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丨纪录片导演徐童人活一口气~南方人物周刊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作者:徐琳玲日期:2019-04-11

“这就是文学和艺术的意义和魅力所在——让一个人脱离他有限的、狭窄的生活轨道,去感知、理解甚至去活一次他人的人生”

在上海一家不起眼的书店兼咖啡馆里,一场小范围的内部放映活动正在进行中。一楼早已满席,楼梯上、阁楼层,挤挤挨挨坐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影迷。

当天放映的,是纪录片导演徐童的两部新作——《赤脚医生》和《两把铁锹》。

片尾曲结束,徐童走上台前。他戴着一顶牛仔帽,看上去放松、健谈,讲起对摄影器材的摸索、拍摄技巧、剪辑手法、配乐心得滔滔不绝,恨不得一口气把毕生经验都倾囊而出。“想让年轻人们少走一些弯路。”他自个打趣说,“年纪大了,一开心就爱唠叨。”

十年里,这位60后导演把镜头对准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游民”——按摩女、小偷、算命术士、流浪艺人、乞丐、孤独老人这些野草般的存在——也用浓墨呈现出一个鲜活、生猛的“底层江湖”。

十年的纪录片生涯,在这条北方糙汉身上留下了斑驳的风霜。如同《麦收》里耕耘的农夫,他如今也在等待麦子黄了的季节。

“赤脚医生菩萨心”

纪录片《赤脚医生》是徐童第一部镜头不对准底层游民的作品。

片中主角孙立哲曾是中国最有名的医生,“知青偶像”,在特殊的年代一度被推向暴风眼的中央。

1951生的孙立哲来自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1968年,17岁的孙立哲投身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大潮。

在延川县关家庄插队时,他吃惊于当地缺医少药的现状,于是跟好友史铁生学医,开始为老乡们行医看病。在土窑洞里,这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北京知青进行了三千台手术,奇迹般无一失手,成了当地百姓心目中的“活菩萨”。

他的事迹被层层上报,后和邢燕子等五人被定为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典型,并成为当时“赤脚医生”路线所树立的一面旗帜,一时“红得发紫”。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孙立哲被审查,后又被平反、释放。不久,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辗转定居于美国。

纪录片一开头,就是孙立哲回国、回陕北“探亲”的场景。听闻他回来的消息,延川县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迎接这位三十年前的“救命大恩人”,隆重得如同庆祝当地庙会。他们扭起了大秧歌,敲起腰鼓,吹着唢呐,用陕北的信天游颂扬这位“菩萨医生”当年治病救人的事迹。

镜头跟随着孙立哲坐火车、回乡、走访故人的脚步,采访了他青少年时的同学、朋友,一同在陕北插队的知青伙伴,被他从“生死线”上抢救过来的延川老乡们,短暂交往又一同被审查的昔日女友,以及当年响应国家政策、带头做结扎手术的村干部。

在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华丽的音乐动效中,《赤脚医生》呈现出一幅历史的复杂面相,充满着各种吊诡、巧合、反转,以及阴差阳错、啼笑皆非的故事:

人道主义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里的“错位”;青年男女之间谈情说爱如何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对“赤脚医生”制度的反思、对“一刀切”式政策执行的批判……

相比过往的“游民”小叙事,徐童承认《赤脚医生》是他一个更有企图心的作品。他有一种特别的迫切感——要用纪录片把这段历史记录、保存下来。

“我希望,通过这个片子,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回关家庄探亲时,孙立哲无论走到哪里,都被老乡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着。除了叙旧,有许多人是来找这位当年闻名乡里的“菩萨医生”看病的。镜头里,一位老妇抱着生病的小孙儿在人群中挤了一整天,怎么都凑不到孙立哲面前。

徐童一直都很认同欧洲资深电影人、曾执掌柏林电影节主席之职长达18年的科斯利克(DieterKosslick)推崇的一句话:“个人的,即政治的。”这也贯穿了他拍纪录片的始终。

“我相信记录下的个体经验,是对社会最有力的检验,它彰显了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尊重的程度。而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的遭遇可能被忽视,可能被遗忘,甚至有可能被篡改,但一旦被记录下来,那是不可磨灭的。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没有乐趣,人就不活了么?你这话,太无情”

