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日历现在证实的就是中国的一片甲骨文。而现在使用的公历是儒略·凯撒(JuliaCeasar)发明的。
我们今天用的日历一年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种历法是一种太阳历,可追溯来到公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大帝的历法改革,凯撒采纳古罗马天文学家SosigenesofAlexandria的建议,将一年定为365天,闰年366天,一年分为12个月,这样算起来平均一年是365.25日。
凯撒的名字叫儒自略·凯撒(JuliaCeasar),所以由凯撒确立的这种历法叫儒略历(JulianCalendar)。
中国传统历法
可能在大多数人包括之前我的印象中,公历就是阳历,农历就是阴历。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人们所谓的阴历指的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周期的历法,即“月亮历”,阴历的一个周期就是一个“月”;而阳历则指的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为周期的历法,即“太阳历”,阳历的一个周期就是一“年”。这样看起来既然公历和农历都有“年”有“月”,那似乎应该都是“阴阳历”,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我们现行的公历可以说是严格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置年的,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公历是阳历,但公历的月份设置是不是也和月亮盈缺有关连呢?公历是不是阴阳历呢?从公历那些大小月的规定以及皇帝乱改大小月的设定来看,肯定是没有的了。事实上英语里month(月份),和moon(月亮)语出同源,并且一个月的长度也接近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周期,所以公历的“月份”确实也有“月”的意思,但由于其并不严格遵照月相盈缺,所以严格说公历并不能算作是阴历或阴阳历,只能算作是单纯的阳历。
而我大农历虽然经历过很多版本,很多修正,但有一点从头到尾一直都没有变过。那就是农历的置月。
农历
农历以月亮运行一个周期为一个“朔望月”。“朔”,月一日始苏也,即新月始苏的那天称之为朔。而“望”,本意为月相之王,即满月之时。所谓一个“朔望月”指的就是月相盈缺正好一个周期,即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的一个周期,农历将每个朔日定为每月的一号。而由于一个“朔望月”的周期大约是29.5天,所以农历一个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肯定看不到月亮,而十五肯定是月圆,所以农历是阴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
二十四节气
如果说两至两分是把太阳运行一周的360°分成了每90°一个间隔。那么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就进一步将这个间隔细化到了太阳运行每15°的一个间隔,大约每15天左右就是一个节气(所谓“节气”,节指时节,气指气候。古人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即一个节气。例如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如果从“立春”开始将二十四个节气按顺序编上号,那么人们称单数号的节气为“节气”,双数号的则为“中气”。由于农历正常一年是十二个月,所以正好每个月正好都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