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讲:净土百问(二)般若起信

(1)“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2)法师慈悲,我们常听您讲念佛要感应道交,到底怎么才算是感应上了弥陀的慈悲愿力?

(3)关于临终往生是否需要正念“忆佛念佛”的问题。是否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临终不论什么情况,乃至昏迷,亦得往生?

(4)我集中思想念阿弥陀佛时,心中有一种空旷、充满、柔和的感觉,这是不是一瞬间感受到的佛性?

(5)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我念佛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

(6)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这是什么原因?

(7)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不能以通途法门的法理解释,那么净土法门能解释通途法门吗?请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8)有关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其一说,临终必须有正念才能往生;其二说,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无须计较临终是否有正念,决定蒙弥陀愿力加持得以往生。这两种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9)《西方合论》的作者袁宏道生到西方边地疑城,请问师父边地疑城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念佛同修会生到边地疑城?

(10)近来,有些居士专弘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在大量流通,我等群盲不辨真伪,请师父开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11)《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请开示其意义。

(12)弟子烦恼不断,意恶重重,甚至还造作身、口、意罪业,这种情况下信愿持名能够往生吗?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13)净土宗学人常见这么一句话,《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曾看到一位居士说:《大集经》没有此说,这是以讹传讹。弟子没有余力去通看全部《大集经》,所以特此请教如何看待?

(14)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信愿行”?只要有了信愿持名,就一定能往生吗?

(15)弟子念佛一年多了,总感觉烦恼越念越多,请开示如何对治?

(16)“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古德多有言及。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自己一念心性之中,所以不必求生距此十万亿佛土之遥的净土,弟子甚感困惑,请法师慈悲开示。

(17)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叫来佛友助念,但几次都没走,是不是这里面有偏差呢?

(18)我学净土法门,也念佛。我觉得如果阿弥陀佛能经常示现让人看到,人们对净土的信心会增强的;念佛过程中阿弥陀佛能经常鼓励,那念佛也一定会更加精进的;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为什么不这么做,而让人难以生起信心呢?

(19)本来念佛应该越念越清净,为什么越念越觉得杂念纷飞?

(20)东林寺为何确立净土五经一论的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为两大参照系?

(21)《无量寿经》中所讲的边地疑城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2)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23)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见地、修证、行愿是修行整个过程,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24)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25)请开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的经义。

(26)一些讲法者在讲法的时候,特别强调冤亲债主的问题,认为如果没有解决好与冤亲债主的关系,那么在临命终时就会受到冤亲债主的障碍而无法往生。请对此问题慈悲开示。

(27)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1)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思是我们所执持的阿弥陀佛名号就像清水珠,清水珠投到浑浊的水里,便能澄清浊水。用这个来比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投到我们凡夫众生浑浊散乱污染的心中,我们的心念亦法尔自然地趋近佛心,因为佛号即是实相,即是阿弥陀佛的心,所以我们的心也一定会像阿弥陀佛那样,具有他的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广大心、光明心,这就是凡心不得不佛,说明这个名号就像清水珠那样的功能作用。“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这是憨山大师《费闲歌》中说的话。这个偈子意谓:如果不具备信愿,只是口头上去念弥陀名号,也没有信愿求往生的心,那么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不能感通佛力,就不能带业横超往生净土,所以才称作“喉咙喊破也徒然”。如果具足信愿持名,虽然内心还有散乱,但也绝对是能往生的,不是喉咙喊破也徒然的。所以这个偈子大家不要随便乱用,不要断章取义,要把前面两句话联系起来理解。信愿持名,虽然散乱,绝对往生;如果没有信愿,只是口念,当然就不能往生,这时候可以说是徒然。这里应当辨识清楚,不可颟顸自昧。

(2)问:法师慈悲,我们常听您讲念佛要感应道交,到底怎么才算是感应上了弥陀的慈悲愿力?

(3)问:关于临终往生是否需要正念“忆佛念佛”的问题。是否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临终不论什么情况,乃至昏迷,亦得往生?

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往生的条件问题。往生的条件乃是信愿持名。有一个观点认为临终时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念头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才能往生。否则便不能往生。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蛮有道理。然就净土特别法门往生而论,却要慎言。如果净业行人念佛功夫良深,临命终时,正念在阿弥陀佛上,则决定往生。对此我们要提倡,要鼓励。身体力行。但是却不能把这视为往生的唯一标准。念头没有放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正念才能往生,意味着把自力功夫还是放在了第一要素。真如此,则在往生这一紧要关头,阿弥陀佛在起什么作用呢?难道阿弥陀佛那么的被动?五劫的思惟,无量劫的修行,整个的大愿都是要救度每一个众生,法界当中不遗留一个众生滑入轮回。有着这样的大悲心,难道在我们往生之时不施展威神愿力,予以帮助,这可能吗?我们平时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便会法尔自然地展现在被救的众生身上,令其往生净土。这是有圣言量依据的。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支娄迦谶译),是五种原译本中最早的译本。其中谈到三辈往生及边地疑城的情况。先看中辈和下辈疑城往生的情况,以明了阿弥陀佛在众生临终时是如何令其往生的。

下辈往生条件中,如连中辈往生者那种广做福德的条件也不具备。没有能力去饭食沙门、广修供养、建塔建寺等,然而宜应专心致志地念佛。“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哀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是阿弥陀佛哀愍令他生到西方净土!甚至于十日十夜念佛亦不堪,经中又开出了更方便的方法。“下当绝念去忧……,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只要我们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念佛,阿弥陀佛悉能令行人生到安养刹土。因为佛力佛智不可思议啊!

