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身经百战的高考生们在通过了高考这个终极战役后,又将面临一个关键的人生抉择——填报志愿、选择专业。
在那个互联网还并不发达的年代,信息传播渠道的闭塞导致了严重的信息差,考生们填报志愿时往往是两眼一抹黑。如果身边恰好也没有可以提供指导的人,那填报志愿便完全变成了一场运气的博弈了。
如今,高考志愿的填报与录取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高度透明的规则,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资源亦可帮助考生与家长充分了解专业学习和行业前景。然而,如今的考生似乎更不会填志愿了......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23年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新增备案专业1641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简直是选择恐惧症的地狱。
对专业的吐槽,向来是各社交平台的顶流。#最不推荐选的大学专业#、#专业吐槽大会#等话题已在微博收获上千万的话题阅读热度。
在豆瓣,也有一批“恨不能吃后悔药”的专业受害者,他们当中有对此专业尚怀憧憬的高中生,有被迷茫和焦虑包裹的大学生,也有怨气冲天的打工人。他们聚集在豆瓣几十个“大学后悔学XX专业”小组中,诉说着无数梦想幻灭的瞬间,叹惋着梦想和现实的差距。
在“大学后悔学xx专业”的小组排行榜中,会计、新传、法学的小组在人数上喜提冠亚季军,均达到了4万人以上,小语种和医学紧随其后,人数都超过了3万人。
而作为传说中“四大天坑”的受害者们,生化环材的学子们已经不堪后悔,他们早已另起炉灶,聚集在【生化环材自救小组】商讨自救事宜,人数也达到了将近3万。
受害原因一:“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胜高考”
“熬过高考,大学就轻松了”是几乎是高中时代的每个人对于大学生活的想象,然而,填报志愿时的手一抖,可能会导致想象中轻松美好的大学生活化为泡影。
上榜专业
小语种:
“一周五天的早八,七点半的早自习,做不完的ppt和presentation。”
法学:
“期末周背法条背到吐。”
哲学:
“学哲学前:我要与伟大的哲学家对话!
学哲学后:伟大的哲学家不说人话。”
受害原因二:“我好忙,但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课表内容横跨数个学科,从早八到晚九满满当当,在各类论文和小组作业间如陀螺一般飞速旋转,家长看了直呼:“学费真值!”但若问究竟学到了什么,却只能两手一摊。
新闻传播:
“从新闻采写编评摄的传统技能,到社会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甚至是前端开发,什么都要学,什么也学不精。”
商务英语:
“单词单词不会,语法语法不懂,听力听力听不懂,管理、国际贸易、经济学都泛泛学了一点,也没学明白。”
受害原因三:“你这个专业是干啥的啊?”
让专业受害者们后悔情绪喷发的事情,莫过于在学校时问了自己一百遍“我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后,回家还要遭受亲戚朋友们“你这个专业能干啥啊”的热情一击。
心理学:
“我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只要是亲戚朋友们在场,一直被迫充当算卦的角色。特别是上周吃席,同桌的亲戚们围着我,纷纷让我猜他们在想啥,甚至还让我给他们算算丢失的东西去哪儿了。我哪知道他们在想啥啊?!我最多知道他们脑子有点傻。”
汉语言文学:
“文科生就业难,饭桌上更是被歧视的鄙视链底端。每次走亲戚,都会被问在哪儿上学、学啥专业。当得知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后,他们往往接不上话,更有甚者直接问我:
“什么?中国话还要学?这毕了业后能找到工作吗?”
受害原因四:毕业即失业
根据企鹅智库发布的《2019高考人群调查报告》,近七成的高三考生都认为专业前景是志愿选择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根据教育部的公开数据,2022年共计925个本科专业被撤销。其中,近五年来被裁撤数量最多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裁撤数量达到86个。
除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有不少专业虽没有前景堪忧到被大批撤销的地步,但就业情况也是每况愈下,比如新闻传播专业:
历史专业:
要和top985竞争中学历史老师,转行我是势在必行了。
对大学专业的后悔其实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情感,其中混杂着目睹理想和前途双双幻灭的失望,面对未来的茫然和焦灼,被学习或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疲惫,还有无法体验另一个选择中的另一种人生的遗憾。
然而,大学专业的好与坏,并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可能性。《步履不停》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只要不断地摄取新鲜的信息和知识,我们总能发现人生新的可能性。
在这里,你讲收获一流高校学者的启迪,逻辑思维能力、思维框架、世界观建设以及个人的完整知识体系构架。
青椒学院的讲师们足够优秀,又足够有趣。
在清华任博导的常江老师,具有全球视野,英语水平达到同传标准的他,是青年人理想的模样。
他在青椒学院里讲《“不完美生活”指南》,谈论青年人如何面对消费文化的虚妄与现实。
青椒学院还有一位逻辑学的讲师廖彦霖,不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博士候选人,更是华语辩论世界冠军。
他在青椒学院里讲,网络的观点纷繁复杂,一个优秀而独立的青年应该有自己的观点。而世界观的培养,离不开内心深处的逻辑。
他说,一个说法若想拥有最基本的说服力,是离不开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的。
这些知识真的太有趣了,正是我们这些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年轻人,最缺乏最渴望的思维认知层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