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正文5582字,预计7分钟内阅读完毕
今天的这篇短文依旧想诚挚地和大家聊聊有关“心学”的话题。
但在研究“内心”之前,不妨先来一个“灵魂拷问”。
你觉得,心学是玄学吗?
如果有一门学说,名字听起来像玄学——关于“心”的学问;理论看起来像玄学——世间真理全在自己心中,只要磨练内心,就足以不迷茫不焦虑,找得到最正确的行动法则;创立者的故事读起来像玄学——修成之后所向披靡,一介书生化身成中国历史上几乎仅有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哲;甚至在部分课本上的定义就差直接成写玄学——主观唯心主义。
——那它一定就是玄学!
假如王阳明能看到这个结论,他一定会神情复杂地在键盘上敲出无数个问号,然后走出书斋,一脸忧郁地看向天空:
心学明明是一门最日常、最生活、最讲究行动的学问,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它是玄学呢?
#01
心学到底是什么?
如今常说的“心学”,通常指的都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所开创的“阳明心学”,虽然它的前身还可以向前追溯个几百年,一直追到南宋儒学家象山先生陆九渊所开创的思想里。
但还是不追了吧,因为并不是只有通读过中国古代哲学史才能了解心学。严格来说,如果在中学时代掌握了较流畅的“熟读并背诵全文”技巧,那你约只需花费不足以泡开一碗方便面的功夫,就能记住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
毕竟,一共就十个字: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但也就是这区区十个字,却成了自明往后五百余年,儒家学派里唯一可以同历朝历代官方金V认证过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显学。
甚至当下,在这个儒学眼瞅着快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书五经”拆开来都指不定人人能写出全名的当下,它居然还是一门活生生的哲学。
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虽然心学看起来像玄学、听起来像玄学、读起来像玄学……但它偏偏真实不虚,是接地气的生活哲学,也是实打实的行动哲学。
借用一个俗套但有用的比喻,阳明心学,是一个“卷王”花了三十年找到的精神内耗解药。
五百年疗效认证。
王阳明(其实本名叫守仁,阳明是他的号)生在世家大族,他爸当年高中过状元,据说他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展现出了种种不凡的异象。
但,这些故事听听就好。古人写书时往往喜欢添油加醋,恨不得给圣人的一生都画满光环。如果一个人生来非凡,那他的经历可能对普通人没多少参考价值。我们说阳明的心学有用,是因为王阳明确确实实是个凡人,但他又确确实实从凡人修成了圣人。
王阳明少年时的志向可以说画风惊奇,他想做圣人。
但王阳明强就强在,虽然少年的理想得到的是五百年都没变过的回答——你小子怎么狂妄至此!
但他却一丝一毫都没有动摇。
可以说,从立下这个近乎于妄想的志向开始,王阳明的一切学习、一切思考、一切行动,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找到了一定要实现的目标,我要怎样实现它?
王阳明最先尝试的方法是直接跟圣人学习,这是大儒娄谅告诉他的——
先生,如何才能成为圣人?人,一定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圣人(圣人,必可学而后至)。
娄谅所说的圣人,是程朱理学的巅峰朱熹。
理学,也叫道学,作为官方认证的正统学说,它的概念复杂到稍微展开一下你就会马上关掉这篇推文。
但不要紧,我们只需要知道理学最核心的观点,是“理”。
理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本质都是“理”。如果你想认识“理”,你就需要“格物”,也就是仔细推敲观察它。
因为万事万物都有“理”存在,所以如果你能反复推敲反复琢磨,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由少到多,你就能认识世界的一切“理”。
所以物理学(Physics)最初传来时也被叫做格物学,或者格致学。
说回王阳明,他在书斋苦学了六年朱圣人的学说,自认为已经把理学的“理”都研究透了,所以他打算好好地通过实践功夫,验证验证圣人所说的道理。于是,他便创造出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出笑点佳话——
一个人盯着院子里的竹子七天七夜,直到昏迷。
“啊这……圣人的学说有问题啊!”
当然,站在五百年后回头看,显然是王阳明自己有问题。他根本没有理解清楚朱子哲学的格物论到底是个什么(虽然他真的苦读了六年),就极其勇猛地莽了上去。
天生的圣人会这么莽吗?