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工夫。阿弥陀佛保任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我们还担什么心呢?甚至睡梦中亡故,也能往生。睡梦时,亡者第六意识都在睡眠状态,他是怎么往生的呢?对此,我们得站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的角度去思惟。我们与阿弥陀佛是同体的,佛怜念我等,如母忆子。我们平素信愿持名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至少念过一昼夜的佛号了,阿弥陀佛都能够保证我们往生。我只要在因地当中符合一昼夜念佛条件,阿弥陀佛决定保证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吾人亦当如是信顺,深信佛智。

第十八大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请注意这个乃至十念。这个十念通平时,也通临终啊。通平时,有很多的包括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只要修十念法门,都能往生。对阿弥陀佛为我们设立的底线往生保证要有决定信心。这样才能得到安心,得到安乐。如果坚执临终一定要正念才能往生,或云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或云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如果被这些观点所牢笼,我们就难免忧虑、恐惧、不安,如是便偏离了净土法门安乐的特质,亦有违于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愿。吾人当服膺永明大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的慈示(信愿称名即为有净土),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自知当往生,心生大欢喜。因弥陀大悲光明,摄持不舍吾等众生故。

(4)问:我集中思想念阿弥陀佛时,心中有一种空旷、充满、柔和的感觉,这是不是一瞬间感受到的佛性?

(5)问: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我念佛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

答: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信愿持名,尤其是信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蕅益大师语)。净业行人往生西方净土,全仗阿弥陀佛威神愿力作为强缘,并不仅从一己功夫上论。西方净土乃实报庄严土。如从通途法门之修因证果来判,靠自力的功夫,不唯凡夫无能生彼,即断见思惑的阿罗汉也去不了。然业力凡夫以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此为能感之机),阿弥陀佛即以果觉愿力加持接引(此为所应之法)。一念感通,弥陀的全体功德便显现在念佛人的身心,令其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往生安养,速成佛果。是故信愿持名乃净业三资粮。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证所信满所愿。有深信切愿,其持名功行,自会如决江河,沛然莫御。念佛能达到功夫成片,乃至事一心理一心,固是嘉事,能增上往生品位。念佛功浅,心未清净,然具足信愿,亦可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加持,成办往生大事。是故不必过分执著念佛功夫的高低。念佛法门乃安乐法门,信心建立(信关透过甚难),深知自己已然蒙阿弥陀佛救度,作得生想,庆快平生。孜孜持名念佛,坚固落实信愿。净宗念佛大体即获,无须寻枝摘叶,自寻困扰,令心不安。

(6)问: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这是什么原因?

答:年轻人学佛,多有好奇务胜者。是故一入佛门便对谈玄说妙之法,颇有好乐。加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识,常以上根利智自许(或口头谦虚,内心如是自肯),这是可理解的正常现象。而老头老太太,文才不足以广阅经论,体力不能支撑长久坐禅。且桑榆已晚,感到腊月三十快到,渴求出离生死心较切,是故一闻简易而究竟的念佛法门,便全身归命阿弥陀佛,靠佛力带业往生,了办生死大事。这种心态与行持,乃是以他(她)们大半辈子人生苦痛经历为代价,所获得信仰上的硕果,可庆可贺。这种愚夫愚妇实是根器深厚的念佛人,《无量寿经》指称为佛的第一弟子,所谓愚不可及也,大智若愚也。而我们一些有点世智辩聪的年轻人,看得几本佛经,了解几则禅宗公案,或密宗的神通感应等,便空腹高心,轻视净土,这山望到那山高,实则并未在心地上下过真实的功夫。大概等到学佛过程中碰得头破血流,痛定思痛之余,或有浪子回头之一时。待到那时,自认是愚夫愚妇,舍阿弥陀佛慈悲救度,莫由出离生死苦海,如是死心念佛,方是真正的上根利智,是乃人中芬陀利。

(7)问: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不能以通途法门的法理解释,那么净土法门能解释通途法门吗?请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8)问:有关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其一说,临终必须有正念才能往生;其二说,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无须计较临终是否有正念,决定蒙弥陀愿力加持得以往生。这两种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答:针对这个问题,《净土》二零零五年冬季刊已经有过答复,也许是仁者未能悉心细看、玩味,或率意读过,生起异解。据说,网上对这个问题也有若干争论,这也是好事,存疑辩论,有助于对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义理的深入把握。

