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随着我国国防力量的不断加强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现今部队的伙食费标准越来越高,官兵们吃的越来越好,有些退役的老战友们到现在还在想念部队的那一口“大锅饭”,无论在哪个年代,在部队大家围在一起吃饭的场景都是值得怀念的。今天,君呼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军人吃饭的那些事儿。
一、抗战时期的军人伙食
提到抗战时期我军的伙食,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野菜和粗粮,当时条件艰苦加上日军的封锁,粮食价格直线上涨,我军购买的粮食数量本就不多,有时还要分给当地的一些村民,部队伙食水平并不高。
我军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也知道饿着肚子打仗有多么难受。为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可爱的官兵们勇于担当,不等不靠,敢于创造,一场浩浩荡荡的大生产运动就此展开。
1941年,
八路军战士自己开荒种粮,自己纺线织布,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带头。那时候的部队的主食,早晚饭,七两小米、六两土豆做成的软饭,午饭也只是由二两玉米、四两土豆、四两或者半斤南瓜做成的稠饭。
除了主食外,蔬菜种类也非常丰富,还尽量用炒的方式来烹饪,最大程度保留蔬菜本身的营养,也提高了饭菜的可口程度。
在当时我军已经掌握食材相克的原理,因此很多蔬菜都不让放在一起炒。例如菠菜和其他青菜,在炒制时就要分两锅。
在官兵们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新一轮改革之前,我们在很多有菜地的军营能够看到“发扬南泥湾精神”等标语,也说明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
二、现今丰富的部队伙食
不久前,解放军报用“以例释规”的方式,讲了当前部队对伙食经费管理和使用的最新要求,让伙食经费在阳光下运行。
可以说,现在部队的伙食,不仅荤素搭配,营养全面,更是色香味俱全,大饱官兵口福和味蕾。
1.部队的伙食费标准
部队的伙食标准可以说一直都是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从每天几毛钱,后面逐渐增加到一块两块三块,最后一直到现在每天的三十多块钱。
不同的部队,不同的地区,部队的伙食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内地的一般部队,伙食标准就是三十多块钱,而特种部队或者是海军的舰艇部队等,那么每天的伙食标准可以达到六七十块钱。
具体落实是按照工作地域、性质和岗位的不同将伙食分为四类标准:
第一类:战士、与战士同餐的军官、国防施工分队和驻生活条件艰苦的边防、岛屿部队;
第二类:坦克和自行火炮修理分队、坦克和自行火炮分队、航空兵机务大队、驻高原地区部;
第三类:水面舰艇人员、飞行学校学员;第四类:常规潜艇人员、航空兵空勤人员、核潜艇人员。越往上,标准越高,饭菜越丰富。
2.丰富多样的一日三餐
现在部队对炊事班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能只是简单的以量取胜,要求餐食不仅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还要营养均衡、搭配合理。
所以,部队基本会制定每周食谱,一日三餐吃什么、吃多少都是有明确标准的。比如说早饭,就必须要有鸡蛋,牛奶和一定的肉类和蔬菜。而在用餐方式上,通常采取的自助餐的形式供士兵们挑选,餐后每个人还有水果。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节日以及士兵生日一般还会有特殊的“加餐”,不仅满足了军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还提高了他们在军队的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