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搞玄学,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

“你们拜佛的时候会报身份证号吗?”

这届年轻人的搞玄学的热情从来没有停止。求御守、转发财神、蹭“欧”气,各种各样的“迷信”行为已然成为了一种潮流。一到节假日,北京雍和宫、杭州灵隐寺、南京鸡鸣寺等知名宗教圣地总是人山人海,放眼望去,几乎全是年轻面孔,其中不乏都市白领和大学生。所谓“信不信”的问题,可能真的跟年龄和学历没什么关系。

上述这些“祈福”行为严格来说只能算是玩票,真正的“玄学青年”还要看技术。你一定在朋友圈里刷到过占星师、塔罗师的二维码,并且是朋友倾情转发,配文“真的很准,首占免费”;还有很多人声称最近诸事不顺一定是因为“水逆”,在社交媒体上高呼“水逆退散”;看风水也成了居家生活必备技能,各种算命卜卦的生意更是异常火爆。搞玄学,年轻人们是专业的。

玄学青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喜欢“online”。

为何年轻人们如此热衷于在互联网上“搞玄学”,玄学青年们又将如何“掌控”命运?

“土洋结合”搞玄学

“占星更偏向探寻人的性格和命运,但如果不够专业,产生的误导性信息会产生很大的伤害。”乔乔还在上大学,算得上半个占星师。相对于推理运势的“推运盘”,她更偏向帮人看“本命盘”。但她还是不敢随便给别人看,“只认真学了四五个月,我觉得水平不高”。

学“技术”是当代玄学青年们的必备特征。就占星来讲,其更偏向微观、私人化,在爱好者们看来,自助学习占星才是高级玩家。

而帖子的另一大内容,就是专业性极强的“技术贴”。点开小组简介,第一句就是“每个人的运势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盲信所谓的批量化年运、月运、周运,请自助学习占星。”底下是各种学习方法及占星工具的链接,点开其中一个,看起来非常硬核。

入驻App做“塔罗师”不难,乔乔通过了一个解牌测试,就成为了“塔罗达人”,“需要自己主动去回答问题,每个月有一定指标,完成多少个问题就有相应的提成。”

风水类玄学App的更受欢迎

但乔乔作为资深“玄学青年”,认为通过这种平台答疑解惑并不可靠。“很多人的问题非常简单,而占卜流程也被过分简化。”在她看来,占星塔罗的推算占卜更看重整体状态,并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一问题。这种过于追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占卜,其实很难起到什么作用。

而在某些星座App里,还出现了AI测算。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用掉了每天两次的免费额度,向“测测星座”求问了几个问题,小测AI很快就给出了答案,但话语很模糊,指示也并不明确。在乔乔的理解里,占星塔罗一类占卜手段是纯感性的,更讲求情感的体验,对于ai算命,她直言“就跟杂志里的星座运势一样,只能看个乐呵”。

在玄学领域,占星塔罗并非独占鳌头,本土玄学同样备受欢迎。打开微博宗教超话榜,紫微斗数力压星座超话占据第一,西洋占星和塔罗屈居其后。超话里,上万年轻人推算自己的命盘,“直播看盘”“测算吉凶”各种帖子层出不穷。

从大学算起,誓言已经接触“玄学”五六年了,主要还是占星算命为主。前两年,一位朋友给她推荐了紫微斗数。“你可以用生辰八字来查看自己的紫微斗数,推算运势与命盘。”誓言点开“文墨天机”App,操作画面可以用“天书”来形容。除了紫微斗数,她偶尔还会看看风水。在她眼中,这些并不算迷信,而是一种生活的参考。

他们认为,自己在塔罗牌解的过程中理清了问题,塔罗师也能够对自己的痛苦共情。“这其实是一种情感体验,跟我们心情不好去看心理医生一样”,冥冥中建立起的情感共通对于他们来说“很有用”,一方面,情绪得到了排解,而对于“该怎么做”的问题,他们也不再那么迷惑。

乔乔的“客户”往往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他们往往慕名而来,需求大、很虔诚,是他们最大的特征。

中文互联网上,玄学青年们呈“大杂居、小聚居”的样态:各种流派并非彼此割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专业App、论坛、公众号、社交平台多极发展,称得上是百花齐放。

年轻人们搞玄学搞得其乐融融,但一个问题始终存在却没有答案:“搞玄学”到底有没有用?

为什么要搞玄学?

“了解占星,剖析自己,善待心灵,迎接未来。”这是豆瓣“占星与玛蒂达星座运势”小组简介中的一句话,在他们眼中,占星并不能用来解决问题,也改变不了命运,只能“让你了解自己的渺小”。

乔乔也有同感。在她看来,“搞玄学”更多是一种探寻内心的方式。在接触塔罗前,她对玄学事物一直很抵触。但一年多以前,一次漫不经心的塔罗占卜让她改变了看法,“我似乎并不应该那么武断”。

另一方面,玄学青年们需要“交流经验”,玄学话题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种社交名片,而且效果显著。一方面,各种玄学讨论由来已久,天生自带“国民属性”,而星座等入门概念并不高深,很容易就能成为开启社交的“敲门砖”;各个“流派”的区分易使其爱好者形成社群,而玄学触类旁通的属性又让其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圈层。

