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1.00.082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
朱礼敏.民国儿童读书会的嬗变:时空分布与价值重审[J].出版与印刷,2021(6):79-87.
关键词|民国;儿童读书会;儿童阅读;社会教育
一、引言
二、民国儿童读书会时空分布概况
表11912—1949年民国儿童读书会统计情况
1.萌芽阶段(1922—1929年)
纵观20世纪20年代,虽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囿于国内时局混乱,儿童教育事业难以获得稳定发展的土壤,加之公共阅读场所稀缺,儿童读物种类有限且办会经验匮乏,儿童读书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相当滞缓。现有文献中最早将儿童与读书会联系起来的组织是儿童家族阅书会,其宗旨是“本会以传布新旧学识于地方人士,及养成在校儿童自修习惯”,“在校儿童及其家族均可向会内借书读阅,家族读书会向会员供应儿童用书及成人用书”。在权责关系规定方面,该会规定会员无需缴纳会费,拥有借书、阅书、参加研讨会与学艺会的权利,但应承担自捐或募捐图书杂志的义务[3]7。
2.繁荣发展阶段(1930—1936年)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出现了实质性且持续的增长,以江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为中心向外扩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在20世纪30年代初比一战期间增加了40%,人均生产总值在同一时期上升超过20%,且保持可观的增长[4]。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是文化界的高度繁荣。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儿童的主体性地位显著提升,越来越多有识之士重视儿童教育,为儿童谋福利的呼声日渐高涨,并提出“儿童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也是造就将来社会的主要因子”[5]。1931年至1935年,“四四”儿童节和“儿童年”相继设立,并引起极大反响。与此同时,社会对儿童阅读也越发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儿童读物数量增多,种类日益丰富;其次是儿童阅览室的逐步扩建与完善。中国儿童读书会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步入繁荣发展时期,此阶段有如下特点。
(1)苏浙沪皖儿童读书会较多
这一阶段的儿童读书会开设较为普遍,主要集中在苏浙沪皖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儿童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组织起来,每年均保持一定的增长率。较早开埠的苏浙沪地区凭借其雄厚的出版资源和较为完备的城市资源设施较早开始主办儿童读书会,安徽省由于地缘优势发展也比较迅速。表1统计的29所儿童读书会中,苏浙沪皖四地占18所。作为民国经济中心之一的江南地区较为注重儿童启蒙教育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前夕,商务印书馆与世界书局、中华书局和儿童书局等共出版童书有千种之多。[6]鉴于儿童阅读空间的稀缺,1933年,图书馆以及民众教育馆响应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号召“附设儿童阅览室”[7],以增加儿童阅读机会,促进儿童教育发展,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儿童读书会在富庶的沿海现代化城市较早扎根发展起来,并形成一定规模。
(2)种类丰富,组织更加成熟
(3)“精品”读书会社会反响良好
在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20世纪30年代,儿童读书会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一定的提升,其中不乏优质的读书会。比如,广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儿童读书会办会宗旨中提及“最大的宗旨是想辅救一班失学的儿童和一班没有住宿学校的小朋友”[8]212,体现了读书会在推行儿童启蒙与教养上的文化担当。另包括现代儿童读书会、安徽省立第一民教馆儿童读书会、中心小学读书会以及云南省立民教馆昆华儿童读书会等举办的活动丰富多元,“连新闻界都异常注意,乐于宣传”[9]。
3.曲折前行阶段(1937—1949年)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一声炮响,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阶段。炮火连绵,民生凋敝,出版业与图书馆业遭到重创。全面抗战伊始,日伪为巩固奴化统治,对我国出版业实行出版统制政策,颁布出版法规,迫害进步出版人,查封进步出版机构,销毁进步出版物。图书馆界损毁惨重,仅全面抗战爆发第一年,各地图书馆损毁就多达2156所[10]。我国读书会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当头一棒,发展势头从迅猛趋向冷寂,这一阶段仅有少数儿童读书会成立。但不容忽视的是,战时的儿童读书会在深受重创的同时彰显了重要的进步意义。比如致力于“推动儿童救亡工作,并谋回汉民族精诚团结”的小皮院儿童读书会[11]有效团结了回汉两族。抗日战争胜利后,虽有读书会重新成立,但发展势头已经远不如20世纪30年代。
三、民国时期儿童读书会的分类
从主办单位来看,民国时期儿童读书会可以分为五类:民众教育馆主办的读书会、图书馆主办的读书会、书店主办的读书会、出版社和期刊社主办的读书会以及学校主办的读书会。