徐童出身于北京一个导演家庭。

他的父亲徐真,是新中国第一代科教片编剧、导演中的佼佼者,专长于动物题材的纪录片,曾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节重要奖项,代表作《灰喜鹊》《鸽》。在徐童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常年扑在秦岭山区、原始森林里拍片,一走就是一两年。“每次走前人干干净净的,等回来时就是胡子拉碴的,活像个野人。”

年幼的徐童和父亲徐真

小男孩都崇拜父亲,徐童从小就模仿着父亲的一举一动,摸过他从电影厂带回来的各种镜头、胶片、摄影器材。那时,他拿着父亲的海鸥相机学拍照,跟着学洗胶卷、放印照片,是学校里有名的摄影小记者。因着家庭熏陶,1983年,徐童考进了北京广播学院(简称“广院”)电视系新闻摄影专业。

1980年代,国门刚刚打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哲学、文学、艺术和各种人文主义思想一股脑儿地涌入,青年人中兴起一波跟着一波的“读书热”、“思想热”。

“那时候,我们都流行读大部头的经典,读尼采、福柯、萨特的哲学,小说就是读《百年孤独》这些来自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一直到卡夫卡,从古典主义到现代派这150年左右的文学经典。”

他对世界、对周遭人事秉持的态度和价值,也在那个时代定下了基调——“就是那些最硬核的东西,关于人道主义,社会公正,以及自由、平等、博爱、法治这些关键词,深入骨髓。”

1985年,在广院读书期间的徐童

在崇尚文学、艺术的年代,这个年轻人对未来有一个清晰又模糊的志向——“一定要做一个艺术家。”

当时,他是系里的高材生,专业课拔尖,常跑在外头拍片子。临近毕业分配,北京电视台到广院招人,挑中了三个,他是其中之一。

毕业前夕,一封匿名举报信寄到了教导处,揭发了几年前的一桩代考事件。徐童和同专业的一位师弟双双受处分,代价是不予毕业。

对一个刚刚20岁出头、未经历世事的年轻人来说,这不亚于一场“灭顶之灾”。像南美丛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了翅膀,这桩小事一步接着一步地改变了徐童的人生轨迹。他默然接受了惩罚,并第一次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即使看上去很单纯的同学,人心有时也是不可测的。”

“情义,情种,情怀”是徐童对这位师弟的评价。这三个词,也是他自己的写照,贯穿了他处世、为人和做艺术的道路。

为了省钱,徐童一直租住在北京东郊的城乡结合地带,邻居、街坊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乞丐、小偷、妓女、流氓。他结识了许多人,和一些人成了朋友,一起喝酒、聊天,也听了很多故事。那段忙于生计的日子,他保持着做笔记的习惯,“因为怕自己把这些故事淡忘了。”

2007年左右,刚迈入40岁的徐童正处于人生的一段低谷。忽然间,那个一直被按捺着的理想越来越强烈地涌动着。

“为什么一定要做艺术家呢?因为80年代种下的那种见地太强烈、太深入骨髓了。你除了要表达自己之外,还有一种焦虑,包括所有历史上留下的作品都给出一个这样的激励——人要不枉活此生,你要把来过一遭的痕迹留下,也就是你应当把对社会周遭、对人的这种所谓的感悟、感觉诉说出来。”

他几乎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珍宝岛》。这是一部非虚构基础上的虚构作品,以一名警察为主角,“张冠李戴”地串联他在近二十年里见过的、听说过的许多人和故事。

小说和文字,远远承载不了迫切需要找到出口的表达欲。他干起了“老本行”,用一台家用级小摄像机开始拍纪录片。这是他当时唯一能摸得着的机子,“当时想着赶紧拍,上战场就顾不上挑拣枪了。”

那时,徐童住在北京东郊的高西店,每次外出或去农贸市场都要经过一条街,街上开着几家洗头按摩小店。来来回回走得多了,他和按摩店小妹们混了个脸熟,其中一个叫苗苗,20岁。“第一眼看到苗苗,就觉得她很特别,爽朗、天真,完全不像做这一行的。”

在和苗苗的攀谈中,徐童得知她的老家在河北农村,一个有着大片大片麦田的农业区。这个意象吸引了对乡土有浪漫情结的徐童。6月麦子黄了,他跟着苗苗回了老家,见到了她的家人:患重病的父亲趴在炕上输液,母亲出门赶集,弟弟年幼,已出嫁的姐姐也自顾不暇。在外打拼的苗苗,是这个家庭唯一的“顶梁柱”。

