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关:谚语声声读。闯关要求:将每一条谚语读准确,读流利。
谚语本身就是很通俗易懂的,我利用图片来体现每句谚语的含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看到图片就理解谚语的含义。最后总结谚语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团结力量大。利用歌曲一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来让学生再次体会谚语的含义。
第二关:闯关要求:将每一个生字都会认、会读、会组词。
生字个个知。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用猜字谜(移、柴)、实物(筷子、绳子)、图片(柴、火焰、绳子、搓衣板、苍蝇、斧头)、拓展识字(火字旁的字、反犬旁的字)、组词识字。巩固识字时利用摘果子、走迷宫等小游戏,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关:我会写。闯关要求:看谁写的又漂亮又正确。我指导写的有:斤、谋、满
第四关:谚语大本营。闯关要求:看谁记得多!在这里告诉学生,谚语有很多种类,举例有农业谚语、学习谚语、团结谚语等,并举一例。
不足:课件看不清;
指导写字时方式太单一,粉笔字基本功有待练习;
教育机智不灵敏,柴的字谜;
整体前松后紧,拓展时应该只拓展有关团结的谚语,这样后边不会紧,也和本课的主题联系的更紧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二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
2、对比理解。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体可抓住“望不见→望得见”“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词语,启发学生理解:为什么望不见了?为什么又望得见了?也可以设问:说说雾中和雾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树林、太阳)通过学生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雾后的景色的不同。
3、逐步放手,由读到背要由浅如入深。
远处的(xx)、(xx)都望不见了。
近处的(xx)、(xx)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
(xx)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xx),一点也不耀眼。
去掉景物和修饰词你还能准确的填出来吗?
远处的(xx)、(xx)都(xx)了。
近处的(xx)、(xx)像(xx),(xx)。
(xx)像(xx),(xx)地升起来。发出(xx)的(xx),一点也不(xx)。
雾中的景象印在你的脑海了吗?请全体同学试着背一背。
结合起来,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点,自读、自悟、有感情地表达文本、背诵课文,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美感,又使学生内化了语言,学会运用语言。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教学中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层心理距离,就很难把课上好。
所以,教学中设计“零距离”的情景对视,是教学关键。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隔。
本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这节课教写“争先恐后”,是坚持每节课都有指导写字的过程,指导书写的时候,这四个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点上相似,指导起来学生收获的快。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这节课中,很多发言的同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孩子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阅读期待的课题来说,这节课在阅读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语文的思维方面落实的还不扎实,如何形成教学的常态,形成语文的创造与思维,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中,语文课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主题性教学”的开展,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在一年级下册中就有八个主题,它们分别是: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当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时,当我们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也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把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当我在教学第二个主题——“家庭生活”时,面对“识字2、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这几篇课文,一下子便被文中孩子们那深深的孝心所感动,为他们出色的表现而骄傲。那么,如何让我的孩子们也能这样做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变学习为行动呢我便思索怎样把课堂上的习得与平时的真实生活相联系,让孩子们在无形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文本简介】:
识字2
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
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
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
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
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
在对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孩子们初读的基础上,让他(她)们自己来说说、悟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聊一聊。而我则根据平时的家访,以及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在教学中才穿插进来让孩子们进行辨析:他(或她)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为什么
1、“父母教,认真听”