1.民众教育馆主办的儿童读书会
民众教育馆,起源于通俗教育馆,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筹备的新兴社会教育事业。由政府承认并推行的民众教育馆事业始于1928年,当时全国拥有185所民众教育馆,至1936年,全国民众教育馆数量已多达1612所[12]。民众教育馆以“灌输民众的智识,陶冶民众的德性,锻炼民众的身体,改善民众的娱乐,传授民众的技能,指导民众做有目标的公民”为宗旨,担负起了全国社会教育的重任,也是民国时期主办儿童读书会的主力军。
在会员准入方面,由民众教育馆组织的读书会对会员的年龄、性别、学习程度无特殊限制,比如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儿童读书会的入会要求为“凡年在九岁以上,十四岁以下不分性别,粗识文字者报名后即得为本会会员”[13],徐州民众教育馆儿童读书会的要求为“凡城内小学学生略识文字者,均得报名为会员”[14],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的要求也大抵如此,但追加“须经本馆指导员历经两周检查合格后方可成为会员”的条件。
在组织运作方面,民众教育馆借自己创办的馆刊向社会公众介绍读书会的成绩概况、组织办法、大会简章和发展近况等[15]。读书会举办的活动也相当多元,除阅读、背诵、讨论、作文与竞赛外,民众教育馆也会组织体育锻炼、歌舞演出等文娱活动,对在读书会表现优异的孩子还设有奖励机制。
2.图书馆主办的儿童读书会
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通俗图书馆、民众图书馆和私立图书馆纷纷建立起来,读书会是实现其社会教育责任的有效途径。由图书馆主办的儿童读书会充分贯彻“平等、开放及免费”的原则,提供给适龄学童、失学儿童以及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者阅读以及接受阅读指导的机会。
3.书店主办的儿童读书会
书店主办的儿童读书会中,以上海现代儿童读书会最为著名。现代儿童读书会最先由四马路望平街口联合书店主办,“因感于儿童物之缺乏,特聘请专家编辑'小学生丛书’百种,并为儿童谋福利计,特创办儿童读书会,入会费每年两元,可得价值四五元之赠书三十五种,并有奖赏书券二三十元之希望,及五大权利之享受”[20]。后来联合书店与现代书局合并,读书会更名为现代儿童读书会,合并之后现代儿童读书会的会费不变,但奖励更优,升级为“五大权利、八大奖赏、十五种大利益”[21-23],颇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孩子参与读书会的热情相当之高,从1931年第一次征集会员,两年之间现代儿童读书会的会员数已高达5000人[24]。
4.出版社和期刊社主办的儿童读书会
随着社会读书风气日起,许多图书出版社和期刊出版社为增加图书报刊销量,也开始创办各色读书会。出版社、期刊社主办的儿童读书会带有一些商业性质,一般都有会费要求,儿童缴纳会费后可享有赠书赠刊权益和买书优待。比如儿童文艺杂志社儿童读书会,符合基本学历要求的会员只需缴纳两元会费,即可享有价值五元六角全年赠书赠刊服务、半价购书服务以及阅读指导服务,另外参加读书会举办的读书竞赛还可获得丰厚奖品。[26]
出版社与期刊社主办的读书会在会员扩充上会使用一些营销技巧,会员介绍不同数量新人入会可以得到价值不等的权益,包括会费减免或赠书赠刊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书会的经济收益。另外,在活动组织上,由于会员遍布各地,这类读书会一般没有固定的阅读场所,但会定期开设阅读大会与读书竞赛,读书会对儿童的阅读指导方法一般刊印在读书会的期刊上。
5.学校主办的儿童读书会
学校主办的儿童读书会分为两种:其一是多所学校组成的儿童读书会联盟,典型代表是江苏中心小学读书会;其二是单所学校创办的读书会,典型代表是光启读书会。会员准入方面,所有在校的小学生均有资格加入读书会,享有借书阅书的权利,另外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能获得额外的赠阅书报。[27]在书目种类上,学校依托其自身图书馆藏资源,读书会会员可选择的书目非常之多。中心小学读书会整合多校图书馆资源,举办儿童读物展览会,设立儿童巡回读书库,并制定儿童读物征集办法:“第一,各校儿童将自己的读物由各校读书会分会长转交给中心小学陈列。第二,各校将所有图书种类与册数开单送到中心小学。第三,各校图书馆由各校派人负责陈列和收集。”[28]
综上,民国时期儿童读书会主办方不同,其办会宗旨和活动形式往往不尽相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存在差别,但是它们都以普及文化智识为己任,为民国时期阅读推广与社会教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民国儿童读书会的历史意义
《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一书曾提出著名论断:“将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解答是谁在读,读的内容是什么,在哪里读这些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解答更复杂的怎么读和为什么读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得知阅读这一文化实践对读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与效果。”[29]因此,笔者将从读物甄选、组织方式和阅读效果三个维度展开论述,以期对儿童读书会的历史意义进行再次锚定。
1.阅读什么:“儿童本位”的导向
