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又荒诞的惊人首作,《龙门相》是谁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弧光未来影艺科技中心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FIRST依旧在熟悉的轨迹上运转着。
说起电影,说起电影节,说起电影有关的一切,作为影迷,我们总是能多说上几句话。就影迷而言,不论是大小型的电影节,只要有区别于院线的电影可看,就是一场盛宴。
可就在60多年前,看电影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讲,是件奢侈的事情。而如今,在FIRST看电影也能拥有如此多样的选择。
参加FIRST的这几天来,小分队的每个人都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影片观看。虽然会排很久的队伍,但同时我们也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龙门相》
导演:肖一凡
类型:剧情/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片长:112分钟
又名:高级动物
@万里
个人非常喜欢《龙门相》这部电影。我是悬疑犯罪题材的爱好者,虽然整部影片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终年失意警察破悬案的俗套,但能够理解导演和编剧为了通过审核而做出的取舍。而个人仍然希望可以看到更好的版本,如若没有限制,想知道中国的悬疑片可以到达怎样的高度。
龙门相开头就非常瞩目,三个定镜头,血珀中带着戒指的男人,站在风雪中的男人,和几只公鸡。随后出现龙门相的片名。在开头就直接给出了人物命运结局,让观众在观影中猜测人物走向,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手法非常有意思。包括声音设计也非常有趣,在转场的时候不显得枯燥。
整部影片的视听语言是非常扎实基础流畅的类型,固定镜头很多,演员表演到位,剪辑节奏流畅,确实做到了“讲好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北村庄,作为南方人,在影片中看到了非常新鲜的东北特有的风俗习惯,包括对东北的白事有了新的认识,感谢编剧带来了这么有地域特色的电影。
在极冷条件下发生的极端事件,充斥着紧张感和东北特有的话语幽默,让本片前半段非常出彩,而比较遗憾的是后半段稍微有点落入犯罪片的俗套。感觉对于老警察的背景没有做详细的人物小传,或者是交代的信息太少了,直接丢一个失意警察破悬案的设定,无法共情,所以对于结尾的处理并不是非常喜欢,但可以理解这一版本出现的原因。
对于导演的首作来说,我觉得是完成度非常高的电影,期待导演日后的作品。
@Cher
这部电影是一部悬疑喜剧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东北哈尔滨,被导演的喜剧才华吸引了。
故事很有意思,讲述了一男一女偷情,男的找了两位杀手杀害原配丈夫,杀手接二连三失败,最后女人不让杀了,其中一个杀手来劲了非得杀人,而且讹钱。偷情男给另一个杀手钱让他把那个杀手杀了。最后偷情男和原配男一起在家里喝酒,吃肉,偷情男在原配男酒里下药,然后偷情男去上厕所了,原配男刚想喝酒的时候,女人给偷情男发短信,原配男非但没喝酒还知道了女人给偷情男怀了孩子的事情,于是原配男把偷情男杀害了,把他藏在棺材里。以为这样结束了吗?并没有,女人回家的时候搭了主任的车,主任的父亲去世挑棺材,恰好选中同一个棺材,以为会被发现,但是并没有。
故事有很强的喜剧效果,却也表达了人性的贪婪,包含了为了肉欲、金钱的不择手段。
我觉得鬼不可怕,黑夜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心,每个人都不会知道另一个人心里是怎么想的,有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让我觉得后背发凉。
