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命悬一线,父亲将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父亲坎坷而传奇的一生叶家黄明我的父亲

冯时林,1953年9月出生,1969年入伍;浙江大学化工系化机专业毕业,研究员;曾任浙江大学保卫部长,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现为量大校友总会会长,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现代科技学院董事长。

作者|冯时林

编辑|团团

我出生在抗美援朝时期,2岁,一次严重的肺炎,差点夺走我的生命。

有人说,放弃吧,这孩子救不回来了。但父亲不肯,是他全力以赴的救治,将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所有人都说,这是个奇迹。

小时候,父亲终日忙碌,鲜少在家。成年后的我,才逐渐揭开了关于父亲的秘密:

五岁丧父,跟着母亲逃跑;年少离家学艺,独自闯荡江湖;战火纷飞中,他提起药箱就跟着中共地下党走了……

越是深入挖掘,我越是被一次次震撼。平日里低调少言的父亲,一生中竟有过这种种坎坷与传奇……

01“阿毛,我们要离开这个地方了”

父亲年轻时

父亲生于1921年,姓冯,名少卿,字庆生,但其实我祖上姓“章”。

何故改名换姓?这还要从遥远的十九世纪初说起。

浙东会稽山腹地,有一个群山环抱的王坛镇。离镇子八里地,有个傅家岙村

村里有个寻常农户章家,章老太五十多岁,身体健朗,却总是一副不高兴的模样。

大儿子叫章润龙,三十岁还未定亲,介绍了许多大姑娘,他都看不上。二儿子章润虎,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是个“拐脚”,走路一瘸一拐。

傅家岙村

这一天,章润龙穿了一身新衣裳,要去亲戚家做客。

他步行十几公里,有些口渴,恰好遇到一口水井。此时正值冬天,井口还冒着白气。他打上一桶水,咕嘟咕嘟喝了一气。

“喝冷水对侬(你)身体不好。”身后响起一个好听的声音。

他一回头,是一个婷婷袅袅的姑娘,面容俏丽,眼睛细长明媚,穿一件红色的棉衣,大约十七八岁,端着一盆蔬菜,笑脸盈盈地对他说。

章润龙浑身拘束起来,挠了挠头:“伢拉(我们)不讲究这些。”但他心头一动。

巧的是,章润龙在亲戚家做客时,又看见了那个姑娘。

她就住在旁边,勤快地忙里忙外,可他不敢去搭话,就远远地看着。

章润龙的表弟看到了,就说:“那是徐杏林,今年十八了,还没有婆家呢。”

说完,又别有深意地看了章润龙一眼:“侬想讨她做老嬷(老婆)?”这倒把章润龙闹了个大红脸。

郎有情妾有意,两家长辈一撮合,这门亲事水到渠成。

第二年,也就是1921年,便诞下一个男孩,取名章继德,小名阿毛。

这个阿毛,就是我的父亲。而章润龙与徐杏林,便是我的爷爷奶奶。

父亲被章家视为掌中宝,家庭虽不富裕,但也还算殷实无忧。

可这美满惬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爷爷章润龙突然得了肺痨。

家中生了变故,年幼的父亲忽然变得懂事了。父亲每日在爷爷床前服侍端药,穿梭在弥漫着浓浓中药味的房间里。

1925年秋天的一个清晨,爷爷去世了。这一年,父亲五岁。

奶奶日日以泪洗面,为爷爷准备后事。但三七刚过,太婆便动了别的心思——要将奶奶许配给二爷爷章润虎。

得到太公太婆的应允,二爷爷喜上眉梢,一瘸一拐地推门进入奶奶的卧房,一边说话一边就伸手要搂。

奶奶忍无可忍,将二爷爷赶出了房门。奶奶打定了主意,要带父亲离开章家。

奶奶将熟睡的父亲摇醒,十分严肃地对他说:“阿毛,我们要离开这个地方了。”

“要带阿毛到哪里玩呀?”

“不是玩呀,孩子。侬爹爹不在了,爷爷奶奶逼我嫁给侬二叔,我不愿意。我们离开这里去其他地方好不好?”

“我听姆妈(妈妈)的话。姆妈去哪里我也去哪里!”

“离开这里我们就要去过苦日子,吃不饱,穿不暖,侬怕不怕?”

“我不怕!跟着姆妈,我什么都不怕!”

“好,那我们今晚就走。”

奶奶立即简单收拾了几件衣裳,打成一个包裹,塞了一点干粮和盘缠,趁着夜色,带着父亲逃离了傅家岙……

02“阿毛,你现在姓冯,名叫少卿”

绍兴蕺山老街

母子二人风餐露宿,逃到绍兴城里。逃跑途中,年幼的父亲受了凉,伤风感冒,高烧不退。

“阿毛,姆妈对不住侬啊……”她抱着虚弱的父亲,挨家挨户地去打听医馆。

一些大医馆奶奶不敢进,怕付不起药钱。在好心人的引荐下,她在绍兴双井头(现称蕺山街道)找到一位叫冯顺甫的医生,听说他出自医生世家,人品极好。

这天,冯医生从邻村接诊回来,刚走到双井头,就有邻居对他说:“有个外地小老妊(少妇),带着个生病的小老倌(男孩),正在侬家门口等着看病呢。”

冯顺甫医生当即提起长衫衣摆,抄了近路,穿过一条便捷的小巷,一出巷口,就看见了坐在医馆门前台阶上的奶奶。

将母子让进屋后,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他心中有了底,抬头说:“孩子并无大碍,只是受了些风寒;不过,孩子年幼体弱,需要调养几日。”

奶奶顿时安心不少,连连向冯医生道谢。冯顺甫医生开了方子,给我父亲服用。

眼见这对落难的母子孤苦无依,冯医生心中不免恻然,不但免去了医药费,还让母子二人暂时住在他家的柴房里。

在冯顺甫医生的精心调理下,父亲渐渐痊愈。

有一天,奶奶觉得口渴,但暖水瓶里却没有水了。她走到冯家院子里,见水缸里水很清澈,便舀了半瓢。

刚要喝,却听身后响起冯医生的声音:“喝冷水对侬身体不好。”

奶奶一回头,看见冯医生望着她,眼睛里溢满关爱。她想起与爷爷第一次见面时她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喝冷水对侬身体不好”。

而眼前的冯医生,此刻说出了她曾对爷爷说过的话,几乎是同样的语气、同样的眼神、同样的关爱。

“侬到堂屋里来吧,有开水的。”