从理则上说,往生的条件纯是信愿持名,称为净土三资粮。我等众生以信愿持名为能感,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为所应,感应道交,证得往生。净业行人首先得建立这个正知见。有了深信切愿,自然会孜孜于执持名号。以真如名号熏习无明,如是功夫纯熟,临命终时,正念在阿弥陀佛上,则决定往生,对此我们要提倡,要鼓励,要身体力行。由此,东林祖庭倡导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组织每月两次的十天百万佛号闭关,每月一次的昼夜经行念佛,以及一年三次精进佛七,悉是这种倡导的表证。

兹举两则佛言祖语用作佐证,令净业行人摆脱无谓之困惑。证一:《大智度论》卷十八云:“摩诃男释王(迦毗罗卫国接任净饭王的国君)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国王难免率兵打仗),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证知,不以临终一念,而是以平日善法熏习的惯势作为神识的归趣要素。吾人信愿持名,有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的加持以及十方诸佛的护念,往生净土有何忧哉!

证二:《印光大师永思集》中,有王慧常居士撰文云:“是年冬,大吐血一次,时人命何只在呼吸间!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愈后,与一缁友朝江浙诸山。至苏谒师(即印光大师),禀告病危时心理。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师破去我自障矣!由是常生自信,我决定往生西方,我决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尔后凡作事动念,均以西方人况比。”证知,王慧常居士原先亦存临终正念才能往生的想法,以佛号未念好,恐不能往生为遗憾。这一遗憾实则是对阿弥陀佛决定救度众生力量的怀疑。是故,经印祖之棒喝,幡然醒悟,作得生想。

综上所述:我等众生不怕罪业深重,只要具足信愿持名,无论功夫浅深,悉能乘托阿弥陀佛愿力成办往生大事,是故吾人宜在信愿持名感通佛力上下功夫。至于临终能否正念,可交由阿弥陀佛料理。我等凡夫惟在“至心信乐,欲生极乐,乃至十念(第十八愿)”之上获得决定往生的信心,在“敦伦尽分,系念佛号(第二十愿)”上增强自己的净业修为。这样,万修万人去,决非虚语。伏冀净业行人放下我执情见,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之中。至祷!

(9)问:《西方合论》的作者袁宏道生到西方边地疑城,请问师父边地疑城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念佛同修会生到边地疑城?

答: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九法界众生凭自己的福慧所不能信解。因其事理因果全都是佛地大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所致,是故我等修习念佛法门者,大多都有程度不同的怀疑,《观经》上品中生者(解第一义谛即开悟者),往生时尚存疑虑。阿弥陀佛故言:“我来迎汝。”令其释疑心安。明代袁宏道居士信愿持名,栖心安养。后在僧寺无疾而终。据其弟袁中道梦叙净土一文记述。袁宏道开初只是生到极乐边地,因撰述《西方合论》的功德,很快从边地疑城出来,居住净土。袁宏道居士的智慧与行持,在此土净业行人中,当属优等,然尚且只生到边地,可见净信往生殊为不易。

在三辈九品往生之外,别列的边地疑城往生,乃是比喻之语,此类净业行人以疑惑心修诸功德,念佛生到西方净土界边地七宝城中,于中五百岁不见佛,不闻经法,不知菩萨声闻僧,类似此土障碍闻修圣道八难中的边地(无圣人应化之地)之难,是故,比喻为边地。此边地七宝城为疑人所居,故又称为疑城。生到边地疑城者,有中辈与下辈功行的差异,然有一共同点是:智慧浅陋,对净土妙法信得不深,然亦执持名号,勉力修持或多年乃至或一昼夜,其人中途,业力所覆,不信作善后世得福,不信往生净土之事,这种疑悔导致修行功夫怠荒,如是众生,临命终时,病苦缠绕,自业牵引当堕三恶道。这时,阿弥陀佛以慈悲心,令彼于睡梦中见到阿弥陀佛极乐刹土,彼人见已,欢喜踊跃,以忏悔心念佛求生,接续原来的念佛善根,蒙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得生极乐世界。彼人疑心所现二千里的七宝城,于中住止五百年。阿弥陀佛又放光照触彼人,令其了知滞留疑城的罪本是疑根,彼人遂忏除疑根,得至阿弥陀佛所。可见,吾人只要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昼夜功夫,阿弥陀佛便将令吾人往生之大事预先安排妥帖。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众生,悉令往生的威神之力,真实不虚。我等当如是信解。

(10)问:近来,有些居士专弘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在大量流通,我等群盲不辨真伪,请师父开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答:目前,弘扬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广泛流通,总的来说,是好现象,说明信佛学佛的人员增多,社会人士渴望了解佛教的人数增多。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能够以种种方式,传播正信正见的佛教,饶益众生,功德无量。然毋庸讳言的是,在弘扬佛法的音像与书籍中,亦有一些相似法,蒙蔽了一些初入佛门的同修,误人慧命,罪过不浅。末法之际,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吾辈净业行人应惕然警觉,明辨是非邪正,方可不至以好心求法,误蹈魔网。兹略标三条原则,以资参考。

