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派如今道教的两大派别分别是南方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
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后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张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两派。天师派以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以《正一经》(今已散佚)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正一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正一派道士等不分住观与散居,戴庄子巾。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道教正一派祖庭:江西龙虎山“天师府”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全真道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婚娶。(正一道者,多不出家,还世袭尊位。全真道南宗人士也不提倡出家。)。全真派道士满发,戴混元巾。
全真道祖庭有三处:山西永济的“永乐宫”(吕洞宾祖师),陕西户县的“重阳宫”(王重阳祖师);北京的“白云观”(丘处机祖师)。
全真教吕洞宾祖师祖庭山西永济“永乐宫”
全真教王重阳祖师祖庭陕户县“重阳宫”
全真教丘处机祖师祖庭北京“白云观”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按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符箓派(正一道)、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仙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门派首领划分,有:少阳派(王玄甫)、妙真道(庄子休)、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妙真道(太乙天尊)、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道(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铁拐李)、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象界(马呈)等。
另外还有:
五大宗之分法: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
四大派的分法: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
八派分法: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等八派。
(二)道教人物
从先秦到近代,除去传说中的伏羲、女娲、黄帝外,有:老子、庄子、列子、关尹子、姜太公、茅盈、河上公、严君平、黄石公、张良、张道陵、魏伯阳、于吉、左慈、葛玄、许逊、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钟离权、吕洞宾、彭晓、陈抟、张伯端、王文卿、饶洞天、石泰、白玉蟾、王重阳、马钰、邱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曹文逸、李道纯、张君房、王志谨、张三丰、孙玄清、陆西星、袁可立、王常月、黄守中、刘一明、傅金铨、柳华阳、李涵虚、黄元吉、汪东亭、刘名瑞、燕玄乙、陈撄宁、谭处端。
下面择其要者加以简介:
老子(公元前580?——前500?),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传说中姓李名耳,一说姓老名聃,世称老聃或老子,也有的学者认为他即是老莱子或太史儋。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县,一说今河南鹿邑县)历乡曲仁里人。据《史记》等史料记载,他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见周室衰微,出函谷关,不知所终。著有《道德经》五千言。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唐高宗封尊为“太上玄元皇帝”。
《道德经》中的“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之母,它“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一切皆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它“无名”、“无形”,这是“无”;它又是构成一切有形有像东西的基础,这是“有”(四十章)。
《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硬柔、强弱、祸福、兴废等,他们皆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二章)。而且,这种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都会朝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在认识论上,主张“静观”、“玄览”。老子认为,仅靠耳目的感觉经验,并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深远的理性思维,即“静观”、“玄览”,才能使认识深化。老子从此出发,排斥人的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牅,知天道;出其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四十七章)。在社会历史观上主张“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主张复古,向往结绳而治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民才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道教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一说河南商丘市东北),楚庄王的后裔。据《史记》记载,他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不久便归隐。庄子的一生充满传奇性:他宁愿向监河侯借粟而遭拒,却回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担任楚相,他对使臣说:千金、相位确实利重位尊,但好比是祭祀用的牛,喂养多年,给它披上绣花衣服,送到太庙去作祭品。我不愿如此,宁愿象条鱼,在污泥水中自得其乐;他穿着补丁衣服和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回答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因为“今处昏上乱相之间”。他与惠施经常来往,两人的争论,也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佳话。道教将庄子尊为南华真人。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乃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为战国至汉初道家庄子学派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晋人司马彪注本亦为52篇。今本为西晋郭象所编,为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为门人、后学所为。《庄子》为道教经典之一,称为《南华真经》。
