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曲艺界曾有“三绝”,贾树三的竹琴、曾炳昆的相书、李德才的扬琴,和“三绝”并称的,还有李月秋的清音、王永梭的谐剧和邹忠新的金钱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活跃曲艺界。
作为四川曲艺界最后一个存世的“活化石”,邹忠新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让人心情沉重的是,大师远去之后,曾经辉煌的曲艺表演形式也在衰落。
“他的肚子里还有两本书没有抢救出来”
“师傅的离世,是四川曲艺界最大的损失。他的肚子里还有两本书,没有给他抢救出来。”5月15日,在送别邹忠新的现场,徒弟、民间说唱艺人余公正不停叹息。
今年71岁的余公正1958年拜邹忠新为师,学习敲打金钱板,如今,仍然在成都市宽窄巷子表演,是为数不多的仍然坚持演出的艺人。他说:“邹老师肚子里有数以千计的金钱板段子,现在能演出的不多了。我自己能演五六十个,算是比较多的。”在成都市琴台路蜀风雅韵剧院,邹忠新的另一位得意门生罗大春也在坚持驻场演出:“一年能演出500多场,但是能表演的只有《武松赶会》、《瞎子算命》等20多段传统和现代曲目。”
在川内演艺场所,一些曲艺演员还能兼一份金钱板的演出,但他们也都尴尬地说:“能表演的段子数量,一双手都能数过来。”巴蜀笑星“矮冬瓜”林晓东,六年前开始学习金钱板表演,至今能演出的金钱板作品只有五六个。
演出稀少高水平段子和演员都稀缺
比传统段子失传更危急的,是金钱板演员、创作队伍和阵地的萎缩。“曲艺不景气,现在最缺的是高水平的段子和高水平的演员。”邹忠新的关门弟子、成都曲艺演员张徐介绍,金钱板要求一个人打、唱、演,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要求都很高。“有任务写个段子,唱过后就丢了,很多年难得出一个好段子。”说起至今仍坚持金钱板演出的演员,余公正给记者数了数,全川不超过10个。与此同时,传统曲艺阵地不断萎缩,金钱板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和其他曲艺一样,金钱板没有稳定的演出场地,只能在宽窄巷子和蜀风雅韵剧院的旅游演出中短暂出现。作为国有艺术院团,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曲艺团的金钱板演出一年最多也不过五十场。
面对金钱板的惨淡,曲艺人仍在努力。比如,罗大春自费在四川大学附小清水河分校建立了一个曲艺传承基地,定期指导爱好的同学学习金钱板和竹琴。林晓东也表示,准备把自己火锅店至少20%的收入作为奖学金,奖励给愿意学习金钱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