奶奶深情地望了冯医生一眼:“嗯呐。”

冯顺甫医生刚过不惑之年,常年走街串巷,四处行医,未及考虑婚娶,还是个单身汉。

奶奶则刚刚二十出头,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都心生爱慕之意。

在左邻右舍的撮合下,两人都觉得对方合适,便结婚了。

从此冯顺甫医生正式成了我的爷爷。我的父亲改名“少卿”。

改名以后,奶奶对父亲说:“阿毛,侬要记住,侬现在姓冯,爹爹是冯顺甫;侬的名字,叫冯少卿,又名庆生。”

“我记住了,姆妈。”

03“爹爹,我想像您一样,做个好医生”

父亲八岁读私塾,五年的学习经历为他后来从医打下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他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有钟繇之风,朴素自然、平淡率真。

爷爷奶奶平常积德行善,仁术救人。从小父亲帮爷爷打下手,对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暗暗记下了许多医学知识,熟知了很多药材的名字和功效,有时还会偷偷翻看爷爷的医书,觉得其中有无限的乐趣。

父亲知道当年自己的生父死于痨病,如果当时有个好医生,就可能不致于早逝。

一个冬日,他告诉了爷爷自己的理想:“爹爹,我想像您一样,做个好医生。”爷爷很欣慰,冯家的医术终于后继有人了。

1937年,父亲16岁,开始正式系统地跟着爷爷学习中医,眷抄药方。

爷爷先把常用的处方仔细讲给父亲听,重点讲解了两百余种常见中草药的特质,从药名、外形、药用价值、药效,到用法用量、禁忌、副作用等等,讲得十分详尽。

这么多内容灌入父亲的耳朵,让他应接不暇。于是他下起苦功,起床时背,吃饭时背,连睡觉时说梦话,也时不时蹦出几个草药名来。

爷爷时不时要抽查,看到父亲都能对答如流,十分满意。于是,爷爷准备传授冯家祖传的针灸和膏药熬制法。

传说三皇五帝时期,神农帝“尝百药而制九针”,发明了针灸。后世将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而爷爷尤为擅长针法。

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中,父亲渐渐掌握了中医针法,包括银针的下针、留针、转动、提针等,还将人体361个穴位记得滚瓜烂熟。

接下来,是学习膏药制作。熬膏药并不容易,熬制的火候必须掌握好,过火会焦,火候不到则熬不出汁来。

爷爷要求我父亲背诵熬膏药的一套歌诀:“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黏,拔之即起。”

几年下来,父亲已娴熟地掌握了冯家祖传的医术,爷爷打心眼里高兴。

“少卿的医术大有进步,甚至比我还要厉害了。”爷爷和奶奶絮叨着。

此时,爷爷已下定决心,给父亲找一位更厉害的老师,助他更上一层楼。

04拜入“浙东大力士”叶家班门下

叶桂芳,上虞小越镇五车堰人,是浙东地区赫赫有名的游医,擅长跌打刀伤、正骨接骨、气功疗伤、拔牙镶牙,是一个全科大夫。

他品行孤傲、医术精湛、救死扶伤、行侠仗义,在宁波、绍兴一带被民间称为“浙东大力士”,名声极好。

叶桂芳医师有一个行医班子,人称“叶家班”。

叶师傅四处行医,路途中遇到些孤苦无依的孩子,便会收为学徒。班子里的徒弟们各有所长,因此“叶家班”也是个集百般武艺于一体的功夫班子。

“叶家班”里功夫最好的,是王锦彪、毛蓓成和叶桂英三人。

王锦彪,体格强壮,习武多年,有着扎实的功夫底子,能轻松举起两三百斤的石担,他的拳法也相当了得。

毛蓓成擅长气功,胸口碎大石是一绝。

叶师傅的妹妹叶桂英(化名),斗笠长袍,腰佩长剑,一身英气,她随兄行走江湖,颇具英雄气概。

叶桂英一米六七的个头,人生得标致俏丽,练得一手好拳、好剑,尤擅轻功。

“叶家班”行走江湖,主要走水路,他们开着一艘可容二三十人的大船,桅杆上悬着面红绸烫金大旗,旗上赫然题着“大力士叶桂芳”六个大字,过往行人、船只无不驻足观看。

叶师傅调教的徒弟们不但武功了得,而且医术过人,因此在宁波、绍兴一带声名远播。

爷爷看中的正是叶师傅超群的医术和行走江湖的经验,他想让父亲拜在叶师傅门下。

叶师傅也知道爷爷是个好医师,两人见面后交谈甚欢,当即便答应收父亲为徒。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爷爷便领着父亲,坐船来到五车堰拜师。

叶家大院院门早已敞开,叶师傅先在祖师爷孙思邈画像前点了香烛,父亲跪在蒲团上,对着画像三叩首,再对着叶师傅和师娘拜了三拜,敬了茶。

从此,父亲正式成为了“叶家班”的一员,开始了离家学艺的生活。

叶师傅对父亲倾囊相授。父亲年纪虽小,但聪明伶俐、为人谦逊、领悟能力又强,很讨叶师傅和师娘的喜欢。

他们年近半百,却膝下无子,商量后决定将父亲收为义子。

说来也巧,自从叶师傅认了义子,夫妇俩心情大悦,接连添了五个子女。按年龄父亲排行老大,叶家的孩子都亲切地喊他“阿毛哥”。

“叶家班”除了在叶家大院练功、学医、坐诊外,也经常去浙东几个市县行医。

每年到了赶庙会的日子,“叶家班”的队伍浩浩荡荡从船上下来,人们争相围观,热烈欢迎,颇为壮观。

十年间,父亲随着“叶家班”走南闯北,对乡野疑难杂症了解了不少,更重要的是,他的医术深得义父叶桂芳真传。

此时,他已经可以独当一面,被浙东人民尊称一声“毛医生”。

05中共地下党说:带上药具,现在就跟我走

三五支队

1941年4月19日,日军在浙江地区发动“宁绍战役”,浙东人民没有屈服于日军的枪炮,展开了顽强斗争。

当地抗日名气最大的当属“三五支队”。“三五支队”的全称是“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

“三五支队”的抗日活动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并迅速发展成为以四明山为根据地的游击纵队。