早在上学期结束时我就听说了玮玮的任性和顽劣,让妈妈头疼万分,再加上家庭教育的不一致,爸爸和妈妈的教育方法完全相反,使得小家伙有恃无恐,对于妈妈的话完全是“耳边风”,甚至是“充耳不闻”。这让妈妈不仅累,更是急,因为孩子的学习差强人意。于是,当有孩子讲到“父母教,认真听”时,我便讲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针对这个事例,孩子们进行了剖析,一致认为这个孩子太不应该了,作业本来就是自己的事,现在妈妈陪你写作业你还不写,这就说明他根本没有做到“父母教,认真听”。有人说到“父母平时工作那么辛苦,我们应该乖一点,这样他们就会开心一点的”。还有人说“沈老师平时就教育我们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他这样做根本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嘛,因为好孩子就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意见,还不时地问我一声:他是谁呀是谁啊而我在整个叙述和讨论的过程中都没有多看他一眼,但我却发现了他的表情是非常惊讶的,也许他在想我为什么知道的那么清楚,也许他还在担心我会叫出他的名字,因为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的神色在不停地变化中……下课后,孩子们还一再地问我:是谁他是谁当然对于这个孩子的名字我是绝对的保密的。
从玮玮那阴晴不定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他心灵的冲击,应该说今天课堂上的讨论和孩子们的话语给了他很大的压力,尽管他一言不发,但他已经被触动了,接下来只要我再暗示一下,相信孩子会改变的,我这样想着。
2、“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
说到家务事,孩子们总是那样的津津乐道,但也有非常娇气的孩子,从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于是在讲到“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时,我想到了一个孩子曾经向我反映的一件事,便要求大家一起来评一评——
事情是这样的:某一天早晨,一个小男孩对我说:“沈老师,我今天在食堂看见我们班的***也在那吃早饭,可是她没有自己吃,而是让她妈妈喂她的。”虽然也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是没宠大的,但已经是一年级的孩子了,吃饭还要喂,是不是也太夸张了点呢也许我们的家长不觉得,但我既然已经知道了这样的事就应该说一说。于是,我也把事例说了出来,让孩子们一起来评说一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了不少道理,也说了很多那个孩子不应该这样做的理由。是啊,既然我们要做到“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怎么还能自己吃的饭还要父母来喂呢我看到那个孩子的头越来越低,显然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希望她接下来能用行动来告诉大家她的改变。同样,我也没有说出这个孩子的名字。
【课后谈话】:
这节课后,在中午休息时,事例2中的小女孩来找我聊天,乘这个好机会,我凑在她耳边说:“你知道那个要喂饭的孩子是谁吗”孩子一下子语塞了,红着脸没说话。我笑着摸着她的头说:“没关系,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学习‘识字2’的缘故,现在开始不会了,对吗”孩子拼命地点着头。
至于玮玮嘛,我没有找他,而是在下午时他来交作业,我很随意地说:“你知道那个和妈妈对着干的小男孩是谁吗”孩子睁着大大的眼睛,很小声很小声地说:“是我。”“我知道你再也不会这么做了,对吗而且你一定会尊敬妈妈的,听妈妈的话了,对吗”孩子不住地点着头。“因为在我们学校每年要评‘摩根好少年’,评比的首要条件就是‘爱自己的妈妈’,你想参加评比吗”孩子依然点着头,眼眶已经红了。我想不用再多说,今天对于他来说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跟踪反馈】:
于是,我把发生在课堂上的一幕告诉了她。妈妈很欣慰,我也很激动,因为这样无痕的教育成功了,这也说明我们的孩子都是“孺子可教也”,关键是找到一个切合的点,再加上适当的点拨,孩子的行为还是很好教育的。当然,这也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只有形成家校合力,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都能得到纠正。
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我觉得可以让孩子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完课文,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这篇课文让我们学习什么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该怎样做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学懂课文,学会做人的根本,以行动证明“我学会了”!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秋天丰收的景象和人们丰收后的喜悦,体会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愿意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是重点句,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比喻句的形式,并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秋天诗歌丰收的季节,是本课的难点:
生字卡片贴画音乐磁带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吗!秋天来了,大自然有了哪些变化?
有一位小朋友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画得可美啦!小朋友想不想欣赏?
在音乐声中贴上图画。
画上有什么?(用句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个小朋友特别喜欢这幅图画,还把这幅美丽的图画写成一段美美的话,打开课本读给大家听。
2、生自由读
要想读好这段话,首先要把每个字读对,每个句子读通顺,不会念或难念的字,圈出来。
3、交流学习情况
(1)读生字卡
(2)看看这段话共有几句?你觉得哪一句最难。
(3)谁来说说你喜欢哪一句,自己用朗读来展示。
三、研读课文
1、秋天的图画怎么样?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秋天很美?
(看看图,再读读课文,边读边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
2、交流讨论,朗读中感悟小朋友对秋天的喜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1)屏幕出示。梨树——灯笼
a、你看到了什么?梨树上长满了许多金黄色的梨,远远看去好像许多小灯笼挂在枝头。
b、谁把这美丽的景色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为什么要把“金黄”一词读得特别好?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是不是也想高兴地招呼大家一起来欣赏?在前面加上两句“秋天来啦”在读一读,感觉怎么样?
怎样读更能表达高兴、兴奋的心情?
(金黄的梨头像一盏盏灯笼,多么美呀!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屏幕显示:苹果——脸颊
a一个个苹果像什么?多像小朋友的脸蛋呀!
摸摸自己的脸颊,圆圆的、红通通的、笑眯眯的、真是太可爱了!
b让我们一起带着微笑,捧起红红的脸颊,读读这句话。
(同桌的小朋友面对面一起读。)
(3)屏幕显示:稻海——波浪
a展现在你眼前的这片稻田怎么样?自由想像。
b你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告诉大家吗?
