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固态硬盘的寿命问题,普通消费者的担忧主要是来自于对于写入方式的理解错误,高端玩家又是纠结于这种闪存读写方式的可靠性,NADA必须通过先擦出在写入的方式让长期使用导致性能下降的问题屡次搬上桌面。
固态硬盘具有擦写限制的问题,这也是人们对于其寿命担忧的一点,目前的消费级SSD的颗粒工艺分别为32nm和25nm,官方给出的限制也在5000次(P/E)和3000次,如果每天使用SSD下载一部10GB的高清电影,你认为自己的固态硬盘多久会垮掉呢?
纠结下载,纠结开机,纠结根本不用纠结的一系列问题,所以笔者今日也希望通过一些关键的技术点来为读者朋友打开谜团,借由下载的话题将固态硬盘的颗粒寿命进行一次剖析,用最粗暴的公式将固态硬盘的真实寿命展现出来。
流言终结者焦点问题解析:寿命;极限写入;性能降低;官方MWI准确性;固件更新阴影。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固态硬盘的计算公式,简单了来讲也可以认为:官标主控总写入寿命=盘片容量*PE数/写入放大系数,什么是写入放大系数,就是你需要写入一个10GB的高清电影的容量=硬盘实际写入了一个等于10GB的数据容量,这从而也将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拿了出来,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的最大的写入区别就在于:必须先擦出某索引区的文件,然后在写入操作,而机械硬盘则可以直接覆盖。
上述的是机械硬盘的数据恢复原理,部分消费者认为SSD的数据是没有办法恢复的,其实不然,SSD的数据也是可以通过专业设备进行找回,HDD的覆盖与SSD的先删除在写入的方式在数据标记区域未被使用之前,系统都能够再次识别。
知识补充:白话Trim技术的两点意义
与机械硬盘式的覆盖旧数据写入方式相比,NADA闪存可以多线程同时写入和读取数据,每一条新数据都会首先利用闪存容量中未被利用的位置(空闲容量)来进行写入,这也是固态硬盘之所以在随机读写速度上有巨大优势的原因。但当闪存空间被写满后,没有空余的位置继续被使用时,速度就会慢下来导致性能降低。
这种问题厂商方面试图通过更新固件来解决,但后来发现性能降低幅度在测试中并不明显,Trim技术的应用缓解了
1.定期运行垃圾回收程序(GC),简单说就是系统会利用固态硬盘空闲时将无用的数据清理掉,节约出更多空间来提供性能保障。
所以Trim技术对于写入放大起到至关重要的的作用,虽然写入放大的原理不会产生小于1的比例,但Trim通过限制写入数据量的反复擦写来控制写入放大的倍数,根据不同的主控算法来减少擦写带来的耗损。
折磨测试:固态硬盘的极限写入容量
蓝色数值为固态硬盘在实际折磨测试中达到的寿命容量,红色区域数值为截至到测试结束所写入的容量大小。当产品到达蓝色数值容量后,官方给的MWI将耗尽,这和我们在前一页中估算的数值大体相似,一块拥有3000P/E或5000P/E的产品理论寿命值与官方给出的WMI是相符的,也可以理解为到这个容量(蓝色)后被写入彻底刷爆了。
多数硬盘可以达到超过100TB的写入容量,这个数字非常可观,远远超过了我们日常使用的容量需求范围,事实证明了固态硬盘的寿命问题过于杞人忧天。
十六小时不间断下载
2MB/S的速度下载一部高清电影(10GB),由于硬盘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当在硬盘容量饱和时删除掉已经下载完毕电影继续使用容量;每天在线16个小时可以下载8-10部电影,写入100GB的容量。以我们前文中看到的美光M4为例,170TB的报废指标,我们需要花费1700天才能够达到上限容量…
寿命背后的更大隐患
很多关于固态硬盘的寿命传言主要还是早期的固件问题,相信目前优秀的一线厂方多多少少都在固件更新上吃过亏。这并不是产品质量本身的问题,SSD通过固件来解决问题依赖性比机械硬盘要大得多,早期很多厂商的固件更新频率非常的快,难免有差强人意的地方,伴随着黑屏,死机,卡顿等现象也是关系到固态硬盘可靠性的导火索之一。
固态硬盘的读取是没有上限的,而每写入一次数据并不代表着损失一次寿命。SSD的最小存取单位为“Page”,一个Page的大小约为4KB,每写入一个Page都要清除之前此位置上的数据,这也是目前其性能瓶颈的主要问题,厂商也在通过固件优化擦写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