随着“宁绍战役”进入尾声,很多负伤的战士暂时留在地下交通员施锦槐家中养伤。

施锦槐家是泗门镇的“红色堡垒户”,他按照中共地下党的指示全力安顿、保护和救治伤员。

同时,他开始秘密寻找附近的中医师傅,很快就有人向他推荐了父亲“毛医生”。

此时父亲已成为“叶家班”医术最好的医师。

施锦槐向中共地下党黄明汇报了父亲的情况后,黄明主动找到了父亲,说:“毛医生,听说侬医术很高。我们是‘三五支队’的,是共产党的抗日队伍,现在要求助侬了。”

“我不姓毛。我姓冯,叫冯少卿。早就听说过‘三五支队’,侬抗日都是好样的,要我做什么,尽管说就是。”

“那太好了。侬带上药具,现在就跟我走啊。”

“救治抗日伤员,我没有二话。”父亲备齐药品,背上药箱,按黄明的要求赶赴伤员驻点,开始救治伤员。

他正值青壮年,虽未参军上阵杀敌,也怀有一腔报国志。但是治疗枪伤,对父亲来说也是首次。

枪伤属于易感染创伤,父亲细心地给伤员消毒,在碎肉中找到子弹或炮弹碎片,小心翼翼地取出来,然后细心谨慎地缝合伤口,再上药包扎。

整个过程中,父亲想方设法减轻伤者痛苦。

父亲看着送过来的一批批伤员,心里又疼又急,但手术却一丝不苟,一例一例地做,术后每天还要观察他们的康复情况,并做好记录。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少休息。

在父亲的精心医治和调理下,一些伤员的病情很快好转,恢复情况良好。父亲的医术医德,受到了伤员们和支队首长的赞赏。

06“小林病重,速归!”

1949年5月22日,余姚市解放,人民欢腾。

此时,父亲与母亲谢梅琴已结婚两年。

父亲在余姚临山镇上开了一家诊所。遇到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医药费的患者,父亲总是给予减免。

对于那些行走不便的病人,或者生了急病的,父亲总是急病人所急,亲自上门诊疗。

父亲的医术仁心大受老百姓的赞扬,当地传起了这样一句民谣:“西边有个张阿耀,东边有个冯阿毛。”

渐渐的,在山清水秀的浙东地区,“毛医生”的名气越来越大。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家里的生活也开始动荡起来。

抗美援朝时期,妇女纳鞋底赶军鞋

母亲因为女红做得好,被拉去纳鞋底,赶做军鞋。

父亲和医学界的同仁,在泗门镇中心医院李家骥带领下,上街开展义诊,所得款项全部交给镇政府。

外公也变卖了财产,把钱捐给国家。

这两三年间,家里的日子只能勉强维系,大家心里都期盼着抗美援朝的胜利。

我的姐姐阿娟,也在这期间,因为感染麻疹引起肺炎并发症,不幸天折了,年仅八岁。

国家动荡,父母舍小家为大家,终日奔波忙碌,这已是父母失去的第二个孩子,他们的身心都备受打击。

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当父亲回家把抗美援朝胜利的消息告诉我母亲时,她十分激动。她对父亲说:“少卿啊,胜利了,咱们的孩子也快出生了。”

在欢庆抗美援朝胜利的喜庆氛围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1953年9月27日,我出生了,成为了家里第二个儿子。

母亲在妊娠期,天天为远在朝鲜的前方将士纳鞋底、做军鞋,吃得不好,营养跟不上。

因此,我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发烧,还伴有惊厥。

1955年的夏秋之交,2岁的我不幸得了肺炎,病越来越重……

后来看见我一直咳嗽不止,且声音异常,情况危急之下,母亲才给父亲发了电报——“小林病重,速归!”

慢慢地,我开始眼睛凹陷,双目无光,脉相不健,连呼吸也变得困难,常常陷入深度昏迷。

身边人看了我病情危重的样子,纷纷劝父亲说:“毛医生,看来孩子是救不过来了,放弃吧。”

面对七嘴八舌的规劝,父亲只回答了一个字:“不!”

他只身跑到余姚县医院求助,请来医生们到泗门镇家里,一起参与对我的抢救。

然而,几位医生联合诊断后,都认为情况很不乐观。父亲与众医生商量,最后决定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案治疗。

我被注射了超剂量青链霉素,那是县医院的医生带来的特效药。同时,我还服用了父亲自己动手熬制的祖传中药汤剂。

父亲对县医院赶来抢救我的医生表示了感谢,送他们出镇后,又赶紧返回来,坐到了我的病床前。

在抢救我的日子里,父母几天几夜守在我身旁,看顾和照料我。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鬼门关转了转,又折返回来了。

当我不再昏睡并睁开眼睛时,母亲高兴得一下子哭了出来,大声叫道:“少卿少卿,小林醒了,小林醒了,救回来啦!”

父亲激动地紧紧捏着母亲的手,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一会儿才放松下来,长长舒了一口气,看看我,又看看母亲,这才低下头,擦擦自己湿润的眼睛说:“善哉,善哉。”

左邻右舍都说,我被救回来,是个奇迹。

不久后,父亲向上级辞去了小曹娥-朗海乡中西医联合诊所负责人的职务,决定回到泗门镇老家,区里让他负责建立泗门镇第二高级社保健站。

对父亲来说,已经失去太多了,能陪伴在至亲至爱之人的身边,才是最重要的吧。

但时代的滚滚浪潮,又推着他不得不一次次远行……

07一句“试试看”,便干了33年

1958年10月,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家里来了两位重要的客人,泗门区委副书记干志成和泗门区中心医院院长李家骥。

干书记说:“为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区委决定动员有医疗工作经验的私人诊所医生,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建立卫生所、保健院,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

父亲听明白了,区委的意思是让他再度出山,到湖北公社去开创新的集体医疗卫生事业。

“感谢组织信任。”父亲对干书记和李院长表态说,“我试试看。”

母亲正怀着三弟,照顾不过来,五岁的我便要跟着父亲一起去湖北公社。

湖北公社距家有七八公里地,如果不走小路,只能坐船前去。陪父亲出任保健所所长的这天,是我第一次坐船。

保健所东西朝向,西门连着应家的院子,一出门有个烧饭烧水的地方,东门为正门,有两级台阶,就这么简简单单。

房子四周,种满了凤仙花和鸡冠花,煞是好看。经过几个月的筹建,保健所基本就绪。

挂牌仪式当天,在一阵鞭炮声后,公社党委书记宋天生宣布:“湖北公社保健所今天正式挂牌成立!咱们以后,也有了自己的保健所啦!”