1、遵循释尊四依法之遗训。

释尊悬知末法邪师魔外盛行之事,临涅槃时,特别开示佛教行人四依法,以免上当受骗。何为四依?⑴、依法不依人。法性常住,能执持善法,模范人天。而人心惟危,情执厚重,不堪依怙。⑵、依义不依语。谨依第一义谛,真空妙有,中道了义。语言文字只是诠显实相真理的工具,得意忘言,不可寻文摘句,执指亡月。⑶、依智不依识。谨依般若智慧,离念灵知,毕竟空无所有中,炽然建立因果善法。不可依八识妄心,分别执著,凡夫知见悉皆迷惑颠倒。宜以谦逊心,仰信圣言量,以佛知见为己知见。⑷、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谨依大乘了义,佛说大小乘八万四千法门,随顺众生根机而说。然据圆顿至道,乃是真空妙有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生佛一体,感应道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即是了义中无上了义。吾人当以上述四依法为准绳,方不辜负释尊之顾命,识别魔外邪见,保全一己法身慧命。

2、不可盲目崇拜,酿成造圣运动。

恭敬三宝,乃至奉事师长,理所应然。但宜智慧观照,以至诚心、恭敬心对待一切。应知大善知识悉是谦抑自处,如善导大师自称是“罪恶生死凡夫”,澫益大师的证位亦属“名字位中真佛眼”(烦恼未能伏断,然知见与佛同齐)。印光大师云“常惭愧僧”“粥饭僧”。这些道盛德隆的祖师尚且以凡夫自居,以此相较,某些人或自称或令他人称述是某佛菩萨再来,或云自己如何修苦行、面壁断食等;或云自己开悟得三昧、或云自己得神通与天人交往等,悉属大妄语。按佛教戒律,真实证果,尚且不能公开对大众说,更何况未证谓证,未得谓得。若犯大妄语,入地狱如箭射,不可不慎。末世魔外,为求名闻利养,多有大言不惭者,吾人当深自警觉,不可随声附和,加入盲从膜拜之列,后果堪忧。宜熟读大乘经典,尤其是《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其中的想蕴十魔宜反复研读,便可锻就识魔之慧目。

3、建立圣言量与祖师思想两大参照系,用作辨别是非邪正之准绳。

以上三条,只是原则性提示。伏冀净业同修,随机运用,不无裨益。净宗念佛法门,只要信得及,守得稳,持念佛号,矢志净土,便可直接以阿弥陀佛作大导师,我在阿弥陀佛心中念佛,阿弥陀佛在我心中接引护佑,生佛一体,感应同时,即凡心为佛心,转尘劳为觉华,蒙佛愿力,决定往生,何庆如之!共勉。

(11)问:《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请开示其意义。

如果耳根和意根摄住了,那么其他的四根便不摄自摄。眼睛自然微垂,看到面前的三尺左右,不可东张西望;鼻根自然闻念佛堂的香味;舌根自然在念佛啊!身根结弥陀印,开始念佛时是合掌,表明散乱的心合在一起,万法归一,经行到第一个转弯的地方便放手结弥陀印,念佛的时候身体不可摇摆,就好像头顶着一碗油一样,这样也就有威仪了。都摄六根于这句佛号上,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清净心,如摩尼宝珠,投到众生浊染的心中,能令我等烦恼染浊的心转为清净,所以执持名号就是净念,这个净念能够不间断、不夹杂,就是相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这个方法专修念佛法门,就能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念到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佛能所融为一体,就契入到不二的法性,法性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忍是慧心忍可的意思,忍可在不生不灭的自性里,这样一句佛号便能打开吾人如来藏性这无尽的宝藏,将吾人心里巨大的势能开发出来。是故专修念佛法门,以六字洪名打开心里的势能,生到极乐世界疾速成佛,这就是大势至菩萨给吾人的无上开示。我等净业行人若以如子忆母的恳诚,专修念佛法门,矢志往生,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能这样依教奉行,个个都能成为大势至菩萨。

(12)问:弟子烦恼不断,意恶重重,甚至还造作身口意罪业,这种情况下信愿持名能够往生吗?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答:首先我们要认知到凡夫众生都是烦恼重重的,每天妄想杂念纷飞,我们与生俱来的贪、瞋、痴、慢、疑诸多的无明烦恼,一定会驱使吾人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正因为我们是这样罪恶的根机,才有阿弥陀佛这种同体大慈悲心所流现的念佛法门和西方净土的设立啊!他就是令我们这个烦恼不断的众生能够带业往生啊!只要我们在烦恼当中还有这个信愿持名愿往生心,我们决定能蒙弥陀愿力的加持,能横超三界啊!这不会有问题的,如果一定说我信愿持名,我没有烦恼,我心很清净,我能够功夫成片,事一心乃至理一心都去往生,能达到这个水平固然好,那往生不在中下,然而自己业障深重,还有烦恼不断,每天还造作这样那样的恶业,然而只要信愿持名,那也一定能往生!

