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诱人的小零食也是越来越多了,不仅是孩子,大人有时候都管不住嘴,春节这几天咱们家族群里也有不少粑粑麻麻在讨论这个问题。
在很多人的眼里,零食=垃圾食品,甚至在当爸当妈之后为了孩子的健康,更是“谈零食色变”。
但,所有零食都对孩子的健康有害吗?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儿童零食。
早在前几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将“零食”的定义为:
新标首次将“零食”的定义描述为:
零食(snackfood)是指正餐以外,用于补充营养(或平衡营养)、放松悠闲、愉悦心情的食品。
什么,零食还能补充营养
是的。
其实,在宝宝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三顿丰富的正餐与两次适量的加餐是他们获得全面营养的保障。这个阶段,儿童咀嚼、吞咽功能不完善,消化能力弱;同时,他们又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级,运动量大。
一日三次正餐,很难满足孩子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因此,在正餐之外吃些点心、零食,可以弥补三餐的不足,补充孩子没能在三餐摄取够的营养和能量。
好了,下面,“但是(BUT)”来啦,哈哈
这里咱们说的零食,一定得是健康零食,新标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长特征,确定不同的重点营养素需求,也明确了3-12岁儿童食用零食的建议
儿童零食所使用油脂不应含有反式脂肪酸;不能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少添加糖、盐、油;规定氯化钠、蔗糖、脂肪的限值;产品的组织形态不能有明显尖锐突出物,产品口感不崩牙;要求强制标出过敏原,以及醒目标注影响儿童食用过程中安全性的提示,便于家长选购等。
也就是说,这次的新标准首次提出“儿童零食”的定义,是为了把适合孩子的零食区别于普通零食,把对儿童零食的标准拉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对粑粑麻麻来说,真的是很贴心了!只要符合新标的零食,都属于儿童零食,可以放心给娃吃(当然也不能贪多哦~)
新标这次的要求,主要针对儿童零食营养健康以及儿童零食安全性两点,做出了要求,具体可以分为6类,这6类,一定是要杜绝的!
下面咱们就一个一个来看~
一、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上来第一个就是重量级选手!
反式脂肪酸的问题,咱们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次了。每次开团,咱都恨不得把这玩意加粗标红。
我们要拒绝的,是人造反式脂肪酸!
它们大量存在于加工过的奶油糕点、加工过的乳制品、以及动物油中。人造反式脂肪酸存在的意义,就是让食物更美味,延长保质期。
对于孩子来说,长期过量摄入人造反式脂肪酸的危害更是数不胜数,会增加成年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严重还会影响智力发育,造成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那么,怎么判断零食是否有反式脂肪酸呢?
当然是,看配料表。
最需要注意的是,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才算可以购买。
大家记得这个配料表吧,小黄象的葱油饼和手抓饼,哈哈
营养成分表里写了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基本就意味着要么不含反式脂肪酸;要么就算含有反式脂肪酸,含量也很少,低于0.3g,远远低于2g的摄入上。
没标这一项的,就更不用担心了:包装上没标「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就代表没有含人造反式脂肪酸的风险。
二、不能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
“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这个听上去不太好理解。
实际上,这是一种食品加工的工艺。
辐照工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灭菌工艺,用一定剂量电离对食品进行辐射,多用于水分较多的食材的杀菌处理,能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但是辐照方式处理过的食品,不会有放射性的危害,这点粑粑麻麻不用担心哦~)。
BUT,这种工艺,会破坏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对产品营养素有影响,某些情况下会对蛋白质也有影响,总之就是,经辐照处理的食品,远远不能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娃吃到撑也吃不进什么营养,只会影响孩子对正餐的摄入!
因此,《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中也明确要求:
零食所使用原料
不应使用辐照或微波处理
那么,怎么判断零食是否经过辐照工艺处理?哪些零食属于辐照食品呢?
