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礼记曲礼》中讲道:“亲死则丁忧。丁,当也,言当忧伤父母之时也。”庄子说孔子说过这样的话:“死生亦大矣!”孟子曰:“亲丧因所自尽也,唯送死,可以当大事。”看来孔孟之道对丧礼都十分重视,然则因贫富不等又差异极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工薪阶层又有新的丧礼仪式,即开“追掉会”,后又改为“向遗体告别”,不过大都新旧结合,按照各自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民俗,举办各种形式的丧礼。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富裕之家为了讲排场,显阔气,又恢复了传统的丧葬仪式,并且规模越做越大。
临县的丧葬礼俗与全国有相似之处,但“十里乡俗不一般”,就临县而言也各有差异。丧葬礼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为还是有整理的必要,可使后人知道前人之习俗。现按初终诸事,送终事宴,三年守制,礼歌与祭文范例四部分叙述如下。
第一部分初终诸事
初终
民俗认为凡六十岁以上病死者,都称寿终,故可以说是“白喜事”。对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即制棺木,缝制老衣(寿衣)。有的人选择有闰月的年头,提前给自己准备棺木、寿衣,希冀也能延年增寿。人死了寿衣一般穿三至五件,富裕人家穿七至九件,穿单不穿双,穿蓝不穿青。更忌毛类,以防“尸炸”。(起电变形)老人临终时,儿女都要在病榻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断气后给予盥洗、理发、剪指甲、穿寿衣。穿好寿衣后不让有毛的动物近前,也恐“尸炸”。同时,采用麻皮缚住手脚,覆盖面纸,停放在七星板上,斜置坑沿。一切准备就绪,就给死者烧“倒头纸”亦叫“回头纸”,这时家人才可大哭,表示哀悼。
入殓
报丧
家父一生苦作舟
临州耕耘五十秋,
英年县委当公仆,
暮岁人大解民忧,
一生正气英容在,
两袖清风美名留,
遗产“廉明”两个字,
胜过金银堆满楼。
这里要说明一点,灵前所有文字,都应以孝子的口气表达为好。
悬塔:塔为何物?悬塔何意?据考,塔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亦叫佛塔,全国到处皆有。塔也译为“浮屠“,人办了好事常说“如造七级浮屠”。因此,悬塔与佛教有关,昔日丧事请和尚转道,走金桥、过银桥,悬塔超度,让亡灵登塔驾鹤西游到极乐世界。
榜示:是张贴公布的告示。意思是所有参加丧事服务的人员,都按职责写于榜上,让大家互相了解,并各执其事。这里要说明的是县城一带是将主丧、总理写于前,碛口一带却打了个颠倒,让人们不必争先后。昔日执事者姓名用红、黄、绿三色纸签书写,表示亲疏关系,现在大都直接书写。具体内容见后。
以上八项,在起事宴前的一两天,请来阴阳先生和礼生等帮助承办和书写。
第二部分丧葬事宴
事宴是因事设宴邀请亲朋。开吊事宴是因吊唁死者,酬谢亲朋而举行的聚会。这类事宴因贫富不等而悬殊极大。这里介绍的是悬塔拜榜寻先生的大事宴,大事宴过去农村两天到三天,现在县城一般为一天。然而其项目与程序基本相同,下面依次介绍。
(一)开皮:大事宴必须雇响工助兴。响工必须在起事宴当日清早赶到,夏天在院子里安放桌椅板凳坐吹,冬天在院子里垒个“塔塔火”围着坐吹。响工到来首先吹打一会,谓之开皮,表示事宴已起。
(二)招魂:父母双亲中一人已亡,一人又病故,如果准备合葬,就得将早亡者的灵魂招回。招魂是在起事宴当日,首先用黄纸或红纸牌位,上写:“奉请故逝先考(妣)某公讳某某之灵位。”上坟之前要在牌位上披青帕,束红绳,吹吹打打到坟前焚香化纸祭奠后,礼生读招魂文:
呜乎!吾父魂归兮,如在其上。儿等迎引兮,仍归家堂。酒浆一滴兮,望其来尝。谨告。
招魂返回时解红绳,去青帕,再披红绫、束红绳。回家后将牌位放置在灵桌前,解红绳、起红绫,重披青帕,束红绳。礼生读安主文:
痛惟尊灵,晏返至庭,今捧灵床,疾首痛心,望其衣履,如见音容,神其妥适,从此安宁。谨告。
(三)、迎祭:主丧人手提酒壶,引领孝子,在唢呐乐曲声中,到村口迎接前来吊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