在哲学思想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同时吸收了杨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田骈“贵齐”、“因性任物”思想,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超乎宇宙之上,产生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庄子还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加以绝对化,发展成为相对主义,即“万物齐一”。所谓大小、贵贱、美丑、善恶,这些差异只是人们心中的成见,在“道”面前,根本没有差别:“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齐物论》),而且一切相反的概念都可以互换:“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物论》),“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秋水》)。在人生观上,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他对社会与人生尖锐对立的揭示,对暴政吃人本质的揭露,对社会戕害人的本性的深刻认识之上。他认为这个社会是极端不公正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但面对残酷的现实世界,庄子并不要求人们去正视、去改造,而是号召人们把生死、祸福、贵贱、得失、成败通通看作虚幻的东西,按人类的自然本性去生活,使自己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列子,名御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白沙乡西古城村)人,思想家和寓言文学家,史称列子,先秦诸子之一。列子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风神飘逸。现实中的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隐居郑地40年,不为人知。有人向当时郑国执政者子阳推荐他,说他是当今有名之士,困居郑国,如果当朝对他毫无表示,难免遭到议论。子阳派人给他送去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坚辞不受。其妻责怪他家境如此困顿,不该拒绝馈赠,他说:“子阳并不是真正了解我,只是听了别人的话,沽名钓誉,才帮助我。既然不是出于本心,就不该接受他的接济。”他终生不进官场,潜心学问,尊崇黄老(黄帝、老子),先后著书20篇,约十万多字。
道教经典中《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中著名的《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都是2000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张道陵,介绍见“一、道教的源流与影响”。
葛洪(同上)
寇谦之(同上)
陶弘景(同上)
陆探微(同上)
成玄英,唐代“妙真道”大宗师。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通儒学经典,尤重文字训诂学。为唐太宗所重,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赐号“西华法师”。后隐居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之云台山。对老庄之学颇有研究,致力于文理的注疏。成玄英对道教的贡献主要是继承和发挥了“重玄”思想。他认为:“玄”是“不滞”(类似于不执着)的名称,不滞于有、也不滞于无,是谓“玄”;道是自然之理,使万物自然而然的生成。人的主观心识与客观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道”本性静,众生皆可修道,只是得返本归根,静心养道,方能证得正果。侧灰姑娘成玄英的“重玄”思想深化、扩大了道教的哲理性,使“重玄之道”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思想的一大主流。与此同时,他还吸取了佛教的三业六根说,以及双遣执法,使道教哲理及道教修炼思想更加升华。著述有《道德真经义疏》、《庄子注》(又名《南华真经注疏》)、《老子道德经注》、《开题序诀义疏》等。近代学者蒙文通认为道家之学,“唐代前期,首推成(成玄英)、李(李荣)”。
李荣,道号任真子,绵州巴西人(今四川绵阳市)。唐代道教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高宗(650~683)时。近人蒙文通疑其为成玄英的弟子。自少笃志好学,才思敏辨,唐初出家为道士,精修道业,成为蜀中道教名流。高宗即位后征召入京,住长安东明观。唐初佛道论争中,多次奉诏作为道教代表参加朝廷主持的三教辩论,极力阐发“本际”、“六洞”、“道玄不可以言象诠”等义理,时人誉为“老宗魁首“。显庆五年(660)八月,敕召僧静泰与李荣于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荣辩败,贬回蜀地。龙朔三年(663)五月再度奉敕入长安,主持道教事宜。武则天执政后,崇佛抑道,李荣受排斥,不久逝世。李荣道论深受佛学“三论宗”影响,著有《老子注》、《庄子注》、《西升经注》等,皆亡佚。近人蒙文通辑有李荣《老子注》四卷,1947年由四川省图书馆印行。
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
吴筠(—778),字贞节,一作正节。唐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性高鲠,少举儒子业,进士落第后隐居南阳倚帝山。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人道门。后入嵩山,师从道教上清派法主潘师正。与李白交往甚密,李白为翰林待诏,即是吴筠推荐。后亦被高力士谗言所伤,固辞还山。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剡中。吴筠对道教理论有很多阐发,并有自己独特的修炼实践经验。第一,所著《玄纲论》继承和发挥了老庄自然无为的哲学,认为“道”为宇宙万物之根源,称“道”生成宇宙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进而认为道德、天地、帝王三位一体。“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他把社会治乱的原因,归结为“天地之道,阴阳之数”和人情世风是否淳朴,主张加强封建道德教育。第二,在唐代重视外丹,炼制长生仙药之风,盛行的时候,他却重视精气神的内丹修炼,指斥外丹为舍本逐末,对后世道教内丹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对宋代理学的产生有启迪作用。第三,他认为神仙可学。
在其所著《神仙可学论》中,谓“远于仙道”者有七,“近于仙道”者亦有七,认为只要采其“七近”,避其“七远”就可以称成仙得道。而要想长生成仙,就必须注意精、气、神的修炼。认为修炼精、气、神,应当“守静去躁”,把“躁动”的原因归结于“情欲”,故去躁又当去除情欲。另外,吴筠还是排佛的健将之一,他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在社会上起了破坏作用,在其著作《思还淳赋》中,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伦理风俗等方面列出了佛教的危害。提出应以道教的威力来消除佛教,“然后人伦可以顺化,神道可以永贞”,民俗可以淳厚。他的排佛,在当时有不小的影响,他当时发表了《道释优劣论》等六篇论文来斥毁佛教,引起越州大历寺僧神邕的极力抗争,神邕作了《破例翻迷论》来反驳,一时轰动天下。吴筠的道教著作主要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