父亲也没想到,自己竟把大半生的热血,都投进了这湖北公社。

就是这一句“试试看”,让父亲一干便是28年,直到退休,又返聘了5年。

如今的绍兴卫校

为了改变乡村缺医少药的情况,1963年6月,父亲又动脑筋,想办法,自编教材和辅导材料,组织举办了湖北公社第一期卫生员培训班。

经过将近半年的学习,学员们从父亲的培训班“毕业”了。从此,公社各村的社员们,都有了自己的“医生”。一些常见的疾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

上世纪农村的“赤脚医生”

母亲也在父亲的建议下,参加了慈溪县沈师桥妇科助产士培训班,刻苦学习,成为了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妇幼天使”。

父母亲在保健所里建起了第一个分娩室和妇科门诊,为公社的妇女们提供了生育和卫生保障。

不仅如此,父亲还在深入农村基层行医问诊、救死扶伤的路上,创造了一个个传奇……

08凌晨,他喝下半瓶剧毒农药“1059”

这一天,天蒙蒙亮,窗外就下起了小雨。

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自己洗漱完了,就忙着烧水,做早饭。

我还赖在床上。突然,医院大门外面传来了急促的呼救声:“冯院长!冯师母!侬可要救救伢儿子啊!”

我凝神谛听,又听到撕心裂肺的声音:“志尧啊,侬为什么会想不通,为什么要喝农药啊……”

嘈杂的喊声,让我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跑到医院门口。

只见四个年轻人,抬着一扇门板做成的简易担架,上面躺着一个年轻人,后面哭着喊着的,是他的母亲。

父亲脸都没有顾得上洗,赶紧一边接诊,一边询问病人的情况。

原来,湖北公社七大队的王志尧和六大队的胡淑芬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两年多的恋情使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谁都不愿意离开对方。

王志尧的母亲说,昨晚她儿子去胡淑芬家里提亲,不料被她的父亲奚落了一番。

“人模狗样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胡淑芬的父亲说,“侬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侬介般配啷格?”

王志尧回到家里,整个晚上都在抽烟。到了凌晨,他把一瓶剧毒农药“1059”喝下半瓶,对家里人说,反正娶不到淑芬,他也不想活了。

王志尧服毒自杀,当时已经面色发紫,口吐白沫,神志昏迷,生命体征微弱。

我父亲问明情况后,立即指挥医护人员救治,并快速作了分工:

母亲和静芝医师用温肥皂水为患者灌服洗胃;将高锰酸钾用水溶解配比,给患者灌肠,并马上对病人注射了阿托品和解磷定、氯磷定、生理盐水溶液。

鉴于人手紧张,我父亲又调来五位“赤脚医生”到公社卫生院集合,组成临时抢救小组,自任组长,展开了紧张的救治。

24小时过去了,病人生命体征逐渐有了改善。

虽然母亲和几位“赤脚医生”戴了口罩,也采取了一定防护措施,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还是使他们产生了轻度中毒症状。

父亲随后又对母亲和几位“赤脚医生”做了简单治疗。

“1059”属剧毒农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棉区都有使用,但七十年代后期,已经严禁使用。

喝“1059”剧毒农药自杀的患者,在父亲负责的湖北公社医院,还是第一次碰到。

父亲坚持中西医结合,一方面注射大剂量的阿托品、解磷定,另一方面使用中草药配合治疗,用绿豆、甘草、曼陀罗、金鸡尾、金银花煎服排毒。

72小时过去了,经过抢救小组的全力施救,王志尧体内排出了十几条蛔虫,可见剧毒农药“1059”的毒性之强。

患者脱毒了,生命体征大为好转,但是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却一个个累得直不起腰来,大家都已经精疲力尽。

“谢谢,谢谢。”父亲一边捶着后腰,一边轻声说,“脱离危险了,侬都去休息吧,这里有我。”可大家围着父亲,久久不愿意离去。

72小时的危险期终于熬过去了,众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喝“1059”自杀的患者病愈出院了,我父亲却添上了一桩新的心事,就是王志尧和胡淑芬的婚事。

他了解到两个年轻人自由恋爱两年多,感情纯洁,心心相印,只因为王志尧家庭经济条件比胡淑芬家差,男方才被女方父亲嫌弃。

我父亲心地善良,很想玉成良缘,便生出了“帮人帮到底”的想法。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父亲登门拜访了胡淑芬的父亲胡大伯。经过一番循循善诱,他娓娓道来:

“胡老哥,依选女婿,首先是看人品,人品好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看双方有没有感情。感情好,孩子们能互相恩爱,这才是建立家庭最大的保障。”

经过父亲的劝导,胡家最终答应了亲事。王志尧和胡淑芬有情人终成眷属,花好月圆,喜结连理。

婚礼上,父亲在大家不断的敬酒中,喝多了。他平日里有五斤黄酒的量,这是我印象中父亲第一次喝醉。

许是真的高兴吧,他不仅成功救治了生命垂危的王志尧,还玉成了他和胡淑芬的美满姻缘。

09“瘟神”来了,十有九户绝后代

1963年秋天,“瘟神”猝不及防地来了。

民间曾经流传过这样的歌谣:身无三尺长,脸上干又黄。人在门槛里,肚子出了房。

血吸虫病患者

五六十年代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广泛,涉及12个省市,350个县市,患病人数高达1000多万,受到感染威胁的人口,超过1亿。

它传染性极强,据浙江省调查统计,当时病区每年新增患者近10%,许多人在水稻田劳作时,不知不觉就感染了。

在病害严重的地区,出现整村人口死亡的情况。这病不仅害人,也急速降低着全国的生育率。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治灭血吸虫病。”具体来说,便是从源头上消灭钉螺,从水草、粪便中消灭虫卵。

父亲作为湖北公社保健所所长便提议全公社开展大规模的改水、改厕运动,以彻底消灭血吸虫病。

公社还经常性派专业人员为大队居民房前屋后的粪缸灭蚊、灭蝇,后来又提倡改建饮水池和水冲式坐便器。

与湖北公社距离不远的慈溪县泗门区海南村,是重灾区。

慈溪县的县委书记黄建英,带领县级机关和卫生局“血防”领导小组,在海南村召开了县、区、公社三级卫生医疗工作人员现场会,我父亲也参加了。

会后,黄书记握着父亲的手说:“侬就是冯医师,祖传中医,是乡村卫生医疗事业的拓流者,很了不起!中医博大精深,民间有很多神奇的草药和秘方,还请冯医师为‘血防’工作多做贡献啊。”

