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网络上,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算命占卜类“业务”开始映入眼帘。
相比传统的路边算命摊,这些网络占卜“业务”涉猎更广,从中国传统的周易八卦到民间流传的测名、解梦,甚至还有西方传来的星座、塔罗。
种种占卜形式借助网络的“助攻”更加旺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加入到智能占卜、AI算命的行列中来。
深陷网络占卜迷魂阵
“你是否有过网络占卜的经历”
近日,一名通过某直播平台算命敛财的年轻“大师”落入法网。年仅20多岁的“大师”高某,通过算命、请符、驱鬼、转运等敛财数万元,其中一幅他自称自己创作的,价值3888.88元的“转运水墨画”,实为网购的印刷品,价值仅50元。8月份,重庆两江新区警方打掉一个“网络算命”诈骗团伙,在4个窝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10余名,缴获作案手机1600余部,初步查明,该团伙以“算命大师”为幌子,采取看手相、测八字、卖“消灾祈福”产品等,诈骗金额高达2400余万元。
占卜热催生培训班
近日,法治周末记者在某购物平台搜索“算命”关键词,发现很多专门提供算命占卜的线上网店,有些甚至月销量过万。
互联网非法外之地,《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早已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扬封建迷信。法律专家也清晰地指出,所谓的“算命大师”利用顾客对不确定命运的担忧,虚构假象来挣钱,并以此为核心商业模式长期从事此类营生,就是诈骗,要负刑事责任。
但面对当前网络占卜“扎堆”,且有人能尝到甜头的现实,也有一些人想要加入其中。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如今甚至催生出了不少培训占卜师的民间培训机构和一对一占卜授课等高价服务。
记者在网上搜素“占卜培训”,发现各种易经学院、占卜在线课程等应有尽有,课程设置大概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四柱、六爻、奇门遁甲、梅花易数、八宅风水、面相以及西方流行的星座、塔罗牌等。
有利可图的行业
事实上,除了大量充斥在网络的网络算命外,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后发现,很多传统的线下算卦、占卜行为也依然大量存在,相比于人们印象里的“摆摊”,如今它们更多是以街边门店或者工作室的方式存在于很多一二线城市中,这些“易学文化工作室”“塔罗牌心理咨询室”等大多会通过一些网络视频平台来宣传、招徕客户上门。
“顾客群体较为稳定,每月都能取得可观的收入。”张彬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店里主要有两种收费方式:一是计时收费,根据占卜问题的不同收费的标准也不同,情感咨询和职业规划每小时起600元,而整体转运,每小时则需要2000元;二是计量收费,每询问一个问题100元。此外,张彬也会销售一些“能量水晶”“击退水逆”喷雾等“周边产品”。
虽然消费水平颇高,但是依然有很多客户频繁来店里占卜。张彬透露,来占卜的人有教师、程序员、公务员、企业员工和中层管理者等,多为中青年,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和退休后的中老年人也会偶尔出现。男性和女性群体数量并没有显著差别,且多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文化人”。
“一般人会认为受教育水平低的人才会选择占卜,其实不是。”张彬直言,越是一些受教育程度高的,思考问题往往会越复杂,在经济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就会想借助一些外界的“力量”,所以“这是个有利可图的行业”。
“像易经、塔罗牌等虽然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属于预测学的一种,但也不可否认,确实含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在张彬看来,前来占卜的一些人其实也知道占卜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有时仅仅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就像有些人前来算找工作,其实通过聊天就可以发现他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只是希望算的结果和他们想的一样,好帮助自己做决定。
因此在王攀看来,除了监管部门应该强化执法,对网络平台和一些线下的占卜机构加强审查之外,民众也应该培养正确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寄托于所谓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