△辐照食品标识
三、少盐少糖少油
2020版《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明确指出:
重糖、高油盐、玩套路,
是儿童零食三大痛
往轻里说,油炸、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容易导致宝宝超重和肥胖,如果日常饮食高盐、高糖、高脂肪,容易让宝宝形成重口味的饮食喜好,给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往重里说,研究人员发现:3岁时饮食结构中含有高脂、高糖食物的孩子,在8~8.5岁时的智力水平要比那些吃更多健康食物的同龄人低。
因此,这次新标准专门针对儿童健康饮食,提出少添加糖、盐、油的规定,并要求规定氯化钠、蔗糖、脂肪的限值(生产企业根据产品类别自行规定限值)。
对于盐,我们平常所吃的“盐”化学名为“氯化钠”,是由钠和氯组成。
钠是人体正常工作所需的元素,但当饮食中的钠过多时会增加肾脏负担,甚至对肝肾造成损伤。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2-3岁幼儿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2克,4-6岁幼儿不超过3克,7-10岁儿童不超过4克。
根据我国标准,所有(除了部分豁免食品外)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上都必须标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值。
因此,我们在购买儿童零食时,可以通过观察营养成分表,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不要超过600mg/100g)。
对于糖,大多数儿童零食中都含有或多或少的糖,这也是吸引儿童最大的原因。
但摄入过量的糖不仅会增加儿童龋齿的风险,也会增加儿童额外的能量摄入,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等问题。
对于油,孩子摄入过多油脂,容易导致肥胖,肥胖不仅是导致很多疾病的罪魁祸首,还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所以一定要注意选择低脂肪的零食。
我们平时购买零食时,注意选择低脂的产品,也就是哪些油脂类排在配料表很后面的食品(配料的排位是按照含量多少来排列的,含量高的配料就会写在前面)。
四、不允许使用防腐剂
上面三种要求,都是针对儿童零食营养健康提出的要求,下面,则是针对儿童零食安全性提出的要求。
首先,就是添加剂——不允许使用防腐剂!
大家看这个奶酪博士,之前很多妈妈问,为啥这玩意保质期就只有6个月?
很简单,没有防腐剂啊,又是鲜货,基本上6个月封顶了。普通的零食,比如海绵宝宝的那些,在没有防腐剂的情况下,最长保质期也就一年。
新标出来之前,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基于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为参考的,并没有针对儿童制定添加剂限量标准。
而儿童食用含有过多防腐剂的食品,研究也显示,这类零食会加速体内锌的流失,进而导致孩子食欲不振、挑食、偏食,甚至出现多动症这样的问题(当然,这些都与最终摄入的剂量有关哈)。
因此,新标准首次提出,儿童零食的食品添加剂指标向婴幼儿辅食标准看齐:
仅允许添加GB2760婴幼儿辅助食品中允许的添加剂种类及使用量,以及GB2760表A.2《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的添加剂,不允许使用防腐剂。
这下,咱们这些拿着放大镜翻看零食配料表的粑粑麻麻们终于有了依据,哈哈~
那么,哪些零食里食品添加剂最多呢?
《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有几种孩子常吃的零食含添加剂最多:方便面、蜜饯、果冻、奶茶、口香糖。
对于这些零食,粑粑麻麻一定要注意,不是不能吃,而是一定选择更健康的产品。
五、不能有安全隐患
对孩子来说,零食不仅有化学的安全隐患,还有物理上的。
因为娃的牙齿发育还不健全,咀嚼功能较差,咳嗽能力弱,咽喉部的保护性反射功能也不完善,很容易导致没有嚼碎的食物嵌在喉部或气管内而发生意外。
咱们平时也多少听到过这样的新闻,小宝宝被坚果、竹签、小糖果卡住、噎到、刺伤等新闻。
因此,新报也特别提出了产品物理层面食用安全性的感官要求:
平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让宝宝在玩耍时或哭闹时吃零食,也不要给较小宝宝食用花生米、豆类、球形糖果等食物。
对于大小、硬度和形状等容易引起宝宝呛堵的零食,在孩子年级太小时最好不要吃,等娃大一点,吃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食用方式,比如不吸食果冻,不以拋接的方式进食坚果和爆米花等。
六、强制标出过敏原
过敏这事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
首先最麻烦的是,过敏患者通常无法治愈,只能通过避免食用过敏原来预防过敏的产生。
更重要的是,食物过敏轻者可引起皮肤、冒肠道过敏症状,重者可致哮喘发作、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因此,新标准强制要求食品标示过敏原信息,以及醒目标注影响儿童食用过程中安全性的提示
含有过敏原的食品高达170余种,其中最主要的食品有8种,分别为大豆、小麦、坚果、花生、牛奶、鸡蛋、鱼类、甲壳及贝类,引起约90%的过敏反应,对于这些食品,我们都需要特别注意。
尤其是家有过敏体质的宝宝,真的一定要特别注意看配料表,粑粑麻麻在选购零食时,要留意标签标识安全性提醒,没注明过敏原的,不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