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马芙蓉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马芙蓉办公室的窗台上密密麻麻地摆着仙鹤来、蟹爪兰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一盆盆植物使得屋内春光无限、生气盎然,桌上放着一个小的水族缸,两只金鱼在里面悠闲地游着。
精心的准备、娓娓道来的话语、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让这一下午的采访十分充实。最能感染人的,是马芙蓉那种积极乐观、懂得感恩的阳光心态。即使是在遇到坎坷和挫折的时候,她心中所念的依然是感恩和知足。“你看我很阳光,其实是别人给我的正能量很多。”正如马芙蓉自己所说,不论风吹雨打,她依然是一朵在阳光下傲然绽放的芙蓉花,给人们带来美和正能量。
学医是命中注定的
马芙蓉祖上从未有学医的,她是家中老大。父亲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后来又参加抗美援朝,直到1958年才返回国内。马芙蓉出生时,父亲已经三十多岁了,对于她的出生喜出望外,对她更是宠爱有加并寄予厚望。
小时候,马芙蓉一直是学校的优秀尖子学生,但对未来做什么还是朦朦胧胧。上中学时,在与父亲的无意聊天中得知,父亲想要她将来当一名医生。那时在父亲看来,做医生是很轻松的,更以为五官科大夫可以不值夜班,所以希望她将来当个五官科医生,给人看病又不受累。
1980年恢复高考不久,马芙蓉便随了父亲的意愿报考了医学院。学医并真正当上了耳鼻喉科医生后才懂得,所谓的“做医生很轻松”“五官科大夫可以不值夜班”其实都是当时社会上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误解。作为一名耳鼻喉科的大夫,不仅要值夜班,而且还需要奉献毕生精力才能担得起这副重担!
在德国和瑞士的求学经历使马芙蓉受益匪浅,“在科隆大学医院,我留心着他们文明举止的每一个细节,我的德国教授见到他的患者,首先握手问好,寒暄之后,很快进入严谨的诊治过程中。也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不断地影响着我日后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尽管,远离家乡和亲人,我备受异域陌生生活的折磨,但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倔强性格支撑着我,让我撷取了新的医学理念和技术,我像一个收割了整个秋天的农妇,背负着沉甸甸的硕果回到我们的国家,并把这些崭新的医学元素,运用到我的医疗实践中,为众多患者送去福祉。我心里是幸福的。”
谈起自己的入行经历,马芙蓉笑着说:“有时候想想也真是命中注定,这辈子生下来就是要从事耳鼻喉科的,就是为当一名解除众多耳疾病患的‘手术一把刀’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马芙蓉
让病人看完之后感觉“值”
在耳鼻喉科,大夫遇到的不仅仅是患者生理上的各种病症,有时还需要解决他们心理上的痛苦。例如,一些耳鸣、鼻塞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心理原因如焦虑、抑郁而导致这些症状,这个时候,马芙蓉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用她自己的话叫做“话疗”。“你对病人一个肯定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给他们的一丝希望,对他们的心理和病情都有很大的帮助。”
谈到医患关系,马芙蓉说,其实大部分患者都是很好的,自己为患者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患者都会感激万分。她认为:“患者和医生不应该有矛盾,医生是患者的守护神,他们需要如战友一般并肩作战,共同对付病魔。现在有些患者,受到不良媒体的蛊惑,戴着有色眼镜儿,对医护人员一百个不信任,怀疑、猜忌,甚至打骂、侮辱、砍杀,实在让人痛心啊!这不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应有的现象,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本人和大众的健康。我们应该号召全社会都尊重医生和护士,让这种尊医爱护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医护人员应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理解患者,多替患者着想,真心的去爱护、关心、帮助患者,耐心地去解释和进行有效沟通。医患关系应该是全社会重要的关系之一,医患之间应该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而不是火药味儿!”