自由读,齐读,边读边用双手做波浪的动作。
(4)屏幕显示:高粱——火把
a火把是什么?
b只有人才会举火把,为什么说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c你看,秋天到了,高粱挺直了腰杆,展示自己的丰收。
3、用朗读赞美秋天
秋天是金黄的,秋天是火红的,秋天的图画多美呀!能看着图,不看着句子赞美吗?自由练习,可以一边赞美,一边配上优美的动作。
指名背,集体背。
四、秋天这么美丽,难怪小朋友们这么喜欢,你们知道使秋天这么美丽的神气画家是谁吗?
读读书,找一找。
思考: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
想象一下,此时,梨树、苹果树、稻海、高粱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本班的学生实际,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开课时播放蚂蚁搬粮食的动画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并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入今天的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这些俗语讲述的道理时,先集中讲述一条,然后“以点带面”理解其他几条俗语的意思。
这几条俗语中“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句通俗易懂,而且易于用实物演示。所以教学时,我以这一句为突破口,先老师演示折断一根筷子再请学生动手折断十根筷子,很明显学生是不能这十根筷子的,他们很直观地顿悟俗语蕴含的道理。
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教学中我安排了课内休息,即学生听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并提出听的要求:听听歌曲中有我们学过的哪句俗语。
这一环节我的出发点是休息、巩固和激趣。从课堂学生表现来看,这一目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金”。本节课的教学也留下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识字教学落实得不够,学生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课件的操作不够熟练,教学有随意性,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在进入课文之前以复习会认字导入,小老师领读。这里遗漏了拿生字可以说一个句子来回忆课文内容,应该具体复习到该字的音、形、意。比如说“着”、“看”可作为形近字出现,以组词区别;“喊叫”说个句子,其实都能达到最终目的。
写字方面记忆法、组词这方面考虑周全。但是该有的近反义词点的不够透,还有一个重要的耳刀旁在指导时发生口误,都误以为了三笔,实则我是提的是两笔,写时不该顿笔,很遗憾,不过课后我又重新指导了一遍。
在图文对照方面做的很好,孩子们能够像看绘本一样深入理解文本及小兔子的表情、语气、语言乃至心理。因而孩子们可以一段一段的连贯的看图讲述下来,方便记忆课文细节部分。图文对照能够更直接的理解故事情节,就是在练习小兔、小猴、狐狸、老虎的语言时,学生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说出他们的话,说明孩子们对于图画的理解还很容易。
还有一点做的很不够,那就是评价语言的匮乏,这也是我一直在学习和研究的。在学生很积极的朗读、回答问题前就应该准备好一定的评价语。这一点说明的储备量远远不够。
在全体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可设计讲讲这个故事环节,最后再进行表演,效果可能会比这样强一些,孩子们没有组织,缺少纪律性的自由表演,为这个环节减了不少分。
最后,我要感谢办公室以及给予我指导的各位师傅们,其实你们的指导及建议对我是最重要的。二教龄的公开课已结束,但是学习没有停止,我会继续认真研讨。
我承担的精品课任务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第一课时的教学。再一次承担打磨精品课的任务,心还是戚戚焉,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此次精品课的打磨呢?我想做出不同的尝试。一节精品课的产生很多时候是一个科组或者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执教老师不断地去试教,听课老师不断评课,执教老师的不断修改教案等等。因为我校承担精品课的任务较重,如果,按照惯例不断地试教,不断地磨课,这会影响到科组其他老师的教学,所以,我想走一次完全属于自己的磨课之旅,与我一起磨课的老师就是在网络中上过这一节课的素未谋面的老师们。
为准备第一次试教,我在网上搜了许多的关于《识字7》的课件和教案。我发现能搜到的教案及课件都有互相借鉴的痕迹。于是,我根据众多的教案,设计出了《识字7》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1、出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中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识字环节,我采用了多种手法去促使学生牢记生字。有,找出形声字;找出几个字中的相同部件,认识偏旁“隹”;猜字谜、摘苹果、猴子过河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乐于识字。
3、出示课文中涉及的动物图片,让学生看图读动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巩固识字。
4、学习课文,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伙伴”、“翱翔”、“丛林”“嬉戏”等词语的意思。
5、通过观看一组野生动物的可爱图片,初步引导学生理解“保护动物大事”。
6、指导书写“丛、拍、牢、护”四个字。
第一次试教完。整个教学流程显得很家常,过程显得不精细,教师用语显得单调随意、教学过渡语生硬。导入部分用《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的图片,固然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有一部分孩子会沉浸于那些图片的新奇,不能完全投入到学习当中。本课的形声字不多,让学生找形声字会有点流于形式。在游戏当中识字,游戏过多,识字环节显得拖沓。利用动物图片巩固生字,形式单调,学生兴趣不浓。拍手游戏学生玩得不起劲,老师指导不够到位。指导书写的字不够代表性。以上是我试教完后,给自己揪出来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