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喜欢违规蹭热度,从而引流变现的网红,好日子要到头了。
近日,针对平台上个别账号试图通过发布不实信息、剐蹭热点不当获利的现象,抖音官方发布了最新的治理规范。
《新规》中明确指出,将严打那些涉及利用虚假信息,违规蹭热不当获利的言语和行为。
蹭热度很常见,蹭着热度顺手捞钱,这事儿更是不新鲜。但怎样才算是违规行为?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四大类。
据抖音内部人士介绍,通常情况下,身份虚假往往也会导致内容虚假。
例如,有一些缺乏资质认证,却自称为“情感大师”“两性专家”的网红,就喜欢发布一些虚假的两性冲突事件进行引流。其内容往往比较“炸裂”,直戳网友的敏感点。
对这种情况,抖音方面表示,会将两者整体研判、整体处理。
此外,新规还严令禁止利用“虚假营销”不当获利,尤其严禁那些“假揭黑真牟利”。
有些人,明面上是正义使者,说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奋斗,实际上却将“打假揭黑”当作自己敛财的工具,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例如,有的网红会以揭黑、揭秘为噱头,发布虚假营销信息,诋毁行业、商户或商品。
他们先是声称,某款商品甚至某行业大多数商品存在“假冒伪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问题,劝告用户不得购买。
同理,这种情况还会发生在知识付费领域,通过曝光“打假”,拉踩对方的教学无用,从而更好地售卖自己或合作方的课。
还有的案例,不仅涉及“虚假营销”,还会涉及利用“虚假流量”不当获利。
其中,还会有一些矩阵号,通过简单粗糙的搬运、抄袭和拼凑,在缺乏实际体验的前提下,批量发布被虚构或片面夸大的营销信息,然后通过商品或服务推广赚钱。
流量汹涌,众多乱象浮出水面
为了吸睛和“吸金”,某些网红可谓不择手段,拼命蹭炒甚至制造社会热点。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她编造的“秦朗”查无此人,但视频下却凭空冒出了个“秦朗舅舅”,煞有介事地“谢谢好心人”。
然而,据江苏警方通报,该男子只是为了吸粉引流,而以“失主”舅舅身份摆拍。期间,他造谣了某学校,并直播到书店购买新作业送给“外甥”。
除了假冒热点事件当事人之外,冒充品牌的也不少。
3月,许昌市市场监管局在监测网络市场时发现,部分短视频直播平台出现大量冒牌“胖东来”直播间。
作为在今年几度爆火出圈的流量商超,“胖东来”三个字就已经足够有吸引力。而此类直播间多以“胖东来入驻××第一天”等标题为营销噱头,并用绿幕直播形式销售茶叶等商品。
最终,在平台的配合下,这些涉嫌侵权的直播间已全部被封禁。
不得不说,用仿冒手段蹭流量的现象可真不少。
此外,频频发生的“假揭黑真牟利”,也是近期抖音要重点打击的对象。
近日,一张关于网红打假人“铁头惩恶扬善”的扣押决定书在网络疯传。
据后续发布的警情通报,网红铁头及其同伙合谋,以曝光黑料相威胁,向某带货主播索要数百克黄金。并在多次交涉后,获得该主播转账的大额钱款。
目前,因涉嫌敲诈勒索罪,网红铁头等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
据了解,在流量巅峰时期,铁头也曾想让流量变现。
去年8月,他曾在直播间为新疆农产品带货。品牌方也以为他名气大,能够提升销售额。
没想到,网友们并不买账,还在围观时疯狂唱反调、开嘲讽。最终,这场直播只能草草收场。
综上所述,在众多热点事件中,我们总能看到群魔乱舞,对流量趋之若鹜。
究其根本,他们追逐的不仅是流量,更是流量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
整治平台生态,抖音是认真的
今年来,抖音频频出手整治乱象,优化平台生态。
这既是为了满足自身健康发展的需求,也是在响应宏观倡导。
今年年初,抖音直播新版“健康分”处罚正式生效。之后更是积极配合“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工作的落实,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社区生态和网络环境。
据抖音官方公布,截至目前,抖音“无底线博流量”治理专项团队已介入核实203个热点事件,处罚账号1174个。
这有效防止了大批涉及摆拍造假、仿冒蹭热、拼凑剪接、谣言诽谤的内容传播。
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但也不能无底线博流量。
对主播来说,靠欺骗手段来赚取眼球,也许可以一时获利,但不可能持久。唯有靠正当手段和优质的内容获得流量,“泼天的富贵”才不会烫手。
对平台来说,过多的低俗内容,反而会伤害抖音的商业价值。
因此,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对各方都有裨益,也需要来自各方的共同努力。
网红主播们应该持续产出优质内容,不要动“歪脑筋”。平台也需要承担监管责任,并调整好内容审核标准和流量分配的算法机制,对创作者发布的内容进行把关和合理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