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区从古自今的民俗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里例举最主要的说明。
1、供奉神祀
供奉神祀是忻府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每到主要节日尤其如此。这显示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常见的神祀有如下几位:
灶王爷老百姓认为是家神,自己的吃饭离不开他,因此也和他最接近,供奉他的此数也比其他神灵要多。老百姓认为他是腊月二十三晚上离去到天宫,除夕晚上才回来,一走七日。他上天的目的和活动当然是“上天言好事,回宫见吉祥”。
财神爷老百姓一般都生活不富裕(当然富裕的希望是更富裕),因此希望通过供奉财神爷而得到其庇佑,赚的银钱。因此他们在逢年过节首当其中的是要供奉财神爷。在过年的初一、初二凌晨还要专门接财神,举办一个小型的仪式。对联则一般写着:“天下财源主,人间福禄神”。
天地爷民间认为最高的神,老百姓特别敬畏。总是设在院中最显要的地方,并书对联“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
土地爷农村的必供之神,一般设在一进院门到照壁上。在照壁上建一个神龛,里面摆上陶制的土地爷。两侧的对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马王爷农村过去是为牲畜而写。对联是:牛如南山虎,马似北海龙。
大仙爷民间认为是主宰个人前程和命运的女神。有的人家画有神案。一般在家里清净的地方供奉。对联是:恭敬神如在,虔诚圣有灵。
供奉牌位一般在过年过节或者举办喜事的日子里,都要供奉牌位。如在儿女婚嫁时一般摆设牌位,每一牌位代表一种神灵,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中央勾陈神、东王公、西王母、南朱雀、北元武、左青龙、右白虎、喜神、土神、值年太岁、本命星君及空中过往一切神灵等,其中喜神为婚嫁的主角。
2、扶梁谢土
扶梁盖房是忻府区农村老百姓的一件大事。到房屋立架或打顶这天,亲朋好友蒸上喜桃、带上香烛纸马前来庆贺,现在多带钱或者烟和酒。扶梁要请先生看好日子。扶梁这天,木匠师傅将所有大梁、檩柱都安装好,,只剩一根中檩等待举行扶梁仪式。这根中檩是一条直留滚圆的好木料,正中要贴上事先画好的阴阳八卦图,图中间钉一双五色彩线系好的红筷子和木制的药葫芦儿。中檩两端分别写上千年永固、万载遐昌的字样。阴阳图的上方写上“天无忌、地无忌、日月无忌、四时无忌、百无禁忌、大吉大利”的字样。下方写上立架的年、月、日、时。新立架的房柱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如“基石奠定千秋业,柱正撑起万载梁”、“花开富贵人开眼,日上中天屋上梁”等。中午时刻,(一般是12点到1点)中檩摆放好后,东家及亲友带来的寿桃及供品都摆放在前面的供桌上,房东烧香、叩头、焚黄表,然后把一壶酒浇在中檩上,称为浇梁。亲友们则欢呼放炮,众人将中檩扶起,工匠吊上去安排妥当,仪式完成,大家一道喝酒。
谢土房子盖起后,就要在年终腊月的时候择日谢土。主要是感谢神灵帮助,平安建房,并祝愿建成房后,全家平安。一般是装上一斗谷(或者高粱、玉米)写上牌位,土公土母土子土孙及值年太岁,必须写上。同时做几样素菜、几小碗小米捞饭,供于牌位之前。在院门口贴上对联:吉日酬神迎万福,良辰谢土集千祥。待到夜深人静之后,主人焚香叩拜,烧掉牌位,放炮,把杀好的整鸡埋入土中。谢土后,全家人休息,不可乱走动。三日内忌讳人借钱借物,也忌讳自家人花钱开销。
3、祭祖摆素
在正月初一祭奠已经逝去的老人和先辈,写在素折上,放在桌子上,然后供以吃喝,叩头烧香。一般是年三十的时候就要摆上,并放炮,俗称“安神”。所谓“素”是活着的人给已去世的人写的信。过了除夕以后就要送素,送的日子因地方而异。庄磨、豆罗一带则是初二送素,城南乡的西张、紫岩等地则是初三送素。此外,在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都要上坟祭奠先辈。也是烧些纸钱,给送些吃喝。
