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生死寿夭、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货殖营利,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的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种力量,即命运是也。
命运的观点,在古代源远流长。孔子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孔子进一步指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庄子在《庄子.人世间》说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话显然有点宿命论的气息。东汉杰出的无神论者王允在批判了卜筮、祭祀、鬼神等世俗迷信后,对于命运的观点却深信不疑。他在(《王公.论衡》)中说到:“贵贱在命,不在智愚”“自王公逮庶人,圣贤及下愚,凡有首目之类,含血之属,莫不有命;”。
古人既然信奉命运,自然就殚精竭虑的设计出种种预测命运的方法,以便能趋吉避凶,把握命运。这样,算命术也就应运而生。
中国算命术大抵源于汉代,迭经魏晋南朝的推衍发挥,于唐代始告确立。
后来,五代徐子平进一步发展了李氏算命术,把李虚中推算年、月、日干支的办法,进一步演进为年、月、日、时“四柱”法,也就是延续至今的八字算命,使之更加周详完备。他的著述有《徐子珞璐子赋注》二卷。后人为了纪念他,又把八字算命术称作“子平术”。
自徐子平之后,明初重臣刘伯温、清朝礼部尚书陈素庵等都著述颇丰,较为著名的有《滴天髓》、《命理约言》、《三命通会》等。
算命术当然是一种迷信,在科学昌盛的今日,可不代言而自明。但是自从算命术诞生之后,人们对于婚姻嫁娶、工商谋富、赴考求官,乃至用兵打仗、施政方略,自帝王贵族以至于黎明百姓,无不求助于算命术而企图预测吉凶。一千多年来,此道盛行不绝,愈演愈烈。籍此可见,算命术对于中华名族的观念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是积极深刻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