民国时期儿童读书会在书目拣选上立足“儿童本位”。正如卢梭提到的“大自然希望儿童成人以前保持其孩子的样子”[30],即要求成年人与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与心理特点。儿童读书会以普及儿童文化,启发儿童智识为目的,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书刊种类和读物质量上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2.如何阅读:“多元互动”的路径
阅读指导是儿童读书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读者的阅读经验有限,一定的阅读指导就变得尤为重要。儿童读书会中的阅读指导一般体现在如何选择书籍、怎样使用阅读工具、基本的阅读规范、常用的阅读方法以及正确的阅读卫生习惯等方面。正确且适当的阅读指导可以帮助儿童规避早期阅读中的诸多误区,建立起正确的阅读观念,培养良好的阅读技能。
阅读、背诵、讲演、写作是众多儿童读书会的常规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与背诵增进儿童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记忆与表达,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并丰富自身的阅读经验。讲演与写作分别对应的是语言输出能力和文字输出能力,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消化与吸纳,习得、改变并丰富学会的东西。
读书会定期举办的阅读竞赛和文体活动,注重对儿童阅读效果进行考核,丰富儿童课余生活,并予以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从而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在公共社群中,见贤思齐的心理也激发了儿童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3.阅读效果:“社会抚养”的启蒙
儿童读书会的成立有利于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在社会化抚育方面有重要启示。
其次,儿童读书会培养了儿童良好品格,为日后小朋友成才奠定基础。儿童读书会甄选优秀读物对小读者进行爱与美的熏陶,通过体育比赛、猜谜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增强儿童的集体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读书会还善于发挥历史名人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他们的事迹,让儿童明白幼时立志的重要性。此外,东三省沦陷后,读书会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小朋友家国忧患意识以及推动民族复兴之决心。
最后,儿童读书会推动了儿童社会教育的普及,提供给失学儿童、家庭贫困儿童以及学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在近代之前,儿童教育内容受传统纲常思想影响,偏重道德教育和智育,忽视儿童天性养成;[36]在教育方式上也比较传统,一直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必须服从师长。儿童读书会担起儿童社会教育重任,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两方面进行革新。在教育内容上,选择适合儿童的读物,由表及里,由浅及深,既普及了基本智识,又有效提高了失学儿童的识字率。在教育形式上,通过社群纽带,在指导员和小读者之间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开展各种趣味性强的活动实现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民国时期的儿童读书会具有了社会化抚养的雏形。
五、结语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儿童读书会发展概况,总结出儿童读书会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进入繁荣期,全面抗战爆发后逐渐式微的发展历程。在地域分布上,民国时期儿童读书会主要集中在沿海较早现代化的城市。以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馆为主力,民国时期的儿童读书会在书目拣选上立足“儿童本位”,建立公共社群,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与文娱活动,在早期儿童阅读推广、普及儿童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研究对当代儿童阅读的借鉴意义体现在:第一,民国时期的儿童读书会具有半公益性质,对儿童的无差别对待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社会化抚养”的职能。第二,建设书香中国,社会各界应充分重视儿童群体,给予其充分的阅读保障和科学的阅读指导。幼年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孩子们进行集体阅读,接受系统的阅读指导,习得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将会终身受益。第三,在活动组织方面,民国时期儿童读书会引入“社群”概念,有着明确的办会宗旨、清晰的章程和完备的组织结构,儿童在享受阅读权利的同时参与到多元互动的活动中去,综合能力得以全方面发展。第四,民国时期儿童读书会大多集中在沿海现代化大城市,偏远地区及广大乡村地区鲜有读书会出现。当下,我国全民阅读活动发展如火如荼,弥合城乡儿童阅读差异,保障东中西部出版资源与阅读资源均衡发展仍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最近民众教育消息——本馆:组织儿童读书会[J].民众教育研究,1932(3):17.
