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函数和公式知识操作30讲(上)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用EXCEL函数处理表册,函数的运用,大幅度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笔者集合工作实际,把最常用的EXCEL函数进行逐一详细讲解,课程中有大量案例,为便于朋友们更加深入了解各个函数的用法,将于每天上午7:00同步发布视频教程和图文教程(包含公式)。只要不懈努力和不断实践,通过30天的系统学习,你也能成为EXCEL函数高手,从此告别加班,让同事和朋友刮目相看。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打牢了,一点一点积累经验,才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得心应手。真心希望点进来的朋友抱着必学会的态度认真学习,反复练习,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要学会举一反三进行利用,学会变通。学无止境,只有学到手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学会了,才会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在职场上如虎添翼,否则,神马都是浮云。

说得有点多,戳到痛点的朋友请多谅解,这也说明你有学习的态度和决心。

下面,我们进行今天的课程。

本套课程以WPS2019版的EXCEL进行讲解,其实,在一般用户使用过程中,WPS和OFFICE基本上没太大差别,甚至WPS更加人性化,但是在一些专业领域,WPS处理EXCEL表格的某些复杂函数可能就不如微软的OFFICE。

一、什么是EXCEL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

(一)工作簿

所谓工作簿,是指EXCEL环境中用来储存并处理工作数据的文件。也就是说,EXCEL文档就是工作簿,它是EXCEL工作区中一个或多个工作表的集合,其扩展名有XLS、XLSX、XLSM、XLSB等。每一本工作簿可以拥有许多不同的工作表,工作簿中最多可建立255个工作表。

(二)工作表

工作表是显示在工作簿窗口中的表格,在后续新版本的EXCEL中,一个工作表可以由1048576行和256列构成,行的编号从1到1048576,列的编号依次用字母A、B……XFD表示,行号显示在工作簿窗口的左边,列号显示在工作簿窗口的上边。

EXCEL默认一个工作簿有三个工作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工作表,但每一个工作簿中的工作表个数受可用内存的限制,当前的主流配置已经能轻松建立超过255个工作表了。

每个工作表有一个名字,工作表名字显示在工作表标签上。工作表标签显示了系统默认的前三个工作表名:Sheet1、Sheet2、Sheet3。其中白色的工作表标签表示活动工作表。单击某个工作表标签,可以选择该工作表为活动工作表。

工作薄中的每一张表格称为工作表。工作薄如同活页夹,工作表如同其中的一张张活页纸。工作表是EXCEL存储和处理数据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含排列成行和列的单元格,它是工作簿的一部分,也称电子表格。可以同时在多张工作表上输入并编辑数据,并且可以对来自不同工作表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

(三)单元格

单元格是表格中行与列的交叉部分,它是组成表格的最小单位,可拆分或者合并。单个数据的输入和修改都是在单元格中进行的。

单元格按所在的行列位置来命名,例如:地址“A1”指的是“A”列与第1行交叉位置上的单元格;地址“A1:D8”指的是单元格A1到D8之间的区域。

二、什么是函数、公式和运算符

(一)EXCEL公式

EXCEL中,公式是对EXCEL工作表中的值进行计算的等式,在EXCEL中可以使用常量和算术运算符创建简单的公式。

公式总是以“=”开始,然后将各种计算数据(单元格地址、名称、常量、函数等)使用不同的运算符连接起来,从而有目的地完成某种数据结果的计算。

例如:=A1+B1+C1就是一个简单的公式。

(二)EXCEL函数

EXCEL中,函数实际上是一个预先定义的特定计算公式,按照这个特定的计算公式对一个或多个参数进行计算,并得出一个或多个计算结果,叫做函数值。使用这些函数不仅可以完成许多复杂的计算,而且还可以简化公式的繁杂程度。

例如:SUM(A1:A8)就是一个简单的函数。

每个函数都有唯一的名称,并且不区分大小写,它决定了函数的功能和用途。在函数中,括号是成对出现的,它是函数的标识。

要想让函数起作用,必须在公式中使用,直接在函数前添加“=”,是函数最简单的应用。因此,从广义上讲,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公式。

(三)运算符

运算符是公式的基本要素,利用它可对公式中的参数进行特定类型的运算,它是影响数据计算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EXCEL中,运算符包括: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文本连接运算符和引用运算符等4种类型。

1.算术运算符算术运算符主要用于对数据进行各种数学运算,各种算术运算符的具体作用和实例如下:

提示“+”和“-”运算符的特殊用法:“+”和“-”运算符既可以连接两个参数,也可以连接一个参数,当只连接一个参数时,用于标识数据的正负数,例如:“+8”表达式表示正数8,“-8”表达式表示负数8。

2.比较运算符比较运算符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不同数据的值,当等式成立,则结果返回逻辑值TRUE;如果等式不成立,则结果返回逻辑值FALSE。各种比较运算符的具体作用和实例如下:

3.文本运算符在EXCEL中,文本运算符只有一个,即和号(&),通常被称为文本串联符或文本连接符,其具体作用和实例如下:

4.引用运算符引用运算符主要用于对指定的单元格区域进行合并计算,在EXCEL中,引用运算符只有两个,即“:”和“,”,其具体作用和实例如下: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几种运算符的作用,那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在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时,单纯的一个运算符的数据计算比较少,通常都是同时使用多个运算符,此时就有必要了解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顺序,这样才能知道数据的计算结果是什么。

