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意思是考察事物,获得知识。“格物致知”出自先秦经典《礼记》中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中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王阳明关于“格物”的观点是:“格物”为“格心中之物”,而非“外界之物”,他认为“心即理也”,一切理和道都在我们的内心,悟道可以不假外求,只要多反省自身,思考事物的规律,就可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
弘治十二年,举进士,明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弘治十八年,王阳明专志授徒讲学和湛甘泉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正德元年,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正德五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正德七年,从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仆寺少卿。
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容等农民起义。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
嘉靖四年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谥文成,著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
朱熹和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集大成者,前者在南宋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在明朝集心学之大成。两个人都很厉害,由于所研究领域不同,无法进行比较。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又是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哲学思想在明代影响最大,并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他的《四书集注》是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成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他的理学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同时也作为封建王朝对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