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课文全解

1.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和体验诗歌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像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

2.体会意象丰富的内涵。

3.学习诗歌作者巧妙的构思。

4.体会重点诗句在表达诗歌主题上的作用。

5.反复诵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深对诗句的理解,领会诗句的内涵。

2.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人生体会,展示自己的个性,感受创造的乐趣。

3.体会诗歌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关于诗歌的常识

1.诗歌: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2.诗歌的特点:诗歌具有形象性、抒情性、概括性和音乐性等特点。

3.诗歌的分类: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体裁分,诗歌分为旧体诗和新诗两大类。旧体诗的分类,见下表: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嘶哑(sīyǎ)喉咙(hóulóng)汹涌(xiōngyǒng)

吹刮(guā)温柔(róu)腐烂(fǔ)

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刺激使发怒。

温柔:温和柔顺。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五、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笔名还有莪伽、克阿、纳雍、林壁等。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因为算卦的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所以自幼被寄养在一位叫“大堰河”的贫苦农妇家里,到五岁才回到父母家中。这使他从小感受了农民的忧郁,并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联系在一起。在回到家里后,他一直处在冷漠的空气里。这幼年的不幸遭遇,成了他日后作为一个革命诗人的幸运的机缘。从家族关系、生理血统看,他是地主的儿子,而从感情关系、心灵系统看,他却是精神上的“农人的后裔”。他的诗歌创作正是以此为土壤而生根发芽的,他正是以歌唱“大堰河”踏上了诗坛。

“五四”运动爆发时,艾青正在中学里学习,受到了爱国主义和科学与民主的启蒙。他曾和同学一起上街游行,喊口号,砸烂卖仇货(日本货)的商店、捣毁公开卖鸦片烟的“禁烟督察署”,去郊外迎接路过金华的北伐军。

一九二八年夏,艾青中学毕业,考入了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学了不满一学期,院长劝他到国外去学习。于是在一九二九年春,他便和几位同学怀着浪漫主义思想逃跑似的到了法国巴黎学画。最初家里还肯接济,不久就断绝了。他在一家中国的漆作坊找到工作,有时工作半天就到蒙巴纳斯一家画室画素描。他爱上后期印象派的画家,而看不起“学院派”的绘画。他还阅读了不少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苏维埃十月革命的小说和诗歌,以及欧洲现代诗歌。凡尔哈仑、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兰波等人都对他产生过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天,他在巴黎近郊写生,一个喝醉了的法国人走过来向他嚷道:“中国人!国家亡了,你还在这里画画!”他觉得这话就像在他脸上打了一记耳光,于是他便于一九三二年初由法回沪。当时国民党和日本已签订《何梅协定》妥协投降了。当他看到闸北一带的断墙残壁时,几乎要哭了。同年五月,加入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时和江丰、力扬等几个学美术的青年组织了一个美术团体“春地画会”。同年七月十二日,当画会成员在念世界语时,他和其他十二人突然被捕入牢,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才出狱。

早在中学时代,艾青就开始学写诗。在巴黎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中,也时常在速写本里记下一些瞬即消逝的感觉和自己的观点之类的作品,并且创作了记述他参加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在巴黎集会情景的诗作《会合》(一九三二年五月发表于左联刊物《北斗》),但是那时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是从事美术的学习和创作;到后来他在狱中失去了绘画的物质条件才自然地把精力转而倾注于诗歌创作。他曾说:“决定我从绘画转变到诗,使母鸡下起鸭蛋的关键,是监狱生活。”(《母鸡为什么下鸭蛋》,见《人物》一九八○年第三期)每当不眠之夜,诗人借铁栅栏外的灯光,在白纸簿上写诗,有时把两句叠在一起了,等天亮再把它们折开重抄。他说:“我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诗成了我的信念,我的鼓舞力量,我的世界观的直率的回声。”

1958年后,艾青在黑龙江、新疆农场劳动。1978年重返诗坛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艾青抗战爆发后曾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后任《广西日报》文艺版编辑、重庆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1941年去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文艺工作团团长、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建国后历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

2.作品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写作特色

1.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形象,形象地表达出深挚的感情

“土地”可以看做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风”可以看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做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内涵丰富的意象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河流”何以是悲愤的,“风”又怎么会激怒?读着这些诗句,人们不能不想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让人看到了解放区的勃勃生机,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

3.巧妙的抒情方式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优美动人的音色同诗人的歌唱联系起来。特别是将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而最后两句诗便是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这两句诗多少年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默诵,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诗人还不断转折和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来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接下来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以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被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4.善于用“的”字和使用形容词、修饰语

艾青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八、重点语句分析

1.--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句表达了作者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句对于自己为什么悲哀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九、课后习题解答

(一)1.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形象,并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意义。“土地”可以看做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风”可以看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做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3.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三)背诵提示: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背诵时引导学生顺着这样一个思路,既可以背得快,还有助于深入理解这首诗。

(四)完成本题时,要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

两首诗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但主题相近:前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悲愤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再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人民敦厚而顽强的性格特征。那“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挂霜”的葡萄,更表明中国人民已摆脱了幼稚和愚昧,开始走向成熟。

【同步达纲练习】

一、给下面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衣着(AzháoB.zhuóC.záo)

2.应和(A.héB.huòC.hè)

3.什锦(A.shíB.shénC.sí)

二、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

1.____________期_____________疵______________想

A.瑕B.假C.遐

2.____________络喉____________玲______________

A.珑B.拢C.咙

3.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跃汹_______________

A.恿B.踊C.涌

4.___________导_______________獗演_______________

A.猖B.唱C.倡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并用它们造句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2.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四、填空题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你知道的他的作品或作品集还有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一)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的?