《藏历一年》
导演/编剧:高剑
类型:剧情
片长:85分钟
周而复始,四季轮回
@Kojunkim
如果一个影院观众对电影的传统认知只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的叙述形式,那么《藏历一年》一定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藏历一年》是一个片段式电影,展现了西藏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这四个片段更多的是暗喻了人生的历程:春天是孩童的萌芽时期,展现了一个孩子在充满善意的家庭里成长;夏天是青涩到成熟的转变,但这个阶段注定会经历一些青春的代价。在困境中成长,在挫折中感恩宣告着年轻人完成了他们的成长;秋天不仅代表着收获,也会带有一丝悲凉萧瑟的意味,影片中的秋描绘着人到中年遇到的种种危机,对家庭的力不从心和道德与心理的抉择是压在中年人身上的一颗巨石,但这种抉择代表着最终的成熟。冬天是一年四季中的末尾,万物皆化为尘埃。
影片中的男人已知自己的天命,平淡的面对着疾病带给自己最终的结果,在一生的信仰中安静的离开。这四个片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价值结构,同时也是导演以藏区的佛教文化为背景的创作思路,即万物轮回,周而复始。
看够了院线电影对于故事情节起承转合的表现,这部短片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这是一部全程无镜头运动,所有画面都是定格的电影。
起初我认为没有剧情转折是枯燥乏味的,但看过此片印证了一个道理: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复杂的一种形式,太多的元素都能支撑一部电影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品,而不是一个优秀的故事。如果说符合大众口味的院线电影最核心的元素是情节,那么另外一类的电影则注重画面和声音的质感。
这部电影中导演添加了一点画面中风景与人物的颗粒感呈现出胶片的质感,使得故事增加了一份厚度。所以这部电影吸引我的点是藏区文化的特别之处和画面的唯美。并且每一处声效的细节处也很到位,例如夏日的蚊虫,风吹过草地的沙沙声,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影片中还出现大量的空镜设置,增加观众对环境的印象与理解。总体来说,如果从美学角度看《藏历一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咀嚼的片子。于我来说,它不是一部电影,而像是关于西藏文化之美的画册集。
《新星》
导演/编剧:曹斐
类型:剧情/科幻
片长:109分钟
@Yang
7月27日,FIRST影展开幕第二天,曹斐的《新星》作为开幕影片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子为姐一声“我们看电影!”后,全场灯光暗下,我们进入电影的世界。
影片以一位老年男子的喃喃开启,他嘴里念叨的尽是些物理专用名词。周遭蓝绿的灯光和护工眼睛上方的闪光条,为我们提供了电影的科幻基调。电影徐徐展开,用许多奇幻元素描绘了新星这个虚构的城市:在街口用像星战里面的光剑打太极的四人,在餐馆吃着黏糊糊亮晶晶物体的男孩们,街边摆弄蟾蜍吐币算命的大爷,楼房外面的红色大字横幅,系统被黑客入侵的报刊亭……一切都那么“未来“,一切又那么“过去”。
当儿子的一生终结,我们的漫游也到此为止。从新星市回到西宁,我只是感觉酣畅,片尾导演名字出现在荧幕上时,我疯狂鼓掌,并努力抑制住自己在公共场合大叫的冲动。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一部拼贴的装置艺术电影,过于注重素材的堆砌。要我说,这是部导演“私货”很多的电影,其中有很多地方得以窥见导演自身的意趣。当你能全部接住那些意趣的表达时,你一定能像我一样有种想要大叫的酣畅感。
意趣一:曹斐一定喜欢尼采。
