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来临,道路上的积水点无疑是车辆和行人头疼的“拦路虎”。近年来,多地对城区积水点进行改造提升,解决城区道路积水问题,大力提升城市防汛排涝能力。
精准“把脉”“对症”开方
积水点的成因各有不同,各地精准“把脉”、“对症”开方,“一点一策”对各积水点位进行改造。
抢抓工期降低影响
为减少积水点改造对居民日常出行的影响,多地在暑期抓紧施工。
收集雨水巧妙利用
在山东省烟台市,完成改造的芝罘区福兴街5—6号楼前,透水砖、透水路面和雨水回收路径成为雨天崭新的“安全阀”。过去,由于楼宇所处位置相对低洼,但凡降雨总会出现大量积水,甚至出现雨水倒灌进一楼居民家中、举家向外排水的尴尬。如今,伴随着雨水限流排放设施和雨水收集设施的全面投用,以往遍地流的雨水,将统一回流到小区蓄水池,“倒灌”成为往事的同时,也为小区景观池提供了水源。
“现在下雨天出门取个快递都不用换雨鞋,回来鞋底干干净净的。”湖北省武汉市伟鹏苑小区居民刘先生表示,以前小区因为年限比较久,下雨天水泥路面到处都是积水,出门得绕着积水走,鞋子湿了一大半。积水点改造后,下雨地面很快就干了,雨停就出门,出行方便了很多,一点不耽误事。
【编后】治理城市内涝须久久为功
近期,暴雨突袭我国多地的同时,不少市民惊喜地发现,道路上存在已久的积水点消失了。这背后是多年来各地为治理城市内涝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长期以来,内涝治理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块短板。为此,不少地方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扩大公共绿地,修复天然水系,不仅美化市容,也能有效渗水蓄水。同时,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内涝实时监测调控,大大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内涝成因复杂,不仅有气候、地势等自然因素,也有基建老化、规划更迭等历史原因。城市内涝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需要统筹规划、久久为功,既抓好硬件改造,也重视软件升级,既美化“面子”,也改造“里子”,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提升排水防涝能力是事关城市安全的大事。为了让城市“风雨不动安如山”,相信随着各地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逢雨必涝的状况终将成为“昨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