做医生哪能坐视不管呢
马芙蓉经常要做从耳朵进入颅底的手术,切除颅底交界性和沟通性肿瘤,她说:“一个女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纹丝不动地‘一爬’就是十几个小时,苦累对我都不算什么,主要是要修得一副扛得住那些来自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巨大压力的坚强神经和顽强作风。”
谈到这次惊险的手术过程,马芙蓉说:“我们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躲过这样的高风险疑难手术,尤其在现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下,为患者无私地勇敢地承担风险,将自己置身于可能出现人财两空的危险境地而被告上法庭,真是需要大德大爱和勇气。我们不救治她,谁来救她呢?让患者去等死?做医生哪能坐视不管呢?其实,我们一辈子遇到这样高风险疑难危重患者又何止这一个呀!”
术后5个月,这名患者从青岛回到北京来找马芙蓉进行手术后的定期复查,其面瘫情况有了显著改善,并不断地感谢马大夫的救命之恩!每每看到患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马芙蓉都为她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创造生命的奇迹而由衷地高兴和自豪。马芙蓉说:“这只是举出的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我的同道们,全国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解救病患,我相信他们之中有的比我还要努力还要辛苦,就像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当患者处于危难之中时,都会像汶川地震救人的医护人员一样舍生忘死。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我真觉得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都非常伟大和崇高,令人敬仰!因为哪一个医护人员的手上没有救活的几条甚至不计其数的人命啊!他们为‘健康中国’托起了全中国人民的生命保障和身心健康的中国梦,我要为他们点个赞!”
马芙蓉与年仅5岁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
科普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马芙蓉认为,做科普是大夫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大众需要医学教育和知识的普及。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马芙蓉充分抓住各种广而告之的平台,尽可能高效地告诉更多的患者医学知识,将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地讲解出来,让大家能够理解,这样他们才能够树立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医学才真正为广大群众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种有效的沟通还能够起到调节医患关系的作用。
马芙蓉说:“很多人跑到门诊来,就为了看我一眼,和我说几句话。有一个老年女性患者,看完我的门诊还不愿意离开,非要拥抱一下我,并依依不舍地跟我说‘我真的不想离开你,就想跟你多说一会儿话’。”我曾进行过中耳炎节目的录制,现在来看我门诊的患者会问我,他得了中耳炎脓液会流进脑子里头去吗?说明大众现在对危险型中耳炎已经有了概念。所以说,科普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帮助大众树立健康观念,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不至于身体有病时,由于医学知识的缺乏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预防知识的普及和推广,通过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大众健健康康地活着,不得病或少得病,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科室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
谈到科室建设,马芙蓉从最近热播的电影《狼图腾》说起,影片中,狼群的团队协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狼群组织有序,他们不轻易和草率地出击,一直会潜心地等待最佳时机。一旦时机来临,整个狼群会听从命令服从指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色地完成任务。
对于一个科室来说,团队的协作精神和优秀的科室文化是一个学科能够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方面。2002年,马芙蓉开始接任科室的领导工作,十多年来,她重点营造的就是这种团队协同作战的学术氛围。她经常劝告大家,一个人单枪匹马势单力薄,个人水平绝对不能代表北医三院耳鼻喉科的水平,遇到疑难病例,要进行全科讨论,集思广益,最终拿出一个缜密周全的方案给患者。遇到抢救危重患者,科室会派出一队人马相互商量讨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所以,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是组成这个团队的重要因素。医疗、教学、科研,科室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党团活动和工会的活动,都离不开大家齐心协力地去完成。