作为电子实验品的儿子在混沌中行走,周围遍地瓦砾与沙土,这时,石块中央出现一个透光口,他向光走去。这个画面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让我想起了查拉图斯特拉作为一个非人类、作为一个“超人”,准备下山,他站在山顶,阳光照射世界时的画面。
影片中,从蹲坑中树立的电子屏可以看出,作为实验品的儿子,也是非人类,也是冉冉升起的新型人类,也是要超越人类的,也是“超人”。这其中蕴含的对未来人类寄托的理想与希望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趣二:小路、喀秋莎与肖斯塔科维奇。
影片中音乐的选用也是别有讲究。主人公哼唱的苏联歌曲《小路》,父亲与苏联专家共舞时的配乐《喀秋莎》,父亲未赶上苏联专家离开,在路口张望时响起的肖斯塔科维奇为双小提琴作的序曲,还有一行人从穿着红色高跟鞋、网格丝袜的女人的vagina中走出,双双起舞时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
这两首经典苏联歌曲总能很成功地把我们带入一种怀旧的氛围,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情怀。同时,这两首歌曲都略带伤感和为理想而悲壮的情绪,符合影片想要表达的基调。
老肖的第二圆舞曲必不用说,作为《太空漫游》《邪不压正》《白日焰火》等电影的配乐,大家应该都已经比较熟悉。让我异常惊喜的音乐运用是影片中另一首肖斯塔科维奇的小提琴二重奏作品。
作为一个拉小提琴的、并且前几个月还练过这首曲子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在一部艺术电影中发现冷门的却是我熟悉的音乐作品时,实在是无法不激动。这首前奏曲是情感丰沛的,当时练习时就觉得这首曲子表达了一种无奈、安静的声嘶力竭。影片中,父亲离别前没能见到那位苏联女专家最后一面。这首曲子用在此处,再合适不过了。
子为姐一直说“灯光暗下时,电影在我们面前,灯光再次亮起,电影在我们心里。”新星市,以后我定会再去拜访。
1993年,一位30岁出头的日本电视台编导,扛着摄像机,风尘仆仆地前往台湾省拍摄纪录片。
这个年轻人大概与所有老男人都八字不合,当时台里的前辈已被他从头到尾怼了一遍。
可没想到,这次拍摄竟让他和一位大他一轮多的中年男人,碰撞出了一段“忘年恋曲”。
近30年后,这部不到50分钟,却珍贵得足以进博物馆的纪录片,我们终于有机会一睹真容:是枝裕和执导的《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
左起:吴念真,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詹宏志
当时,是枝在富士电视台做一档深夜节目。
原定计划只是在节目上帮侯孝贤的新片做宣传,但一听和偶像有关,是枝抓住机会,主动提出要赴台拍纪录片。
与侯孝贤的短暂接触,让是枝决定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也直接促成了处女作《幻之光》的拍摄。
《幻之光》
现如今,是枝已拿下日本影史第五座金棕榈奖,成长为欧洲三大A类电影节的常客。
这让我想到,第57届金马奖…
为了给侯孝贤颁发“终身成就奖”,是枝在台湾隔离了两周,在舞台上表示侯孝贤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
联系纪录片看,倒像是一次奇妙的跨时空对话。
《映照时代》里,台湾电影的势头已不复往日。
市场被好莱坞和港片占领,每年只产出10部左右的新电影,本省电影人青黄不接。
庙前的露天电影、西门町的红楼剧场,所有关于胶片电影的记忆,也都在消逝。
杨德昌正在拍摄《独立时代》;侯孝贤正在宣传新电影《戏梦人生》。
这两位同是46岁、同是祖籍广东梅县,同是客家人的导演,慢慢疏远着彼此之间的关系。
侯孝贤担忧着年轻一代越来越少人了解台湾历史,希望继续用电影讲述中华民族的故事。
杨德昌慨叹着“以后就没有电影了”,计划尝试更多类型,比如悬疑片、动作片。
《映照时代》虽短,但内容却很精炼。
是枝在多年后说:这两个人居然可以存在于同一个时代,他们的电影互相影响,却又是以平行、对照的关系存在,真的像是奇迹一般!
