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Google、Facebook、Mozilla等科技巨头的部分前员工,组成了非营利组织“CenterforHumaneTechnology”,并和CommonSense共同发起了“科技真相”(TheTruthAboutTech)运动,旨在“扭转数位时代产生的注意力危机,使技术与人类最大利益保持一致”。
考虑到最早就是这些公司把互联网装进你的口袋,告诉你一个BetterWorld,然后用各种设计引诱你不停地浏览他们提供的信息,这还挺讽刺的。
计算机科学家、硅谷老一代创业明星杰伦·兰尼尔(JaronLanier)从8年前就开始呼吁人们反思互联网,今年他的新书名叫《立刻删掉所有社交媒体账号的十个理由》。
大人控制小孩让人司空见惯,从小长大你怕是没少听到来自家长的不要做这个那个的告诫,直到长大你才发现不是每一句话都正确无误。
所以手机沉迷对成年人来说的问题在哪里?有多严重?
英国皇家公共健康协会的研究发现,Instagram这类社交应用拥有很强的负面影响,一张张精心修理的照片让人越发焦虑,继而侵蚀自我认同。有五分之一的年轻人会在夜晚醒来检查手机接收的信息,这导致他们白天很疲惫。
相信这也是你翻阅朋友圈的感觉,朋友圈往往是另外一个世界——人们并不希望自己不堪的一面对所有人展示出来。而朋友圈里装一下又比现实世界一直装着要容易很多,所以你看到的基本都是虚拟现实。
《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78.1%受访者发朋友圈时会设置“分组可见”,因为人们想要维护对陌生人的形象,而只对最亲密的人展示生活琐事。
由此引发的问题可以非常复杂。有了大量用户数据,科技公司可以更容易实现“价格歧视”,不同用户看到同一个商品,却有不同的价格。携程、滴滴都被质疑过这种问题。
技术公司利用算法了解用户喜好,向你喂食最能吸引你的内容,源源不断。所谓“注意力经济”尼古丁有几乎一样的作用,不断刺激、不断上瘾。
人们因此陷入了“过滤气泡”,这个概念的意思是,你看到的观点和信息更多是你更可能认同或者180度反对的。
在一些国家,民主正受到威胁,Facebook被卷入的一茬又一茬假新闻丑闻正基于此。中国的情况更复杂一点,中国的腾讯和抖音也都在谈“防沉迷”,但动机并非自发。取代成瘾算法的是另一种限制视野的意识形态引导。
可以肯定的是,完全抛弃掉手机不对。更高效率本身不是错事。不过像Twitter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说的,他需要长期的正念练习,才能离开手机20分钟而不严重焦虑,则是另一个极端。
本次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是,我们何种程度上受到沉迷手机的影响?又有什么办法可以摆脱?
这场实验无法解决技术成瘾所包含的各种宏大命题,我们试验一个实际层面的生活问题——注意力问题。
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一项研究,当你专注于某件事物,此刻如果有人打断,你需要花费23分钟15秒才能回到原本的专注状态。而今天许多人平均每4-5分钟就要拿起一次手机。
简报点进去还有更多细节,包括唤醒屏幕的次数和频率,接受了哪些应用通知,各自有多少条,以及最常使用应用的时长排行。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报告。
文/唐云路
实验前每天手机使用时长5小时32分钟,使用期间每4分钟拿起一次手机。因为用了备用机,实验后结果无法统计。
自从做过“18天不出门,只靠手机呼叫互联网服务生活”的实验之后,在同事和朋友的眼里我已经被贴上了“手机是呼吸的一部分、没有手机不能活”的标签。
实验最直接的结论是:我好像没有像我(或者大家)以为的那样依赖手机。
为此我采用的办法是:把手机放远一点。
在日常使用的iPhone之外,我一般还随身携带一支备用的美图手机,主要用于测试Android应用和拍摄人像照片。入手一年多,这支手机上安装的应用没有超过二十个,其中有超过一半是系统预装的应用。
事实证明,把它们放到主要视线之外,是个明智的决定。手机上那些装了之后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的应用,一般来说也用不上。实在要用的时候,拿出备用机(或是现用现下)就好了。
滴滴出行排到了使用时长的前五位是最令我吃惊的。使用时长将近一个小时。事实上在过去7天里我只用手机打到了四次车。
如果你花费了太多力气在研究专注力这件事上,或许会有些本末倒置。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你的习惯已经养成,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变动力的话,短期的实验即使能让数据变得好看,显得很高效,实际上也很难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
不如,就享受一下电子产品的乐趣,把罪过都推给手机太好玩、应用太粘人,就像人们喝着肥宅快乐水、赞颂着夏天的空调与冰西瓜一样。
对,这一周我就是这样放弃了自己。
文/徐弢
实验前每天使用手机5小时,使用期间平均4分钟拿起一次手机。实验后每天使用手机3小时,平均6分钟拿起一次手机。
此前我曾设想用iPadMini2与Kindle当作电子阅读设备,因为忘记充电、设备重量、电子书查找等等原因先后放弃,真正用这两台电子设备看完的书屈指可数。
在实验前1个月,我在手机上只看完了《盐脂糖》前面10%的内容。在豆瓣阅读APP上还有十几本书没有看完。
在6月29日开始实验前一天,我制定了2个目标有:
番茄清单APP是我第一次用,相对于番茄钟,它允许用户将清单上的任务交给多次的番茄钟来完成。另外,番茄清单将任务根据紧急、重要、不紧急与不重要这种四象限法则规划,后续计划将其用于规划日常的工作安排。