古,今。感事,伤心。惊得丧,叹浮沈。风驱寒暑,川注光阴。始炫朱颜丽,俄悲白发侵。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贵以难寻。夸父兴怀于落照,田文起怨于鸣琴。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谁能绝圣韬贤餐芝饵术,谁能含光遁世炼石烧金。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吕洞宾(646—)本名绍先,唐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人。全真道祖师,后道教奉为神仙,号“玉清内相金阙选仙纯阳演正景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兴行妙道天尊”,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吕祖、吕祖师、吕仙祖、纯阳祖师。自幼好读,淹博百家,但三举进士不第。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已四十六岁的吕绍先又去长安应考,在酒肆中遇见上天仙使钟离权。钟离权让他做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美梦,醒后方知功名利禄均为梦幻,遂大彻大悟,拜钟离权为师,赴终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宾。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五十三岁归宗庐山,六十四岁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一说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
道教将吕洞宾奉为神仙。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而且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铁拐李岳、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吕仙形象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道教多于此日设斋醮以志纪念。吕洞宾著述甚丰,如《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然大多为托名。
吕洞宾还是位出色的诗人,《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唐才子传》中也有他的传记。有些诗作格调、技巧都很好,如这首《梧桐影》:《全唐诗》中收录了吕洞宾的诗词共二百多首,所以吕祖作为一名诗人也是当之无愧的。我们细品一下吕祖的这些诗,有的还写的真不错,请看这首《梧桐影》:“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此诗虽然寥寥几字,但意味深长,可媲美太白之“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谭峭(860或873—968或976)字景升,泉州府清源县(今属莆田市华亭)人。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学者。幼而聪慧,博闻强记。及长辞家出游,足迹遍及天下名山,后随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后入南岳衡山修炼,炼丹成,又隐居青城山。谭峭的《化书》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化书》以阐述道教“其道无穷”的变化为宗旨,书中从许多具体的事例论证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由此,他认为世界起源于“虚”。道是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然后再由“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于是万物复归于“虚”。道即是“虚实相通”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经常保持此境界,就可以“无生死”,达到神化。
谭峭主张无生死、黜是非、齐昏暗、忘祸福,泯灭一切事物的差别,达到“大同”。他还同情劳苦大众,主张“均食”而致太平,期望出现一个无亲疏、无爱恶的理想王国——“太和”社会。是对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等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陈抟(872—989),字“图南”,号“扶摇子”、“希夷先生”。宋朝初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人(四川资阳市安岳、乐至一带,一说重庆市潼南县),著名华山派道士。生平事迹和出生时地众说纷纭,难辨真伪。传说中被视为神仙,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享年118岁。
陈抟本有大志,然“数举不第”,且厌五代之乱,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隐士,因此逐渐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时,有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大约在后周或稍前,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
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十一月,周世宗召见,问以飞升黄白之术。抟答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命为谏议大夫(一说“拜左拾遗”),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陈抟将五代十国的统一寄希望于赵匡胤。据说赵氏登极,他闻讯大笑坠驴曰:“天下这回定叠也!”入宋后,太宗赵光义曾两次召见。赐号“希夷先生”(希指视而不见,夷指听而不闻,出自道德经),并令有司增葺华山云台观。数月后放还山。端拱二年(989年)卒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
陈抟主张以睡眠,休养生息,“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人称睡仙。他创绘“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者;著有《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陈抟博学多才,另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谭集》、《木岩集》、《诗评》等诗文集,后世尊他为“儒师道祖。”
今日鹿邑县城东南建有陈抟公园。公园东南角建有陈抟庙和陈亭。
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者:宋代道长陈抟
林灵素(1075~1119),原名灵噩,字岁昌(一说字通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家世寒微,少依佛门为童子。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素传》载,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但据《家世旧闻》记载,“少尝事僧为童子,嗜酒不检,僧笞辱之,发愤弃去为道士”。改从道教后,远游至蜀,从道人赵升之数年,后得其书《五雷玉书》,由此能行五雷法。