借此机会,不妨来聊聊这两位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对华语电影有着深远影响的宗师导演。
杨德昌与侯孝贤
侯家迁台,要从一次偶然说起…
1947年,在梅县做教育局长的侯父带学生去广州参加运动会,期间偶遇了大学同学。
同学即将前往台中任职市长,便问要不要当他的主任秘书,侯父欣然应允。
就这样,刚出生不久的侯孝贤随着家人,迁到了台湾生活。
本以为三年两载就能回大陆,置办的都是最便宜的竹制家具。
但没想到,两年后他乡变故乡,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几代人的回家路。
初到台湾时,生活不似预想中富足,侯父620块的月薪要养活八口人,日子过得很紧巴。
为了多领些粮食,家里把侯孝贤的年纪往大报了一岁,甚至连萝卜叶都会拿来腌着吃。
潮湿的气候使侯父患上了肺病,所以在侯孝贤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很少会跟他说话,怕传染。
侯母思乡心切,加上压力过大,自杀过两次。
算命先生说侯孝贤长大是做官的命,所以年事已高的奶奶格外疼爱这个小孙子。
还经常牵着他的手,念叨着要徒步走回广东。
《童年往事》
很难想象,如今蜚声国际的大导演,小时候却被家人说是“无可救药的人”…
那时,他们一家人住在高雄县政府的宿舍,附近有座热闹的城隍庙,那里便是小侯孝贤的宇宙中心。
打弹珠、摇骰子、玩陀螺,一群人变着花样赌钱。
没赌资时,侯孝贤就偷偷典当父亲的西装、手表、派克钢笔,领空哥哥的存折。
翻院墙偷芒果、混帮派、抡刀打架,都是家常便饭。
另一面,侯孝贤很爱看小说,讲江湖道义的武侠、谈男女情长的琼瑶,都让他着迷。
城隍庙是南部七县市戏剧比赛的地方,歌仔戏、布袋戏、皮影戏一演就是两个月。
这样的环境,让侯孝贤从小就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里。
要说正儿八经的电影,侯孝贤是没钱看的,但对于早早“混社会”的侯孝贤来说,混张电影票简直是小菜一碟。
他经常嘴巴抹了蜜,“阿伯阿伯”地叫,让别人带他进戏院看电影。
稍大点,他看电影的方式更叛逆,剪铁丝网、翻院墙、造假票,这些小动作让他看到了不少电影。
有日本的武士片、怪兽片、黑社会片;美国的西部片、科幻片;各式各样的港片…
高中毕业后,侯孝贤没有考大学,而是服了两年兵役。
走之前,侯孝贤像一夕之间长大般,自觉地与青春期的叛逆混乱一刀两断。
每逢休息,侯孝贤都会跑去看电影,有时一天会看4场。
有次,他观看了英国电影《十字路口》,片中被社会阶级愚弄的美好爱情深深打动了他。
从那天起,电影对于侯孝贤来说,不再只是一种消遣方式,而是作为个人理想,列入了人生规划。
退伍后,他一边在台北打工,一边准备大学考试,遇事就拿出在城隍庙混的那一套,还真管用。
1969年7月,侯孝贤如愿以偿,考进了艺专的影剧科。
但,在学校里能接触到电影的机会很少,都是些戏剧、化妆、表演课程。
毕业后,侯孝贤先是卖了8个月的电脑,每天不厌其烦地介绍产品、递送名片。
肯花心思的侯孝贤,一连拿了8个月销冠。
直到他得到给李行导演做场记的机会,才算是踏进了电影行业。
此后的5年间,侯孝贤参与了十部电影,慢慢从场记做到了编剧、副导演。
1984年的《风柜来的人》,是侯孝贤创作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在这之前,他已经推出了多部爱情喜剧片,叫好又叫座。
但本质上还是琼瑶电影那一套,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某天,编剧朱天文拿来一本《沈从文自传》,书里那种客观俯视的视角令侯孝贤大受启发。
于是,侯孝贤试着让摄影师把镜头拉远一点,这才有了第一部烙印着“侯式美学”的电影。
《风柜来的人》
若干年后,一个在北京读大学的山西小子深受《风柜来的人》的影响,走上了电影创作的道路。
他的名字叫贾樟柯…
贾樟柯、侯孝贤与是枝裕和
之后,侯孝贤仿若打通了任督二脉,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接连创作了《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影片。