(13)问:净土宗学人常见这么一句话,《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曾看到一位居士说:《大集经》没有此说,这是以讹传讹。弟子没有余力去通看全部《大集经》,所以特此请教如何看待?

答:这句经文很多祖师大德都引用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人否认“带业往生”一说,组织查经小组,说所有经典都没有“带业往生”四个字。于是就否定净土法门的带业往生。虽没有“带业往生”四个字,然带业往生的义理随处可见。现在找不到原文,不等于可以否定这句佛语。永明大师《宗镜录》中引用的许多经文,现在也有些找不到出处和经典,然不可由此否认所引经文的真实性。由此来看,经典当中处处都说,末法众生靠自力修行很难解脱。末法人修道,谁能得道呢?“得道”就是“证”的意思,谁能断见惑、思惑得小乘四果?又谁能断尘沙惑、无明惑成就大乘圣贤位呢?可以断言,在五浊恶世,靠自力断见思惑、尘沙无明惑确实是稀罕的。净宗祖师大德常常作如是开示,欲令我等凡夫谦卑地全身心靠倒阿弥陀佛,度脱生死苦海。《无量寿经》里面就谈到,有一亿菩萨由于没有听闻到净土法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连这么多菩萨不闻净土法门,尚且退转,更何况具缚凡夫呢。五浊恶世,非念佛法门无能度脱。炽燃火宅内,无须戏论纷然。信奉佛言祖语教诲,死尽偷心,珍重念佛法门,矢志不移,方能当生成办了生脱死之大事。

(14)问: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信愿行”?只要有了信愿持名,就一定能往生吗?

(15)问:弟子念佛一年多了,总感觉烦恼越念越多,请开示如何对治?

答: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伴随着烦恼习气,这是正常现象。所述越念佛烦恼妄念越多很正常,不念佛时烦恼妄念也很多,只是未能察觉而已。通过念佛才知道有这么多的烦恼妄念,这是用功初步得力的表现。

如何对治这些烦恼呢?首先得分析自己哪方面的烦恼最重,擒贼先擒王,对准最重的烦恼加以对治。一般来说,贪、瞋、痴、慢、疑是五种根本烦恼。

贪,就是淫欲心,欲界众生最重的烦恼,乃轮回之根本,不加以降伏淡化,便会障道。持名念佛单刀直入,以名号内具的清净光降伏淫欲污染心。当贪欲烦恼汹涌时,赶紧静心自念自听六字洪名,欲心烦恼就会减轻其强度直至被清净光化解。同时亦配之于种种观想,如不净观、死想、如母如妹想等,念佛与观想双管齐下,立见奇效,宜于烦恼境中时习之。

瞋恨心来自人我的对峙,宜以同体慈悲来对治。阿弥陀佛名号内具欢喜光,正是对治瞋恨的一帖良药。要以同体的慈心等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多生多劫互为六亲眷属,孝悌爱敬,惟恐不及,何可放纵恚恨,伤害对方呢?念佛人要有柔软的慈心,这是成佛的种子,宜应善护念。

愚痴是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不相信因缘果报,所以要观察诸法缘起的事理。至诚念佛,佛号中内具的智慧光,正是对治愚痴的。愚痴黑暗的内心有着佛号光明的注入,如同千年暗室一灯照亮,是故念佛能开启智慧,有智慧光明便自然没有愚痴黑暗了。

其次是与生俱来的贡高我慢,这是极为障道的。我慢高山,不留法水。净业行人要卑以自牧,要生惭愧心。六字洪名内具的平等觉能对治骄慢的烦恼。

最后是怀疑的烦恼,这在净土法门来看,是“罪本”,有怀疑,就不会产生信心。随着众生的慧浅障深,疑根会更加坚固。环顾现代,众生普遍都有怀疑的心理。从整个社会的道德来看,这是一个诚信度极为低落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竖起一道怀疑的高墙,加上所谓的科学怀疑精神,实在对净土这一超然存在的信心树立了强固的屏障。《无量寿经》讲,“人有信慧难”,真实不虚。对此,吾人宜以谦卑的心态,首先仰信佛言祖语,依教奉行,持戒念佛,渐次心地开朗,融化疑结,方可从仰信契入智信。另外,多看《净土圣贤录》以及净宗祖师的著作,听闻净土经论,时时熏习,慢慢深植信根。在这个五浊恶世,真信净土,老实念佛者,堪称人中白莲华,要自珍、自重、自勉。

(16)问:“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古德多有言及。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自己一念心性之中,所以不必求生距此十万亿佛土之遥的净土,弟子甚感困惑,请法师慈悲开示。

(17)问: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叫来佛友助念,但几次都没走,是不是这里面有偏差呢?