在EXCEL中,系统遵循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计算,相同优先级的运算符,遵循从左到右的原则进行计算。

引用运算符>算术运算符>文本连接运算符>比较运算符

对于算术运算符来说,同级运算符的优先顺序为:负数→百分比→乘方→乘和除→加和减。

如果要改变运算符的优先顺序,可以使用括号,而且在Excel中允许括号嵌套使用,系统将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优先处理最内部括号的内容,然后依次向外扩展。

例如

要计算((3+2)*5-1)/6,计算过程为:

第一步,计算嵌套括号中的3+2,结果为(5*5-1)/6

第二步,在括号中先计算5*5,结果为(25-1)/6

第三步,计算括号中的25-1,结果为24/6

第四步,计算24/6,结果为4

三、EXCEL中的引用方式

(一)数据的引用方式

在EXCEL中,数据的引用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相对引用、绝对引用和混合引用,各种引用方式的说明如下:

在公式中,如果要快速在各种引用方式之间进行切换,可以选择单元格地址或者将文本插入点定位到单元格地址的前、中、后,然后按键盘上的【F4】键切换。

例如:在公式“=A1”中,将文本插入点定位到“A”和“1”之间(或在“A”的前面,或在“1”的后面),连续按键盘上的【F4】键的顺序效果如下:

第一次按【F4】键,结果为=$A$1

第二次按【F4】键,结果为=A$1

第三次按【F4】键,结果为=$A1

第四次按【F4】键,结果为=A1

无论单元格的初始状态为哪种引用,按【F4】键后都会按如上顺序变化,如初始状态为上面第二次按【F4】键的效果,在A1单元格地址中按【F4】键后变为如上第三次按【F4】键的效果,而不是如上第一次按【F4】键的效果。

知识拓展

复制$A$1到其他单元格,引用的单元格永远是A1单元格。

复制A$1,往右复制时,会变为B$1、C$1,以此类推;往下复制时,会固定在A1单元格。

复制$A1,往右复制时,会固定在A1单元格;往下复制时,会变为$A2、$A3,以此类推。

复制A1,往右复制时,会变为B1、C1,以此类推;往下复制时,会变为A2、A3,以此类推。

(二)同一工作簿跨表引用

在使用公式和函数计算数据时,有时候会引用当前工作簿的其他工作表的数据,这时就涉及到跨表引用。

在同一工作簿的不同工作表中引用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其引用格式为:“工作表名称!单元格地址”,这里的单元格地址引用也可以包括相对引用、绝对引用和混合引用。

例如“工作表!A1”或“工作表!A1:D1”

除了按照引用格式直接手动输入公式外,还可以通过选择单元格的方式快速生成引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打开文件,切换到“个人基本信息”工作表,在B2单元格中输入“=”,如下图:

第二,选择“信息汇总表”工作表,用鼠标点击A3单元格,然后按回车键,即可引用该单元格的数据,见下图:

返回“个人基本信息”工作表,我们发现,这时候已经把数据引用过来了,见下图:

提示如果跨表引用的工作表的名称以数字、空格、特殊符号(如$、%、#、~、!、+、-、@、=等)开头,则在公式中引用工作表名称时,需要使用一对半角单引号引起来,如:“1月会员费!A1”。

(三)跨工作簿引用

在EXCEL中,除了在同一个工作簿中引用数据以外,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时,还经常会跨工作簿引用数据,具体的引用格式为:“=[工作簿名称]工作表名称!单元格地址”。在跨表、跨工作簿引用数据时,有两种方法,具体如下:

1.选择工作表数据。如果当前在EXCEL中同时打开了被引用的工作簿,可以通过直接选择工作表中的数据单元格完成引用,具体操作方法与上面讲的方法类似。

2.手动输入引用。如果被引用的工作簿当前没有打开,只能通过手动输入的方式完成引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输入引用时,必须包含完整的文件路径,并且要用半角单引号将文件路径、工作簿和工作簿名称引起来。

四、逻辑值和常用的逻辑函数

(一)逻辑值

在EXCEL中,逻辑值有两个,分别是TRUE和FALSE,主要作用是对某条件判定是否成立,成立则为真(TRUE),不成立则为假(FALSE)。

例如在单元格中输入"=5+5=10"(输入时不包括引号),按回车键后显示结果为TRUE,5+5=10是正确的,即真值,说明等式成立;如果在单元格中输入"=5+5=8",则结果显示FALSE,计算结果不正确,说明等式不成立。

1.逻辑值的转换规则

在EXCEL公式计算时,逻辑值可以用相应的数值代替,但是,在不同的运算中有不同的要求,逻辑值的转换规则有三种,具体如下:

(1)在四则运算中的转换规则

在四则运算中,通常用1代替TRUE,用0代替FALSE。

公式“=1*TRUE”,结果为1

公式“=1+TRUE”,结果为2

公式“=1*FALSE”,结果为0

公式“=1+FALSE”,结果为1

(2)在逻辑运算中的转换规则

在逻辑运算中,通常用非零值(不是0的任何数值)代替TRUE,用0代替FALSE。

公式“=IF(1,"正确","错误")”,结果为:正确

公式“=IF(-1,"正确","错误")”,结果为:正确

公式“=IF(0.1,"正确","错误")”,结果为:正确

公式“=IF(0,"正确","错误")”,结果为:错误

(3)在比较运算中的转换规则

在比较运算中,逻辑值与数值和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数值<文本

公式“=TRUE>2”,结果为:TRUE

公式“=TRUE<2”,结果为:FALSE

公式“=FALSE=2”,结果为:FALSE

公式“=FALSE>2”,结果为:TRUE

以上三条转换规则,对编写公式和优化公式运算有很大的作用,在以后的课程中你将会体会得到。

2.逻辑值在EXCEL中的运用案例:根据性别计算退休年龄

我们在填写职工信息表时,需要计算职工的退休年龄,不同性别的职工,其退休年龄不同,男性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为55岁,现在需要根据B3单元格中职工的性别自动填写退休年龄。见下图:

B3单元格中的性别为“女”,则C3单元格计算退休年龄的公式过程如下:

公式:=60-(B3="女")*5

第一步,引用B3单元格的值,结果为:60-("女"="女")*5

第二步,先计算出括号中的值("女"="女"),逻辑值为TRUE,结果为:60-(TRUE)*5

第三步,根据转换规则,将TRUE转换为1,结果为:60-1*5

第四步,计算1*5,结果为:60-5

第五步,计算60-5,结果为:55

最终结果和公式见下图:

本例是利用逻辑值计算不同性别职工的退休年龄,只要理解了,不用其他函数也可以计算。当然,利用逻辑值计算类似的数据,一般只针对简单的运算,复杂的公式需要用函数处理,后续课程中会针对此类运算作详细讲解。

(二)常用的逻辑函数

在公式计算中,对于逻辑判断,我们通常会使用逻辑函数OR(“或者”)和AND(“与”或“并且”)进行运算。

其中,AND函数是“与”或“并且”的意思,即所有的条件都满足时返回TRUE,只要任意一个条件不满足则返回FALSE;OR函数是“或者”的意思,即在多条件时,满足任意一个条件或所有条件都满足返回TRUE,如果一个条件都不满足则返回FALSE。

在复杂的公式中,为了简化公式,我们可以用数学运算代替相应的逻辑函数,加法运算代替OR,乘法运算代替AND。

1.用加法运算代替逻辑函数OR

例如要判断只有局长和副局长才有审批权限,否则无法审批,此时需要用条件判断函数IF和逻辑函数OR进行运算。见下图:

2.用乘法运算代替逻辑函数AND

例如要判断学生成绩考试语文、数学、英语分数都大于等于60才算及格,否则不及格,此时需要用条件判断函数IF和逻辑函数AND进行运算。见下图:

当然,以上只是举例,并不是说只要一个科目不及格就统统不及格,大家不要纠结。

五、空单元格和空文本的区别

在EXCEL中,默认状态下,单元格中不显示任何内容,或将有内容的单元格清空后,此时的单元格即为空单元格。而空文本则是使用一对半角双引号("")来表示。

如果某单元格的数据是通过公式引用的空文本,即单元格的值为“=""”,此时,该单元格的显示效果和空单元格的显示效果是一样的,不过,二者在公式运用中有明显的区别。

(一)两者的区别

1.从公式的角度看,空单元格和空文本等同于一样

例如A1单元格为空单元格,A2单元格为空文本,在A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1=A2”,计算结果为TRUE。

2.空单元格的值视为0

例如A1单元格为空单元格,在A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1=0”,计算结果为TRUE;在A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1*2”,计算结果为0。

3.空文本的值不能视为0

例如A1单元格为空文本,在A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1=0”,计算结果为FALSE;在A1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1*2”,计算结果为#VALUE错误值。

(二)屏蔽空单元格显示0的方法

在EXCEL中,如果公式的结果是对某个空单元格的引用,公式的计算结果不是空文本,而是数值0,在某些情况下,数值0和空单元格还是有区别的。

例如下图所示的是学生的语数外考试成绩,学生“姓名三”的数学考试成绩为空,我们在对该名学生的数据进行查询时,在数学列显示为0,这个0值代表该生的数学成绩为0,还是缺考或者漏录成绩呢?

为了区别这两种情况,避免公式结果引用空单元格时公式结果显示0的情况,可以在公式末尾使用&运算符强制将引用空单元格的结果转换为空文本。如下图:

此时,程序虽然查到了该生的数学成绩单元格为空单元格,但没有显示0值,而是显示空文本。

六、处理数据计算的几种方法

(一)计算公式结果

输入公式结束后,可通过多种方法计算公式结果,如点击编辑栏中的“√”(即“输入”按钮)显示公式结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按快捷键的方式计算公式结果,这是最便捷、快速的计算公式结果的方法,具体快捷键及计算效果如下:

1.【Enter】键:输入公式后,按【Enter】键可在计算出结果的同时选择该单元格下方的单元格。

2.【Tab】键:输入公式后,按【Tab】键可在计算出结果的同时选择该单元格右侧的单元格。

3.【Ctrl+Enter】组合键:输入公式后,按【Ctrl+Enter】组合键,在计算出结果的同时仍然保持该单元格的选中状态,该方法可同时查看数据结果和所使用的公式。

4.【Ctrl+Shift+Enter】组合键:如果是数组公式,要计算出结果,必须在输入公式结束后按【Ctrl+Shift+Enter】组合键完成,以上3种方法都不能正确计算公式结果。数组公式不能在合并单元格使用。

(二)使用【F9】键将公式转换为运算结果

【F9】键在公式应用中具有公式重算的功能,如果将文本插入点定位到公式中,按【F9】键后系统自动将整个公式转换为运算结果。

例如:未按【F9】键前显示的是公式。见下图:

