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我不知不觉中从去年6月份开始坚持自己每天做饭,到现在已经是坚持了半年。
所以做一个带饭的上班族其实也不是件难事,本文就谈谈我这半年来的做菜经验和一些小技巧。
便当盒我是在同学推荐下买了老牌的富光硼硅玻璃长方形饭盒(两大一小共57元)。你也可以选购圆形的饭盒,但是无论选购哪种形状,一定要注意是否能用于微波炉加热,并且是较为安全的耐热型便当盒。因为在刚带饭的时候我在附近的超市里购买了一款圆形便当盒,虽然有标注说能用于微波炉且耐热,但还是在某一天从公司冰箱拿出来并加热后出现了裂纹,现在的富光便当盒则不会有这种问题。
我目前租住的地方自带燃气灶,非常省心。如果你居住的地方没有配置燃气灶,那么也可以自行配置电磁炉(主要要选购能用于电磁炉的锅具)。
除此之外,调味料也可以很简单,食用油、盐、糖和酱油就足够起步。
就我而言,像肉类我会购买半斤250g(两餐)或一斤500g(两天两餐),素菜和配菜我也会买介于250g至500g间的份量。当然购买的具体份量要根据你的食量来增减。
我个人的做饭流程安排如下:
腌上肉后,再顺手将素菜洗净改刀或直接手撕完毕。之后起锅烧油,在热锅期间时将葱姜蒜拍散剁碎,等锅烧热时开始炒制,这时候肉也腌好待用了。
相比于饭店里那种专业灶台来说(就是王刚视频里的那种),家庭小灶火力较小,因此如果想要食材熟得够快,那就要让食材受热尽量均匀,因此要将食材尽可能切薄、切细或剁(切)成细末。对于新手来说可能这会有点考验刀工,如果不在意形状,将食材直接剁成小块或者柱状(代替切丝)也是不错的选择。
通常我都会炒和焖,这两种做法让菜的香味更足、入味;加上我做饭也有一定的年头了,像颠锅的技巧也掌握了,在颠锅的时候可以让食物尽可能地翻动使之受热均匀。有时候我更喜欢做出来的菜带一些汤汁或酱汁,这时候稍微炒制就会加少量的水焖煮,快出锅时大火收汁,这尤其在做红烧鱼之类的时候更常用。
如果新手害怕自己炒菜菜没熟,那么可以先炒配菜盛出备用,再重新起锅炒肉,大概3-5分钟后再将配菜倒入进行翻炒、调味;当然我也更推荐焖煮的方式,省时省力,但是焖煮时需要注意加入的水量(1/5饭碗的容量)并转小火。
倘若你起得比较早,那么也可以选择早上起来做早餐的同时顺便也把午餐一起准备了,我司就有一位比我还精致的男同事每天早起做饭(前提是不会打扰到邻居美梦……),但是公司里大多数带饭的同事都是晚上提前将第二天的午餐准备好,具体还是看哪种方式比较适合个人了。
除了看别人做什么之外,我还会记录自己做饭的菜品,构建自己的个人食谱数据。
像我这样只是简单的记录,那么xlsx这类的电子表格就已经足够了。诸如Excel、WPS、石墨文档、腾讯文档任选其一即可,只要能在手机和电脑端上随时同步,我目前用的是WPS。
同时,你也可以利用这个数据去编写一个捷径或者利用电子表格自带的随机函数,每天生成一个食谱那就更方便了。
有时候做饭不一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也是自己进行了一次创作或创造的一个「作品」。除了日期和菜名之外,图片和文字也是很好的记录。
这种情况下适用于结构化数据的电子表格就不太适合用于这种半结构化的记录了,但是Notion就是一个能很好满足这种记录需求的载体。
在Notion里你可以日期为颗粒度,来对每次做饭进行记录,这和上面的表格结构差不多,但是Notion多了一点就是可以继续下沉一级记录更多内容。
除此之外,如果你认为别人的美食视频让你有很好的灵感,那么你也可以直接将视频插入到整个记录页面中。并能在旁边记录下重要的操作或是所需的原材料等。
做饭这么久我也会有几道自己比较拿手的菜,难度适中且容易上手,最重要的是味道还不错。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试着去实践。这里我主要分为日常和周末两部分。
日常菜谱(便当用):
硬菜(假日用)
最初我也不会做饭,上学时爸妈忙着做生意所以每天都不能准点吃饭,所以我父亲趁着有空的时候就教我做饭;从学厨到现在恍然间已经过去了也有几年时光,厨艺在明显的提高,只有时光在偷偷地递减。
我在17年除夕夜时自己一个人承担了家里整个年夜饭的制作,从中午开始一直做饭做到春晚已经播出了一个小时我才做完,整个人从饱到饿再到后面「饿饱」。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这是我生命长河中的一次「壮举」,并在朋友圈中记录了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