2.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3.诗歌的点睛之笔是哪几句?

(二)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诗歌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有什么好处?

2.诗歌写了煤产生的整个过程,请你说说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3.这首诗所咏的实质上不是煤而是人,你能体会出作者借煤歌咏了人的什么精神吗?

4.这首诗作于1937年春天,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你能结合时代背景和煤的特点简单分析一下这煤和我们的民族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参考答案

一、1.B2.C3.A

二、1.BAC2.BCA3.ABC4.CAB

三、1.刺激使发怒。(造句略)

2.温和柔顺。(造句略)

四、艾青蒋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写出任意两首诗或两部诗集即可)

五、(一)1.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为祖国竭尽忠诚和无私奉献的心愿。

2.“大地”、“河流”、“风”、“黎明”;“大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1.对话的形式;使煤的内心世界得以表白,灵活、有趣、吸引人。

2.亿万年前,煤是一棵树,后来,恐龙统治了森林,地壳变动,树木被埋在了地层深处,过了许多年,它最终变成了煤。

3.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4.我们的民族有着煤一样的历史,有着煤所遭受的灾难,又像煤一样长久地沉默,更像煤一样身上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热量,并和煤一样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只要能说出一、二点就很好)

THE END
1.四言诗的筮域书写——以《易经》《焦氏易林》为李镜池在《周易筮辞考》“周易中的比兴诗歌”中认为,《易经》的卦爻辞是处于散体的筮辞(即卜辞时期)和韵文的诗歌(即《诗经》时期)之间的散、韵合写的“两种体制不同的文字”,而此类文字中的诗歌具有“‘比’与‘兴’这两种诗体”,“却从来没有人知道,更没有以说《诗》之法说《易》了”。高亨在《〈周易https://www.cet.com.cn/whpd/ls/10136905.shtml
2.冥易文化之财卦讽刺新诗:财卦诗词歌赋解释十二在冥易文化的深邃六 讽刺诗毕,心中却感悲凉, 世人皆迷,在那财富梦中亡。 愿此诗篇,能唤醒那迷途人, 放下贪念,回归那纯真时光。 财卦虽好,切莫被它迷住眼, 人生路上,还有更多风景赏。 名利财富,皆是身外之物, 唯有内心,才是真正的宝藏。 七 再看那财卦,布局依旧玄妙, 上震下玄,仿佛天地之道。 世人若能,参透其中真意https://weibo.com/7297278485/P1Y486QX4
3.所蕴含的意义和象征易经六爻卦象爻辞爻象占卜爻辞,是《易经》中每个卦象中六个爻(或称为“六爻”)所对应的文字说明。与卦辞相似,爻辞也是通过简洁的文字来传达卦象中每个爻所蕴含的意义和象征。 每个爻辞都与其对应的爻象(即阴爻“- -”或阳爻“——”)以及爻在卦中的位置密切相关。爻辞通过描述爻象的变化和位置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DM205J0556ARJP.html
4.9少年王勃1. 唐朝是诗的繁荣时代,你们背过哪些唐诗呢?刚才听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古诗,老师也很想背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师背诗)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师引诵,拨动学生学习动力之琴弦,引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rs1b595.html
5.写万物易逝的诗句11.她难过而漂亮的面目面貌~是我一辈子都读不厌倦的诗。12.爱是一种挂念~无论步迹到那里~心却系在哪披肩秀发的发梢。13.人生不能缺乏的是雨夜——淅沥地~单独的雨夜。如许的雨夜里~天有泪~烛有泪。天泪有声~烛泪无形~唯有斯人面上簌簌流下的~是点点无声有形的热泪。14.云一样的思绪~飘过去又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43541.html
6.观音灵签55签解签观音灵签第五十五详解签诗 父贤传子子传孙 衣食丰隆只靠天 堂上椿萱人快乐 饥饭渴饮因时眠 诗意 此卦接竹引泉之象,凡事谋望大吉也。 解曰 接竹引泉。流传不绝。君子谋望。无不欣悦。 整体解译 譬喻事情以一个好的传统延续着 这都是先天的福报 父母都安祥 衣食无缺 https://wap.d02.cn/lingqian/guanyin/39053.html
7.诗集《惊天一悟》本集子共有四部分组成,现代诗《惊天一悟》,圆圈诗《禅悟》,纵横诗《小巧天地》,《绝唱》包括魔幻诗和玄机诗。 祝大家阅读愉快,批评指导。谢谢!!! 《惊天一悟》 (一)有一种 有一种祝福 叫做默默无言 有一种问候 叫做表达不够 有一种心情 叫做突如泉涌 有https://www.zgshige.com/c/2018-09-22/7213632.shtml
8.小班仿编诗歌的重点在于变化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A.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 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 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 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下列对本https://www.shuashuati.com/ti/b051fae0126c47fcb761f56caa150f47.html?fm=bd448a530ca33136b623ff580ccec1775e
9.行吟的谣曲——洛尔迦诗歌印象北岛曾经回忆说,最早读到洛尔迦的诗歌是在70年代初,洛尔迦的影子曾一度笼罩在北京的地下诗坛。80年代初,北岛把洛尔迦介绍给顾城,顾城受到洛尔迦诗歌的影响,于是他的诗染上了洛尔迦的颜色。顾城在他的诗歌评论里说,“喜欢西班牙文学,喜欢洛尔迦,喜欢他诗中的安达露西亚,转着风旗的村庄,月亮和沙土。真正使我震惊的是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4787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