抓住学习这条主线,把学科的方方面面串起来,构建学习型科室,是马芙蓉对于科室建设的重点。从2006年开始,马芙蓉组织年轻医生和学生坚持早读,学习英文文献,并进行一周要闻的英语和汉语的双语汇报,马芙蓉还会从内容是否先进、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英语发音及语气是否流畅和标准、翻译是否达到“信达雅”、幻灯片制作是否规范、所配图表是否合理、形象举止是否得当、自信心和冷静程度等多角度进行点评,进行科室长期的教学积累和人才培养。经过十年的锻炼,科室已经有多人在院级、校级和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授课比赛中获得多项奖项。除了早读,科室还有早交班、疑难病例讨论平台、临床新技术讲解等多个学习平台,帮助团队成员不断学习进步。
目前,科室队伍也由过去的二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七八十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占了绝大多数,多人在各级学会和各种杂志中任职,拿到的省部级课题多项。2011年科室获得了国家级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医疗方面,平均住院日已经连续十年在不断缩短,已经达到目前的5.35天,居全国领先水平。耳科是三院耳鼻喉科的特色学科,在中耳炎手术中采用的完壁式鼓室成形手术,大大改进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和追捧。经乳突径路面神经近全减压术式,侧颅底外科技术都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在文艺活动方面,科室也连续多年在医院文艺展示周活动中获得金奖。
马芙蓉说:“12年来,我对我们科室充满了爱和欣赏,也特别感谢他们的配合。”马芙蓉爱美,爱好唱歌、跳舞、运动,在生活中是一个活跃分子。因此,虽然她在工作中对科室成员的要求特别严格;但是私下里,她属于那种嘻嘻哈哈,和大家特别能打成一片的领导。如果科里的人生病需要做手术,马芙蓉会联系做好会诊,提前跟手术室打好招呼,甚至会在手术后给手术室送去肯德基,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她自己生病的时候,科室成员的关心和照顾也让她特别感动。
谈到科室未来的发展,马芙蓉说:“这个科室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我希望它永远是一棵常青树,在全国耳鼻喉科学界有一席之地。我不当科主任的时候,科室比我现在还好,这才是我这一届主任成功之处。”
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
谈到自己的学生,马芙蓉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严厉又慈爱的妈妈般的好老师。”多年来,马芙蓉作为北医三院教学管理委员会的委员,非常重视科室的教学工作。她认为,尤其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对学生培养首先是要做好人,希望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启蒙阶段,能够养成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作风。马芙蓉十分重视教学,她认为“教学是科室发展的源动力”。在科研方面,马芙蓉也对学生严格要求,不仅发动全科的教学力量,还借助北航机器人所、中科院等高平台,帮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老师和研究领域。在医疗上,她更是通过查房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术,更多的是学习她的诊疗思维和对病人的态度,“很多人都说马大夫对病人好,这也是给我的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
举办全国的颞骨学习班,为我国培养耳科人才
到目前为止,从马芙蓉手上毕业的学生,已经达到三十多人,他们在马芙蓉的教导下,完成了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化,也完成了从“毛孩子”到“成年人”的转化。这些学生除了一部分留在科里,很多分布在北京市各大医院耳鼻喉科,还有的远赴国外进行深造。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给所在医院留下了科室良好的培养所带来的高素质、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印象。“所以,现在我的学生十分抢手,还没有等到学生毕业就有很多医院来‘抢’我的学生。”
在香港与韩德民院士以及大陆台湾学者合影留念
应该讲我家庭和工作平衡得不好
去年马芙蓉大病不久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就在高铁上救助了一位突发剧烈腹痛的患者,她说:“有时候真的是想歇下来养养病,但患者一到你面前,职业的本能会让你欲罢不能!既然我这辈子生来就不是来到这个世界享清福的,注定要历尽艰辛和磨难成为圣洁的‘白衣天使’,我也别无选择,今后寄希望于能够健康快乐地活下去,用我的双手,拉着与我一同战斗的医生护士们和学生们,继续去救治和帮助更多需要救治的患者。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也希望我们团队人才辈出,在这样优秀的集体里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骨干,在他们中间希望多出几个‘医学大家’,让更多的患者受益。我也希望我们科室能由学习型科室、研究型科室最终转化为创新型学科,收获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让学科发展始终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
这就是马芙蓉的愿望,一位有着大爱、大气和大胸怀的医学家的愿望,也是一位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引领者的愿望。(文/韩娜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