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的祭礼及其意义

摘要:祭礼,在中国古代属于“治国理政”层面的活动,内含有人文教化、文明传承等多重功能。本文以《礼记》的文本为考察对象,研究了祭祀制度与祭礼起源,探索了祭礼的社会政治意义。正确对待祭祀活动,即使在现代社会亦有其价值。

从民间到官方的祭祀之礼,在我们传统社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这是与20世纪以后的中国现代社会面貌上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乡下,作为宗族和大家族式的祭拜活动,基本上被清除干净;作为家庭内部的私下祭拜并未完全消除痕迹,甚至仍然渗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从90年代以后,伴随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这些祭拜作为民俗形式即使在家庭内部亦绝大部分消失。近年来,“信仰”不只是作为党内问题被反复强调,“人民有信仰”实际上把国民信仰建构提了出来;民间祠堂的恢复、私营企业祠堂的探索,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烈士、炎黄二帝、孔子文化名人等祭拜形式的增加趋向表明:我们仍要好好展开一下对祭礼形式的价值研究。下面,我们结合《礼记》关于祭礼的描述与论证,探讨其影响现代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一、祭祀制度与祭礼起源

用作祭祀的物品有特殊的规定。天下九州(大小诸侯、同姓之国、卿大夫、百姓)要尽力贡献供祭品。一些场合的祭品有太牢、少牢之分。关于祭祀奉献给天子的物品,应依诸侯国税率轻重、距离远近和土地大小制定等差,不能由人随意决定。遇到灾荒饥馑年景,祭祀用特豕、特豚。先秦社会有殉葬品习惯,孔子认为,做草扎的人、马殉葬,显得心地仁厚;刻木偶人来殉葬,则显得太残忍——雕刻得越逼真,就越近乎用人殉葬。

祭祀有特定的场所。天子宗庙有七座:三座昭庙、三座穆庙,加上太祖之庙共七座。此外,诸侯宗庙有五座,大夫之庙三座,士只有一座,庶人无庙。按照制度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祭祀天地、名山大川,而诸侯只能祭祀社稷,大夫祭祀则只有五祀。

礼,本意之一即要返回人的本心,遵从古来传统,不忘本原。祭祀有祈求,有报答,有消弭灾祸等不同的目标指向。祭礼可以控制和调节人的悲戚情绪:有的用以节制感情,有的借以引发心中的情感。万物原本来自上天,世人的本原是从其祖先而来,所以人的祖先能够和上天相配接受祭祀:祭天就是大规模的“报本返始”(《郊特牲》)——报答自然的赐予,祭的主要对象是太阳,以月亮相配。有修养的君子对使用过的东西,一定要报答。用盛大的祭礼来报答上天,亦有感恩的含义在内。丧祭之礼就是用来表达作为臣下或儿子的感恩之情,如果废弃,为臣、为子的情义就会淡薄,并会出现众多背叛死者、忘记生者的人。厚重本始,建筑宗庙、祧庙,教导人们追溯、纪念始祖,不忘自己从何而来:人们信服这一方式,教化工作才能顺理展开。

二、祭礼的社会政治意义

“在王侯的祭礼中,政治观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控制力量,强调政治以其权威通过祭礼达到统治的目的。”举祭不本一定的义理,就叫妄行祭祀。“祭者,教之本也已”,“可以观政”(《祭统》)。天下出现了君王,建国君民,就划分土地;封建诸侯,又为卿大夫设置都邑。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庙祧坛墠的祭祀制度。诸侯只祭自己境内的神,失掉了国土就不祭了。由此可见,从大的方面讲,祭祀与国家的成立、覆灭有关联。天子祭祀,是和天下人共同欢乐;诸侯祭祀,是和他国内的人民同欢乐。在传统社会中,祭祀与政治生活简直就是一体的。孔子曾经参与蜡祭,从中慨叹并悟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运》)的政治哲学。鲁国秉承周礼,可是鲁国举行郊禘之礼,不合乎周礼。孔子认为,这是因为周公之礼衰微了,他从中敏锐地觉察出“天下”即整个周王朝的衰落趋势。