当我按下【F9】键后,直接显示公式结果。见下图:

提示:在使用【F9】键将公式转换为结果后,原来的公式将被替换,如果想改回公式,可以通过撤销操作将结果还原为公式。

(三)批量输入和复制公式

1.拖动控制柄复制公式

在EXCEL中,选择单元格后,其右下角有一个实心的小方块,我们将其称之为控制柄,将鼠标光标移动到控制柄上时,鼠标光标会变成黑色十字形状,通过拖动该控制柄到需要的位置,可完成公式的批量复制。

拖动控制柄批量复制公式后,在结束位置将出现“自动填充选项”按钮,单击该按钮,在弹出的列表中包括“复制单元格”“仅填充格式”“不带格式填充”和“智能填充”4个单选按钮。见下图:

在公式运用中,这4个选项的作用如下:

“复制单元格”选择该选项,程序自动将源单元格的公式和单元格格式全部填充到其他单元格。

“仅填充格式”选择该选项,程序只将源单元格的格式填充到其他单元格,而不复制源单元格的公式。

“不带格式填充”选择该选项,程序自动将源单元格的公式填充到其他单元格,而不复制源单元格的格式。

“智能填充”快捷键【Ctrl+E】,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快捷键,可以批量提取身份证号码中的出生日期,从姓名手机号中提取手机号,轻松合并多列数据等。

2.双击控制柄复制公式

双击控制柄批量复制公式比拖动控制柄复制更加快捷,只需要双击包含公式的单元格的控制柄,程序自动向下填充公式到整个表格的结束位置。见下图:

双击后的最终结果见下图:

需要注意的是,双击控制柄完成公式的批量复制时,对数据源的表格结构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具体如下:

第一,需要批量复制公式的单元格是在某列单元格上向下填充,不能在某列向上填充,也不能在某行上向右填充。

第二,批量复制公式的单元格相邻列必须有数据,否则双击控制柄无效。

3.用【Ctrl+Enter】组合键批量输入公式

在EXCEL中,如果某一列数据的计算公式相似,那么可以用【Ctrl+Enter】组合键批量录入公式。首先选择所有的结果单元格,输入公式后,按【Ctrl+Enter】组合键即可快速录入选中单元格的公式结果。

例如要计算每位同学的考试总成绩,首先选择总分列需要计算总分的E3:E8区域,输入公式“=SUM(B3:D3)”,见下图:

然后按【Ctrl+Enter】组合键即可得出所有学生的总分,如下图:

4.用【Ctrl+D】和【Ctrl+R】组合键批量复制公式

我们在处理表册数据时,遇到内容相同的单元格,往往采用复制【Ctrl+C】、粘贴【Ctrl+V】的办法进行,需要按两次按键,虽然省去了输入,但还是不够快,对于需要向下复制公式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Ctrl+D】组合键。这个功能其实很实用,因为一般我们都是从上往下填充数据,如果这个单元格的内容同上,就可以直接按【Ctrl+D】组合键。

例如我在E3单元格中输入的公式,需要把公式向下填充到数据表中的最后一个单元格,只需要选择该单元格和最后一个单元格的区域,然后按【Ctrl+D】组合键即可完成复制。见下图:

与【Ctrl+D】用法类似的,还有【Ctrl+R】,两者的区别在于,【Ctrl+D】向下填充,【Ctrl+R】向右填充。

相邻列填充时,只要选中需要填充的单元格,按【Ctrl+R】组合键,你会发现,已经把相邻的左侧列的数据复制过来了,无需选择源数据。

间隔列填充时,需要同时选中数据源和需要填充的单元格,这是新版本中的“隔空填充”。例如:我要把D列的英语成绩复制到新的列,同时选中D列和G列的数据区域,然后按【Ctrl+R】组合键即可完成复制。见下图:

5.使用复制粘贴功能批量复制公式

在EXCEL中,软件提供了“选择性粘贴”功能,粘贴时设置粘贴选项为粘贴公式后,软件只将源单元格的公式批量粘贴到其他选中的单元格。

例如我在E3单元格中输入了公式,需要把公式复制到数据表中的其他空白单元格,首先复制E3单元格内容,然后选择需要填充公式的其他单元格,在“开始”选项卡下左侧“粘贴”两个字,在弹出的列表中选择红框中“公式”,即可完成公式的填充。见下图:

七、充分利用函数屏幕提示功能

(一)提示函数的功能和语法结构

在最近几个版本的EXCEL中,程序提供了屏幕提示功能,默认情况下,该功能是启用的,对我们学习函数提供了很好的作用。

在单元格或编辑栏中输入等号后,在输入函数名称过程中,会自动提示以你输入的内容为开头的多组函数,鼠标点击或按向上向下的箭头可以查看所提示函数的功能,双击需要的函数或按回车键即可录入单元格。见下图:

在单元格或编辑栏中输入等号、函数名称和左括号这3部分内容后,在弹出的屏幕提示信息中将会自动显示该函数对应的语法结构。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RANDBETWEEN函数共有2个参数。

除此之外,在屏幕提示中,还会智能地提示当前正在编辑的参数,文本插入点定位到哪个参数,当前参数在语法结构中会以加粗的字体格式显示。见下图:

输入公式后,如果你想查看参数对应表达式,只需要点击屏幕提示的参数名称,然后在单元格和编辑栏中自动选中对应的表达式。见下图:

(二)快速获取函数的帮助信息

如上图,输入函数后,在屏幕提示中单击函数名称超链接,即可打开SUMIF函数的帮助信息。如下图:

以上就是学习EXCEL函数、公式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最基本的操作要熟记于心,通过后续大量的函数不断实践,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个人建议在学习EXCEL函数时,首先要熟悉函数的功能和语法,尽量多写,通过反复书写和实践,对照文中的案例,举一反三,我相信,你的EXCEL技巧会得到快速提升,日积月累,必成大器!