答:有些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正信正见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动不动就向大家宣布,我什么时候往生了,我要表演给大家看了,这些心态都有其他的杂念在里面,自己出问题了。念佛往生是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解决自己无量劫以来的切身大事,不是向外面去表演的。念佛人要平实,昔慧远大师在念佛禅定中,三次见阿弥陀佛,皆沉厚不对他人讲。大行法师念佛三七日,见琉璃地,亦未对人说。预知时至,只是将往生的日期及生平念佛的感应,写在字条上,夹在《阿弥陀经》中。往生后,弟子门人才了解到他念佛修行的功德,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即便预知时至,也不是说你有多了不起,有多大的功德,这是由于我们至诚念佛,阿弥陀佛怜悯我等众生,以种种方式诸如在梦中给我们预告一下,让我们得到安心安乐,在这时候你也不要到处张扬自炫,我有多大本事,有这样的躁妄心,大多要吃亏栽跟头的。在什么时候往生,如何往生,你不要挂在心上,你只要念佛嘛,只要至诚恳切,称念佛名,阿弥陀佛慈悲不舍我这个苦恼的众生,解决生死大事,至于度众生一事,阿弥陀佛自然会有种种的善巧方便令众生产生信心。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嘛,不要念念都想着表演给别人看,这之间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夹着虚荣心,其结果自己真就成了闹剧演员了。中国大陆若干年来发生的几起往生闹剧,一则疑误众生,让社会人士对佛教产生鄙视,另一方面也伤害了当事者本人。所以念佛行人的正信正见是不可或缺的。

(18)问:我学净土法门,也念佛。我觉得如果阿弥陀佛能经常示现让人看到,人们对净土的信心会增强的;念佛过程中阿弥陀佛能经常鼓励,那念佛也一定会更加精进的;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为什么不这么做,而让人难以生起信心呢?

(19)问:本来念佛应该越念越清净,为什么越念越觉得杂念纷飞?

答: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能知道自己妄念纷飞,是一个进步。如果不念佛,整日妄念还浑然不觉呢。就像幸亏窗隙的阳光透入,我们才知道室内充满灰尘一样。同时,要相信,妄念本空,佛号功德真实,只须我们在妄念纷飞时咬住一句佛号,如一人与万人敌,把得住,守得稳,如是坚久,自然云薄雾轻,性天渐朗。要知道,我们心里存的有善种子,也有恶种子。有时侯不念佛好像没事,一念佛时就把恶种子逼出来。遇到这种情况,不要以为是退转。要一心依靠佛号,突破过去就有一个飞跃。曾经有一位同修,念佛很精进,曾经每天念三四万声。后来他也是遇到很多恶念翻腾出来,自己很害怕,就不敢念了。这是很可惜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学习教理的重要性。

(20)问:东林寺为何确立净土五经一论的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为两大参照系?

答: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的祖庭,确立这两大参照系意谓:念佛法门乃佛教中之不可思议的圆顿大法,其事理境界惟佛与佛方能究竟,是故宜以圣言量作为至高标准。佛陀在涅槃时所开示的四依法亦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世间的人每每将圣言量淡化处理,是因为对圣言量没有深入、恳切的体悟,常常省心省时地看看光碟、小册子之类,知见混乱,莫衷一是。所以净业行人一定要以圣言量作为判别知见是非邪正的标准。净土宗五经一论就是我们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一定要把五经一论的佛之知见建立起来,才能生起我们的正信、正行。第二个以净土宗祖师著作作为参照系。能被后人推尊为净土宗祖师者,悉是获证念佛三昧、成办往生的,是故读祖师的著作可靠,依教修行,不至有走错路、走弯路的风险。

净土一法,惟佛无问自说。净宗祖师依教奉行,得念佛法门之真实利益,教行理果在佛言祖语中完整体现,等同一味。是故我等净业行人掌握佛言祖语的精髓,便获得了判别是非的标准,其他邪知邪见及相似法在这面明镜前便原形毕露。在这个见浊日炽的末法时代,提倡并实施净土五经一论圣言量和祖师著作理念作为参照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故东林寺的弘法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开展的。

(21)问:《无量寿经》中所讲的边地疑城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2)问: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答:“感应道交”是净土法门的重要特质。感,是从凡夫众生的层面来看,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为能感之机;应,是从佛的角度来看,阿弥陀佛的悲愿威神为所应之法。能感与所应通过生佛平等的心性来传导、互动、交融。通过同体的通道,就能召唤弥陀名号的德能,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把握感应道交的原理,便能体认净土法门的本质理念,信根、信力也能顺利建立起来。得生与否,全凭能否感应。阿弥陀佛对我等众生所应的救度力量十劫以前已成就,这种悲愿威力也在吾人的念头中。既然念头具足,故能念之心与所应的佛力即时感通。阿弥陀佛整日伴随着吾人,须臾不离。如同洪钟待叩,亦如寂而不动之易体,感而遂通。阿弥陀佛愿力亦复如是。是故净业行人宜以至诚心念佛,便可望契入感应之道,成办往生大事,万修万人去,斯语真实不虚。