4、婚嫁丧葬
婚嫁过去忻府区在婚嫁方面是有所讲究的。男女双方要经过议婚、订婚、再到男方花轿迎聘女方,即结婚等多个程序。当然在结婚喜庆的当夜还有闹洞房的习惯。现在这一切基本取消,只是订婚这一程序好像还很流行。订婚这天,(一般是看下的日子),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钱物,包括买一些衣服和金戒。虽是自由恋爱,但大多数也有媒人参与,说合,有时起一个见证的作用。结婚一般是以举办事筵为标志的。举办事筵的日子由男女双方大人共同确定。一般是男方确定先举办后,女方即在第二天举办,俗称回门庆典。
丧葬忻府区民间对丧葬有严格的讲究,一般都要经过停尸、探丧、出丧、、埋葬、完坟等多个程序。
停尸即人刚死后放在已准备好的棺材中,老百姓俗称“停起了”。一般在病人垂危之前,都要给理发、梳头、穿寿衣、袖内揣食物。
探丧也叫“过三天”。死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傍晚,族人和好友前来烧纸祭奠,死者家属给前来祭奠者发孝布,临走时孝子在门口跪送祭奠者出门。在第三天的傍晚,一般死者的至亲《俗称主啦)前来吊念,并与死者家属交换出丧意见。死者家属一般会汇报死者死时的情况,并说出出丧的日期,征得至亲同意。至亲一般会同意。
5、生日满月
生日从古至今忻府区老百姓都有过生日的习惯。一般对于过生日者而言,这天他的父母出生他,他是很高兴的;他也又多长了一岁。一般这天他会高兴地盼望亲人们给自己过生日。过去有钱些的人到60岁,要过60大寿,现在则是80大寿。一般都要摆宴席,收寿礼,叫鼓手,甚至唱戏,请亲朋好友参加。目的是为自己增寿,弄个喜庆。
满月孩子出生一个月后要过满月。满月这天,新婚夫妇的大人们及近亲都要前来庆贺,一般都带有钱物。过满月,还有说是过“姥姥家”的说法。因为这天姥姥家的贺礼似乎更重。
6、岁时节日
忻府区农村的岁时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天仓、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十年一、腊八、送灶等,此外各村还有自己独特的庙会节日。下面分别叙之。
春节,是一年最为隆重的日子,又叫过年。所有一年的事情都在年三十的时候要有个了结,打工的人们会在过年的时候,拿着工钱回来。三十这天家家都要扫院、贴对联、垒旺火、挂灯笼、贴窗花、挂年画,晚上则是包饺子,现在年轻人则是看电视或打扑克,有的通夜,俗称“熬年”。三十下午,要摆好素折,点上香蜡,放好供品,再放几个炮,迎接逝去的老人一同回来过年。初一凌晨,就要早早起来迎接“喜神”,点旺火、放炮,庆贺新春。之后接着就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前来拜年的小孩“压岁钱”。还有给水果糖、核桃、花生等零食。成年人则喝茶抽烟,与长辈叙旧,互祝“过年好”。这天一定要说吉利话,不可生气,以图一年的平安顺利。
十五,这是继过春节后又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也可以说是过春节的延续和高潮,民间有“没有过了正月十五,就没有过了年”这么一说。与过春节相比,过十五更具广阔的社会性。过春节一般是以各自的家庭为主,最多是亲戚来往;过十五则不同,一般都要以村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踩高跷、扭秧歌、敲锣鼓、点灯笼,放焰火等。人们都聚在一起庆祝。农村各家普遍都要挂起灯笼,从十四到十六,一夜不灭。
