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唢呐世家左克和家中。
手抄版的工尺谱。
中国湘潭县网8月23日讯(记者莫锦文)唢呐——或许叫它“喇叭”你可能更熟悉些,若不是看了今年五月份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唢呐和喇叭原来是同一乐器。8月20日,兰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学生不远千里来到石鼓镇铜梁村,就我县境内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山唢呐进行调研。
“吹进”中南海的青山唢呐为何能一枝独秀
踏着朝阳,实践团带着好奇与满心欢喜,来到石鼓镇铜梁村唢呐世家左克和家中,时年85岁的左老先生携其儿孙与大家聊起了唢呐的故事。
“8岁开始学唢呐,这么多年来,每天就像上班一样,没有停止。”左老先生虽年事已高,但说起话来依然中气十足,拥有70余年唢呐吹奏经验的他正是南派唢呐的传人。出自于对唢呐的这份“情有独钟”,左老的儿孙如今也成为了唢呐高手。别看青山唢呐“土气”,继1957年左克和等人表演的《哭懵懂》“吹进”中南海后,在2011年“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中,其子左都华、其孙左天路(与左都华为叔侄关系)赴台湾演出7场,观众席场场爆满。
“吹唢呐的能人众多,为什么青山唢呐能‘一枝独秀’呢?”兰州大学大二学生向宇轩不禁发问。左都华叔侄俩解释道,青山唢呐是个原汁原味的东西,它既是吹奏者表达生活态度的工具,同时也是饱含地方文化底蕴的产物。左天路表示,自己在小的时候就跟着叔叔左都华学习唢呐,每天清晨像公鸡打鸣般,总是这样的唢呐声拉开了铜梁村的黎明。“我们目前用的是工尺谱,这相对于其他地方是有些特别的。”左天路摊开一本小册子,里面全是记者看不懂的手写曲牌,左天路说,吹唢呐除了要控制好气息、指法,记曲谱也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赋和百倍的努力,还真不能将唢呐玩出什么花样来。
非遗文化如何传承
四面环山的石鼓当然不能阻挡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传统唢呐如何以新的姿态融入社会,这同时也应该是所有非遗文化传承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左天路表示,吹唢呐应当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发自内心的喜爱,并不只是民间艺人讨生活的手段。
当被问及如何对传承人进行培养时,左都华笑着说,左家的娃娃都是从小习艺,耳濡目染间,唢呐的技艺与兴趣都得到了延续。除此之外,2011年下半年,歇马中学开设唢呐班,左都华、左天路都在这个班义务任教,有时候一练就是一个下午,但左氏叔侄从来没想过要报酬,他们只希望青山唢呐能好好地传承下去。
在实践团学生易浪莎的邀请下,左氏三人坐在自家的屋子里,一鼓作气合奏了两首曲子。霎时,天地只闻高亢的唢呐声,背后的巍巍青山回声缭绕。易浪莎说,之前在电影院看了《百鸟朝凤》,瞬间激发了自己对唢呐的兴趣,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到青山唢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来到了湘潭县。
“我们这次代表兰州大学而来,经校领导的同意,希望把青山唢呐这个湖南的特色文化带去校园,在甘肃我们也会对此行进行总结,为青山唢呐做一些宣传。”当向宇轩说出这番话的同时,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传统的唢呐技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着越来越多的文艺爱好者,青山唢呐代代传承为非遗文化的明天再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