一、SUM函数基础知识

SUM函数定义返回几个单元格值、某一单元格区域中数字、逻辑值及数字的文本表达式之和,或者将三者的组合相加,可以是连续和非连续区域求和。

语法SUM(参数1,参数2,……参数N)

参数1是指要相加的第一个数字,为必需参数,该参数可以是数字,或Excel中A1、A2之类的单元格引用值或A1:A5之类的单元格范围。

参数2是指要相加的第二个数字。

参数N是指要相加的第N个数字,N不超过255,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这种用法。

注意

——逻辑值(TRUE为1,FASLE为0)及数字的文本表达式将被计算。

例如在单元格输入"=SUM(1,5+5=10,3)"(输入时不包括引号),显示结果为5,因为5+5=10显示逻辑值TRUE,也就是1,参加计算,所以结果为1+1+3=5。

——如果参数为数组或引用,只有其中的数字被计算,数组或引用中的空白单元格、逻辑值、文本将被忽略。

例如在B1单元格输入"=SUM(1,A1,3)"(输入时不包括引号),A1单元格的内容“=5+5=10”为逻辑值TRUE,显示结果为4,因为A1单元格为引用中的逻辑值,不参与计算,所以结果为1+3=4。

——如果参数中有错误值或为不能转换成数字的文本,将会出现错误值“#VALUE!”。

二、SUM函数案例实践

清楚了SUM函数的定义和语法,下面,我们进行几个案例解析。

(一)相连区域求和

我们在计算某个单元格区域的数值总和时,对于相连的区域求和很简单,只需要用函数=SUM(单元格区域)即可快速计算。

案例计算“数值1”到“数值4”所有数值的总和。

输入公式:=SUM(A3:D7),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A3到D7所有数字的总和。见下图:

朋友们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对,这就是极大部分人对SUM函数最多的用法,操作很简单。

(二)快捷键快速求和

当我们在辛辛苦苦录入=SUM()时,别人已经计算出了多行合计数,并且只需要按一下键盘上的组合键。

案例计算“数值1”到“数值3”每行数值的总和。

选择A3到D7区域,按键盘【ALT+=】组合键即可快速求和,合计列已经自动填充了SUM函数公式。效果见下图:

(三)不相连的多个单元格求和

对于不相连单元格求和,大部分人的做法是这样的:=A1+C1+F1……其实,我们用SUM函数也可以做到。

案例计算A4,B6,C5,D3几个单元格的总和。

首先输入=SUM(),把光标定位到括号内,先点击A4单元格,然后按住Ctrl键不放,依次点击B6、C5和D3就可以了,不用手动输入逗号,多个不相连单元格依次点击,直到点击完最后一个要计算的单元格后放开Ctrl键,按回车键后就计算出了刚才选择的单元格数值总和。见下图:

(四)不相连多个区域求和

对于不相连的多个区域求和,其实和不相连的单元格的求和方式是一样的,只是前者是单元格区域,后者是单个单元格。

案例计算A列和D列的数值总和。

在单元格输入公式:=SUM(A3:A7,C3:C7),按回车即可计算出A3:A7和C3:C7的数值总和。和选择单个单元格操作一样,拖动选择A3:A7区域后,按住Ctrl键不放,在选择C3:C7,同样自动添加逗号,要是不按住Ctrl键或不输入逗号,你选择下一个区域时自动替换上一次选择的区域。见下图:

(五)单条件求和

相信多半人看到标题就懵了,SUM也能用条件进行求和?答案是肯定的。

案例1指定数值范围求和。

对下图中A3:A7区域小于5的单元格进行求和,输入公式:=SUM((A3:A7<5)*A3:A7),重点来了,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这样就计算出了A3:A7区域所有小于5的数值总和。你会发现,刚才输入的公式自动被{}括住,因为这是数组公式。

本例中使用SUM()函数进行条件求和的核心是运用“*”运算符挑选需要进行求和的数据,然后将不符合条件的数据转换为0。“数据*TRUE”返回数据,“数据*FALSE”返回0。

本例中,使用A3:A7<5表达式可以返回指定范围中所有小于5的逻辑值数组{FALSE,TRUE,TRUE,TRUE,FALSE},然后与A3:A7单元格区域中的数据进行“*”运算,返回数组值{7,3,4,3,5}(上图A3到A7区域的值),最后使用SUM()函数对数组中小于5的数据3,4,3进行求和。

案例2指定特定条件求和。

对下图“地区一”中“数值1”数据进行求和,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A3:A7="地区一")*B3:B7),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这样就计算出了“地区一”中“数值1”的所有数值总和。见下图:

以上两个案例多数人没运用过,条件求和一般运用SUMIF、SUMIFS和SUMPRODUCT等函数进行计算,后续课程我们会讲到。

(六)多条件求和

在SUM中利用多条件求和,用法和单条件求和类似,用“*”连接

案例指定多个数值范围求和。

对下图中A3:A7区域大于5小于10的数据进行求和,输入公式:=SUM((A3:A7>5)*(A3:A7<10)*A3:A7),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这样就计算出了A3:A7区域所有大于5小于10的数值总和。见下图:

(七)SUM和LARGE函数配合计算成绩在前三名的总分

某学校在一次考试中,需要对年级前三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总分汇总。

本例属于对符合指定条件的数据进行求和,在不排序的情况下,首先需要使用LARGE函数提取排在前三名学生的总分,然后用SUM函数把前三名每名学生的总分进行求和计算。

对下图中E3:E12区域总分排在前三名的成绩进行提取汇总,在D13单元格输入公式:=SUM(LARGE(E3:E12,{1,2,3})),回车后即可得出计算结果为764。见下图:

本例中使用了常量数组“{1,2,3}”作为LARGE函数的第二个参数得到排名前三的总分。如果需要提取的数据比较多的时候,再使用常量数组就显得很麻烦,这个时候就要考虑使用ROW函数来完成这个操作。

例如计算排名前五名或者更多名次的总分,我们以前五名为例,把ROW(1:5)作为LARGE的第二参数进行运算。在E13单元格输入公式:=SUM(LARGE(E3:E12,ROW(1:5))),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得出排名前五名的总分。见下图:

提示此例要计算的是排名前五名的成绩,属于数组,所以要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否则结果为从E3单元格往下数的第五个数,显示的是E7单元格的结果264。

以上就是SUM函数单独进行求和时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SUMIF函数基础知识

SUMIF函数定义SUMIF函数是EXCEL的常用函数,使用SUMIF函数可以对区域中符合指定条件的值求和,经常应用在人事、工资和成绩统计中。

语法SUMIF(条件区域,求和条件,求和区域)

条件区域必需参数,是指用于条件判断的单元格区域,区域内的单元格必须是数字或名称、数组或包含数字的引用,空白和文本值将被忽略。

求和条件必需参数,是指由数字、逻辑表达式等组成的判定条件,可包括通配符问号()匹配任意单个字符,星号(*)匹配任意字符序列。如果要查找实际的问号或星号,请在该字符前键入波形符(~)。

求和区域可选参数,是指需要求和的单元格、区域或引用。如果省略该参数,EXCEL就会对“条件区域”中指定的单元格进行求和。该参数的大小和形状应该与“条件区域”范围相同。

例如指定的“条件区域”为A1:A8,指定的“求和区域”为B1:B8,实际“求和区域”为B1:B8;如果指定的“条件区域”为A1:A8,指定的“求和区域”为B1:E8,实际“求和区域”为B1:B8。见下图:

二、SUMIF函数案例实践

清楚了SUMIF函数的定义和语法,下面,我们进行几个案例解析。

(一)计算书费在10元及以上的总和

某学校需要统计书费在10元及以上的总额,在D10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B3:B7,">=1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书费在10元及以上的总和。见下图:

使用SUMIF函数进行条件求和时,如果“条件区域”和“求和区域”完全相同,则可以省略“求和区域”,也就是说,如果“求和区域”被省略时,会直接对“条件区域”指定的单元格区域进行求和。

本例中如果不省略“求和区域”,其公式如下:

=SUMIF(B3:B7,">=10",B3:B7)

本例也可使用SUM函数配合表达式来完成,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具体公式为:=SUM((B3:B7>=10)*B3:B7),特别注意的是,该公式为数组公式,需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其结果不能在合并单元格中输出。

(二)汇总已收到的会员费总额

某部门需要收取会员费,每个人需交多少金额已经列出来,现需要汇总已收到的会员费总额。

在本例中,收取会员费有两种情况,“已交”和“未交”,要汇总已收到的会员费总额,就需要把所有标记为“已交”的金额求和,这是对满足一个条件的数据的求和,可以使用单条件函数SUMIF进行条件求和。

在D10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D3:D7,"已交",C3:C7),按回车键,自动在当前单元格中汇总已收到的会员费总额。见下图:

使用SUMIF函数对数据区域进行有条件的求和,也可以使用SUM函数来完成,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具体公式为:=SUM((D3:D7="已交")*C3:C7),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得出结果,其结果不能在合并单元格中输出。

EXCEL中在对数组进行运算时,有时候为了计算需要,会自动扩充数组的大小,比如在本例中,就可以把SUMIF函数的“求和区域”简写为:=SUMIF(D3:D7,"已交",C3),可以得到与简写前相同的计算结果。

(三)汇总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

某班的某次学生考试成绩,需要汇总成绩在200分及以上学生的人数。

本例中,汇总成绩在20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这是一个有条件的计数问题,如果使用SUMIF函数,需要添加辅助列,把每个学生看做一个整体1。

在D10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E3:E7,">=200",F3:F7),按回车键,自动在当前单元格中汇总总分在200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见下图:

SUMIF函数有很大的局限性,“条件区域”和“求和区域”必须是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引用,不能是常量数组或其他形式的数组。因此,本例采用辅助列的方式来实现使用SUMIF函数计数,如果不使用辅助列而是直接输入常量数组或使用函数、表达式构成的数组,就会出现错误提示。如下图:

本例中,如果使用SUM函数和IF函数嵌套的数组公式,不需要辅助列也可以完成计算,公式为:=SUM(IF(L3:L7>=200,1)),同时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得出结果。公式的意思是:用IF判断L3:L7区域大于等于200的数值,如果满足条件,则显示1,然后用SUM函数求出符合条件的个数和。见下图:

对于计数问题,虽然使用SUMIF、SUM等函数也能统计出结果,但是会相对麻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使用COUNTIF、COUNT等函数进行个数统计,后续课程我们会详细讲解。

(四)计算啤酒库存总量

某酒吧对各类饮品库存量进行盘点,现需计算所有品牌啤酒的库存量。

本例中,需要统计“雪花啤酒”“大理啤酒”等多种品牌的总库存量,这是一个多条件求和的问题,可以使用SUMIF和SUM函数嵌套的形式得出库存量,但是这里包含了很多品牌的“啤酒”,因此,还需要使用通配符来查找各个品牌的“啤酒”库存量。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SUMIF(A3:A8,"*啤酒",C3:C8)),按回车即可计算出所有包含“啤酒”的库存总和。见下图:

公式=SUM(SUMIF(A3:A8,"*啤酒",C3:C8))的意思是,先用从A3:A8区域中,找出包含“啤酒”的单元格,在C3:C8中查找出包含“啤酒”的单个库存量,再用SUM嵌套计算出所有包含“啤酒”的库存量。

以上就是SUMIF函数进行单个条件求和以及配合上节课讲到的SUM函数求和时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SUMIFS函数基础知识

SUMIFS函数定义SUMIFS函数是一个数学与三角函数,用于计算其满足多个条件的全部参数的总和。使用该函数可快速对多个条件单元格求和,只有满足所有指定的条件时,才对该单元格求和。如果只是对符合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就进行求和,则不能使用该函数,而是需要SUM和SUMIF函数嵌套的形式进行求和。

语法SUMIFS(求和区域,条件区域1,求和条件1,……条件区域N,求和条件N)

求和区域必需参数,是指需要求和的单元格、区域或引用。

条件区域1必需参数,与“求和条件1”设置用于搜索某个区域是否符合特定条件的搜索对。一旦在该区域中找到项,将计算“求和区域”中相应值的和。

求和条件1必需参数,定义将计算“条件区域1”中的哪些单元格的和的条件。例如:可以将条件输入为5、">5"、A5、"男"或"5"。

条件区域N、求和条件N附加的区域及其关联条件,最多可输入127个区域/条件对。

SUMIFS和SUMIF函数的区别

第一,SUMIFS和SUMIF的参数顺序有所不同。SUMIFS中的“求和区域”是第一个参数,而在SUMIF中,却是第三个参数,这是使用这些函数时出现问题的一个常见原因。

第二,SUMIF函数的参数可以简写,而SUMIFS函数的求和区域和条件区域大小必须一致,否则会出现错误。

如果要复制和编辑这些相似函数,请确保按正确的顺序放置参数。

二、SUMIFS函数案例实践

(一)计算售价10元以下、销售量100以上药品的总收入

某药店给出了月销售报表,其中有详细的统计数据,现需要计算售价10元以下、销售量100以上药品的总收入。

本例要计算售价10元以下、销售量100以上药品的总收入,是一个多条件求和的问题,可以使用SUMIFS函数进行计算。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S(D3:D8,B3:B8,"<10",C3:C8,">10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售价10元以下、销售量100以上药品的总收入。见下图:

本例中,D3:D8是求和区域,是药品的销售价格合计;B3:B8,"<10"是第一对条件,是每种药品的单价;C3:C8,">100"是第二对条件,是每种药品的销售量。

(二)计算销售量100以上胶囊的总收入

跟上一个例子类似,某药店给出了月销售报表,其中有详细的统计数据,现需要计算销售量100以上胶囊的总收入,同样使用SUMIFS函数进行计算。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S(D3:D8,A3:A8,"*胶囊*",C3:C8,">10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销售量100以上胶囊的总收入。见下图:

本例中,D3:D8是求和区域,是药品的销售价格合计;A3:A8,"*胶囊*"是第一对条件,是每种药品的单价,这里用到通配符“*”,“*胶囊*”表示只要包含“胶囊”的单元格都满足条件,如果换成“*胶囊”,表示只有以“胶囊”结尾的药品才满足条件;C3:C8,">100"是第二对条件,是每种药品的销售量。

提示如果要提取的条件中包含“*”符号,需要在其前面添加“~”表示其为符号,而不是通配符。比如:“~*”。

(三)统计多个科室参加会议迟到人数

某部门设置有多个科室,每个科室有多人,某次组织召开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有些科室出现迟到的情况,需要统计科室一和科室二迟到的人数总和。

在D10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S(C3:C7,A3:A7,"科室一")+SUMIFS(C3:C7,A3:A7,"科室四"),按回车键,自动在当前单元格中汇总两个科室迟到的人数。见下图:

本例的SUMIFS函数中,实际进行计算的是C3:C7单元格区域的数据,而A3:A7,"科室一"只是条件判断区域,表示在C3:C7单元格区域中查找科室一和科室四的数据。

SUMIFS函数的工作原理和SUMIF函数一样,都是对符合条件的数据进行求和,SUMIFS函数是对多个条件进行判断,然后进行求和;SUMIF函数是对单个条件进行判断,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SUMIFS函数是SUMIF函数的延伸。

以上就是SUMIFS函数进行多条件求和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SUMPRODUCT函数基础知识