这话一直在父亲耳旁萦绕,他牢记黄书记对他的嘱托,在治疗“血吸虫病”工作中发挥中医优势。

他翻阅了大量祖传的土剂良方,终于寻找到中草药治疗“大肚子病”的方法。

父亲先是用腹水草消肿积水、攻痞块、扶正气、除虫毒,自制了中药配方“腹水散灭虫剂”,并谨慎地应用于临床。

他后来又用甘草、金银花、黄连、青皮、原木子、草果、柴胡、黄芩、茯苓、栀子和半夏等进行清热化湿,并亲自煎药,配制“清垫理脾驱虫汤”杀虫。

这些中医药的方法都取得了良好效果,经父亲治疗过的十几位病人都痊愈出院,并且没有发生任何后遗症。

在1965和1966年,父亲先后参加县卫生局抽调的两个批次医疗工作者队伍,历时三个多月,全面普查钉螺状况,强化管理水源和人畜粪便,收到的成效是良好的。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在战胜血吸虫病以后,杭州湾地区慈溪县又发生了严重的“二号病”——霍乱疫情。

父亲曾告诉我,这次疫情的发生,让他遭遇到了自己的一件终生憾事。

10“你胆子这么大,公社书记的事也敢管?”

父亲是湖北公社卫生院院长,作为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民间中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培养下,成长为一名全科医生。

1963年底,公社党委书记沈海标找父亲谈话,肯定了父亲所做的贡献,并希望他加入到共产党的队伍中来。

他表示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农村医疗事业贡献毕生的力量,为党和政府的卫生事业奋斗终身。

但是,令父亲始料未及的是,入党申请提交后,公社党委主要领导却发生了人事变动,宋天生和沈海标书记都调到另外的公社任职去了。

与此同时,大杭州湾地区的慈溪县又发生了严重的“二号病”疫情。

“二号病”也叫霍乱,当地老百姓叫它“瘪螺痧”,传染性极强,主要症状为无发热、无痛腹泻、呕吐,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这次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发病人数之多、疫情势头之猛,都为历史罕见。仅发病死亡的人数,在全国便多达三万余人。

查明杭州湾一带的病人多为吃了不卫生的海产品,政府专门发出“政府令”:严令禁止吃泥螺和醉蟹,严防、严控“二号病”蔓延。

父亲作为卫生院院长,责无旁贷要查验市场销售情况,对泥螺、沙蟹等海产食品严格管控。

有一天,父亲到书记办公室汇报工作,发现湖北公社新任党委书记居然违背政府禁令,食用泥螺。

父亲便直截了当地批评了他:“书记,侬为啥要吃泥螺,不按规定和要求做?”

新书记见父亲口吻严肃,有些下不来台,悻悻地说:“吃口泥螺,有什么大不了?”

“可侬是书记啊,”父亲寸步不让,“侬带头吃这些东西,如果别人有样学样,我们该怎么管控?”

“让侬管控别人,侬还管到我头上来了?”书记更加不高兴了,“我吃死了,是我自己的事情,不要侬管!”

“这可不是侬自己的事情,书记。既然我们卫生院做防控‘二号病’工作,就一定得管到侬头上。”

父亲说完,也不管书记怎么争辩,拿起他面前装泥螺的盘子,走到厕所里把泥螺倒掉了。

书记跟着追了几步,又觉得不妥,退回了办公室。他十分恼怒,觉得父亲小题大做,是故意让他为难,不给他面子。

父亲拿着空盘子回到书记办公室,想继续汇报工作。

“侬瞧瞧侬,干嗦格来?”书记站在办公桌后面,见父亲进去,猛地拍了一下桌子,“侬冯少卿眼里,还有我这个书记吗?”

“我眼里当然有侬这个书记。”父亲平静地说,“这不是正要向侬汇报工作嘛。”

“侬冯少卿胆子这么大,连我公社书记的事也敢管!”他不接父亲的话,生气地说道,“侬还想不想入党了?”

“我冯少卿决不拿原则做交易,决不把党和政府的指令当儿戏!我宁可不入,也要按党和政府的指示办!”

因为这次冲突,父亲入党的问题便一直被搁置下来。

这位书记作为公社一把手,公报私仇,在党委会上恨恨地说:“冯少卿这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根本不把我们党委放眼里!”

见会上没人站出来为我父亲说话,书记最后总结道:“让这样的人入了党,还了得?”

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不让我父亲入党。这次党委会的“会议纪要”写道:冯少卿入党问题,不予讨论,不予复议。

最终,父亲没有能够实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这成了他这一生的憾事。

11“少卿,撑不住了,就先歇息下来吧。”

六十年代,农村医疗刚刚起步,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建设。而在这多灾多难,看天吃饭的稻田间,父亲始终如一,扎根基层。

1966年秋,慈溪县湖北公社暴发了流行性脑膜炎。

老百姓人心惶惶,病人一批一批往公社卫生院送。但卫生院人手很紧,正式的医生只有我父亲和另外两个做普通医护工作的。

但是他已经疲劳至极,走路时感觉头重脚轻,累得随时可能瘫倒在地。

“少卿,”我母亲劝他,“撑不住了,就先歇息下来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农药中毒事件又频繁发生。

喝剧毒农药“1059”自杀的王志尧救回来之后,又有许多农民在灌溉农药期间不慎吸入中毒,有时中毒者甚至一批一批前来就诊。

特别是傍晚时分,从田里送来的中毒病人更是又急又重,眼看着就命悬一线。

“救人啊,救人啊!”送医的老乡大多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也有的惊慌失措,哭声连连。

父亲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他是个善于思考、勤于调查研究和乐于想办法的人。他会从贴近农村实际的角度想出一丝新点子,做一些工作创新的尝试。

1970年,父亲在湖北公社全面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由于政策惠民合理,门诊人数骤然增加。

父亲医院的医生护士人数本来就少,工作量却骤增。一天的门诊人数,多时可达100至200人,少时,也有80至90人,有时还有加夜急诊。

连续的超负荷工作,父亲积劳成疾,患了重症肝炎,他却坚持上班。

母亲经常心疼得偷偷掉眼泪:“少卿啊,侬这样拼命工作,是要出大问题的啊。”

父亲作为湖北公社卫生院院长,处在医疗卫生事业最基层,他对工作永远严肃认真,宵衣旰食,慎终如始。

紧接着,文革来了……父亲遭受到的屈辱和磨难层出不穷,直到退休。

12这份内疚,伴随了父亲一生

文革期间,湖北公社革委会分管合作医疗的财务管理层,出现了贪污盗窃等违纪违规问题。

父亲为确保集体资金和老百姓的血汗钱不受损失,毅然进行了检举和揭露。

正值造反派掌权,公社革委会听信小人谗言,开始对父亲打击报复。

批斗会上,造反派头头鲁峰(化名)和一个姓金的,要我父亲下跪。

父亲坚决不从。

鲁峰大约三十几岁,腰间扎着武装带,双手叉着腰,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他走到父亲身边,朝腰上猛地踹了一脚,嘴里喝道:“冯少卿,跪下!”