“祭有十伦”(《祭统》),包含有君臣、贵贱、亲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分界等原则。祭庙中的情形反映出国家的景象。“祭祀对象在传说或现实中的功绩越高,在祀典中的地位就越重,附加角色也越多”。在宗庙之中,就像在朝廷一样,是依照亲尊关系的差等:宗人分派职务,按爵位、官位的大小为标准。又如,尸在庙门外仍是国君的臣下,到庙门内才代表尊神;国君在庙门外仍旧是国君,到庙内才算是尊神的臣下。所以,在祭祀中要辨正君臣的意义、专一父子的慈孝、亲睦兄弟的友爱、沟通上下的声气,夫妇各有自己应处的位置,这样的祭祀才能承奉上天的福佑。禘祭、尝祭尤其有重大意义,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明白了郊祭、社祭的意义,以及尝祭、禘祭的礼仪,那么管理国家就像在手掌上指划那样容易。《中庸》记载孔子的话说:“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不止如此,还有“序爵”、“序事”、“序齿”的功能,“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在社中行礼,百物可尽得而用。祭器的制作,实质为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反映。百工制作器物,陈列祭器,检查其样式法度,不允许制作奢侈奇巧的物品惑乱上心,必须以精巧细致为上。物品上还要刻工匠的名字,来验证其真功夫。用八蜡的祭祀标志四方的收成;蜡祭之后,就把各种作物收藏起来,农民就可以休息了,国君不再兴起劳役。

祭祀活动的定期举办,为社会教化之体现。儒家认为,亲亲、尊尊、长长以及男女的分别,是人类社会的常理正道。在祖庙行礼,那么孝顺、慈爱就可施行;在五祀行礼,那么法则可以匡正;在郊、社、祖庙、山川等祭祀中,润饰了义而礼又寄托在其中。社稷,教育民众要给大地以完美的报答。在个人家中主祭中溜,因为有中溜才有家;国家主祭社稷,因为有土地才有国:这都是告诉人们不忘自己的本原。圣王制定祭祀的制度是:有功于民的、为国家效力而死的、有开国功勋的、能够抗御大的灾害的、保卫庶民不受祸患的,这五种人死后,都要祭祀。由此可以看出,祭祀中褒扬什么样的人,对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导向。

祭礼用的鼎上面铸有铭文。所谓铭,就是称扬自己祖先的美德,并在下面列出自己的名字,而显示给后世的人们。作为先祖,有美好的品行,也有错误的地方。铭文,就是称扬美德、文饰错误。一一列出先祖的德行善事、功业、勋劳,受到的褒奖和赏赐、荣誉、声名,斟酌重要显赫的铸在祭器上,使天下人知晓。显扬先祖是推崇孝敬之心;自己的名字附到上面,是顺理而行;显示给年轻人,是教育感化。制作铭文者,既看到了先祖美德,又有仁爱之心参与这种行为,还有智慧能以此教化后人;后有才识者观看铭文,既赞美称扬的话语,又赞美制作铭文的行为。

借祭祀的酒肉会聚宗族,这是教给人们要和睦相处,依此维系群体生活。亲其所亲,尊崇始祖,敬循宗法,团结族人,宗庙庄严,重视国土,爱护百姓,刑罚得当,庶民安居乐业,资财充裕,遂人所愿,礼就成为法式规范,人人安乐。“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做好了,就是“大顺”,就是“顺之至也”;落到国家治理上,“用民必顺”,“此顺之实也”(《礼运》)。故此,借天地所生之万物用来祭天祭地,借助名山把治理的功绩、成效祭告上天,借吉土在郊外举行祭祀上天的正礼祈求丰年,风调雨顺、寒暑得当,统治者可以南面而立,天下大治。

日常食物不能超过祭祀的牲牢,穿衣不能超过祭用礼服,居房不能超过祖庙殿堂。宗庙建筑虽然巍峨,但不可以居住;宗庙器皿虽可用,但不可以随便地使用:不能把进献神灵的东西同人们的安乐等同起来。接近人们常情的礼,还不是至高无上的;越不接近人情的祭祀越有崇高的敬意。虽然人神有一定区分,但人类社会生活由于传统祭祀之礼的广泛渗透,便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政治活动是这样,经济活动也是这样,人的世俗生活便具有了崇高的意义。比如说,在尝祭的时候,让人们离开田邑演习军旅,发布刑杀的政令,这是顺应阴气的意义;没有发布刑杀的政令,则庶民不敢割草。这既是人神合一社会状态的必然,也是维护社会运行秩序的需要。在群体相对统一、分化程度较低的社会里,政治信仰、社会信仰与个体精神信仰高度一致。