依托于互联网,“搞玄学”在年轻人中迅速传播,社交也成为了玄学文化的重要部分。

无论是社交还是认知自己,都是年轻人“搞玄学”的重要因素,但大部分人的根本目的还是更“功利”:为生活解惑。独自面对生活的迷茫与困惑,驱使他们走向玄学。

玄学到底有没有用?对于这个问题,誓言的观点很明确:“我不认为是迷信,我觉得可能是一种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把它应用到我的生活中,60%的情况都是准确的。”大学时期的接触可能更多是兴趣,但工作的坎坷让誓言更加笃信“玄学”。“工作上发生了好多事,就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好起来。”

除了工作的不顺利,更让她纠结的是家人。“之前就是我找人算了一卦,对方说要多注意家人的身体,但当时太忙了没顾上。”就在去年,誓言的一位家人身体出了问题,“为什么当时没多注意一点呢?”她有些懊悔。

从新千年前后成长起来的这一届年轻人,一直身处于社会飞速变迁的奔流中。高昂的生存成本、996式疯狂内卷、贩卖焦虑的消费主义、对阶层跃迁的渴望,诸多社会压力把青年们裹挟其中,无法自拔,面对如此现实,心理异化也再所难免。

而互联网的“言说”功能为负能量的宣泄提供了场所。在网络论坛与社交软件里,年轻人们将自己的困惑与难题诉诸于“塔罗师”“占星博主”和“懂算命的网友”,年轻人们还可以互相充当倾诉对象,并利用玄学给予一定的安慰与指示。

“搞玄学”与打游戏、追星一样,是年轻人们缓解焦虑的重要方式。

“大家会用任何方式下意识的寻求帮助,缓解自己的困惑,而有些时候这种困惑是难以形容言说的。”乔乔说“有的时候,塔罗之类的玄学可以给出答案,消解痛苦。”

抛开严肃的部分,搞玄学也会让生活变得更有情趣。“比如昨天同事看了幸运色是金色,就戴了个金戒指,我今天的幸运色是墨绿,我出门就带了个墨绿色的头花”誓言笑着说:“幼稚的女人。”

“我当然知道它可能不科学,但更多的是一种寄托吧,生活太难了。”

有人借玄学搞钱,有人只是“整点薯条”

玄学行业,自古以来就是暴利,而当玄学从业者走向互联网,又会形成什么样的产业链?

早在2016年起,就掀起了一波玄学创业潮,从淘宝网店、玄学App,再到知识付费课程,玄学青年们依托互联网,开发着各种“商机”。从结果来看,搞玄学真的替一部分人实现了财务自由,让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而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牌解分析、看相卜卦,除了要花费“专业人士”的精力之外,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符咒、周边产品等溢价可能更高。

除了内容创业,玄学App也不能忽视,早在2017年“测测星座”“星座女神”等头部App就曾获得数千万的融资,除此之外还有多家公司获得从数十万到上千万不等的投资,玄学这一蓝海市场,早已被投资方盯上,资本的强势介入,也为玄学产业的发展添了一把“好柴”。

除此之外,几千元的知识付费课程、AI看相算命的玄学工具开发等等也都成为了“玄学”生意经的重要组成部分,靠“玄学”恰饭,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选择。

互联网玄学产业兴起,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年轻人的压力与焦虑,但沉迷其中的可能还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持着“信而不迷”的态度。“我虽然信,但我不会完全依靠它来指导生活”誓言说道。,对于他们来说,玄学更多充当了生活的安慰剂。“生活这么难,信信这些,就算不准,娱乐娱乐也不错。”

玄学青年们的“迷惑行为”数不胜数。比如前面提到的拜佛报身份证号、转发各种奇怪的“吉祥物”、考试前疯狂听《好运来》等,这些举动天然带着戏谑的态度,为看似古奥神秘的“玄学”增添了一丝喜感。

他受到追捧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快乐,苦大仇深统统走开,“搞玄学”也要可爱起来。

前几天,“运势学家王明磊”发布的今日幸运词是:“整点薯条”。这其实是脱胎于一个国外经典meme(迷因图):海鸥吃薯条。

这个meme看似无厘头,却引起了网友们的严肃思考,知乎就有人专门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张图蕴含着什么样的哲学意味?”在答主们眼里,码头上“整点薯条”的海鸥就像《等待戈多》的主角一般,充满哲理。

相对于庞大社会与未知命运,年轻人们就像是码头上的一只渺小海鸥,终日为了如何“整点薯条”而焦虑。另一面,他们也意图认清内心,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整点薯条”,当这种迷茫碰上了玄学,化学反应随之产生。有趣的是,诸多从业者们也因此实现了财务自由,靠玄学整到了“薯条”。

摆脱固有眼光的审视,“搞玄学”其实蕴藏着当代年轻人煎熬的哲学思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知乎大师的玄学破了,给胖子踩踩微博这个大师有点东西啊。。。玄学贴。。。请勿讨论社会议题 (豆瓣句号小组小组) 昨天知乎大神预测的好准 昨天4:3今天4:0都对了 进组了,给大家分享一些玄学启示 (生活组小组) i干货|最近很火的玄学链接有求出来没应验的吗 (豆瓣鹅踩花园都进不去小组小组) emo升学考|求玄学链接 (考前emo小组小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948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