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圆桌与转盘、可折叠式样,这个过去存在于中国家庭聚餐时的摆设,出现在了前不久的abC杭州艺术书展上。
策展人小样,几个月前发起“寻找1000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的项目,借由其中8位记录者的故事,策划了这场名为“饭桌上的家”的主题展览。
▲
“饭桌上的家”展览现场
8道“菜”摆放于桌面,每一道菜就是一个家庭食谱记录者的故事,翻开旁边的菜单,可以看到记录者更为细节的讲述。
展览上收集到的家庭食谱记录卡
这在小样看来,是能让大家重新感受个体与家庭连结的一个过程,家庭食谱不只是简单的烹饪教程,也是家庭情感与家庭记忆的载体。“寻找1000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项目的最初,她并没有过多考虑未来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先积累,在数量到达一定程度或者恰好有合适的契机出现时,自然有它的呈现方式”,小样说。这次的展览,或许就是很好的佐证。
小样在一席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是小样在成年去到北京读书后,再次每天浸润于福州的日子。带着一些外来的眼光,重新回看家乡,重新感受本土环境。“1000小食计划”早在大学毕业时便已有雏形,偶尔,小样会用文字或图画记录食谱、留住食物在当下那个时刻的味道。这一次,她决定更完整地投入其中,从本土饮食出发,建立自己的作品。
《1000小食报》封面图集合
小样发起的“在地厨房”线下活动
体验亲手制作、亲口品尝「在当季、在本土、在当下」的食物
《1000小食报》是公共的,食物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环节之一,读者从中汲取信息、共享某种感受。它又是私人的,“从本土饮食出发,从个体经验与好奇出发,每周二发送的田野日志”,这句从第一期起就固定出现在报刊封面的口号,很精准地表明了小样做事的初衷。
“在地厨房”活动现场
私人经验之所以可以引起公众共鸣,一方面与小样的语言与内容风格有关,细致、平实、温暖始终贯穿于阅读中;另一方面,她读书时的专业和工作经历给了她一些人类学视角去书写。她说,“营销或者传播这件事情,很重要的还是你的传播对象,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把信息更好地传达。这点和人类学做田野调查可能有相通的地方,去理解人、去观察人、去记录。”
小样在“在地厨房”活动现场
小样以读者的家庭食谱为素材,绘制了制作示意图
小样曾在一封newsletter中记录过家乡的消暑小食:烧仙草和石花膏,这是两样经由天然食材经过凝胶作用而形成的固态食物。后来有读者回信,介绍了老家金华的类似食物,小样将读者的家庭食谱画成示意图,放在了后续的newsletter中。与读者的持续联结,让小样发觉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食物、家庭食谱都有着最丰沛的表达,这也更坚定了她做“寻找1000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的信心。
小样制作的本土食材出版物《鱿鱼料理手册》
可撕单页的设计,方便翻阅或贴于冰箱
在小样看来,她不是一个本土饮食文化的研究者,她只是在写下自己所经历的饮食变迁、记录自己的家庭饮食故事,当越来越多的人书写下他们的个体故事,“在饭桌上建立家”的理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聊起家乡福州的味道,小样的语调明显更轻快上扬。
福州菜里一个很典型的调味,要属红糟。这是以红曲酿造的稻米黄酒,酒倒出后沉淀下的渣滓。红糟在福州菜中强势到何种程度呢,如果去福州的大排档,红糟几乎可以用来炒一切。在小样看来,这个味道几乎可以用来辨别一道菜是不是福州菜。
糟炒河蚬
而现在红糟也已经渐渐隐退福州人的家常厨房,相较而言,福建老酒,更多出现在了日常烹饪中。如果路过一个福州人家的厨房,最先钻进你鼻子的肯定是老酒或虾油的味道,一个鲜香一个醇香的感觉。
小样联合福州「白杨商店」策划的“两代人的厨房”主题展
小样与父亲在“两代人的厨房”展览现场筹备家宴
小样称福州菜是“雨露均沾的甜”,不会太过度或极致。再者福州喜欢以酸搭配其中,经典名菜荔枝肉便是酸甜口,当地人家做炒海蜇或是爆炒双脆,也会调一个酸甜口的酱汁。
捞化
让她推荐一道在福州必吃的食物,小样选择了捞化。细米粉过水汆烫即熟,搭配各种下水海鲜做“浇头”,再来根油条,是很本地人的夜宵吃法。
谈及“把自己比作一样食物”的话,她说可能会是“粿”吧。这种用大米磨浆、晒成米粉制成的糕点类食物,在福建各地都很常见。通常来说是蒸热后吃,因此很温暖,而因为是大米做成的缘故,又有一定的韧性。柔中带韧,恰似小样的性格。
关于“正宗”,小样表示词语本身并没什么问题。但它是需要界定的,每一个人在说正宗时,究竟是在说什么。很多人的正宗可能关联小时候的的某种味道,更多还是在于个体记忆或是个体情感,这就会导致一定的差异性。
福州菜市场
她认为一个好的食谱不应只记录烹饪步骤,还有食物背后的家庭故事、地方文化、甚至是代代相传的厨房经验,都会让食谱生发出更完整的生命力。这和平日在做《1000小食报》的选题策划时,是一个道理,“它好像就是自然从生活里生长出来的”,图文、线下展览、在地厨房体验活动,都只是不同的呈现方式。
“家庭食谱值得被珍视”,这是小样在收集与记录中愈发相信的一点,也是她在未来愿意始终秉持的信念,从个体出发,连接更多个体,用家庭食谱记录我们这代人的生活。
记录本身就是意义,记录也可以是每个人的第一步。
作者:diuv啊
责编:王筱祎
图片由受访者小样提供
原标题:《她寻找1000份家庭食谱,记录下最平凡的餐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