“这是一个很辛苦的女孩,为了养活一家人一直在奔波,这种奔波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为代价的。”徐童回忆说,“我那时就想一定要把苗苗的故事拍出来。”

连着几个月,他每天都在苗苗所在的按摩房里“蹲点”,只要不影响她的工作,就在一旁候着。他拍下了苗苗和小姐妹们的闲聊:骂老板贪财无情,数落讨厌的客人……他跟着她们去KTV唱歌、找乐子,谈恋爱。

和《珍宝岛》一样,《麦收》的拍摄和后期完成得非常顺利。2009年,徐童又认识了在燕郊算命的厉百程。厉百程双腿残疾,幼年父母双亡,被兄长虐待,很早就离家流浪。每天摆完摊后,他回到破败的出租屋,照料着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石珍珠,这是他的智障媳妇。两个孤苦伶仃的人相依为命。寒冬来临,他带着石珍珠从燕郊回到老家,也等待来年的机会。

《算命》采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的叙事结构,镜头跟着历百程从燕郊到老家清龙县,再到石珍珠老家,记录下小人物在不同时空里颠沛流离的人生,以及其中的人情世故。

“残酷又温情。”——一位影迷如此形容徐童的作品。

观看徐童的作品,让人一边为这些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感到难受、悲伤,一边又感慨于生命的生猛与顽强。当你刚刚被片中流露出来的片刻温情感动着,措不及防中,又目瞪口呆于导演猛地撕开他们的另一面——那些不那么光彩、甚至有点不堪、却压抑不住的灰暗和人性欲望。

这些镜头记录下的真实,会让在顺境中长大、习惯了主流社会教养的年轻人们感到眩晕和失语。

《赤脚医生》放映中,有几分钟,好多女观众低下头或别过头去,也包括我。四五年前第一次看“游民三部曲”时,我和朋友中途几次低下头,同时又为自己感到羞愧——觉得这种躲避,是对那些镜头里的人物的一种不尊重。

在现场,一家书店的老板有点激动地谈起自己的感受。“我们可能要比他们幸运一些,没有生活在他们那种处境下,但是那种情感、感受,在某一瞬间都很相似。”

3月底的上海,我和徐童、唐小雁一同行走在老法租界的法国梧桐下。路上,我提到每次看到他的片子,都有“一种世界观被摇晃”的失重感,需要花上大半天才能平复被搅动的心绪。

这让徐童听了很高兴,“这就是文学和艺术的意义和魅力所在——让一个人脱离他有限的、狭窄的生活轨道,去感知、理解甚至去活一次他人的人生。”

十年跟拍底层游民,也逼着徐童反思自己生命中的“轻”与“重”,思考“活着”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拍《算命》时,他看到大冬天夜宿街头的乞丐,问出了一个知识分子气十足的问题:活得这么辛苦、这么没有乐趣,干嘛还活着呢?

“没乐趣就不活了么。你这话,太无情!”厉百程第一次朝徐童发了一通脾气。

“活着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不光是爱情这些东西赋予的。”经历了前半生的起起伏伏,徐童曾说是苗苗、厉百程这些人救了他,把他从灰暗和恐惧中拉了出来。

这些年,他甚至有了一点点“自虐”倾向——特别愿意去体会人在困境和逆境里的那种分量感,“因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和命运抗争的那一口气。”

“零”和距离

看过徐童作品的人,都会惊诧于他和被拍摄对象之间近乎为零的距离。

《算命》中,摄影机的镜头从上到下俯拍,几乎贴着唐小雁的头,近距离地拍下她用针穿红绳扎肚皮、以求来年转运的举动,看得人肉痛起来;《老唐头》里,家庭成员们正为家事吵得不可开交,忽然大姐扭过头来,“徐童,你来给我们评评理”,仿佛镜头完全不存在。

徐童说自己很认同北京电影学院的老教授、有“中国纪录片之父”之称的司徒兆敦说的一句话,“所谓纪录片,就是陪一个人过一段日子。”

拍《算命》时,徐童认识了常来找厉百程算感情运的按摩店老板娘唐小雁。这是个16岁就离开家乡出来闯荡的东北女子,经历坎坷,性格凌厉泼辣。她找厉百程讨教破解“孤单命”的办法,一转身又以过来人姿态告诫手下的小妹——“男人是什么东西呀?”