天仓正月十五过完后,为祈祷今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农村还有过天仓的习俗。目的是祭奠“天仓星”,让今年给大家个好收成,让大家的粮仓满满,丰衣足食。天仓又分为小天仓和老天仓两个。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过天仓的这天清晨,家家都要打扫院子,并在院的中心用柴灰或者碳灰撒成铜钱式的图案,在此图案内放置些谷物,以示祈祷丰年。
二月二天仓过后,很快就是要过二月二。民间传言,这天龙王爷要上天,来给大家降雨水,因此一大早,人们便争先到井上挑水,以图能得到龙王爷降下的第一滴水,为的是能够引回钱龙。上午男人们则要理发,图个吉庆,以表示在今年要奋发有为。其实每年的二月二结束,才能表示过春节结束,新的一年正式开始。到二月二,家里过年制备下的东西也全部吃喝完毕,气温也开始回升,人们开始陆陆续续谋求自己一年的生活。
清明节祭祖上坟日。这天后辈子孙都要到坟前对先辈进行祭奠。培土、点香、放些吃喝、烧些纸扎等。
端阳节又叫端午节,五月初五这天举办。一般都吃粽子、饮黄酒、门环上插上艾草,以示驱毒。相传此节日是为纪念屈原。
中元节民间叫过七月十五,与清明节有相同的地方,都是祭祖日,到坟前对逝去的老人进行祭奠,不过祭奠形式稍有不同,隆重程度也不如清明节。
中秋节又称八月十五,一年中又一个隆重的节日,也是全家的团圆节。亲戚们要互赠月饼、水果,表达即将丰收的喜悦。到晚上,人们一边赏月一边还要在桌子上安排水果、月饼,供奉天地和月亮以及其他神灵。当然少不得要点香、点蜡,烧点纸扎。
十年一即农历十月初一,也是上坟祭祖之日。这时天气已由秋天转向冬天。这次祭奠与七月十五的形式有所相同,最终的目的也相同,但想法似乎有所不同;七月十五是在冥冥之中有请求先辈保证收获的意思,庇护的意思,而这次则是对先辈的深切怀念,烧以纸扎,为先辈制作衣服,以抵御冬天的寒冷,就可看出其初衷似乎不同。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得道日。寺院一般都要用江米、豌豆等做成粥敬奉。民间也因此相传。一般在初七的时候,要到河里刨冬腊(或者到山里、沟里的泉水附近,水最为干净的地方),下午的时候放在水瓮里进行融化,为第二天做粥做准备。腊八的这天早上,大都要吃红豆粥,中午蒸豆涵馍馍,吃素菜。从腊八日开始,预示新的春节准备又开始了。刨冬腊,即刨冰,有接佛水的意思在里面。
送灶农历腊月二十三,相传为送灶君上天述职之日。这天全家人说话要慎重,不可得罪灶君。民间有这天吃饧糖之习,目的是糊住人的嘴,不让多说话。怕灶君回天宫说不好的话,以对自己今后不利。
7、交往礼节
迎送宾客凡有尊贵客人前来,都要迎接进屋,让座、递烟、倒茶。对远方客人必先问“最近是否忙呢?路上好走不?”等习惯语。客人走的时候,一定要留吃饭;客人不吃饭时,一定要送到门外,自己才能再返回。
请客吃宴请客吃饭需提前打招呼,又叫“安人”。入席后,长者在上位,幼者在下位;就餐时,客人先动筷子;饮酒时先给客人斟酒;盘中的菜食,要动自己最近的一面,不可乱夹,否则对客人不尊重,不礼貌。酒席未终,不能提前离席,如有急事,需向同桌人打招呼,说:“你们吃好,我失陪了。”然后再离去。
行途问路忻州民间有“见人不施礼,多走四十里”之说。行至路途在不知去向的时候问路是必须的。要问路,必须给对方以足够的尊重,给予必要的很有礼节的称呼,让对方感觉到舒服和满意。常见的用语有老大爷、大婶、师傅、结拜等。
馈赠物品朋友或者是亲戚间在遇到节日的时候馈赠礼品是必须的,但馈赠的礼品一般很忌讳双数,单数居多,而双数一般是祭祀鬼神的。
尊敬师长忻府区民间对师长特别尊重,从心底里认为教过自己的老师或者比自己年龄大的长辈就比自己强,天然有一种敬佩感,因此见到师长后总要自己主动打招呼,称呼老师或大爷大叔,在对话完毕后,才可恭敬离开。
8.交往禁忌
忻府区农村在人与人交往之间是保持有一些禁忌的,如打破这些禁忌视为不吉,如穿孝者不得进入婚嫁喜庆的宴席、头戴孝帽者不得进门市买东西、不得进饭店吃饭等,若要进,是可以的,但必须抹掉孝帽,否则就是对店主的不敬;去医院看病人须在上午,并且必须把所带的食品留下,病人家属可不回敬。正月初二(西面乡镇)或正月初三(东面乡镇)忌讳出门,认为这是给鬼神送素的日子。此外还有其他的忌讳,不一一说明。
9、祈雨还愿
