。自己再慢慢努力吧。”
他形容:“就像一个不能吃辣的人,吃到特别辣的东西就本能地想喝水一样;我们看到一样东西,就想要拍它,也是一种本能反应。”
我想,在这样的家里成长,一个孩子很难不成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但他未来能长成什么样?父亲带来的影响又将如何在他身上得到体现?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