从拘留所出来后,唐小雁对他一字一句说:“徐童,你让我干任何事都行,就是要我的命,我都能给你。”

2009年,徐童到黑龙江探望关了店、回到老家的小雁,见到了她的父亲唐希信,一个年过八十依然生猛、鲜活到“疯魔”的孤独老人,他和儿女们相处得磕磕碰碰,对过往拧巴又矛盾。唐希信成为徐童下一部纪录片《老唐头》的主角,接着是唐小雁的四表哥(《四哥》)。在《老唐头》中出场过的唐家老三,一个沉迷于诗歌小说、蹉跎大半生的文学爱好者,又成为《两把铁锹》的主角。

2011年,徐童在拍摄《老唐头》

看着很粗犷的徐童说自己是一个“怪人”。和他接触过的人,会觉得他温和内敛,知识分子和文人气很重。但实则“内心很狂野,有江湖气”。“所以我和小雁他们很合得来,打起交道来毫无障碍。”

我们聊起著名纪录片导演周浩的作品《龙哥》,以及一个纪录片导演究竟该和被拍摄人物如何相处的话题。徐童由衷地欣赏周浩那种冷静的思辨力,称他为“解剖大师”,“像一把手术刀,以及和人物始终保持那种审视、静观的距离感,镜头处理拿捏得特别准。”

相比周浩,他说自己似乎无法保持这种冷的距离感,“好像拍什么,就掉进什么里了”,自然地和对方捆绑在了一起。“这容易带入作者的一些情绪,失去了距离感,会产生某种失真感。”

“但是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由于我跟人物完全站在一条战线上,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所以,人物对镜头的信任感是特别强烈的,会把他不曾说过的话,在别人那里不曾表露的东西,在你的镜头前面表露出来。因为(你)是他同伙,他没有顾忌,也更加敞开。这样,镜头可以拍到人物很真实的东西。”

原罪:“被表达”和“被看见”

“纪录片是有原罪的。”纪录片导演、金马奖得主周浩曾坦陈:“做这个职业,就要去承受它的原罪。”

伦理问题,也是徐童被质疑得最多的——为什么要把这些小人物不够体面的、灰暗的部分记录下来?为什么这么残忍,去撕掉他们最后一丝尊严?以及把这些故事拍出来,这算是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么?

非议的口水多了,有时也让徐童很生气——“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他们愿意向我敞开自己,让我记录下来。我觉得我们之间没有障碍。”他也碰到过麻烦,是在某个片里出场的一个次要人物,这成了他不愿意提及的一块“心病”。

《老唐头》完成后,徐童曾用电脑把片子放给唐希信看。老头儿看完后,还对他有了一点不满——明明片名叫《老唐头》,他才是主角,凭啥要把这么多镜头分给其他人?

让他真正感到陷入道德和法律困境的,是2013年拍摄完成的《四哥》。四哥是唐小雁的表哥,是一个职业小偷,曾多次入狱,同时也非常具有江湖中人的“魅力”。徐童用黑白影像记录下四哥的“日常江湖”和他回忆的狱中岁月。

《四哥》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做了一次首映后,就再也没有放过。徐童决定今后再也不碰这一类的禁忌题材,“太难,太纠结了。”

相比四哥、苗苗、厉百程、老唐头,唐小雁是徐童的“游民”系列里最为特别的存在——“相比他们,她更有个人的自觉,有主动性。”

“因为她的阅历、她十多年曲曲折折的人生经历——从老家出来当服务员,到过珠海,后来又到北京,做过夜总会的伴舞小姐、被性侵过,自己又开过按摩店、当过黑煤窑老板,经历过很多很多,她有倾诉的欲望,愿意把自己作为一个样本从人群中抽出来,让大家看到。这是我觉得她最不一样的地方。某种意义上,她已经成为她那个群体的一个代言。”

“如果我不去讲我的这些遭遇,不去拍我家的这些故事的话,那我们这样的人的生活可能就永远不会被人知道。”在一次和观众的交流中,唐小雁吐露自己的心声。碰到放映有关自己和家人的片子,她常常躲开,“因为一看就会哭会流泪。”

