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传统的路边算命摊,这些网络占卜“业务”涉猎更广,从中国传统的周易八卦到民间流传的测名、解梦,甚至还有西方传来的星座、塔罗。是什么人在从事网络占卜,网友为什么会相信虚无缥缈的命运,如何从源头整治网络迷信?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算命大师”搭上互联网“快车”
正在上大学的王萌(化名)数了数,她已经在网上算过七八次了,因为考虑到未来的工作和婚姻,“什么都不确定,心里就跟执念一样总想算卦。”
记者发现,群里的这些人不仅热衷风水、星座之说,还会互相推荐占卜师,帮助彼此化解“水逆”。
而在另一电商平台,月销上万单的“算命”店铺也不在少数。店铺里的宝贝大多是单价几十至几百元不等的运势占卜。可以算9种运势之一,分别是姻缘、事业、财运、健康、寿元、性格、灾祸、学业、考试。此外,还有一些高价服务,比如替人调频、作法、通灵等。
“师傅料事如神,按照他的方法做,前男友真的回头找我了,已经确定了日子准备结婚。”“希望大师这次能帮我去除霉运,从此平平安安,家人健康和睦,生活蒸蒸日上。”……一些网友的盲目推崇,让网络占卜更加疯狂地野蛮生长。
你的“命运”只是别人手上的生意
这些“算命大师”是何出身,真有网上宣扬的那么神奇?
近日,河北唐山市玉田县公安局成功铲除了一利用封建迷信,以收徒弟、“看香”祛病消灾、看风水等形式骗取钱财,通过自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大肆宣传的“培训基地”,现场查获27人。
办案民警介绍,这些网上的“算命大师”,实则是犯罪团伙以公司名义招聘的一批青年男女员工,用占卜当幌子,以免费看手相、测八字的名义,利用用户的信任来推销“消灾祈福”类产品的方式捞金。
但是这些网络“算命大师”的“套路”并不新鲜。“他们以免费算命为噱头,通过结善缘、测八字、测命或是塔罗牌等方式,告诉你洞悉天机必定要付出代价的‘阴阳之理’。”办案民警说,有的还会告诉你近期“命途坎坷”“事业不顺”等不祥预兆。
“大多问卜者都会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忧虑,当你问‘如何化解’时,他们就趁机收取几十至几百元不等的红包。”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有些甚至会向受害人吹嘘推销经过大师或寺庙“开光”,能“改命”“改运”的护身符、护身珠等产品,以此达到骗取受害者钱财的目的。
“有人一年甚至能坑出一套房。”办案民警说,看准了市场有利可图,“算命大师”继而办起了培训基地,宣扬“几天上手当大师,月入上万不是梦”。
据介绍,这些学员大多是80后和90后,有的是汽修师傅,有的是销售,有的从事餐饮行业……听说这个行业“来钱快”,想做专业的占卜师。经过短期培训后就上岗营业,号称不仅能预测未来,还能知晓过去。
多方合力让网络迷信无处遁形
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信息。有法律专家也指出,“算命大师”利用顾客对不确定命运的担忧,虚构假象来挣钱,并以此为核心商业模式长期从事此类营生是一种诈骗行为,情节严重的要负刑事责任。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除少数诈骗金额巨大的,其余大部分纠纷少有人管。为什么传统的迷信披上了互联网外衣,反倒成了不易治愈的恶疾?
“网监部门至今也没能在迷信与在线娱乐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例如,哪些属于违法的封建迷信行为,哪些行为属于娱乐,缺乏具体标准,难免会出现无从监管、基本放任的现状,使其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河北四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南晓梦表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占卜从业者的嚣张。
此外,网络平台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平台对占卜生意可以说是不设限,随手一搜在线占卜的网店比比皆是。”南晓梦说,电商、社交平台应采取技术措施对进驻网店加强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管,运用平台规则进行用户管理和自我约束,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除了强化法律、增强监管等方式保证消费者财产安全,在石家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苏琪看来,抑制封建迷信,最重要的还是全社会营造正向思维。
“大部分前去占卜的人,其实也知道占卜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有时仅仅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安慰。”苏琪说,这是一种躲藏于人们头脑中的负向思维,当人的盼愿不能从现实中获得满足,便会相信虚无缥缈的运气。尤其在互联网“放大效应”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中彼此传染、影响,不假思索便盲目相信和效仿,将人生寄托于所谓的星宿、命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