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陶白白”的星座主播,火了。
算卦、塔罗、占星……神秘而古老的“玄学”文化,经久不衰,披上互联网外衣后更是获得了“第二春”,再加上AI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加成,轻而易举就“蛊惑”了越来越多年轻人。
只是,总能击中人们嗨点的互联网玄学会是一门好生意么?
玄学生意的互联网破圈之路
当玄学披上互联网外衣,其拥趸正越来越向年轻人靠拢。
网易旗下大数据机构网易数读3月发布的“互联网算命”调研显示,年轻人正逐渐成为算命的主力用户:曾有过“算命”经历的年轻人占比高达78.81%,其中超七成的青年选择线上方式。
这届年轻人对玄学的兴趣爱好相当广泛:不仅对占星、塔罗这类舶来品乐此不疲,对测八字、看风水、周易六爻、紫微斗数等“本土”玄学也颇有研究;而时不时爆火的大数据流派的AI算命,则直接为社恐又好奇的年轻人量身打造了另一种人机对话的占卜生态。
几千年来,从江湖术士到周易专家,玄学一直在不断自我合理化。进入互联网时代,无论东方传统算命风水,还是西学东渐的塔罗占星,甚至干脆改头换面,变成了“心理学+塔罗牌”、“水逆”、“知识付费”等一系列新话术与新模式,在年轻人中逐渐打开市场,火爆于各大社交平台。
从博客、微博主导图文时代,到抖音、快手为主的短视频时代,每次阵地转换都成为互联网玄学生意的一次流量助力。
以塔罗为例,塔罗行业创业者潘子仲曾向媒体介绍:“目前市场上,塔罗业务除了占卜外,还涉及课程培训,牌卡和周边产品售卖等”。
资本端,据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投资界”不完全统计,近20家占卜命理类产品在2014~2019年获得过融资,对外披露的数据显示,获得千万元以上融资的项目有9个。
相较于上述种种“基础版”玄学,技术流的AI算命可谓自成一派。科技时代,AI崛起,将科学与“玄学”完美组合,摇身一变成为用户的“专属命理大仙”。
大部分的AI算命同样是以免费做噱头:用户可免费获得一部分基础报告,但想进一步获得感情分析等子报告,则要支付一定金额;若还想测算更多内容,则必须再支付费用或邀请好友测评……
追捧与质疑相伴相生,一直都是玄学难以摆脱的宿命。
互联网玄学吸引力到底在哪?
相比于传统的算命摊、占卜店,互联网玄学具有即时性、快捷性等优势,能够满足年轻人各种需求:大到社会事件、舆论热点,小到日常服色、每日吉凶都可以测算一番。
此外,互联网加持下的“平权”更讨年轻人喜欢:大师们不再高高在上,甚至与用户保持推心置腹的“朋友”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测算结果“真实与否”对于年轻人而言已经不太重要,能获得一种可以缓解工作与生活压力的认同感,更加难得。
这也是互联网玄学的“精神消费”之所以火爆的最根本原因。
当代各方面压力重重的年轻人们,很需要一个精神寄托,而玄学,最擅长的就是靠“预测未来”来给人希望,哪怕这份希望的背后,不过是对现实的逃避。
不过,诚如前文所说,“被质疑”始终是玄学的宿命。最常见的便是,当你认为收到了对自己性格非常贴切的描述,仔细思考却发现都是“很容易正确的废话”。
更严重的是,混迹玄学的骗子实在太多。做法转运、灵气愈疗等玄之又玄的诈骗招数近年来似乎越来越猖獗,类似新闻也屡屡见诸报端。
好在绝大多数年轻人还算理智,他们对于互联网玄学奉行的是:可以信,但不会“迷”,只是满足猎奇与娱乐心理。
互联网玄学好做吗?
不得不承认,接入互联网后,“玄学大师”的门槛也大大降低了。
据刺猬公社报道,在运势占卜App“生日管家”,通过解牌测试就能成为“塔罗达人”。自学三四个月就去接单解读的塔罗师不在少数。
就生意的本质而言,玄学类似于“知识付费”式咨询,其一对一服务模式注定其难以规模化,行业集中度低,从业者更多以小作坊或个人的形式出现,而这种形式又往往会存在“内容创作力枯竭,后继乏力”的短板。
显然,在政策限制下,无论披上什么外衣,玄学都注定是灰色小众赛道,但它也很难消亡,毕竟背负重重压力的年轻人们,需要逃避与宣泄的出口。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互联网下玄学,一直都在闷声发大财》,营销看克
2.《低成本、高收入,互联网算命是如何割韭菜的?》,天眼观察局
3.《一个月涨粉千万,星座博主在短视频“复活”》,开菠萝财经
4.《互联网上搞玄学,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刺猬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