林灵素在道教的发展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通过他在京城中十余年的活动,使道教的发展达到了极盛的阶段,朝野上下都掀起了讲道诵经的潮流,众多高道频繁出入宫禁,大量道经的收集、整理,这对于道教信仰的传播与道教文化的普及是有益的。第二,由于他的大力宣传,道教神霄雷法得到了徽宗的首肯,神霄雷书及有关道经被征集入藏,全国各地皆建神霄万寿宫,使神霄一派眩目天下,从而世人知晓。第三,由他编着的神霄道经客观地反映了北宋时期道教雷法盛行的情况,并指出道教雷法渊源甚古,神霄道法与张绫天师派的继承关系,这些都是研究道教历史、道教流派的演变以及道教法术的可贵文献。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神霄派亦奉林灵素为该派宗师之一,并将所传道法纳入神霄门庭。如现存《道法会元》中的《神霄金火天丁大法》、《金火天丁神霄三气火铃歌》、《金火于丁凤气紫书》、《金火天丁玉神解关云篆》、《金火天丁摄召仪》、《金火天丁阳芒炼度仪》、《金火天丁召孤仪》、《正一口牛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等,均为林灵素所传。
林灵素的著述情况,今已难于详考。除《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外,还有《归正议》九卷,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引及他曾注《老子》,但卷数不详。
张伯端(987—1082)一说(984—1082)。后改名用成(或用诚),字平叔,号紫阳、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浙江天台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曾为府吏数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纵火烧毁案上文书,因之以“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曾于成都遇仙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曾“三传非人”而“三遭祸患”。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因“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叙丹药之本末。书成后,学者云集而来,晚年返回江南传道。死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是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道教奉为南五祖之一。相传张伯端在成都遇到仙人刘海蟾,授其“金液还丹诀”,因此修炼得道。他将此诀传给石泰,石泰又传给薛式、薛式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这就是内丹派“南五祖”。“南五祖”再加上张伯端的弟子刘永年和白玉蟾的弟子彭鹤林,则被奉为“南七真”。又因张伯端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清雍正年间张伯端被封“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他宗承钟吕派内丹说,以《道德经》、《阴符经》为依据,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同时,他继承陈抟内丹修炼的系统方法,将炼养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其学术思想,始则以儒入道,倡以道教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归一论,继而又出道入禅,以禅宗性学为宗旨;最终形成了道禅融合、先命后性,以求得无生空寂、神通妙用境界为归宿的独具特色的内丹南宗派。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张伯端在世时并没有亲自创建学派或教派。一般认为,白玉蟾为南宗实际建立者。
张伯端著作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三十二首。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辑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简称《青华秘文》。其中《悟真篇》是最重要的炼丹理论及实践著作著作之一,与之前的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齐名。该书以诗词歌曲的形式写成,宗承传统内丹学说,说明内丹炼养的根本原理就是归根返本,逆炼归元,并描绘内丹修炼的全过程及阐发丹经要点、修炼内丹的方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谓:“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道藏精华录》谓:“是书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历代都有大量的注疏本;
道教南宗五祖之一张伯端
白玉蟾(1194~?)字白叟,又字如晦,号海琼子,又号海蟾,祖籍福建闽清,生於琼州。原名葛长庚,父亡后,母改适白姓,故更名白玉蟾。12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更长于书画。因任侠杀人,亡命于武夷,后出家为道士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在罗浮山拜陈楠为师,相从流浪各地九年,尽得其道法。陈楠逝后,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进御香,白玉蟾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此后即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正式创建内丹派南宗,“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卒后封“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创始人白玉蟾
王文卿(1093—1153)一名俊,字予道(一说述道),号冲和子,又被称为“王侍宸”。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自幼慕道,能诗善文,有“红尘富贵无心恋,紫府真仙有志攀”之句,告其父有方外之志。父殁,辞母远游。宣和四年(1122),徽宗礼聘赴京,赐馆于九阳总真宫。赏赐甚厚,皆不受。后封为“冲虚妙道先生”。宣和七年,加封“特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等,未几,又敕加凝神殿侍宸等,授金门羽客封号,并追赠父母封号。奉诏于广德宫行持南昌受炼司大法,拔度亡魂,旋加两府侍宸,“冲虚通妙先生”,视秩太中大夫,特进徽猷阁待制,主管教门公事,成为当时统领道教的领袖人物。父母叔妻弟皆得封赠。但王文卿不同于林灵素,虽得徽宗宠信,但不交结权贵,干预朝政,且能洞察时事,知进退。钦宗靖康元年(1126),知天下将乱,乞还侍母,还山后怡神山水,隐居故乡南丰,著书立说,讲道授徒,仍以宏扬神霄道法为己任。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高宗诏书来召,推辞不赴。绍兴二十三年(1153)八月二十三日,早起作颂题棺木曰:“我身是假,松板非真,牢笼俗眼,跳出红尘。”颂毕,隐化于清都观许旌阳炼丹之堂。年六十。