不过,“亭前格竹”的故事倒是也极其生动地证明了另一件非常希望大家了解的事情——王阳明是个行动主义者,他根本不空想。
学圣人然后成为圣人的道路,就这样梦碎竹林。但王阳明确实丝毫没有气馁,他几乎把彼时所有能够尝试的学说、理论、生活方式都尝试了一遍——曾弯弓策马学兵,也江湖游侠仗剑;和道士研究修真,中途转会去佛门参禅;感觉好像没什么效果,于是便沉迷了几年文学创作,顺便还考了两次科举……
反正能学的都学了,该体验的都体验了,兜兜转转十几年过去了,但是他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却走得更远了。
说实话,如今重看他的这段经历,感觉真的很像不少当代年轻人从学校走向社会时的那一大段时光——
心里只是朦朦胧胧地有个对远大前程的理想,但如何前行却又满心迷茫。听说考证有用,就不假思索地去考证。老师说应该考研,那就去考研。学长学姐们说要早点实习,那就急匆匆地投出一波简历。家里人又说还是体制香,又匆匆抱回来一堆考公材料......
毕业上了班,但该迷茫的还是迷茫。明明学了一大堆东西,但好像又什么都不会,唯一和年龄同步增长的,只有焦虑。
于是今天在抖音上刷到“Python30天速成”马上下单,明天看见“7天Excel训练营”又突然动心,远大理想倒是一直还在前方,可生活的潮流把人冲得左右摇摆,晕头转向。
明明应该更成熟了,但却好像还不如少年时目光坚定,充满勇气。
王阳明就这样兜兜转转到了35岁。
这一年,他硬刚朝中得势的太监,险些丢了性命,最后37岁时被一旨发配到了烟瘴之地贵州龙场,从事官办快递运营与喂马业务——
虽然这里是不是真的有马需要他喂都是两说。
此时的王阳明,几乎把人生的一切都丢了。唯独,还是没有忘记十几岁时许下的宏愿,他还是要成为圣人。
他在自己蛰居的山洞里做了个石棺,天天端坐在里面打坐思考,一直到了1560年的某个深夜,他顿悟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终于发现,自己从十几岁时就想要寻找的圣人之道,其实就在自己的心里,二十年的难题终于一夜开解,他不再迷茫了。
往后几十年,王阳明做的所有事,都只是在不断验证、不断完善着他那一夜悟出的道理。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十个字的深意,而是再回头看一看“心学”诞生的故事:
有一个人从小就给自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他发誓要实现它。在这个人的前半生,他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方法,但无论如何努力尝试,他意识到这些来自外界的方法都没办法推动自己靠近理想,甚至反而离得越来越远。
直到有一天,他深陷绝境,失去了一切可以依赖的支援,但是他反而清醒了,因为他发现——唯一能够说服自己、驱动自己、坚信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心。
如果内心足够强大,一个人又怎会迷惑、畏惧、拖延、胆怯、混乱……
如果知道如何持续地让内心变得强大,一个凡人又怎么不可能成为圣人?
容我再重复一次开头的问题:
#02
为什么心学适合当代的普通人
毫无疑问,一个人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找到精神力量。
你正在磕的CP或许更能让你内心澎湃,《苍兰诀》的剧情没准要比任何哲学都能让你充满信念。
但请允许我严肃地指出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可能99%的人都会混淆——
心之力,不等于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只是心之力的一部分。
如果你理解了这句话,你一定会赞同我的结论,因为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讲,心学,确实是最适合当代普通中国人的行动哲学。
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所说的“心”,和任何文化中的“心”都不一样。
所以问题来了,“心”是什么?
“心”每天都在你的语言、你的文字、你的思想里反复出现,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中国文化中,“心”到底是什么?