父亲一下子跌倒在地,但是,他又爬了起来,倔强地站着,用强硬的态度对造反派怒斥道:“侬这帮畜生,会得报应的!”

批斗会结束的当天晚上,父亲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嚎啕大哭。从不轻易流泪的他,真的伤心到了极致。母亲也跟着流着泪,只能轻声安慰和开导父亲。

这天夜里,我们兄弟几个听见父母说话说到很晚。我们都很害怕,不知道第二天,第三天和以后日子里,还会发生什么。

第二天早上,父亲发现自己尿中带血。

他担心肾被造反派踢坏,赶紧和家人告别,让母亲帮他向公社卫生院办公室打了招呼请假,自己紧急赶往杭州的王师弟家里治疗养病。

造反派们不仅在政治上歧视父亲,生活上虐待他,还将他每月的工资无端扣掉40元,致使我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也是在这期间,父亲留下了第二个终身憾事。

父亲的阿姨,我的姨奶奶徐友凤,在上海沦陷时连遭不幸。

丈夫被日本人飞机投的炸弹炸死,两个儿子,一个在逃难中病死,一个饿得皮包骨头,最终因吃了泔水桶里的残羹剩饭,得了痢疾,却没钱治病,便血而亡。

姨奶奶失去了三位至亲,终日以泪洗面,多次生出自杀的念头,在街坊邻里的劝说和帮助下,艰难地活了下来。

后来姨奶奶辗转多地,来到我们家一起生活,日子虽不富裕,但也能和亲人相依为命。

文革时,父亲的工资被无故扣掉一半,家里就要揭不开锅了。

姨奶奶主动说要去公社食堂打工,补贴家用。她很珍惜这份工作,兢兢业业,不敢怠慢。

革委会的人紧抓着父亲不放,要将他整倒。姨奶奶无意间听说,他们要送父亲去坐大牢,便气得冲上前去理论。

话还没说完,她就瘫倒在地上,脑中风了。

经过父亲的全力救治,姨奶奶仍然落下了半身瘫痪。母亲像照顾亲娘一般在姨奶奶床前服侍,一日三餐,喂饭喂水,擦身换洗。

每当回想起姨奶奶冲进公社据理力争的事情,父亲总是后悔不已,觉得自己不该接她来此,卷入这是是非非中……

这份内疚,伴随了父亲一生。

13“退休之前,组织上终于还了我一个清白”

1972年底,湖北公社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与公社卫生院剥离,下放到各生产大队合作医疗站,以大队为单位参保报销。

这导致老百姓不信任,合作医疗经费经常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上级处理这一问题的政策是:各自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自行淘汰。

本来势头良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仅仅运作了三至五年,便陆续停办了。

父亲负责的湖北公社卫生院是集体编制,自负盈亏,国家不给补贴。

不出所料,每天到公社卫生院看门诊的人数出现了断崖式跌落,几乎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医院业务收入减少,员工薪资发不出来,医护人员的生活很快失去了基本保障。

父亲主持工作的公社医院,现实情况更加严峻。

他就像一位站在悬崖边上的“麦田守望者”,虽然已经身心俱疲,却以超常的毅力、坚韧的心态和负责任的精神,全力阻止着公社医院跌入深谷。

父亲一边坚持向县、地区和省行政主管部门写信,反映农村基层医卫单位情况。

一边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坚持把“老三件”的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医疗器械作了更新。

当时国民经济在生产领域出现梗阻,物资异常紧缺。父亲便主动通过亲友关系联系资源,亲自跨县、跨地区采购物资。

他不仅拼体力、拼精力,还悄悄拿出家里多年的积蓄,为集体建设垫付急需的资金。

他坚持完善了医院的设备,在艰难困苦中让各科室医疗设施完成了升级,以一己之力创造了公社医院的奇迹。

1981年,父亲到了退休年龄。

没想到,在离任审计中,竟然有人指责父亲在医院基建中存在违纪、违规和贪污现象。

这让无辜的父亲再次蒙受冤届,身心备受推残。

被审计的日子里,父亲陷入了深深的沉默,母亲只能陪着他悄悄抹泪。

许多人气不过,为父亲鸣不平,但父亲始终保持着沉默,没有上访。

我们全家人都知道,他在等待,并且坚信,清者自清。他相信组织上经过调查,一定会给出公正结论。

最终,在各级党委和有关领导关心下,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他非常感谢组织。

父亲一生有泪不轻弹,但是,当他拿着印有组织结论的公函来到母亲面前时,声音禁不住有些哽咽:“侬看,侬看看,退休之前,组织上终于还了我一个清白。”

母亲看了报告,竟“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父母那一代人,是那么重视政治生命的清白,那么珍惜道德评价的公正。组织上的公正结论,再次焕发了父亲的工作热忱。

他主动申请延迟退休,自愿继续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一干就是五年。

1985年湖北公社卫生员合影,父亲在第一排左三

1986年,父亲才依依惜别了同事和他亲手打造并工作了33年的湖北公社医院,恋恋不舍地回到泗门镇的家里。

父亲办理退休手续时,他看过的病人还有1000多元医药费没有结清,他就帮忙支付了那些医药费。

每每想到父亲那几年蒙受冤屈时的忍辱负重,想到他为医院事业发展的殚精竭虑,想到他默默相信组织的无私襟怀,我都忍不住会热泪盈眶。

父亲,您太不容易,太了不起了!