虽然在欧洲拿了一些奖,但都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小奖,当时媒体还嘲讽他是欧洲乡下小影展的常客。
1989年,历史注定一般,侯孝贤交出了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悲情城市》。
那时,台湾已解严,蒋经国刚去世,不过政治话题仍然很敏感,更何况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二·二八事件”对人民的摧残。
新闻局要删戏的消息一经传出,就遭到了媒体的狂轰滥炸,迫于舆论压力,最后只能作罢。
《悲情城市》也为华语电影赢回首座金狮奖。
在《戏梦人生》后,侯孝贤依然保持高产,相继推出了《好男好女》《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千禧曼波》…
谁能想到,这些重量级电影的剧本,侯孝贤都是写在女儿的作业本上。
而他退休后最想做的两件事,是建造氛围融洽的电影院、培养更多的电影人才。
杨德昌完全是另外一种成长模式。
杨父在“中央印制厂”工作,杨母则在“中央信托局”,一家人的生活很令人艳羡。
1岁多时,杨德昌随家人迁往台湾。
他的童年是在“白色恐怖”中度过的,漫画和电影是他最感兴趣的东西,对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尤为偏爱。
上大学时,流水线生产的好莱坞电影让杨德昌厌烦疲倦,他更愿意泡在国际戏院里,观赏一些欧洲电影。
杨德昌在2000年的自画像
1970年,杨德昌前往美国的佛罗里达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硕士。
谁都没想到,拿到学位后,这位程序员居然跑去申请了南加大的电影课程。
可没过多久,杨德昌发现学校里全是自己厌恶的好莱坞风气,老师传授的的创作理念跟自己的电影审美产生了巨大分歧,一怒之下便离开了。
之后,他又在华盛顿大学做了几年电脑工程师,直到而立之年,杨德昌开始焦虑起未来规划。
因为对建筑感兴趣,杨德昌又申请了麻省理工和哈佛的建筑系。
某天,朋友的话让他踩了刹车:你做建筑师后还会不会想拍电影?
深思熟虑后,杨德昌还是决定放弃建筑,找机会进入电影行业打拼。
1980年,机会来了。
留学时认识的同乡要拍一部新片,想请他当编剧。
杨德昌二话没说,辞掉工作便回了台湾。
虽然这部汇集了徐克、杜笃之、李宗盛的影片没能公映,但也成为了杨德昌的人生转折点,为他推开了电影世界的大门。
不过,偏执的做事风格让他在创作初期就麻烦不断。
为张艾嘉拍的单元剧,原定90分钟,结果杨德昌拍了150分钟,只能分成上下两集播出;
去香港给《阴阳错》编剧,结果剧本一改再改,导致杨德昌被剧组开除,半年后返回台湾。
《光阴的故事》之《指望》
受过西方教育的杨德昌,与其他创作者看台湾的视角大不相同,辛辣的电影语言像一把手术刀,冷静剖析着社会、人际、情感的症结。
这些特质在长片处女作《海滩的一天》就有体现。
《海滩的一天》
他创作剧本的方式有点古怪,因为不善表达,往往只会用流程图的形式,在白板上写一个概念性的东西。
然后同事会整理出一大堆东西,杨德昌挑挑择择,选出自己满意的部分。
图源:《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
杨德昌在80年代的穿着打扮绝对是时尚弄潮儿,瘦高个,穿着棒球外套和牛仔裤,戴着棒球帽和墨镜,爱听歌剧,笑起来时眼睛会眯成一条缝。
但这位张震眼中的帅哥,却是出了名的难搞,跟他合作过的电影人都会吐槽他的臭脾气。
拍《沙滩》时,为了外聘杜可风(摄影师),杨德昌和公司闹得很僵,可当杜可风进组后,又被杨德昌的性子气得撂挑子走人;
给耗了五年的《牯岭街》配音时,14岁的张震老是找不到感觉,气得杨德昌冲进配音室,一把抓起张震的衣领,说要去外面“单挑”…
杨德昌在《牯岭街》的片场为张震、杨静怡讲戏
剧组人员如果犯错偷懒,都会受到“三字经”和“五字经”的祝福。
放眼整个电影圈,只有和杨德昌有过亲密合作的杜笃之(录音师)和余为彦(制片),才能镇得住他。