祈雨这是忻府区农村的一种民间活动。祈雨,一般是在6、7月间庄稼长势正旺的时候,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此行为通常与庙会联系在一起。如遇到十分干旱的年份,祈雨这天,老百姓要叫上鼓乐,去村里的龙王庙那里去吹打,请求降雨;没有龙王庙的地方,则要到该村有泉眼的地方去吹,还要烧香叩头。一个地方与一个地方的祈雨方式还不尽相同。
还愿这也是一种民间的活动,现在也保留着。一般是在寺院祈求愿望,请求神灵帮忙,并在心中默默对佛与神灵许下对象的方式和日期。如祈求者的事情办成,而不兑现先前的对佛与神灵的承诺,则要遭受报复。一般愿望主要有生育、祛病、官司、赚钱、升学、盖房、求婚、仕途等。
10、占卜算命
这也是一种民间活动,从古就有,至今也没有绝迹。占卜算命涵盖的内容还十分广泛,和还愿祈求的内容几乎一样,但更显具体和细致。占卜主要是根据《易经》及在《易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梅花易数》;至于算命,则主要是根据《四柱预测学》及《麻衣相》等书籍。其科学性从古自今受到广泛质疑,但奇怪的是质疑管质疑,活动却或明或暗一直没有绝迹。此外与之相伴的还有看风水,本质上与占卜算命是一回事。主要是看阳宅(房院)和阴宅(坟地)。这项民间活动至现在也没有绝迹。
11、民歌民谣
忻府区农村也有民歌民谣,从古流传到现在。当然现在随着媒体传播的多样化和快速化,以及娱乐手段的多样化和快速化,民歌在民间也有渐渐稀少的感觉。曾在八十年代初,忻府区文化馆收集整理的本地民歌有500余首。这些民歌是本地老百姓精神生活的写照,在地头、在院落、随处可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忻府区涌现出一批像邢丑花、杨美丽、卢桂华等一批民歌手。忻府区民歌也是随时代不同而内容也有不同的变化。
12.忻府区方言
忻府区方言属于山西方言晋北方言区。它与周边的县市有诸多一致性,但又有一些自身的明显特征。
1、语音声调忻府区方言音标,有声母25个,韵母47个,单字声调4个。忻府区话和普通话都属于北方语言,多数字的读音和声调是相同的,但二者的语音系统又有十分明显的差别,一部分字的读音和声调也就不同。本地土话比普通话多(v)、(y)和(z)三个声母,(ts)、(s)的读音也与普通话不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忻府区本地话不仅与本地境外的语音不同,就是在本地不同地方,也不完全相同。按照读音,从本地全境看,可分为三个区域:城区及以东和以北的秦城、高城、播明、曹张、东楼、义井、董村、紫岩、西张为一个区域;城西直至豆罗、兰村解原、合索、奇村等为一个区域;西部和西南部的阳坡、三交、庄磨等为一区域。
13、口头成语半死不活,称半死夜活;办事冒失乱闯,称碰头七砍;盘腿端坐,称盘脚弯手;脸皮厚,不听话,称平眉涩眼;干活泼辣,称泼撕污害;态度傲慢,称瞥眉子瞪眼;大口吃东西,称满牙扎口;动作慢腾腾,称慢丢慢掖;迷糊耳朵,好赖话都听;翻来覆去折腾,称翻死倒活;坐的舒服,称稳铺似海;分得清清楚楚,称刀割水清;吃饭吃得好,吃得饱,称填崖吸海;十分费力,称努精耗力;来回摆动仇视的目光,称瞅眉剜眼;缺少教养,说话、行为粗鲁,称山渣野帽;事情不清利,有牵连,称粘皮彻肉;挤眉弄眼,称抽眉扯眼;穿戴崭新,神气,称神骨棱铮;办事急促,粗糙,称日死促活;聪明能干,称精明了亮;气喘嘘嘘,称撅气马爬;干活躲闪,不卖力,称趋奸避懒;饭菜无味,不好吃,称寡流淡水;堆放的很满,称圪堆愣腾;面容憔悴,目光无神,称枯眼落色;连跪带爬,很吃力,称跪徙爬挲;生活节俭,称磕骨打髓;鸦雀无声,称哑鸣静悄;神情拘谨,做事犹豫,称惜惜愫愫;稀奇罕见,称稀等实罕;办事不认真计较,称瞎打忽露;尘土飞扬,称黄尘土暗;做事不认真,不卖力,称打鸡呼哨;言行、举止鲁莽,但有时也指做事门路广,能力强,称一戳两开;做事好打小算盘,称打小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