(23)问: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见地、修证、行愿是修行整个过程,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24)问: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答:《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特点加以理解。有些人会自然地从通途教理来理解善根福德,认为往生西方净土,就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积累广大的福德,,否则便不能往生。这种理解并不符合这句经文的法义。蕅益大师深契佛心,于《弥陀要解》中有一精辟的诠释:阿弥陀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证知吾人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以佛的大愿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因心,以佛的名号具足的大行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强缘。这是阿弥陀佛以其果地上的功德加持我们,我们凡夫众生只要信愿接纳、感应道交,即可成就往生大事。

(25)问:请开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的经义。

答: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经文,大势至菩萨向释尊禀白以念佛法门契证圆通的过程。念佛法门是从佛的果地上起修的,把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积累的无量功德,作为吾人修行的因心。这无量的功德是透过六字洪名传达给行人的,能令行人顿获如来藏的功德,喻为“如染香人”。这个“香”是五分法身之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凡夫众生本来也有这样的五分法身之香,但由于烦恼无明厚重,无由显现。由此,阿弥陀佛施设称念佛名之胜异方便,托彼名号果德,显发行人性德。就好像身上没有香的人,日日置于香木房中,他自然就染上香气了。具缚凡夫,称念佛名,亦复如是。声声佛号,召唤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染上了佛的香。于是凡夫业报身就具有了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的香味,这就是“身有香气”。佛的果地上的功德就庄严着念佛人的心,以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之光来庄严念佛者的身心,这就是“香光庄严”。是故,这三句经文把念佛法门名具万德、名召万德、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的奥义和盘托出,吾辈净业行人当依教奉行。

(26)问:一些讲法者在讲法的时候,特别强调冤亲债主的问题,认为如果没有解决好与冤亲债主的关系,那么在临命终时就会受到冤亲债主的障碍而无法往生。请对此问题慈悲开示。

(27)问: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答:善导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他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中,叙述释迦牟尼佛因韦提希夫人之请,“即广开净土之要门”,阿弥陀佛在释尊演说净土法门过程中,“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的主要内容,是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福九品往生章。而“弘愿”的内涵是,如《无量寿经》所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细味善导大师这段精辟的开示,可以明了弘愿的涵义,与要门的释义是一体交融的,不是将弘愿与要门打成两橛的。定善十三观的观想念佛与观像念佛,无阿弥陀佛弘愿加持,亦难以成就。九品往生章中,无论是上品上生,还是下品下生,都是凭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往生的,上智下愚、善人恶人,悉由弘愿所摄受。所以,阿弥陀佛弘愿是贯穿、融摄于要门始终的。赞叹要门,即是赞叹弥陀弘愿;推尊弥陀弘愿,即是倡导释尊要门。众生根机乐欲不同,随机说法,侧重面亦宜不同,无须高扬弘愿,贬抑要门。

须知,阿弥陀佛“显彰别意之弘愿”,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于第七观显现于虚空,向韦提希夫人传达慈悲愿力:净业行人可以读诵大乘经典往生,可以随修净业三福往生,但更核心的是,信愿持名,往生更究竟、更圆满、更快速,更符合佛的度生本怀,所以要处处彰显信愿持名之胜异方便。然为体现净土普摄一切众生的特点,释尊开显的要门,摄机更广。然无论是执持名号往生,还是以宗门教下的修行功德回向往生,都有阿弥陀佛弘愿的加持。所以,一切众生往生,都是靠阿弥陀佛弘愿加持得以成就,要门和弘愿相辅相成,否则便不能往生。这种理解并不符合这句经文的法义。蕅益大师深契佛心,于《弥陀要解》中有一精辟的诠释:阿弥陀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证知吾人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以佛的大愿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因心,以佛的名号具足的大行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强缘。这是阿弥陀佛以其果地上的功德加持我们,我们凡夫众生只要信愿接纳、感应道交,即可成就往生大事。

须知,阿弥陀佛“显彰别意之弘愿”,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于第七观显现于虚空,向韦提希夫人传达慈悲愿力:净业行人可以读诵大乘经典往生,可以随修净业三福往生,但更核心的是,信愿持名,往生更究竟、更圆满、更快速,更符合佛的度生本怀,所以要处处彰显信愿持名之胜异方便。然为体现净土普摄一切众生的特点,释尊开显的要门,摄机更广。然无论是执持名号往生,还是以宗门教下的修行功德回向往生,都有阿弥陀佛弘愿的加持。所以,一切众生往生,都是靠阿弥陀佛弘愿加持得以成就,要门和弘愿相辅相成。