杜笃之曾说,自己20多年没跟杨德昌吵过架,仔细想想这可比拿奖难多了…
不过,也正是这种专注到六亲不认的创作态度,为华语电影带来了两部Top级的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前者还原了特殊历史时期的台湾风俗,用冷峻的笔触揭示出“时代杀人”的戒严本质;
后者更是杨德昌的集大成之作,用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喜怒哀乐投射生命的汹涌与静默。
贾樟柯曾评价,只有侯孝贤的电影能准确拍出我们的前世今生,只有杨德昌能用一部电影解释整个世界、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
《恐怖分子》《独立时代》《麻将》这些影片,都用西方格言式的表达,辛辣地批判了现代社会。
但电影中的思辨对当年的观众来说过于超前,导致票房惨淡,一度让杨德昌这个名字和“票房毒药”划上等号。
比如,侯孝贤主演的《青梅竹马》(杨德昌与蔡琴的定情之作)就因为票房太低,上映仅4天,便紧急撤档…
除此之外,杨德昌还经常预算超支,让项目几度中断,拍了十几万呎胶片的《牯岭街》(一般电影大概三四万呎)就是个例子。
总之,杨德昌要么就不拍,要么就拍到极致。
有一年,日本资方想邀他和关锦鹏、岩井俊二合拍一部三段式电影。
对方给的条件很优渥,杨德昌干脆拿出构思多年的概念,浓缩进从小到大的生命体验,拍成了独立长片。
这部电影便是艳惊四座的《一一》。
凭借此片,杨德昌在华语片大放异彩的新千年,捧回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回母校放映《一一》时,还上演了一个名场面。
一位记者窜到银幕前拍摄观众的反应,这一破坏观影体验的行为激怒了杨德昌。
他不仅高声喊着“五字经”,还冲上前踹走了那个人…
戛纳获奖后不久,噩耗传来:杨德昌罹患大肠癌。
他一边积极治疗,一边继续创作从《清明上河图》汲取灵感、以成龙为原型的动画《追风》。
很遗憾,癌细胞扩散到了脑部。
直到临终前3天,杨德昌陷入昏迷,才放下手中画笔。
2007年6月29日,杨德昌倒在了花甲之年的门口,作品永远定格在了“八部半”。
上世纪80年代初,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等人掀起了香港电影“新浪潮”。
急切期望冲破武侠、言情、政宣等题材的台湾电影人,紧随其后,开启了台湾“新电影”时代…
而侯孝贤和杨德昌这两位灵魂人物,引领了这一时代,影响了是枝裕和、贾樟柯、毕赣、万玛才旦等一大批导演。
给电影人的情书音乐:蔡琴-不悔
彼时,音乐神经敏感的杨德昌为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配乐;侯孝贤倾情出演杨德昌《青梅竹马》的男主角。
杜笃之为两位导演的电影录音;廖庆松左手剪着侯孝贤的《恋恋风尘》,右手剪着杨德昌的《恐怖分子》(差点顺手把《恋恋》剪成恐怖片)…
那样一段最好的时光,大家总是创作欲爆棚,亲密无间合作着。
侯孝贤的御用编剧朱天文说:侯杨二人,曾经走得那么近,一开始肯定曾被对方身上相异的质素吸引,毕竟一草莽野气,一中产多虑。后来发现彼此非同类,终究各走各的路。
“往事如火惨烈,时光却诗意如烟。”
就如《一一》中,那句最经典的台词: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在电影里面得到的生活经验,至少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双倍。
回首往日,不论是《童年往事》《悲情城市》,还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都向我们讲述着那座潮湿的热带岛屿上曾发生过的故事,都记录着中华文化里、特殊时期下,雨打浮萍一般的平凡家庭。
记得,杨德昌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何其幸运地生长在这个不幸的时代。
Weareluckilyunlucky.
