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如果到书店里逛逛,不少人都会惊奇于图书品种简直能和中国人口有一拼。当然,品种虽然众多,受欢迎的程度却是不一样的。有一类品种似乎是长盛不衰的,这就是励志书。
如果对历年来的图书销售做一个全方位的统计分析,或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社会学研究课题。虽然我手里没有这样的统计数据,但至少从模糊的观感得出结论:青少年们似乎普遍面临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所以很需要找一些东西来激励自己一下。
--这是比较直接的教育,还有一些则是属于启发型的,比如,先给你讲一个故事,然后从这个故事里给你总结出一条精辟的人生哲理。还有一类是温情型,突出以情感人的特点,先感动你一把,然后再帮你从感动之中提炼出一条生活真谛。以前图书市场没有这么繁荣的时候,人们都爱抄一些名人名言,比如,你要是立志长大以后成为一名武林盟主,就可以在书桌上刻下这样一句名言:
流氓练武术,谁也挡不住!
--爱因斯坦
人总是需要励志的,从古代到现代,莫不如此。而且,儒家就是一直都有励志传统的。
儒家的励志风格和现代的励志图书一样,也可以被分为近似的几类。孟子在这一节里所体现的励志风格基本是属于语重心长型的。
提纲挈领地说,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政治哲学,一类是人生哲学。孟子的政治哲学主张仁政,而人生哲学则主张性善。孟子的励志正是以性善论作为出发点的。
从逻辑角度讲,孟老师抛出大前提了。这个大前提成不成立呢?想一想,嗯,是成立的,那就看他往下怎么推论吧。
等孟子得出了这个结论,该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了:不会吧,治理天下哪能这般容易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还不连憨豆先生都能当总统了!
--憨豆先生听了孟子这番逻辑,马上把腰杆一挺,信心陡增:好啊,看来我也能当总统……不对,还得再兼一个联合国主席!--这就是励志书的作用。
◎#¥%……※×
乒--!乓--!哎呦--!叽里咕噜--哗啦--啊呜--!这位同学在大家义愤的拳脚之下被扔出了窗外。
孟子的励志观点是:成为圣人、乃至圣王的基础条件是每个普通人身上都具备了的,或者说,人的天性全都一样,都是善的,你如果把善发扬光大,那就是圣人、圣王,可如果你小子最后成了大坏蛋了,那并不是因为你天生就头上长角,而是因为你身上善的萌芽没有被浇水、施肥,所以夭折掉了。
揉揉眼睛,再仔细看一看,好像有点儿别扭似的!
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索隐派这么说,有什么先例没有?
--程颐和朱熹的解释有没有道理,大家自己判断,我倒是想起了一个传统相声,叫《扒马褂》,说是某甲经常信口开河,而某乙受了某甲家里人的好处,陪着某甲到处给他圆话。有一次某甲说昨天刮大风,这风实在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把井都给刮到墙外边去了!
某甲这么一说,别人自然不信,这时候某乙出来了,硬是把这话给说说圆了!
励志:个人努力真的重要吗?
对一个人的成就起决定作用的到底是什么因素呢?
而按现代励志书的老生常谈,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会有以下种种: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自信决定未来,个人努力压倒一切……
事情真是这样吗?书里会给你举一大堆例子:洛克菲勒如何如何,松下幸之助如何如何,比尔·盖茨如何如何……
--但是,可以拿特例来说明普遍意义吗?某某贫困山区的孩子考上了北大,这的确可以说明个人努力(包括性格培养、自信心等等)的重大作用,但我们一定要问一问,这个例子到底是个别的还是具有普遍性的?
出身对一个人未来的决定作用或许可以这样比喻:树上栓着狗,栓狗的绳子的长度基本上限制着狗的活动范围,有可能绳子足足十米长而狗却很懒,最多只在八米的范围里活动,也有可能绳子只有两米长,而狗很有冲劲,能把活动范围扩大到两米一的半径,当然,最令人叫绝的还是那些靠超常的力量、勇气和毅力挣脱了绳子的狗,它们跑出去好远好远--这样的狗最后就成为了我们励志图书里的光辉典型。但科学的统计分析告诉我们这些狗只是特例,而科学精神又告诉我们千万别把特殊混淆成一般。
而这问题背后的问题则是:人,是天性善良的吗?