王文卿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道士,传神霄五雷法,为道教神霄派创始人,在理论与组织上对神霄派的形成与发展作了相当重要的贡献。所撰雷书多达数十种,并大多仍存在于世。如《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王侍宸祈祷八段锦》两书为王文卿与弟子袁庭植讨论雷法至秘的记录,前书系统地论述了神霄雷法的四十个重大问题,后书全面地概括了雷法修持的八个阶段、丹功玄机及运雷祈雨秘诀,为研修神霄雷法之必读。此外,尚有《玄珠歌》、《上清五府五雷大法玉枢灵文》、《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大法》、《雷说》、《先天雷晶隐书》、《侍宸诗诀》、《上清雷霆火车五雷大法》、《中皇总制飞星活曜天罡大法》、《火师汪真君雷霆奥旨》等雷法要典,或为王文卿自著,或为王文卿编传,皆为神霄派的重要文献。另有《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一卷,采用问答形式,专论雷法,强调召雷役神,必须内修为要,至于奏章、符诀等,只不过是符术之末。其弟子广布大江南北,历宋元至明清,道脉尤存,洪迈《夷坚丙志》卷十四记王文卿弟子郑道士行五雷法,“往来筠、抚诸州,为人请雨治祟,召乎雷霆,其响如雷。”元代,加号为“冲虚通妙真人”,元至顺三年夏,加赐为“冲虚通妙灵惠真人”。
道教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
饶洞天,五代时著名道士,道教“天心派”创始人。号大士,江西临川人。初为县吏。道教徒传说饶洞天夜梦神人相:“汝用心公平,执法严正,名已动天矣!”梦醒见华盖山上有五色宝光,上冲霄汉。寻光掘地,乃获金函一枚,开视,有玉箓仙经,题曰:《天心经正法》。因此开创道家之天心派,饶洞天也被称作“天心初祖”。天心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天心正法以天上北极为主神,所传有天罡大圣、黑煞、三光三符、北极驱邪院、都天大法主。著有《上清骨髓灵文鬼律》3卷等。
王重阳(1112~1170)道教全真道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北宋末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累世为地方大族。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遂后建立全真教团。大定九年十月,与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四人西归,次年一月殁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葬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道尊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
王重阳糅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他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也不信白日飞升之说。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修心,务必除情去欲,达到心地清静,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
丘处机(1148年2月10日—1227年8月22日)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被奉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祖师。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金朝正大四年、1227)农历七月初九日,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在逝世一周年,他的弟子将他安葬在长春宫内的处顺堂。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赠封他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总之,丘处机创立的“内外双修”,实际上就是儒道结合,内道外儒,这也是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是龙门派与王重阳其他弟子道学主张的主要区别所在。
丘处机的遗著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鸣道集》等。丘氏还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其道教词是同类中的上乘之作,前人对其评价甚高,唐圭璋先生的《全金元词》收入其词作的全部内容,顾嗣立编《元诗选》、陶湘补编《景宋金元明词》、周泳先编《唐宋金元词钩沉》、朱祖谋辑《瞗村丛书》亦收入其诗词。丘词收入《磻溪集》,该书主要是丘处机居磻溪、龙门修道时所作,后由其门人编辑结集,共六卷,《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
李志常(1193~1256)字浩然,其先洺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平)人,宋末徙居开州观城(今山东范县)。幼孤,养于伯父家。年十九,不从伯父为之议婚,负书曳杖作云水游。初隐东莱之牢山,复徙天柱山之仙人宫。听从元太祖十四年(1222)宫之主者嘱咐往从邱处机,邱赐号真常子。次年,邱处机应召西觐元太祖,被选为十八随行弟子之一。丘处机觐见铁木真东返,李志常随师居燕京长春宫,甚受倚重,“凡教门公事,必与闻之。”
李志常晚年,因佛道矛盾激化,宪宗五年爆发了关于《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之争。元廷袒佛,全真道在辩论中失败,被勒令焚毁道经,全真道遭到严重打击,其鼎盛局面从此结束。李志常在感到屈辱与愤懑中,于次年六月将教事付张志敬后去世。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追赠为“真常上德宣教真人”。世祖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为“真常妙应显文弘济大真人”。
著作有《又玄集》二十卷,已佚。《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该书对研究我国西北和西亚史地以及中外交通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三藏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以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过渡到吴承恩《西游记》之间的桥梁,在文学史上也有较高的价值。
萧抱珍(?~1166)为金初太一道创始人。卫州(今河南汲县)人。萧抱珍事迹史籍语焉不详,明人无名氏所编纂的《卫辉府志》卷十三有《萧抱珍传》,中仅记载他“道貌纯古,性至孝。尝嗣道士李天竞,业以符水应治,随用辄验。王鄂《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记》则说萧抱珍的道号叫“广升”;《忽必烈大王令旨碑》称其为“羽升微妙大师”、“太一一悟传教真人”。最初,萧抱珍只是在家乡汲县传教,拓展至赵州、真定一带。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其名,召赴阙,因“有祈雪、伏龙、退星、禳火、平瘿、开哑之异”,受到礼遇,赐名所居之庵为“太一万寿观”。后信徒日益增多,乃于县东三清院故址草建茅庵而居,后扩展至山东,河北一带,弟子们逐建有太一堂,太一宫,万寿宫等,太一道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据王恽《故太一二代度师先考韩君墓碣铭》,称其在“天眷(金熙宗完颜亶年号,1138—1140)初,太一始祖真人,以神道设教,远迩响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封微妙大师。元世祖忽必烈追赠其为“太一悟传教真人”,改其所居“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宫”。
金代太一道创始人萧抱珍
