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国学”大约是“国家学校”的意思,西周时指设于王城或诸侯国都的学校,后世“国学”成为京师官学尤其是太学和国子学的通称;现在的“国学”大约有“中国的学问”的意思,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比如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四史之类。“国学大师”当然是就后一种意义而言。虽然古代尚无“国学大师”之称,但如果我们视张岱年、季羡林等人为国学大师,那么我们觉得,将邵雍、朱熹、郑玄、马融之辈称为“国学大师”也无伤大雅,更上在春秋战国时的孔子、老子,似也可将就,因为国学的根底还在他们那里。大师既称“师”又称“大”,当然是指学问了不得。但大师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有可能“失足”,就象马有可能失蹄,这篇稿子就谈一谈与上述大师有关的“失蹄”之事。
一、孔子与老子
二、郑玄和马融
郑玄知道《归藏》是天文历法一类的书,当也知道《周易》的根底也是如此,郑玄的老师马融亦当知晓这些。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后天八卦和洛书九宫都与天文历法有关,郑玄才不辨二者的体系不同,没有从实际的天象上去考虑,粗心地大胆地望图生义注出“始坎终离”式的太一行九宫线路,而马融也是从天文历法的角度去注“大衍之数五十”。《易纬》是第一部以象数解易的易学著作,而郑玄又是《易纬》最早最权威的注家,但恰恰是郑玄所注最正宗历代被引述最多的太一行九宫学说成为最错误的说法。马融以博闻多识著称,是使古文经学臻于成熟的奠基者。郑、马是汉代数一数二之经学大师,二人于易注出如上之荒谬,可见易学的真相于儒家一脉在汉代已是基本湮失,“百家说易”的局面在所难免。
三、邵雍与朱熹
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这是自古以来的说法。《易传·系辞下》对此也说得很明确:“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但是,邵雍和朱熹对六十四卦的产生另有一说。
当代研究易图学的知名专家李申先生也倾向于邵雍和朱熹的说法。李申说:“依朱熹的解释,八经卦的产生,开始于阴阳二爻。阴阳二爻继续发展,产生了四个二爻一组的卦;二爻卦再发展,就是三爻一组的卦,也就是八卦。如果仔细推想,这样的逻辑推演,很可能反映了历史的实际。”所以他认为“八卦的产生,或许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某位天才人物一开始就画出了完整的八卦,为大家所应用;二是人们先画了两个爻象或类似爻象的符号。由于占卜实际的需要,符号需要增加,于是就用这两个不同的符号,两个一组,组成了四种符号。此后,又于每一组上再添加一个,成为三个一组的八卦符号。比较起来,哪一种情况更加合乎历史实际呢?我们认为可能是第二种,而不是第一种。由三画卦向六画卦演进,也同样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如传统所说,两两相重,成为六十四卦;一种如朱熹的解释,先生出四画卦,再五画卦,由于不好用,废弃了。二者相比,我们仍然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至少,二者有同等程度的可能性”(李申著《周易与易图》133——134页,沈阳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四、张岱年和季羡林
历史上有不少图都曾经叫做太极图,其中仅有周敦颐太极图和现在流传很广的阴阳鱼太极图最受学界重视,这不仅因为此二图来历不明(其他名为太极图的图形大多是在此二图的基础上繁衍、改造而成或者为图解易理而作、有明确可考的作图之人),引发历代学者为此考证、聚讼不休,更因为此二图与易道与中国学术史、文化史甚至与《易经》八卦真相的揭破关系最巨。
专家们对太极图的考证、研究表明,传统的凭文献资料研究历史的做法是有很多局限的,张岱年先生的误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李申先生在1997年出版的《周易与易图》中还是顽强地坚持着周敦颐太极图为周氏自作、阴阳鱼太极图“不是蔡元定万里迢迢,到四川得于隐士之手,而是元未明初才出现的”。李先生的顽强让我想起一本闲书中的一段闲话:“专家意见的主要问题是,专家们总是极力倾向于维持事物的现存方式,因为专家对于他们成为专家的方面进行了有利于自己的投资。假如他们要破坏已有的投资,他们本质上就等于在摧毁他们自己的权威地位。假如他承认了新的东西,那他自己赖以立存的脚踏板就会被毁坏。因此,专家永不认输。”(吉恩·N·兰德勒姆著《改变世界的十三位男性》26页,张军、漫长、王小青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90年,赵国华先生出版了一部在中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的著作《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本书特别受到季羡林先生的赞赏和肯定。季先生在序言中说自己“被其中十分精采的阐述、石破天惊的推理、天外飞来的论证、恢廓弘大的内涵吸引住”,认为“本书成就极大,优点甚多,读者如入宝山,到处是宝,眼花缭乱,不知道要拣哪一块宝石好了”,而他向读者推选的第一块“宝石”就是赵国华先生关于八卦起源的研究和论述:“本书第一章:‘八卦符号原始数字意义的发现’,就是非常精采的一章。八卦、河图、洛书等问题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甚至中国历史上一个聚讼了几千年而始终没有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的问题。最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对八卦产生了兴趣,骎骎成为世界显学了。然而它的真正含义至今仍是一个谜。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极大的憾事。赵国华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崭新的独到的见解。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说服力的,简直可以说是发千古未发之覆。他又把八卦的起源与西安半坡的鱼纹联系起来,表现出了极大的机敏性。”
赵先生的研究可能会迷惑一些没有八卦和易学基本知识(或这种知识不够详备)的人,季羡林先生当是其中之一。所幸季先生对赵国华“把八卦的起源与西安半坡的鱼纹联系起来”,说了一句“表现出了极大的机敏性”,算是为自己挽回了一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