我们会用“伤心”表达悲伤,所以“心”是情感;我们会用“心思”来比喻想法,所以“心”也是思考;“多心”是性格、“丹心”是信念、“放心”是承诺、“精心”是态度……
在中国文化里,“心”是一种复合概念,它是思维、是情绪、是感受、必要的时候,它甚至可以指代一切。
“心”的概念是那么的复杂,但是你有没有突然发现,你从来都没有专门学过这些,但是你天生就知道“心”是什么。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你不用刻意学习,它早就随着语言、随着风土、随着生活刻在了你的血脉里。
因为“心”如此复杂,又与中国人的生活如此紧密相连,所以如果你多少研读过一些中国古代哲学,你会发现无论是儒是禅是道,它们所探讨的都是如何安顿人心。
“心”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的特性。
但倘使你用另一种方式,比如沿着西方哲学的思路,用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否定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怀疑和批判方式去去讨论“心”。
你会发现“心”不存在了,它被分割成了无数个断片,无数个细节。
我当然不是说这样是错的,因为哲学本就不存在对错。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下面这个想法是不是可能更合理:
我们都知道“心”是什么,我们也明白“心”确实需要锻炼,那如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心”拆解成无数独立而精确的概念;另一种则是就锻炼“心”本身。
这就是为什么说“心学”更适合当代的普通人。
不只是因为它已经整整兴盛了五百年,所以我们可以举出不知多少名士伟人的例子,证明它确实有用。
也只不是因为它是纯粹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说,所以就更合适当代中国人。
更不只是因为,它几乎没有什么来自复杂学理的哲学论证,句句处处都是生活化的哲学。
因为它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修心”的极致。
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复杂地区分思维、情感、智识、欲望、动力……
我们知道“心”是什么,我们也当然会知道“修心”能带来什么。
#03
如何学习心学
自王阳明开创“心学”以来,心学开花散叶,衍生出了更多的学说和论著,虽说后来各家学说难免冲突,但有一个共识五百年颠扑不破:
如果要学习阳明心学,《传习录》是最好,也是唯一的入门读物。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们历时近四十年收集整理的一本阳明语录与书信集。
但《传习录》可能的确不太好读,因为平实文字里蕴藏无穷深意,别说没有什么儒学知识基础的你我阅读起来有困难,就是王阳明的学生也得颇费一些脑子。
在《传习录》的序文里,他的学生就这样感叹道:
“作为弟子,我朝夕受教于先生,深感他的学说,刚刚接触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似乎很容易;但稍稍深入研究,就会觉得很高深;初看好像很粗疏,但仔细钻研就觉得很精妙;刚走进去觉得很浅显,但一深入就觉得没有穷尽。”(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
如果你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古文阅读能力,对宋明时代的儒学、禅宗、道教都有知识基础,也能够沉下心来慢慢逐字逐句地参悟书中的对话。
那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比较简单、比较轻松,但是实实在在地学习到心学的智慧吗?
既然你读到了这里,请允许我诚恳地为你介绍一门为期30天的课程。
不,准确地说,是一次为期30天的共读陪伴——
《一个月学懂阳明心学:费勇教授<传习录>精读课》。
每位购买本次课程的读者朋友,都将获得以下权益——
费勇教授直播解读
在共读期间,我们将邀请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果麦版《传习录》译者与导读人费勇教授,通过4次直播课程,为你解读《传习录》与阳明心学的精华,指导你如何将阳明心学的智慧运用在生活之中,直播支持无限回看。
共读社群每日基础知识讲解
专业编辑全天候答疑
本次课程我们特邀了《传习录》编辑,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马宁作为嘉宾助教,共读期间有任何问题,我们都会及时为你答疑解惑。当然,费勇老师也会在直播中回答大家的疑问。
买课就送纸质书
所有购买本次课程的读者,都将获得一本果麦出品的,由费勇教授校注、翻译、导读的全本精校版《传习录》(下单后48小时内发货)。
除此之外,作为首期课程用户福利,所有购买过《“一个月学懂阳明心学”费勇教授《传习录》精读课》的读者朋友,还将获得以下首期限定权益——
课程半价
后续课程永久打折:
2040书店读书会后续的各项课程,首期用户都将获得永久85折优惠。
首期共读课程将在9月1号正式开班,为了保证所有参加课程的读者都能享受到完整的共读权益,本次课程将于8月31日(周三)下午18点关闭购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