刘德仁(1122—1180),金代道教真大道创始人,所留资料极少,只知道他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宋靖康之乱后徙居河北盐山太平乡。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他自称太上老君下降,授给他《道德经》,令其创教。刘德仁根据《道德经》义,糅合老子、儒家、佛教思想,订立:“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除邪淫,守清静”、“安贱贫,力耕而食”等九条规戒为立教宗旨。这些都反映出大道教提倡自食其力,少私寡欲,不谈飞升炼化、长生久视,融合儒释道三教,特别是援儒入道的特点。表明他与早期符箓派道教有着明显的不同,也与丹鼎派道教有所区别。大道教这些主张,颇能适合当时中下层社会的宗教需求,因此“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戒者,风靡水流,散在州郡”“传其道者几遍中国”(陈垣《道家金石略》)。大定(公元1161—1189)初,金世宗诏居京城天长观,后赐号“东岳真人”。刘德仁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载,于大定二十年(1180)去世。元代被加封为“无忧普济开微洞明真君”。
郦希成是大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正是从他开始,大道教分裂为两个派系,而他直接经历了分裂的整个过程。郦希成属于坚守祖训、不尚符箓的一派,为天宝宫系争得了大道教正统的地位,郦希成“阐教三十六年,享寿七十八岁。
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留孙逝世,年七十四。皇帝为之大办丧事,将其遗体送至龙虎山安葬,“自京师至其乡,水陆数千里,所过郡县,迎送设奠,不约而集。比葬,四方吊问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丧致客,未有若此盛者。”天历二年(1329)加封“辅成赞化保运神德真君”。卒后﹐文宗于天历二年(1329)追赠道祖神德真君号。
张留孙墓位于贵溪市彭湾乡溪源南山村,八十年代被盗,现裸露的墓室可见石棺一口,长3米,内宽1.2米,高1.3米,板石厚0.4米,草丛中有石羊一尊,石龟一尊,石翁仲二尊,残断的石料上刻有“大元至治十二年,大明崇祯四年八月吉旦”“府玄教大宗师达观堂茔”字迹清晰。张留孙墓为研究元至明时期的道教文化和一代宗师的墓葬构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张留孙碑:元赵孟頫书
杜道坚(1237—1318),字处逸,宋末元初天师道茅山宗代表人物,号南谷子。当涂(今属安徽)人。“年十四,得异书于异人,即嗜老氏学”,十七岁时入宣州天庆观,师从陆修静裔孙葛师中为御前道士。“继入茅山,阅道藏,宗师蒋玉海(蒋宗瑛)见而器之,授大洞经法”,为茅山宗嫡传弟子。(卿圣泰《中国道教.第一卷》。杜道坚曾获宋度宗召见,赐号辅教大师。后住持湖州升元报德观,兴玄学,建清规,废俱兴,徒众悦服。宋端宗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大举南侵,所至震慑。道坚冒矢石,叩军门见元军统帅太傅伯颜,以不杀无辜相请。伯颜久闻其名,与语大悦,乃下令禁止士卒劫掠。江南既平,乃随伯颜至上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上疏陈当务之急,在于求贤、养贤与用贤。后奉旨提点道教。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复授杭州路道录、教门高士。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宣授“隆道冲真崇正真人”。
杜道坚深研玄理,论道探玄,认为,天下万事万物已被《老子》包罗无遗。故称“道德五千余言,包络天地,玄同造化,君臣民物,罔不赅备”。又称“老圣之言,纪无始有始开天立极之道,太古上古皇道帝德之风,下至王之功,伯之力,见之五千文,囊括天人之道,上下几千百代,历历可推。”曾建玄通观,作览古楼,聚书达万卷。主持杭州宗阳宫时,又筑老君台,绘老君像,旁列尹喜、列子、庄子等十贤。他也多折中儒道,以儒道之理与“天地同功”将帝王历史熏蒸于玄经,求经世之用。认为老子本柱下史,故援引《尚书》解老,又汇通《周易》、《道德经》,用邵康节《皇极经世书》注疏《老子》。著有《道德玄经原旨》、《玄经原旨发挥》、《关尹阐玄》、《文子缵义》等。
张雨(1283—1350),元代茅山派道士,旧名张泽之,又名张嗣真;字伯雨,号贞居之,又号句曲外史。以吴郡海昌(今浙江海宁县南)人而居钱塘(今渐江杭州市)。为宋崇国公张九成之后裔。生性狷介,渺视流俗,年二十乃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以儒者抽簪入道,登茅山(今江苏句容县东南)师事茅山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后师事玄教高道王寿衍,授大洞经箓。仁宗时随王寿衍至京师。名公文士争与之友,仁宗闻其名,欲官之,张雨坚辞不仕,乃归句曲。往来于华阳、云石间,作黄蔑楼,储古图史甚富,日以著经作诗为业。至治间主茅山崇寿观,晚居三茅观,晚年辞宫事,以饮酒赋诗为务,或焚香终日,坐密室,不以世事接目。
张雨为茅山道士,道学上无多少建树,则以诗文书画名世。为人博学多闻,善谈名理。《新元史》称其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曾从虞集受学,诗才清丽。居杭州开元宫,与当时文士如杨维桢、张小山、马昂夫、仇山村、班彦功等均有唱和往来,杨维桢曾谓其诗作“俊逸清赡,侪辈鲜及。不目之为仙才不可也”。传世书迹有《台仙阁记》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题画二诗》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著有诗集《贞居集》(又名《句曲外史集》)五卷。
张雨《八骏图》
张雨《题画二诗》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莫月鼎,南宋、元代道教神霄派主要代表人物。关于他的名字,籍贯及生卒年,诸书记载不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曰:“月鼎真人姓莫氏,讳洞一,字起炎,浙西川人”。宋濂《元莫月鼎传碑》说他名“起炎,入道后,更名沾乙,自号月鼎”。人称“莫真官”、“莫月鼎真人”。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浙江通志》说为钱塘人)大约生于南宋宝庆(1225~1227)年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卒。莫月鼎出身宦族,祖、父在宋时皆为显官。生而聪慧,幼习科举,三试不利,乃弃家为道士。初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观,从徐无极受五雷法。又闻南丰邹铁壁得王文卿斩勘雷书,秘不外传,乃委身童隶事之,终获受其《九天雷晶隐书》。于是“召雷雨,破鬼魅,动与六合。虽喜笑怒骂,皆若有神物从之者。”因此名重当时。会稽混融韩公,钱塘杨和玉蟾川诸公,望重当代,为道法所宗,皆炷香座下,由是道法愈重。据宋濂《莫月鼎传碑》言,宋理宗宝佑戊午(1258),浙东大旱,太守马光祖请其祷雨。月鼎建坛祷之,雨立至。理宗闻之,赐诗一章,谓其为神仙。(见《苏州府志》)
至元二十六年(1289),世祖召见于滦京内殿。问曰:“可闻雷呼”月鼎对曰:“可。”即取胡桃掷地,雷应声而发,震撼殿庭,世祖为之改容。复命请雨,雨立致。或谓令祈雪,立验。世祖大悦,厚赐之,不受。请其掌道教,则以老耄辞,旋南归。于是踵门求授道者益众,有疾患求治者,或书符与之,或嘘气授之,“无不立验”,人常称之为“莫真官”。莫月鼎也不积蓄财物:在京城行雷后,“一时名动京师,奔走后先者如云如堵,有不远千里及门而求道者,有奉束五十缗,师受之,一日袖之而去,遇酒肆陋者乃入,见贫寒者济之,有老病孤弱者必以物与之,及晡而还,缗皆罄矣。平素“落魄无家,随所寓而止焉,求其道者甚众。往往遗世绝俗离伦,饮酒辄醉,自乐天真”。世祖至元末逝世于苏州。“卒前书偈曰:‘七十四年明月,也曾阴晴圆缺。今日大地光明,三界虚空透彻’。书毕,端坐而逝,颜面如丹。”(见《苏州府志》)所得王文卿秘籍,一如邹铁壁,不轻授人。得其传者,唯王继华与潘无涯。