上海当天的放映现场,当身着驼色大衣、戴着眼镜、扎着发带的唐小雁现身时,人群中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竟然有机会看到小雁姐真人,比看到女明星还激动。”一位影迷说。

十年间,徐童和他的纪录片也改变了唐小雁的人生轨迹。自《老唐头》起,她参与的程度越来越深,已成为徐童的重要合作伙伴。最近四部片都由她担当制片。在《赤脚医生》的片尾,打出了一行字幕——“摄像唐小雁”。

徐童用“聪明”来评价这位搭档。每次参加国内外电影节、影展和重要的放映活动,他都会带上她。2013年,两人一道做客窦文涛在凤凰卫视主持的“锵锵三人行”。

徐童一直留意观察着小雁身上微妙的“变”与“不变”。他早有计划完成一部以唐小雁为主角的纪录片,片名叫《小凤》——那是唐小雁在老家的小名。

“但我老觉得还没拍完,因为后面路还长着,她还在走着呢。可能等年纪再大一些,再有个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跨度,到时把它们剪辑在一起就成了。会是一个超长的纪录片!”

THE END
1.纪录片算命徐童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搜索“纪录片算命徐童”搜索结果页面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纪录片算命徐童”相关视频的搜索和在线观看服务。http://client.so.pps.tv/so/q_%E7%BA%AA%E5%BD%95%E7%89%87%E7%AE%97%E5%91%BD%E5%BE%90%E7%AB%A5_ctg__t_0_page_1_p_1_qc_0_rd__site__m_1_bitrate_7
2.豆瓣9.2分纪录片《算命》“算不尽芸芸众生微贱命”《算命》诞生于河北燕郊,一次偶然的经历,导演徐童在燕郊行宫村找朋友的路上,认识了算命先生厉百程,两人渐渐成为了朋友。 厉百程身患残疾,孤独半生,40多岁时他花了130元人民币买回来一个大自己三岁、又聋又哑且患有智力障碍的女人做老婆,这个女人就是石珍珠。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6365999
3.《徐童算命》电影在线播放第57集 第58集 第59集 第60集 第61集 第62集 第63集 第64集 第65集 剧情简介 《徐童 算命》是凯·帕克,Nosbusch 导演的一部超级经典的台湾剧 日韩剧印度片,该剧讲述了:苏昡放开她的手,想看更多的相关影视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sxcaa.com.cnhttps://www.sxcaa.com.cn/play/849632/2l1ha.html
4.纪录片算命完整版徐童游民三部曲www.iqiyi.com网友收藏链接基本信息: 链接地址:http://www.iqiyi.com/w_19rrbqmeud.html 链接标题:纪录片算命完整版 徐童游民三部曲-原创-高清视频-爱奇艺 所属网站:www.iqiyi.com 被收藏次数:1次 发现者:mfswhytv 最先发现时间:2018-05-17 07:17:45 所有收藏用户:mfswhytv http://m.fwol.cn/show_sc.php?urlid=15713264
5.《徐童算命》在线观看电视高清无删减版财经《徐童算命》,该片讲述了:韦基舜?、崔珉豪、伊東遥、尹善进、Katerina、的精彩情节故事:?王煊右手食指和中指间夹着一张枯黄的纸承载着盛烈的奇景如同在演绎神话之繁盛超凡之永恒自纸张上迸发出刺目的光那是不朽的刀意那是永恒的剑光那是无坚不摧的御道枪芒新篇623章千眼蜈蝶5破就有资http://www.da-gang.com/family/tv_90506955.html
6.晚上看了闻名已久的徐童作品,纪录片算命来自薇亦作芷9885晚上看了闻名已久的徐童作品,纪录片《算命》。被如此粗粝而凶猛的真实击中,心情跌宕,难以言喻…… 它让我想起第一次看到贾樟柯《小武》时的惊喜与震撼。我还是更喜欢现实主义题材,以为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电影https://weibo.com/6454710622/KiPo6BeWl
7.纪录片算命完整版[徐童游民三部曲]影音视频纪录片-算命 完整版[徐童游民三部曲] search.youku.com 2021-2-18 18:22 浮醉烬孤愁╮ 02:37:21 编辑?顶?沉 影音视频访问链接 以下链接为影音视频“纪录片-算命 完整版[徐童游民三部曲]”在线访问地址,点击链接就可以访问查看啦 v.youku.com***kzMjg4https://www.xiaoso.net/t/50207216