那,人和动物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记得小时候,教科书上对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当时我对这个答案很不满意,觉得它不够有说服力,动物难道就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吗?比如,猩猩吃蚂蚁,会折一根树枝下来,放在蚂蚁洞旁边,等很多蚂蚁爬上树枝,猩猩再拿起树枝来舔食上面的蚂蚁……在动物界,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动物一样也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只是在程度上没有人类那样复杂罢了。
还有一个发现也让我困扰了很久:我小时候很喜欢虐杀小昆虫,手段之残忍现在想起来心里都凉丝丝的,可当时那么小,这种事也不是坏孩子教的,而完全是自发的,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又了解到很多小孩子(甚至包括女孩子)都存在这种行为,难道人的天性里就根植着这种好杀、残忍的因素吗?长大以后读了些书,才知道这种攻击型还真就是人类(不仅仅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曾经有过重大的意义。
现在比较明白了:人和动物的区别问题暂可存而不论,单就人的本性来说,恐怕既不像孟子认为的善,也不像荀子认为的恶,更不像告子认为的白纸一张、无善无恶,因为这还真不是个能够拿善与恶来作为可选答案的问题。
所以,善与恶的观念既是在有了一定程度的文明之后才产生的,又因为时代、地域等等的不同而不同。五百年前一位正人君子拍胸脯凭良心做的事要拿到现在来看说不定就会被人骂死,这世界远不是光明与黑暗、天使与魔鬼、好人和坏人、清官和贪官那样简单的二元对立。--大家别以为这结论是我得出来的,也别以为这个结论是现代人才得出来的,庄子在《齐物论》里早已种下过一些萌芽了。
孟子对求职者的重要忠告
不要入错行,这道理似乎简单得很啊。比如说,你要是生得瘦小枯干,那最好就别去夜总会做打手,可孟子说这话的出发点却不在这里。
所有人都是一愣,公孙丑更是大惊失色,不知道哪里惹到老师了。
全班同学再一次把目光转向了公孙丑,神色各异。
李四差点儿气吐了血,不得已输了张三二两银子。
孟子告诉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学习子路,挨了批评就很高兴,这样才能快速地提高自己。--儒家的修身是很讲究这个的,不过,世上真有几个人能做到闻过则喜呢?闻过则怒才是人之常情,能够怒而不马上发作,静下心来捉摸捉摸,这就已经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读古书最怕较真的人,这些人现在肯定会问:这位舜圣人真就这么了不起么?你有足够的证据没有?
--请大家原谅,韩非子口吃。
谁真谁假,早已是死无对证的事,古人历来都有托古改制的风气,我们这里只要知道孟子的主张是什么也就够了。
柳下惠姓甚名谁
--我先来介绍一下柳下惠。现在有些姓柳的朋友一提祖先就会骄傲地抬出柳下惠,其实呢,柳下惠并不姓柳,也不是复姓柳下。那谁能跟柳下惠攀上亲呢,我倒想起一个名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南侠展昭。
柳下惠怎么能跟展昭沾上亲呢?借此我再来解释一下古人的称呼问题。
--呵呵,我来问个蠢问题:屈原姓什么?
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屈原的,可屈原姓什么呢?是姓屈吗?
--这么说来,楚国王族到底是姓熊、还是姓芈、还是姓屈啊?
姓比氏大,氏比姓小,男人看氏,女人看姓。话说回来,展氏的后人生儿育女,生了柳下惠。所以,柳下惠是展氏。
这么说来,柳下惠应该是姬姓、展氏,名叫惠了?
--听完我介绍柳下惠的姓名问题,再接着来听孟子介绍柳下惠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