张守清,(1253一?)名洞渊,号月峡叟。峡州宜都(今湖北宜昌西北)人。元初武当山清微派代表人物,明代任自垣《武当山志》称其“独冠武当”。幼年读经书习儒业,曾做过吏员,至元21年(1284)9月,他30岁时,听说武当山道士鲁洞云“仙誉超群,不干名利”,慕名入山拜洞云为师,修炼金丹大道。鲁洞云尽授其道要,得本山派符箓嫡传;后又师事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尽得清微雷法之秘传及汪贞常所传全真大道。因此张守清全面继承武当派、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等各派之长,成为武当道教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形成了内炼金丹大道、外行清微雷法的、融贯各家为一体的新武当派。至大三年(1310),皇太后答己听说张守清道行高深,遣使命建金箓大醮,征召入宫。元仁宗皇庆元年、二年,京师连续干旱,皇室诏张守清到京城祷雨,屡祈屡应。皇太后赏赐甚厚。但张守清将赏赐“尽散与其众,不以一钱私己。”时任翰林学士承旨的赵孟頫赞叹说:“其行若是,真所谓绝无而仅有者哉!”张守清返归时,仁宗御赐南岩宫匾额,并赐张守清“体玄妙应太和真人”之号,管领武当教门公事。元代诗人范德机奉旨送张守清还山,作有《送张炼师归武当山》五言诗一首,对此叙述甚详。
张守清在武当道教大兴之后,遂激流勇退,隐修于清微妙华岩(今武当山天柱峰南五里清微宫后山)精修无极上道。《道藏》有关道经所列清微派中,称他为“冲元雷使”。至今妙华岩山洞里有丹床、丹池等古迹,均为品质极高的石刻文物。同岩修炼者还有张三丰真人。后无疾而终。卒年不详。有记载元惠宗至元2年(1336)秋,83岁高龄的张守清出游龙虎山,收汪道一为徒,“授以金丹雷霆秘诀”。
林灵真(1239~1302)为元代东华派主要传人。名伟夫,字君昭,灵真为其法名。自号水南,人称水南先生。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出身官宦世家,既长,博通经纬史传、诸子百家及方外之书,而于四辅、三奇、阴符、毕法之旨,尤加精究。累举不第,乃弃儒为道,舍宅为观,拜提点戴煟为师,匾其宅曰丹元观。尝自谓:“予学道于虚一先生林公,东华先生薛公,于兹有年矣。幸造道域,参玄律,讵可韫所学而不济于世。”“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以度生济死为己任,建普度大会者不一”(《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弟子甚众,“在州里不下百余人”,正一龙虎宗的董处谦,玄教大宗师吴全节都曾投其门下,“可谓一时授受之盛”。约在至元二十八至三十一年(1291~1294),正一道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表荐林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本路道录。此后,闭门著述,对灵宝派济度斋仪进行整理“尽三洞领教诸科,及历代祖师所著内文秘典,准绳正正一教法,撰辑为《济度之书》十卷,《符章奥旨》二卷”(《道藏》第七册19页)。正一教主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命雕板印行,以广其传;并授以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门高士、住持温州路天清观事。
林灵真临终前,贻书弟子林天任,命其嗣教。但据《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林灵真之后,灵宝派的宗师为正一派龙虎宗的董处谦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表明东华派此时已并入正一道了。
张三丰还是武当武功的创立者。其弟子中就有武当七侠:宋远桥(1295-1380)、俞莲舟(1303-1387)、俞岱岩(1306-1379)、张松溪(1310-1394)、张翠山(1313—1346)殷梨亭(1318-1403)、莫声谷(1323—1357)。武当剑术和武当拳由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加上金庸等人的小说,更是神乎其神。
全真道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
张宇初(1359-1410)由于朱元璋对道教两大派采取扬正一而抑全真,所以正一道在明代极为贵盛。但是其代表人物多是擅长斋醮法术,在教理教义上却没有什么发展。惟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别出一格,为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有道门硕儒之称。张宇初字子旋别号耆山。其是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长子,自幼喜读书,除熟谙其世传的符箓斋醮术外兼博揽众家之长,尤善于词墨,为当时名人雅士所重。苏伯衡称其“形峻而学广,灵仙飞化之变”,“儒经释典,诸子百家,多所涉猎”宋濂亦赞曰:“颖悟有文学,人称为列仙之儒”,“国初名僧辈出,而道家之有文者独宇初一人”。
张宇初手迹:跋宋拓本《黄庭经》
刘渊然(1351—1432)江西赣县人,道教长春派创始人。幼为祥符宫道士,道号体玄子。先受业于“胡、张二师”,复师事江西于都紫阳观赵原阳。赵原阳见他形貌清奇非寻常人可比,进而探其志存忠孝,认为是修道的“良器”,遂带他到金精山,传授予“玉清宗教社令烈雷,玉宸黄箓太极”等书,“呼召风雷,役活鬼物、济拔幽显,立有应验。既而又受金火返还大丹之诀,栖神炼气,玄悟超然”。
明洪武二年(1393年),朱元璋慕其名,召至京城,朱元璋命其“建金箓大斋”,从而出现了“醴泉、甘露、鸾鹤”的祥瑞,赢得朱元璋的宠信。赐号“高道”,擢道录司右正一,永乐初年升左正一。嗣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谪至云南,先后在真武祠和黑龙潭龙泉道院传教,收门徒百余人,创立长春派。该派的最大特点为注重符箓、驱邪赶魔、崇尚医术等。刘渊然精通道教经典,道行精妙,“凡滇民有大灾患者,咸往求济,无不得所愿欲。”并在龙泉道院以道教符箓大书“万物滋生”大碑,因刻工和视觉关系,碑有立体感,故昆明人习惯称之为凸字碑。原碑已毁,现碑为清嘉庆三年(1789年)重刻,为道教重要文物。长春派与吕洞宾为祖师的天仙派、丘处机为祖师的龙门派同为明清云南道教的三大教派,尤以长春派在昆明流传最广。
仁宗洪熙元年(1425),刘渊然还朝受封,赐号“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长春真人”,诰加“庄静普济”四字,“领天下道教事”,成为全国道教领袖。刘渊然荣耀不忘第二故乡昆明,奏请明仁宗皇帝,改真武祠为真庆观,龙泉道院为龙泉观。并奏请立云南、大理、金齿(今保山)三道纪司,以植根其教派。宣宗宣德七年(1432),卒于金陵(今南京)尝著《济急仙方》一卷。
邵元节作为正一道领袖人物,又总领道教,但在道教理论和组织建设上并无建树,只会投帝王所好,勤勉恭谨,从事斋醮而已,史称“元节无他方求,祗因帝好斋醮而元节勤事不懈,遂眷顾不衰。”(《明史》卷307“邵元节传”)著作有《太和文集》,已佚。
穆宗即位后,于隆庆元年(1567)追削陶仲文秩谥。据说,陶仲文其人虽然极受世宗的宠爱,但行事却小心慎密,不敢恣肆,很少干预朝政,专心祷祀。这也许是他长年能受宠于世宗的主要原因。但同邵元节一样,在道教理论和组织建设上并无建树,只会投帝王所好,勤勉恭谨,从事斋醮而已。
陆西星的道教思想是融合三教,晚年参禅学佛,撰有《楞严述旨》、《楞严经说约》、《楞伽句义》等佛学著作。功法上主张“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陆西星是两宋、元明道教房中术及内丹双修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参同契》、《遇真篇》、《阴符》等的阐释,颇有超过宋元注释之处。他主张阴阳同类双修,认为“男女阴阳之道顺之则生人,逆之则成丹”。并撰成《七破论》,抨击其他炼养之术。在金丹命术方面主张“真火无候、大药无斤”,不应拘泥于繁琐法度。撰有《七破论》,抨击其它炼养方术。后世道士将他尊为内丹派之祖。
陆西星虽被尊为内丹东派祖师,但本人并未入道籍,因而其师徒宗传记载不详。著作有《金丹就正篇》、《宾翁自记》、《道缘汇录》、《南华真经副墨》、《道德经玄览》、《《玄肤论》、《参同契测疏》、《悟真篇注》、《三藏真铨》、《楞严述旨》、《楞严经说约》、《楞伽句义》等十多种道家和佛学著作。有些学者还认为长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为陆西星著。明施有为的《明广陵诗》卷二十二还收陆西星诗二十四首。