THE END
1.去伪存真揭露万行师的文章佛子联谊论坛玄奘法师乃是公元602-664年间的人。此二者之间相差有一个世纪之多,可是万行却把二者混为一谈,实乃http://www.gelup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266
2.破邪显正,史上最全:高僧与《楞严经》教你破邪显正,识别邪师邪见当今正值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此文摘录宣化上人、印光大师、体光老和尚开示与《楞严经》经典原文助众佛子,辨清正邪,远离天魔外道与邪知邪见。 卍 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卍 民国三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法相 体光老和尚法相 体光老和尚,当代临济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临济宗传人,师从来果禅师。生前http://www.rufuzhai.com/mobile/223/446.html
3.楞严经讲义:第十七卷圆瑛法师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此请道场,远离魔事。复称世尊,此诸众生,指末劫时候,去佛渐远,根机愈薄,邪说竞兴,鱼目难辨,蛊惑初心,彼彼皆是,如恒河沙之多。且邪必乱正,有欲初心后学,收摄其心,从闻、思、修,入https://www.tysk.cc/fojing/9818/825393.html
4.邪师排行榜万行最新章节邪师排行榜万行憨厚三子痞气十足的云天,凭借着半吊子风水绝技和一身非凡的能力,横行都市,俘获各色美女。请看都市浪子如何打造一世荣华,成为一代传奇邪师。 邪师名单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邪师小说免费全文阅读 邪师小说 憨厚三子 《邪师排行榜 万行》第1456章 低估 拍向了云天的后背。 强大的力量呼啸而至,是如此的恐怖骇人,攻击力竟然比开始几https://www.630book.cc/kan/3046781.html
5.宣化上人:楞严经对(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仙天道)因果的详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阿难,这十二类众生,每一类中又各具有十二种颠倒。这些颠倒都是由虚空而生,好像捏目人,见虚空中狂华乱舞,一旦放开手,狂花自散。这是说如果不逐妄想颠倒驰跑,而把根本无明破了,就什么都没有。http://www.sjxfw.net/show1.asp?id=104230
6.微博正文发表了博文《最近的疑问》万行法师杨宁都是号称自己有神通,修行到很高境界的人网上看有大德说讲神通的几乎都是邪师如何判断真是难题佛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如何正确的理解另外最近打坐中常常昏沉,但还是会比较有最近的疑问 观复V2 最近的疑问 万行法师杨宁都是号称自己有神通,修行到很高境界的人 网上看有大德说https://m.weibo.cn/status/EDeCLFtfF
7.万行大和尚:不疯魔不成活,不尽力不成功为什么有的人修行,碰到的都是邪师呢?因为无量劫以前,他种的都不是正知正见的因,而是邪知邪见的因,所以当有一天他发了菩提心想修道时,碰到的都是邪师。而另一种人无量劫以前在因地上种的就是正知正见的因,无量劫以后,当他的菩提心萌发了,想学佛修道了,他碰到的都是正知正见的明师。所以我们在因地上的发心https://www.97su.net/2/55971
8.[楞严经]楞严经讲记卷九名师讲堂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文字(第二次修订版) 楞严经讲记第九卷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 这是在总结了欲界天以后,佛又再次提醒,不要在事相上执著,而是要用心观照。 禅那:译作静虑,静虑就是用心观照,要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禅那」在不同的段落中,表达的意思不同。比如在五十五个菩提路http://dzgy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5030
9.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若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然空华即幻妄也,若纵有众生,能知身心如幻者,若所知是幻,则此能知之身心,亦是幻矣。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耶,此一疑也。若所知之幻既灭,则能知之幻亦灭矣。如此能所皆灭,则无有心矣,又谁为修行之人耶。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此二疑也。若诸众生本不假修行,如此则于生死中,常https://www.fzzjgs.cn/boruo/books2/1078.htm
10.放生问答—放生文集问:放生为什么一定要授三皈依及念佛?答:今朝千载难逢,我们与异类畜生有缘救其生命,但他们仍不能脱离轮回业报。我们更当发大慈悲心,为众生授以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使其今生报尽,永不再沦入三恶道中,并且法师与所有居士为其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六字洪名https://www.jinyunsi.com.cn/boruo/books/0500.htm
11.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普庵录卷之三下欲说宗乘正。不落凡兼圣。有无俱不到。截断邪师柄。 宗乘正若何。未了说誵讹。要知三十棒。赵州勘老婆。 四生空鸟迹。六道无见觅。十二假因缘。了幻元无识。 三界蜃楼歌。龙女念摩诃。骊珠将献佛。无垢越娑婆。 诸法元非相。示法明心量。于一微尘中。森罗及万象。 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ujrftx.html
12.守培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七)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其实世人欲摄其心。未得摄心之方。故心不能摄。非魔乱也。是故世尊。不说远魔之法。而说四种律仪。宛如所答非所问故。于此重复申明曰。欲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者。要先持戒。戒有根本枝叶之别。所谓https://qingxinsushi.com/article/2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