作为观众,或许我们可以将下半句写成,“又何其幸运地能走进侯孝贤和杨德昌编织的光影世界”。
黑暗中总会上演许多故事,真善的、虚伪的、震撼的、奇幻的、恐怖的…
当光明照耀在黑暗中时,新电影又诞生了。
1989年,由王晶导演,周润发、刘德华、王祖贤主演的电影《赌神》火了,这个崭新的题材一推出市场,就引爆了电影新潮流,很迎合当时东南亚一带各阶层人士的娱乐胃口,票房收入很可观。作为行业竞争对手,嘉禾电影公司关于赌博娱乐类的影片还是一个空白,这是一块前景诱人的大蛋糕,嘉禾很急着要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于是紧锣密鼓地做起了这方面的策划。
周星驰
周星驰在电视剧《他来自江湖》中表现出的喜剧风格,很引人注目,嘉禾公司的高层吴思远盯上了周星驰,派人把他和吴孟达一起挖过来,出演嘉禾的新影片《赌圣》。这部片子导演定的是两个人,元奎和刘镇伟,其中刘镇伟专职负责喜剧部分的剧情。以前,刘镇伟就在影片《流氓差婆》中和周星驰、吴君如有过合作,对于周星驰的喜剧天分很熟悉,也很欣赏。
为了一举力压王晶和周润发的《赌神》,刘镇伟在《赌圣》中下足了功夫,他在剧情编排上进行了精心设计,把镜头集焦到小人物身上,赋予周星驰主演的人物以特异功能,借此来暗讽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风情世态。周星驰在剧中放开手脚,大胆地演绎他的无厘头捣笑风格,以此来和周润发来形成鲜明的差异性。
周润发在《赌神》中的剧照
事实证明,嘉禾吴思远的眼光是很毒辣的,1990年的《赌圣》是非常成功的一部影片,当年8月份首映,到9月份,短短一个月内,在本港的票房就达到了四千多万港元,风头直压《赌神》。它还创造了一个以最低的制作成本,收取最好利润的市场奇迹,《赌圣》打败了同时期成龙的电影,引领了一段时期内的风头之先。《赌圣》的风光,也让周星驰火了,成为家家争抢的摇钱树。
这个时候,李修贤的万能影业公司向周星驰发来了拍片邀请。早在几年前,李修贤对周星驰有知遇之恩,在他最为窘迫的时候援手帮过了他。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李修贤的召唤,周星驰是不敢怠慢,接到通知立马就赶了过去,双方也不谈什么片酬,周星驰纯粹是以实际行动来报往日恩情的。
开始时,万能公司是准备一部叫《阿一整饼》的喜剧片,编导是李力持,其中周星驰是西饼师傅,说的是关于美食方面的故事。拍了两天,老板李修贤看了觉得剧情太过于平淡,不吸引人,就取消了这部片子,重新编剧重新拍。第二次拍的是爱情喜剧片,周星驰建议片名为《情圣》,这个片名有和《赌圣》并驾齐驱的喻意,李修贤很满意。《情圣》的主演是周星驰和毛舜君,双方以前在《龙的传人》中就合作过,在这里再次相逢合作,双方配合得很好。
李修贤
吴思远
《新精武门1991》这部片子没有操控好进度,紧拍慢拍,不知不觉地,一部片子的剧情,竟然拍出来两部电影的时长,剪掉又可惜,为利润效益着计,于是就制作成了两部影片。这样一样,很多演员们就和制片方发生了争执,因以前的协议上是拍一部片子,现在弄成了两部片子,双方各执一词的劳务争吵,也曾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
最有趣的是关于这部影片续集的命名,周星驰主张命名为《精武门拳圣》,和他同时期三连拍的《赌圣》、《情圣》成为三部曲。而金公主公司和浚升电影公司方面的人不接受这一片名,因为周星驰上一部《情圣》在票房上很不理想。有人说周星驰是票房灵药,但多数人对此不予认同,周星驰电影的票房,很不稳定,时高时低起伏不定。原因是他以前被压抑得太久,在这两年红了,突然爆发井喷,接的片子太多,就难以做到集中精力出精品了。
双方在片名方面僵持不下,各说各有各的道理,最后双方一致同意,采取了一个很搞笑的做法,就把片名的命名权交给香港一个很有名气的算命先生,片子的成败,票房的高低,由他测算一番而定,双方都不再坚持己见。这一做法,也算是周星驰喜剧风格从电影中向现实世界的延伸,大家都觉得很轻松。后来,算命先生把这部片子命名为《漫画威龙》,影片公映后,票房成绩比《情圣》要好,也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