明代内丹派创始人陆西星
林兆恩博学多才,学贯三家,著述颇丰。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去世的45年间,几乎每年都有几种著作问世。见于记载的有《林子全集》、《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林子会编》等,国内外现存的不同版本的林兆恩全集就有16种之多,分存于日本尊经阁文库、日本内阁文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及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处。其中《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以演义小说形式,宣传三一教的宗旨。全书共二十卷一百回,明万历年间有白门万卷楼刊本。
林兆恩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享年八十二岁。
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辟谷数日,端坐而化,时年八十有九,赐金治丧,命葬龙虎山”(《松江府志》卷六十三《方外传》)。
娄近垣是清代唯一能以符箓名世的道士,也是清代正一派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但对本派的符箓道法无所阐扬。为了迎合雍正的禅宗思想,甚至将道教“炼气养真”称为“皆妖妄之人借以谋生之术”,在日常与名流交往中,又“不涉于丹药怪迂之说。”有恭亲王延至府邸,问娄近垣养生之术。他回答说;“王今锦衣玉食,即神仙中人”。因席上有烧猪,乃笑曰:“今日食烧猪,即绝好的养生术,又奚必外求哉!”恭亲王十分佩服,赞曰:“娄公真学道者”。正是由于娄近垣对清廷的忠心,连雍正皇帝亦谓其:“秉性忠实,居心诚教”,对其大加褒奖“以表清修,以励后学”。其著述有《南华经注》一卷,《御选妙正真人语录》一卷,《重修龙虎山志》十六卷(一说十八卷),删定《黄箓科仪》十二卷,校订《先天奏告玄科》一卷等。这些著述的主要贡献是在道教科仪和道教音乐的整理汇编上。
在科仪上他整理出版了《黄箓科仪》。《黄箓科仪》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科仪法事集。娄将前代繁琐的科范仪式,删去重复,编成了在当时十分可行的科仪文书。该书计十二卷举凡发奏、建坛、宿启、拜表、早朝、午朝、晚朝、解坛、设醮等各项科仪等清代常行之法事,基本汇于此编。当今很多地方仍是沿用此科仪,如龙虎山、上海、苏州等地之正一派宫观。有学者将此书与稍早的由龙门高道王常月所编《龙门心法》并称。
他在道教音乐方面也有贡献《黄箓科仪》卷十二附有《金字经》、《川拔调》、《对玉环》、《清江引》、《园林好》、《十八指》、《隔凡》(即《中走马》)、《浪淘沙》、《一封书》、《桂枝香》、《环山水》、《梅梢月》、《效丈》、《步步高》、《扑灯蛾》、《碧桃花》、《玉娇枝》,娄近垣编的另一部科仪书《梵音斗科》后面附有《隔凡》、《青鸾舞》、《桂枝香》、《金字经》四首曲牌。《太极灵宝祭炼玄科》后面也附了几首。这些珍贵的道乐曲牌在娄近垣的整理下,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此外,他在元代残本《龙虎山志》的基础上重修的十六卷本《龙虎山志》;留有诗稿,名为《妙正真人语录》。共收录了娄的《性地颂》五首,《心佛歌》、《快活歌》、《西江月》十首,《触境会心倡》四首,《示后学》、《阐真篇》等一系列作品。其中的一些篇目被雍正帝的《御选语录》所收入,所以又叫《御选妙正真人语录》。有清之朝,能以文字进入《御选语录》的道士,也只有娄近垣一人。
王常月(1522—1680),明末清初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长治人。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甫弱冠,慨然有出尘之心,即遍历名山,参求大道。博览三教典籍,研修仙道多年,参师20余位。中年师事全真龙门派第六代律师赵复阳,师见其学道诚恳,便密于天坛王屋山王母洞告盟天地,授以戒律心法。并嘱之曰:“成道甚易,然亦甚难。必以苦行为先。种种外务切须扫除,依律精炼,潜心教典,体《道德》自然之奥,探《南华》活泼之真机,方为稳当。”又曰:“吾三百年来独任(即律宗三坛大戒)之事,再传于子,时至而兴,大阐宗风”。王常月牢记其师振“宗风”之训戒,毅然以振兴龙门派为己任。辞师后,周游神山仙洞。八、九年间参师二十多处,印证五十余人。后隐居华山拜斗台,刻苦修道。
清军入关之始,王常月即北上挂单于灵佑宫。顺治十三年(1656)三月,王常月奉旨主讲于北京白云观。先后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不仅发展了大批教徒,而且表明其已获清朝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这对龙门派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他为顺治帝所器重,赐为“国师”,三次赐予紫衣。康熙皇帝曾从其受方便戒。康熙二或三年(1662或1663),王常月亲率弟子詹守春、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和武当山等地开坛授戒。一时之间,南方道士纷至门下。在王常月的努力推动下,沉寂了四百年的全真龙门派,开始呈复兴之象,并成为全真道中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支派。王常月因此被誉为全真教龙门派的中兴之祖。王常月的弟子众多,于各地形成多个全真道龙门派支派。有的直至现代还颇为兴旺。
康熙十九(1680)九月九日以衣钵授弟子谭守诚,留颂而逝。享年159岁。徒众将他安葬在白云观西偏殿。康熙皇帝闻之,赐号“抱一高士”,降旨筑飨堂、塑法像,每年忌日遣官至祭。
王常月撰有讲稿《心法正言》,后代弟子整理为《龙门心法》(又名《碧苑坛经》),另有《钵鉴》五卷、《初真戒律》一卷。
王常月认为他的三坛大戒,就是佛家的戒、定、慧:“初真戒”讲的是个“戒”字,“中极戒”讲的是个“定”字,“天仙戒”讲的是个“慧”字。他批评世人五花八门的修炼方法,“或以存思观想,默朝上帝于三天;或以炼度济幽,超拔阴魂于九地;或以呼神招将、佩符篆以号真人;或以提气开头,运精气而称妙道;或讽诵经文而勤劳礼拜,或炮制丹药而救病医疮;或炼服食以望飞升;或效阴阳而行采取;或房中鼎器呼吸,以神运真铅而延生接命;或鼎炉砂火抽添,以烧炼茅银而布施立功;或以身体衰残,抱金丹之道而待传于有福……”,所有这些,都是“盲修瞎炼”,惟有戒、定、慧这“降伏身心意的工夫”,才是“无上至真妙道”。
既讲修炼次第,又讲修炼方法。他认为修真之法,归根结底是“要将六根六尘扫净,五脏五欲安和。使主人常住灵台”;“只要用志不分,凝神气穴,栽培祖气,温养先天,致虚极,守静笃,纯一不二,神藏无极,极而太极,自然智慧光生,元阳来复。”如此“常清常静”,“唯灭动心,不灭照心,则生可延;但囊空心,不凝有心,则命可保。”王常月内丹修炼法,再次肯定了全真“先性后命”的修炼思想。标榜「无相法门」,反对「看相修行」,破斥拘于炼化精气的金丹命术。认为只要了性,不愁命不立,尤其反对炼化精气以求却病延年。
清代全真教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
陈撄宁为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仙学”创始人。除大力宣传“仙学”外,对道学和《道藏》整理也有功绩,他将道藏书目重作分类,将七部十二类的旧名目一概取消,只就道藏原有1500种书的性质分为“道家、道通、道功、道术、道济、道余、道史、道集、道教、道经、道诚、道法、道仪、道总”等14类,更为科学和便于检索。其著作颇丰,涉及内容有丹道、史论等,共计有《黄庭经讲义》、《道教起源》、《教理概论》、《静功总说》、《老子第五十章研究》、《静功疗养法》、《仙与三教之异同》等近30余种。另外对中华道教也有发起和组织之功。1956年,陈撄宁与各地道教界人士发起筹备全国道教组织。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后,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会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