8.徐童纪录片《算命.FortuneTeller.2009》徐童纪录片《算命.Fortune Teller.2009》HadaGFEM 2013-07-10 23:07:09 原文链接:http://www.openclasses.info/archives/4781 赞 转发1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 我来回应HadaGFEM (安徽合肥) http://opclass.com http://huaban.com/boards/31027418/ 热门话题 ··· ( 去话题广场 ) 叶嘉莹逝世新 https://www.douban.com/note/287538864/
9.徐童的代表作有《麦收》《算命》()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徐童的代表作有《麦收》、《算命》、()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电子错题本,提高学习效率。考试刷https://www.shuashuati.com/ti/dc2ffb1fd51548d0a3264850c9fc3619.html?fm=bd5549efffd72f755ad42c0d7849b46d80
10.#算命纪录片#唐小雁#唐小雁徐童影视综视频木子先生说关注https://tv.sohu.com/v/dXMvMzM1OTQwODYxLzQ3MzkwODkyMC5zaHRtbA==.html
11.徐童纪录片《算命》中历百程的婚姻自述他(徐童)把镜头对准了性工作者、算命先生、乞丐、地痞等等这些底层的江湖人,展现这群人在艰难处境中鲜活而又生猛的存在状态 。他终以一介"游民"自称,冷静划清身份界限,并声称希望用影像的形式让一个在历史和现实中长期隐形的"游民社会"得以显现 。徐童,196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淄博 ,中国内地纪录片导演,毕业于中https://www.jianshu.com/p/b0f2a8d8e747
12.《算命》《麦收》《老唐头》徐童游民三部曲下载谢谢谢谢!找很久 https://www.heizi888.com/thread-893-8-1.html
13.徐童纪录片《算命》中唐小雁成制片人制作《老唐头》纪录片导演徐童的《算命》对准的是一群低层人物,这些人包括算命先生、乞丐,还有老鸨以及她按摩店里的小姐。其中的老鸨唐小雁是位很鲜活的人物,她年轻时从东北老家来到北京“闯社会”的20年间,她开过歌厅,倒过建材,开过按摩店,还搞过传销。在《算命》2009年拍摄完成后,她在纪录片领域逐渐有了一些名气,如今,她做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1_17_389776_s.shtml
14.徐童导演回访《算命》厉百程石珍珠唐小雁满是脏话的纪录片,评分却高达9.1,徐童游民三部曲之一游民三部曲 《算命》算不尽芸芸众生微贱命,回头看五味杂陈奈何天 徐童纪录片《算命》厉百程揭秘当年集市上的“有奖竞猜”是坑蒙拐骗的手段 徐童和唐小雁官宣结婚由衷的想要发条视频祝福一下 【江湖女儿】面相分析-《算命》唐小雁 https://xbeibeix.com/video/BV1gJ411R7Ck
15.[徐童游民三部曲][麦收&算命&老唐头][纪录片][中国][徐童 游民三部曲][麦收&算命&老唐头][纪录片][中国]百度云网盘,此文件由分享者 皮皮**源e 上传到网盘公开分享,文件大小为 1KB,收录时间为 2019-04-30。https://pansoso.com/g/985473/
16.《算命2009》完整版剧情片高清免费在线观看导演:徐童 类型:纪录片地区:中国大陆年份:2009-08-18 简介:历百程孤独半生,40多岁的时候碰到石珍珠——她因为残障,在老家倍受虐待,两人从此开始一起生活; 他们住在北方某个城乡结合地带,历百程以替人算命维生。来找他算命的主顾常常是妓女,她们都各怀心事; http://www.hebeishuangyou.com/dy/jlp/30533.html
17.唐小雁与徐童的“俗世”全宇宙南方+2009年秋天,纪录片《算命》之后,她回黑龙江老家想做黑窑生意,邀请徐童来玩。徐童见到了唐小雁的父亲老唐头,老唐头的语言能力极强,见到纪录片导演来家里特别高兴,在镜头前尽兴施展,唐小雁的三哥也爱说爱聊,“碰着家里来了一个拍纪录片的,都特别愿意给人分享。”她说,这便是纪录片《老唐头》的由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4/22/c7597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