14一颗仁爱的正义之心,一生舍己为人

2008年7月25日,父亲走了,享年87岁。

父亲做了一辈子医生,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平时省吃俭用的他在临终时留下遗言: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捐献给湖北村的卫生事业。

为实现父亲的遗愿,我们四兄弟和村里商量以后,决定用这笔资金建造余姚泗门镇湖北社区卫生服务站。

2011年,占地200余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落成。社区卫生站配备了7名专业医务人员,设置了处置室、全科门诊、预防保健室等。

2011年,湖北冯少卿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

父亲从战火纷飞的旧社会,走到全面建设的新中国。多么希望父亲在天上能够看到这一切。

他以医术精湛而闻名,始终选择扎根农村,关爱着身边的每一位群众;他一生植根乡间,为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困境不遗余力,救死扶伤无数。

父亲,有一颗仁爱的正义之心,一生舍己为人。

我们家在泗门镇属中医世家,父亲从爷爷那里秉承的医术仁心,又经革命战争年代的影响和淬炼,让他在家里奉行的家教和家风,都非常严正。

全家福

五岁,我跟着父亲去湖北公社建保健所,我亲眼看着父亲一日日奔波劳碌,行医救人,舍小家为大家,带病坚持工作,鲜少考虑自身。

父亲的言行给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亦塑造了我独立而丰满的灵魂。

我出生于抗美援朝时期,1969年入伍,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7岁离家,我在福建当了七年兵。退伍回到泗门老家后,我没有放弃学习,终于考上浙江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1978年,我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在学校的培养和锻炼下,我不断成长,从浙大化工系团委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做到浙大组织部干事,后又担任浙大派出所所长,保卫处处长。

此间,我攻读了研究生,在专业技术方面不断进步,最终晋升为研究员。

32年的浙大工作经历,我努力付出,获得了诸多荣誉,但收获最大的,是一众帮助我、支持我、指引我前进的领导和老师们。

2006年,经中共浙江省委考察研究,决定将我调入中国计量学院(后更名“中国计量大学”)担任副校长和党委委员。鉴于工作需要,组织批准我延迟至2018年退休。

这期间,我还生了一场大病,病毒性脑膜炎。幸得朋友们的热心帮助和医生们的全力救治,终于熬过来了,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退休后,我又受邀继续担任校友总会会长和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我欣然同意,很愿意继续为学校工作。