在无法阅读的环境下,或者是临睡前,我用播客APPCastro播放SongExploder音乐节目,单集大约20分钟以内,避免让手机屏幕亮着。哦,最近发现一个日本女歌手NakamuraEmi的歌不错,可以避免在出勤路上睡着。
7天实验下来,最直接的结论是,通过闹钟、番茄清单APP的组合,在固定的时段或者出勤途中,我可以要求自己集中精力,比预期的结果要好一些。
翻看像《长乐路》这种偏重叙事、情节的非虚构作品还能坚持下去,但像《人类砍头小史》有点接近于学术研究,又有大量历史、人类学资料时,还是会有挺多急躁。
最终基本上是没有超出的。
APP分类是苹果AppStore规定的分类。
经过限制,从平均数据来看,过去七天里,我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长是3小时6分钟。
近期开始使用的番茄清单(iOS)目前用于书籍阅读上还不错,在提醒自己增加知识面上可以主动控制阅读时长。希望这点还能继续坚持下去。
文/周韶宏
实验前每天使用手机6小时,使用期间平均4分钟拿起一次手机。实验后每天使用手机4小时,使用期间平均每6分钟拿起一次手机。
接下来几天我并没有感到太多不适,就好像关闭朋友圈你会还是会点“发现”最上方的按钮,“上瘾”症状发作我也会在写稿间隙打开豆瓣原来所在的位置,然后才意识到那里没有这个应用。
我是一个很难养成习惯的人,To-DoList是我的生活必须,其中包含有很多习惯性动作,比如想到需要购买某样生活必需品、需要打扫房间、甚至洗衣服,我都要在备忘录里记下一笔。
To-DoList是个微妙的东西,设定太密集会丧失高效性。如果你设计了比如10-12点完成任务A、12-14点完成任务B……到死线来临之前你可能会有侥幸心理,拖到最后一刻才会完成。这也是我的常态,密集的待办事项让人逐渐丧失执行的信心。
所以我调整了设计To-DoList的方法,把习惯性事物删除,只保留工作有关的东西。一些小事情比如回复信息和邮件,干脆就不要“事后回复”,立马当下做判断回复。不应该也不必要把所有事情都放到待办事项中去。
每天的习惯事项我用一个名叫“小日常”的应用代替,这类似于打卡,每天点击记下就可以完成记录了。
说实话也没什么具体的效果可言,还要说积极的影响就是这个方案下我的To-DoList清爽多了,起码列表本身不会让我产生额外的焦虑。
最终这还是一个对抗个人生活习惯和人性的问题。
文/杨宽
实验前每天使用手机6小时48分钟,使用期间平均2分钟拿起一次手机。实验后每天使用手机5小时20分钟,平均1.32分钟拿起一次手机。
对我来说,这场实验基本等同于戒断朋友圈。
恰好实验这周我在一个假期当中,不用每天面对电脑,手机是我获取信息、与人沟通的主要渠道。
我从上周五(6月29日)到本周二(7月3日)关掉了朋友圈入口。
现在来看,关掉朋友圈的做法还是太激进了。在如今万物被互联网连接的时代,朋友圈是一个了解朋友动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它也是我获得外界资讯的重要入口,很少主动翻阅公众号,但朋友转发比较多的我会点开看一眼。
所以我采取了比较折中的办法,如果觉得一些人的朋友圈看得让人不舒服,可以点开这个人主页右上角的省略号标志,选择“不看他的朋友圈“。
我另一个坏习惯是喜欢睡前刷淘宝、小红书这类购物应用,放一堆东西在购物车里,或者直接买掉。这几乎成了每天睡前必须要做的事,如果不刷两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往往就是因为这样迟迟不能入睡。
实验勉强算完整,这一周,我每晚睡觉前会习惯性地刷一刷朋友圈,但确实没有再点开过任何购物类应用。主要原因,我觉得是每天睡得比较晚(12:00以后),躺在床上时已经困意已经来袭,习惯性地花上一两分钟刷一刷朋友圈,然后把手机放在一旁,自然就入睡了。
《每日正念》的基础入门翻译自美国声誉度很高的禅修大师杰克·康菲尔德和塔拉布拉赫两人的作品,每节课在10-15分钟之间。
平时多去运动,工作更卖力,让自己身体或大脑处于稍疲惫的状态,也有利于晚上睡觉时不带杂念,尽快入睡。
但这意味着我们摆脱了手机的控制、生活更美好了吗?答案依然并不明确。
Android操作系统没有在实验范围内,国内的新应用大多不优先上传PlayStore,Android测试版可能不能反映用户真实的使用情况。
如果你想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长,我们有些建议。
没有必要完全删除所有认为在危害你的应用,或者直接关闭朋友圈。如果他们对你有用,这仍然是你生活中需要的东西,最终依然会通过其他方式回来,或者重新开启朋友圈,或者你发现自己在用网页看、用iPad看、用其他的手机看。
很多时候我们拿起手机出于下意识,其实你并不需要它。工作时、睡觉前可以把手机放在无法伸手即得的地方。
比如游戏、社交网络和视频可以放在iPad上,平板电脑并不如手机便携,这会让你更加专注。这也呼应了第一条建议,转移社交网络的使用到iPad或者电脑上,能让你减少没事刷两下的机会。用网页看社交网络其实并没有增加什么不便。
就像我们的实验者会用另一只手机作弊,或者把原本一部分应用转移到iPad上,彻底摆脱手机使用的习惯需要意志力。
至于限制眼界的“信息泡沫”更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事。我们曾经用一期HackYouLife来探讨,实际上你能做的改善非常很有限。
所以如果你真的下决心改善手机上瘾的问题,要改变的是整个生活方式和习惯本身。工作效率低、日常焦虑、睡眠质量差可能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大可能只是因为你经常刷手机。
最后这还是一个怎么用好智能手机、让它为你服务而不是控制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