当代社会的“祛魅”化特征,使政治等群体性活动极易堕落成为深重的权欲、利欲领域,失去崇高的象征和引领的价值。建构政治信仰的形上基础(当然并非一定要奠立于神学基础之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社会“政必本于天”(《礼运》)亦非全部建构在神学基础上,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作为合法性基石之一,仍值得人们努力去探索。

三、正确对待祭祀的态度

在祭礼上,要呈献祭品。如果把礼物送去给死者而认为死者没有知觉,这表现得没有爱亲之心;把礼物送去给死者而认为死者仍有知觉,这同样缺乏理智。似乎儒家在这里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态度,其实乃中庸的做法: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否定了祭礼,也就否定了其顺带的任何价值;完全肯定,又违背常理。《中庸》称赞鬼神表现的功德真是美好:看它看不见,听它没声音;体现在万物中,不能让人忘怀;鬼神好像舒缓漂浮在人们的上空,又好像在人们的左右,隐匿虚无又明显至极。“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一个“如”字体现出,对于活人的意义远远大于对死者的意义,神道设教的重要性正在于此。

祭祀中的“敬”,内含表达爱心、孝敬亲人、诚信等多种德性品质修养。“敬”既有“敬而远之”的含义,亦有“敬爱”之亲近感,极为鲜明地体现出儒家“礼”的本质。仁人侍奉父母就像侍奉天一样,侍奉天也象侍奉父母一样;敬事死者如侍奉生者一样。“斋”本身即是诚信至极的事情,诚能感格。诚信即敬,有敬然后才可以奉事神明,这是祭祀原则。飨,就是“向”的意思。诚心相向,然后神灵才能享受。敬意表现为恭敬严整的动作,虔诚表现为和颜悦色的姿态,殷勤地期望神灵能够享受。为什么有只有圣人能祭祀上天,有君子之祭,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祭统》),有孝子能祭父母等说法?其中暗含着对人格修养的推崇,并表现于祭礼中。“外敬”后被提升为儒家主要修养方法之一,且影响到内心的情状,即所谓“敬以直内”。在祭祀中,不能分散自己的意念,“虚中以治之”(《祭统》),心里没有杂念,专心致志处理祭祀中的各种事情。在这里,恭敬的心态又和专一的意念结合起来。借助祭礼的外在表现,增强君子的心志,故而和心志一同升降。“夫敬以和,何事不成?”(《乐记》),有了恭敬和谐的心志,什么事都可以做成。

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尊崇,而尊崇祖先所以要敬循宗法,敬循宗法是尊崇祖先的义理。因此,除了教化等功能外,祭礼还具有文明、文化传承的意义。“儒家祭祀礼仪是社会深层结构的文化,用以维系社会伦理的正常运作”。祭祀活动的礼器展示了传统经济生产的水平,祭祀的目的之一也有祈福得利的成分,但是“君子”并不利用丧祭过程本身来得利。从上述论证来看,祭祀,与其说是为了死者的安息,倒不如说是为了彰显生者表达感情、修身养性的需要。祭礼为现世活动奠定了信仰、信念的基石,使人间作为提升到神圣、崇高的层面。一句话,人们似乎从“死”、从本原中获得了存在的延续感、价值感。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祭祀活动完全等同于宗教或迷信活动,其中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根源以及国家治理上长治久安的考量。

