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将该选项前的字母填入选择题后面的答题表格内)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A.长臂猿B.北京猿人C.森林古猿D.类人猿
2.人的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从受精卵的形成到婴儿的出生依次要经历的场所是
①卵巢②睾丸③输卵管④子宫⑤输精管⑥阴道
A.①④⑥B.①③④⑥C.①⑤④⑥D.③④⑥
3.小林这几天刷牙时发现牙龈经常出血,应当建议他多吃一些
A.米饭、馒头B.鱼、肉、奶、蛋
C.新鲜蔬菜、水果D.奶油、巧克力
4.食物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①糖类②蛋白质③脂肪④水分⑤维生素⑥无机盐,其中是构建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和备用能源的物质分别是
A.①⑤B.②③C.②④D.③⑥
5.李先生在体检时,发现尿液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则他体内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肾小囊或肝脏B.肾小管或胰岛C.肾小球或胰腺D.肾小球或垂体
6.刘莉莉同学在上午第四节课堂上突然大汗淋漓,头晕眼花,可能的原因是
A.没有写完作业,怕老师批评B.天气太热
C.上课想睡觉了D.没有吃早饭,出现低血糖现象了
7、某人因外伤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紧急的抢救措施是
A.赶紧送往医院B.用指压法将远心端压住
C.消毒后用纱布包扎D.用止血带把近心端捆住
8、献血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下列有关献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B.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献血
C.提倡公民自愿献血D.一次献血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9、人体形成听觉的部位是
A.听觉感受器B.鼓膜C.听觉中枢D.听神经
10.分别取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进行成分分析,发现某种物质在尿液中没有、在血浆和原尿中都有且含量几乎相等,则该物质是
A.蛋白质B.葡萄糖C.水D.尿素
11.人体呼吸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A.喉和咽B.鼻腔和口腔C.呼吸道和肺D.支气管和气管
12.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A.鼓励购买使用私人汽车B.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
C.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D.垃圾分类,植树造林
13.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
A.器官和腺体B.消化和吸收器官C.口腔和胃肠D.消化道和消化腺
14.小红同学为妈妈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米饭、土豆烧牛肉、清蒸鲫鱼、排骨汤。为使营养搭配更合理,食谱中最好增加
A.回锅肉B.宫爆鸡丁C.油炸馒头片D.炒青菜
15.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明显不同,它的细胞体生有许多突起
B.人醉酒后会出现语无伦次、走路不稳的现象,分别与大脑和小脑有关
C.某同学抓起一个烫手馒头,先感觉烫后迅速松手
D.新生儿的嘴唇第一次接触奶头就会有吮吸动作,这是简单反射
二、情境综合题(本题四道题,15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6.考场上的你,信心满满,大脑如陀螺般飞速运转,笔尖轻快地写下答案。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2)淀粉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成葡萄糖,在_________处经过吸收进入血液。
(3)葡萄糖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细胞的过程中,经过下列结构的顺序是(填写序号)。
①主动脉②肺静脉③左心室④右心房⑤下腔静脉⑥右心室⑦左心房
17.我市中小学积极践行“阳光体育”活动,尤其是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班班有特色,人人都参与”朝气蓬勃的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1)每当听到大课间欢快的音乐时,会产生运动的冲动,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到__________________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的影响。
(2)长跑时,体育老师总是建议同学们要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这是因为呼吸道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吸入的氧气进入肺泡,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血液,随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4)运动一会后大汗淋漓,一些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随汗液形式排出体内.人体产生的废物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呼吸系统呼出气体这两条排泄途径排出体外。
18.某同学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活动过程中,①向1号.2号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浆糊;②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③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入盛有370C左右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后取出,待冷却后各加入2滴碘液。观察实验现象,回答有关问题:(4分)
(1)该实验的变量有个,设置1号和2号试管是为了形成。
(2)2支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1号试管呈;2号试管呈淡黄色。
(3)这些现象说明2号试管中的淀粉已经被唾液中的消化。
(4)两支试管放在37℃左右温水中的目的是模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需要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1)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某校学生由于用眼习惯不正确,造成近视眼发病率高达95%,预防近视,应该做到“三要”和“四不要”分别指
(2)若眼睛已近视可以通过佩戴近视镜加以矫正,同时还应
以防止眼睛近视的深度发展。
(3)人类活动不但对自身有影响,某些活动还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请举三个事例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CDCBBDBBCBCADDC
二、情境综合题(本题四道题,15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个小题有两空的,每空0.5分,其余每空1分)
16..(1)糖类、脂肪、蛋白质(2)小肠(3)⑤④⑥②⑦③①
17.(1)神经系统
(2)温暖、湿润、清洁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4)泌尿系统排出尿液
18.1)1对照
(2)蓝色
(3)唾液淀粉酶
(4)人体内温度环境
19.
(1)读写姿势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看书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
(2)做到“三要”“四不要”,注意用眼卫生和保健
(3)滥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草原造成水土流失;滥捕滥杀、偷猎野生动植物,造成珍惜物种的加速灭绝;过度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空气、水体)恶化;符合题意即可得分,重复的不得分。
食物中的营养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
其中: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物:(水、无机盐)
2、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3、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也叫纤维素)
②脂肪(蛋黄、花生、豆类、硬果)
③蛋白质(瘦肉、蛋类、豆类)
5、营养组成:①糖类:(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等)
②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③蛋白质:(20多种氨基酸)
6、作用:糖类:①主要供能物质;②构成细胞组织;
脂肪:①主要为贮备能源;②也参与构成细胞组织;
蛋白质:①构成细胞组织的重要物质;②也可分解提供能量;
一、学生现有学习情况(基础技能、能力发展等)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生物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改善,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对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其中有一批学习较优秀的学生,需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可望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后进面还较大,实验和学习的习惯较差,应对这些学生多关心、多指导、多督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紧教学落实,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根据新的课改要求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从第一章“人的由来”到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共七章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其中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是社会讨论和考试的热点。通过教学改革落实“双基”,发展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也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物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多利用互联网络、图书资料、影音文件等多充实生物课堂,让课堂变得高效
四、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实现的是: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通过生物的学习,掌握生物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生物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搞好教学设计,抓好教学落实,
2、坚持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双主”关系,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追求和谐,注重师生交流与信息反馈,给学生的学习创造好条件和学习氛围。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讲论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并应用课堂教学媒体及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4、通过抓好教学落实,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归纳小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教学进度及活动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人的生殖
第三节青春期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月20号——5月10号)三周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5月25号——6月14号)三周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激素调节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6月15号——28号)两周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共25课时17周完成
七、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