[2]戴联斌.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108.
[3]无锡开原第六校儿童家族阅书会.儿童家族阅书会简章[J].教育杂志,1922,14(6):7.
[4]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M].唐巧天,毛立坤,姜修宪,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
[5]碧云.妇女与家庭:儿童读物问题之商榷[J].东方杂志,1935,32(13):296-300.
[6]詹斌.坚守初心携“童”前行——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风貌及启示[J].出版广角,2019(15):30-32.
[7]张书美.民国时期民众图书馆的儿童阅读关怀[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27(4):90-97.
[8]梁珪训.儿童阅览室与儿童读书会[J].民众园地,1934,3(1):211-221.
[9]罗举之.本馆暑期儿童读书竞赛会概述[J].昆华民众教育,1933(2-3):34-66.
[10]刘劲松.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16.
[11]本馆消息:第二施教区小皮院儿童读书会成立[J].社教与抗战,1938,1(7):15.
[12]彭大铨.民众教育馆[M].上海:正中书局,1947:1.
[13]本馆儿童读书会徵求会员简章[J].民众旬刊,1930,1(6):6-7.
[14]儿童读书会开始组织[J].教育新路,1933(34):8.
[15]杨雲舒,姜晓.民国时期儿童读书会发展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8,38(11):117-125.
[16]张信炎.儿童课外阅读的指导[J].乡村教育,1937,3(1):30-35.
[17]湖南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民众图书馆儿童读书会简章[J].民教之友,1939(2):13-14.
[18]县立图书馆组织儿童读书会[J].民众教育通讯,1931,1(8):128-129.
[19]安徽文化消息(七):本馆重组儿童读书会[J].学风(安庆),1934,4(4):4.
[20]联合设儿童读书会[N].民国日报,1931-06-03(7).
[21]慈幼漫谈:介绍儿童读书会[J].慈幼月刊,1931,2(2):89-91.
[22]现代儿童读书会致各会员书[J].现代儿童,1931,1(1):2.
[23]儿童读书会扩大组织[N].时报,1931-07-01(6).
[24]现代儿童读书会第三次征求会员[J].现代儿童,1934(9):4-6.
[25]出版界消息(五)联合书店创办儿童读书会[J].读书月刊,1931,2(2):218-219.
[26]儿童文艺杂志社主办儿童读书会简章[J].儿童文艺,1936,1(17):1.
[27]马僖基.光启读书会[N].中央日报,1948-01-17(7).
[28]中心小学儿童会组织儿童读书会[N].人报(无锡),1935-10-14(2).
[29]达恩顿.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M].萧知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2.
[30]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
[31]附录:无锡儿童图书馆致开明书店的一封信[J].开明(上海1928),1929,1(8):509-511.
[32]迟受义.儿童阅读指导[J].文化与教育,1936(101):9-18.
[33]第一民教馆成立儿童读书会并举行中日问题图书展览[J].安徽教育周刊,1934(52):5-6.
[34]OLSONDR,BOYARINJ.TheEthnographyofReading[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3:188-193.
[35]恽诒.进儿童读书会的三种益处[J].民众周刊,1933(14):5.
[36]杜银蝶.民国时期儿童社会教育初探(1927-1937)[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Title:TheEvolutionoftheChildren'sBookClubintheRepublicofChina:Tempo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andValueReview
Author:ZHULimin
AuthorAffiliation:SchoolofLiberalArts,NanjingNormalUniversity
Abstract: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wasacrucialstageinthehistoryofChineseculture.Underthecontextoftheerawh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interactedandblended,thebookclub,anewculturalphenomenon,tookrootanddevelopedlocally.Thisarticlecombinescasesandanalysesthechildren'sbookclubintheRepublicofChinafromtwoaspects:tempo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andsubjectclassific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adinghistory,thisarticlediscussesthethreedimensionsofthechildren'sbookclub,includingtheselectionofreadingmaterials,theformsoforganizationandtheeffectsofreading,withaviewtodiscussingthehistoricalsignificanceofthechildren'sbookclubintheRepublicofChina.
Keywords:theRepublicofChina;children'sbookclub;children'sreading;social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