在中国计量大学,这一干就是十五年。

直到现在,我仍因工作时常忙碌奔波,但每每遇到困难,我总是会想到父亲,想到他挎着药箱,独自走在乡间的样子。

那个坚忍不拔的身影,一直鼓舞着我,激励着我。

一晃,父亲已离开13年,但在我记忆中,关于他的一切是永不褪色的,深深刻在了生命里。

今年,是父亲的一百岁诞辰。我希望他这一生的传奇故事,能为更多人知。

THE END
1.命悬一线的意思是什么命悬一线的解释高中知识1、释义:生命就像悬在一根线上一样,随时会死亡,比喻生命垂危或处境十分危险。 2、出处: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弘历正命悬一线时,东方兰儿又突然现身,与吴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3224945.html
2.命悬一线是什么意思命悬一线的解释是什么命悬一线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危在旦夕 奄奄一息 命悬一线造句 有时候,运筹帷幄,背水一战,命悬一线,也只是为了一个人而已。 本穿越之魂的韩良,自幼勤学苦练,但未能展现傲人三围,直到被流放青鱼乡时遭到倭寇的围杀,命悬一线之时,他那傲人的三围才被彻底的激发出来。 https://m.hao86.com/ciyu_view_9d87b243ac9d87b2/
3.一生悬命(一生懸命)的意思一生悬命是什么意思词典释义 词语一生悬命 繁体一生懸命 拼音yī shēng xuán mìng 注音ㄧ ㄕㄥㄒㄩㄢˊㄇㄧㄥˋ 一生悬命的意思 一生悬命含义解释 一生悬命[yī shēng xuán mìng] “一生悬命”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所悬命”。后世引申的了,意指拼命、拼死的意思。https://cidian.gei6.com/0r6eoqcj.html
4.《一生悬命》的解释一生悬命造句一生悬命 首页>成语大全 《一生悬命》(一生懸命) yī shēng xuán mìng 成语一生悬命 拼音yī shēng xuán mìng 释义“一生悬命”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所悬命”。后世引申的了更多:https://www.bmcx.com/,意指拼命、拼死的意思。https://chengyu.bmcx.com/28767937109070561106196501__chengyuchaxun/
5.一所悬命的意思一所悬命的拼音词: 一所悬命 拼音: [yī suǒ xuán mìng] 一所悬命的读音 解释: “一生悬命”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所悬命”。后世引申的了,意指拼命、拼死的意思。热门查询 龤声 龢鹊 龢随 龢銮 龢熟 龢民 龢氏 龢暖 龢平 龢宁 龢声 龢同 龢协 龢利 龢会 龢乐 龠舞 龠舞 龠牡 龠合 龠口 龟https://www.loghao.com/cidian/%E4%B8%80%E6%89%80%E6%82%AC%E5%91%BD_cidian
6.一笑悬命是什么意思1、解释:直译把命悬于一处。此源于日本封建时代,人们拼命保住自己的领地并赖之以生活。可翻译为,拼命,努力专心致志等。《一笑悬命》是游助作词,游助和河田総一郎作曲的音乐作品。 2、词性:名词,形容动词。 3、近义词:一生悬命,无冬无夏,宵衣旰食,学而不厌。 4、例句:当我们能体会到真正的危机感,就能体会https://m.yyk.iask.sina.com.cn/q/10eoGjrsWZi5.html
7.一生悬命词语解释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一生悬命的词语解释、拼音、例句、近义词、反义词。http://m.46644.com/cidian/word/%D2%BB%C9%FA%D0%FC%C3%FC
8.一生悬命是什么意思全文阅读一生悬命是什么意思(陆春吾)殊不知,木箱里装着的,正是好友的尸体!与此同时,好友的妻子报警称丈夫遭人杀害。一夜之间,倪向东沦为全城通缉的杀人凶手。被人陷害、被逼杀夫、被迫逃亡……几只走上绝路的狐狸,究竟能否突破命运的困局?悲喜交替,无有尽头。一生悬命,至死方休!https://www.hzpxw.net/xinwen/4385.html
9.悬命一绝悬命一绝 - 他是他的避风港,他是他的罪恶榜 底线江澄,原则上不讨厌wwx,但你若顶着wx的旗帜触碰我底线,我也不介意骂骂你的wx md,肖战一生黑,xzf恶心http://jiebianlukou.lofter.com/
10.误杀2》命悬一线,一个父亲能为儿子做什么?电影《误杀2》命悬一线,一个父亲能为儿子做什么? 新鲜热辣的电影热点 电影名场面短片集锦 看了还会看 6.8 江豚·风时舞 绝美国风演绎虐心疼痛爱恋 7.6 危机航线 超豪华客机遭遇劫机 9.0 出走的决心 根据50岁阿姨自驾游故事改编 7.5 浴火之路 爆裂打拐 虎狼复仇 7.9 再见,李可乐 生活的悲欢离合 8.0 一出好戏 黄渤https://www.mgtv.com/l/100026064/20159793.html
11.一一生悬命日语中有一个词叫“一生悬命”。什么叫“一生悬命日语中有一个词叫“一生悬命”。什么叫“一生悬命”呢?意思就是将自己一世之命,托付给一件事。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智慧、时间、精力、资源,甚至是生命都交给某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这个世界什么力量最强大?用自己全部生命的力量去做一件事情,这个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遇到一件自己喜欢并https://xueqiu.com/1591670503/239632281
12.什么是一生悬命,以命为舟?一年时间做到中国PD第一人合作 张宏武老师,去线下学习时间管理的,当助教,和教练去汇报成绩,做一个可以为他提供价值的人,气球会把每位教练讲的话记下来,15天成为专家,从不会讲课到会讲课。一生悬命,以命为舟。 海明教练,一生悬命,以命为舟。把变现学院当作自己的命一样去经营,帮助一群人去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https://www.jianshu.com/p/2982e4742340
13.从命悬一线到销量暴涨,小鹏靠什么翻盘,创始人这样说成本环节的精简究竟为小鹏带来了什么,除去这些宏观的数字,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小鹏过去一直是价格战的被动应战者,而这一次,G6则是主动给到同行价格压力一方。 发布会上,何小鹏信心十足的表示,G6一定会是“25万级别最强的智能电动SUV”。 这是一句比李想“500万以内最好的SUV”更劲爆的发言,毕竟,理想L9和库里南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705273530738707931.html
14.《命悬一线》官网是什么?官网地址介绍17173新网游频道命悬一线官网是什么? 官网在17173游戏页面已经有入口,看右侧官网区域,或者点击下方链接: 命悬一线官网请点击>>>传送门 17173游戏页面请点击>>> ?自由移动的恐怖射击游戏大作。 ?是否厌倦了无脑的定点打僵尸?来享受在VR世界中自由漫步、畅快射击的快感吧! ?采用先进的帧间缓动算法避免不适的晕眩感。https://newgame.17173.com/content/01182024/143152333.shtml
15.一生悬命没有成败,没有对错,唯有不同而已。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把命悬于一处,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一件事情上,用一生去做。百分之百投入进去,全神贯注,苦心孤诣,专注于它。这,就是一生悬命。http://xhxy.xhu.edu.cn/f8/ad/c6192a129197/page.htm
16.酷狗视频:一所悬命一所悬命(伴奏版) 卢瀚霆 记得!初三那年,为了她我戒烟戒酒戒游戏,她不允许我迟到早退逃课我全依他,她不喜欢打架的男生我疏远了所有哥们,她要求我考进年级前十名,我踏玛拼了命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终于如愿以偿考进前十名……那天她开心哭了!扑进我怀里哭的像个孩子,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https://m.kugou.com/mv/1i37zca.html
17.《一生悬命》辞月下半影^第1章^最新更新:202305“说…说什么?”那个女生有些胆怯,缩到了另一个女生身后,另一个女生因为不熟悉霍继尧,颇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她上前一步,道:“你要是想欺负莲莲,先过我这关!” 霍继尧噗嗤一声笑了,但他轻咳了俩声,很快又恢复了一副冷脸。“我的意思是,说一下我怎么可怕了。” 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7993561&chapterid=1
18.一生悬命(豆瓣)死前打来一通电话,求他将一口木箱运往荒山小屋—— “放下 (展开全部) 一生悬命的创作者· ··· 陆春吾作者 作者简介· ··· 陆春吾 豆瓣阅读黑马悬疑作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曾先后于《半岛都市报》担任新闻记者、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担任编剧、青岛市视生活融媒 体中心担任文学统筹。 擅长以鲜活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584893
19.一根绳子栓着一个命字成语答案是什么一根绳子栓着一个命字成语答案是什么,这道题比较简单了,因为这个提示非常的生动形象,可以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个什么成语,这道题的答案就是命悬一线。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根绳子栓着一个命字成语答案是什么。 答案:命悬一线 解析:解释为处境危险,随时可能丧失生命。https://m.gamedog.cn/ktccy/gl2338620.html
20.《孤注一掷》揭露你我身边的网络安全威胁飞机要到迦南转机,安俊才让我们跟他去看美女秀,我们兴奋不已,毫无防备。出了机场就把护照乖乖上交给他,谁知没走几步就被一群拿着武器的歹徒劫持控制,被抓到了诈骗园区。 (三)深陷骗局,命悬一线 正是自作聪明的炫技行为,让诈骗分子对我的技术功底更加了解。走进缅北诈骗园区后,他们对我提出了更高期待和更高https://blog.csdn.net/m0_73736695/article/details/132875142
21.裴竟德:藏羚羊说了算影像除2009年和另一朋友一起开车进入外,其他都是可可西里管理局给安排的巡护车辆。机器每年不太一样,2009年主要使用尼康D3和D300。 色影无忌:拍摄中遇到的危险多吗?你是怎么渡过难关的? 裴竟德:危险遇到很多,连续陷车5天……孤身被狼跟踪……被棕熊撕破了帐篷……很多时候都命悬一线,但这些危险丝毫不会影响我的https://vision.xitek.com/allpage/interview/201006/04-309154.html
22.一等奖——172号《100个科学游戏》(梁徐小学)想一想:为什么刚开始融化的水并不烫手?冰块会变成什么?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汽?水蒸气怎样才会变成水? 告诉你:固态的冰加热后融化成液态的水。水沸腾时会出现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后就变成了水。(特别提示:此实验可能有危险,需要成人指导。) 8.命悬一线 http://www.mytaizhou.net/folder1/folder352/folder682/2019-09-10/359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