THE END
1.揭秘未来,三天后星期一与两日后星期二,探寻时间奥秘的神秘倒计时不同地区的一周开始时间可能不同,但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以星期一作为一周的起点。扩展来说,星期制度的起源与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有关,公元前7至6世纪,巴比伦人已经有了星期制。他们把一个太阴月分为四周,每周七天,即一个星期。这一制度后来传到希腊罗马等地,再传到世界各地。http://h5.jadecor.cn/F766e97a8fA8.html
2.为什么一个星期有七天1、公元前6000至公元前4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生活着一群苏美尔人。他们通过对月亮圆缺的观察,发现由半圆月至满月需要七天的时间;由圆月至半圆月,也需要七天的时间;由半圆月至月消失,由月消失至半圆月,仍然需要七天的时间。2、他们由此发现,七天是月亮盈亏的http://m.15tqc.com/show589793/
3.星期密码星期「xengqe」,行一周。 星期一,是从表的最下游,严格按照时空的结构流淌的一天,是「i」汇聚「te」。严谨的开端,轻松愉悦的结束。 星期二,是从表的最上游,任意启动时空的循环。随意的起初,往往意味艰难的制造和混乱的开始。 今日是周二,日常。在写日常的时候,发现思路又失去了清晨的条理,有点东拼西凑的意思https://www.douban.com/note/868096394/
4.一旬一旬是多少天 十天。通常一旬为十天,旬是一个时间概念的量词,通常是指十天为一旬或者是十年为一旬,还有一种说法是一旬也可以指12年,这是按照属相的一个周期来算的。我们通常会把每个月分成三旬,依次是上旬,中旬和下旬,一-旬代表的是十天,正好30天一个月,有的月份有31天, 下旬就有11天。古代天干纪日,每http://www.kulasuoluhui.com/zhishiku/45969.html
5.一周七日的名称及由来一周七天制在唐代时由西方传入,与我国原有的“七曜”纪日法暗相契合,于是便对号入座,从周日到周六分别称作: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世界各地每星期的开始时间也不尽一致。埃及的星期从土曜日(星期六)开始。犹太教和日本从日曜日(星期日)开始。伊斯兰https://www.meipian.cn/55v9yp2g
6.星期一到星期天英语单词由来。这个系统最初出现在古拉丁语中,并在中世纪被英语采纳为一周七天名称的对应词汇。今天,在世界各地人们https://ask.zol.com.cn/x/20646574.html
7.国庆节的由来和意义2. 节日起源:关于人日的起源,有一个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传说中,女娲在开天辟地后,从正月初一开始,连续创造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到了第七天,也就是正月初七,创造了人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 初七人日是什么意思 1. 初七人日,亦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或人七日,是传统上认为正月初七这天是人的生日https://www.da-quan.net/ti/%E5%9B%BD%E5%BA%86%E8%8A%82%E7%9A%84%E7%94%B1%E6%9D%A5%E5%92%8C%E6%84%8F%E4%B9%89/
8.公民科学素质8、恐龙的灭绝与人类的起源相隔多久? 恐龙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支配着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而人类诞生于500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的起源与恐龙的灭绝相隔了6000万年。 9、含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是否有害? 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4
9.复件哲学试题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oc16.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是( )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B.意识对物质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C.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17.唯物主义最初的历史形态是( ) http://read.cucdc.com/cw/37518/52532.html
10.中西法律文化比较12篇(全文)进行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比较,主要课型有两类:一是在高一阶段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之后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二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以复习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两种课型各有特点:第一种课型有利于培养高一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第二种课型落实起来更为方便,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因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3j3c6gb.html
11.歌剧之夜教案1.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外歌剧的起源、定义;了解中外歌剧的演唱形式及分类;基本技能:通过歌剧艺术的学习,能认识中外歌剧艺术,能基本掌握《北风吹》《扎红头绳》唱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图兰朵》两段片段《今夜无人入睡》《猜谜》,初步认识歌剧;通过分析、探究等方法了解歌剧的相关知识。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j2c6a56.html
12.荐书霍金推翻了霍金:《时间简史》错了,《时间起源》来了—新闻—科邱涛涛:我翻译本书时注意到一个细节,你说当你毕业旅行到乌兹别克斯坦时,霍金打电话给你让你回去。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吗? 赫托格:一般来说,和霍金的合作,用我们欧洲人的话说就是一周干七天。霍金没有区分专业生活和私人生活,工作日和周末。我们白天工作,晚上工作,平日工作,周末也工作,在办公室工作,也在家工作。他非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66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