SUMPRODUCT函数定义SUMPRODUCT函数是在给定的几组数组中,将数组间对应的元素相乘,并将多组乘积进行求和。相当于将几个数组直接相乘,再使用SUM函数进行求和。数组参数必须具有相同的维数(即大小相同,如A3:B8,C3:D8),否则,函数SUMPRODUCT将返回错误值#VALUE!。SUMPRODUCT函数将非数值型的数组元素作为0处理。

语法SUMPRODUCT(数组1,数组2,……数组N)

数组1必需参数,是指相应元素需要进行相乘并求和的第一个数组参数。

数组2……数组N可选参数,2到255个数组参数,其相应元素需要进行相乘并求和。

例如要计算A、B列和C、D列的乘积之和,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A3:B8,C3:D8),即可得到对应乘积之和,对应的是A列乘C列,B列乘D列,再把所有乘积相加。见下图:

上图中,两个数组的所有元素对应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即9*2+9*7+5*5+8*10+10*2+6*8……4*8+9*2=395。SUMPRODUCT函数进行的运算是数组运算,因此在输入公式的时候可以直接以普通公式的形式输入,它的运算结果完全等同于数组公式。而使用直接相乘再使用SUM函数求和的方法,需要以数组公式的形式输入。

本例所返回的乘积之和,与以数组形式输入的公式=SUM(A3:B8*C3:D8)的计算结果相同。

二、SUMPRODUCT函数案例实践

(一)统计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职工人数

某部门的“人员信息表”中有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现在需要计算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职工人数。

本例中,需要计算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职工人数,这是一个单条件计数问题,一般用COUNTIF函数处理,此例我们选择SUMPRODUCT函数。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C3:C8>=50)*1),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职工人数。见下图:

刚才讲过,如果SUMPRODUCT函数的参数中有非数值型数据,函数在计算时会自动将其当做0处理,逻辑值TRUE和FALSE也不例外。因此,在本例中,需要在表示条件的表达式C3:C8>=50计算出来的是文本数字,需要在后面加上“*1”将其转换为数值。“*1”的作用就是将文本数字转换为数值型数字。

使用SUMPRODUCT函数可以解决大部分单条件计数的问题,在计数时,其功能和COUNTIF函数几乎没有区别,本例中若使用COUNTIF函数,公式可写成:=COUNTIF(C3:C8,">=50")。

(二)统计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女职工人数

跟上一个例子类似,本例中,需要计算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女职工人数,这是一个多条件计数问题,一般用COUNTIFS函数处理,此例我们选择SUMPRODUCT函数。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B3:B8="女")*1,(C3:C8>=50)*1),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女职工人数。见下图:

本例中的公式可以简化,不使用“*1”转换数据类型,简化后的公式为:=SUMPRODUCT((B3:B8="女")*(C3:C8>=50))。为什么不使用“*1”呢?因为两个逻辑值相乘的结果为数值。

虽然SUMPRODUCT函数在解决大部分多条件计数问题时与COUNTIFS函数的功能相同,那么本例用COUNTIFS函数来实现的话,公式可以写为:=COUNTIFS(B3:B8,"女",C3:C8,">=50")。

(三)计算男职工交纳工会费的总和

某部门要计算男职工的工会费总和,这是一个单条件求和问题,一般用SUMIF函数来处理,本例用SUMPRODUCT函数进行讲解。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B3:B8="男")*E3:E8),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男职工交纳工会费的总和。见下图:

使用SUMPRODUCT函数可以解决大部分单条件求和问题,求和时的功能和SUMIF几乎没有区别。本例如果使用SUMIF函数求和,其公式可写成:=SUMIF(B3:B8,"男",E3:E8)。

本例同样可以使用SUM函数的数组公式计算,其公式可写成:=SUM((B3:B8="男")*E3:E8),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

(四)计算科室二女职工工会费总额

某部门要计算科室二女职工的工会费总和,这是一个多条件求和问题,一般用SUMIFS函数来处理,本例用SUMPRODUCT函数进行讲解。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D3:D8="科室二")*E3:E8*(B3:B8="女")),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男职工交纳工会费的总和。见下图:

使用SUMPRODUCT函数可以解决大部分多条件求和问题,求和时的功能和SUMIFS几乎没有区别。本例如果使用SUMIFS函数求和,其公式可写成:=SUMIFS(E3:E8,D3:D8,"科室二",B3:B8,"女")。

使用SUMPRODUCT函数对参数的位置没有任何要求,SUMIFS函数对参数的位置要求十分严格。几乎没有区别。本例SUMPRODUCT函数公式可写成:=SUMPRODUCT((D3:D8="科室二")*(B3:B8="女")*E3:E8),参数的位置可以随意摆放。

本例同样可以使用SUM函数的数组公式进行计算,其公式可写成:=SUM((D3:D8="科室二")*(B3:B8="女")*E3:E8),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

以上就是SUMPRODUCT函数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PRODUCT函数基础知识

PRODUCT函数定义PRODUCT函数用于计算给出的数字的乘积,也就是将所有以参数形式给出的数字相乘,并返回乘积值。

PRODUCT函数相当于将所有的参数用乘号“*”相连起来,和使用SUM函数的求和功能极为相似,如果需要让许多单元格相乘,则使用PRODUCT函数很有用。例如:公式=PRODUCT(A1:A3,C1:C3)等同于=A1*A2*A3*C1*C2*C3。

语法PRODUCT(参数1,参数2,……参数N)

参数1……参数N为1到255个需要相乘的数字参数。

在函数公式里面,函数公式=A1*A2*A3可以写成=PRODUCT(A1,A2,A3),也可以写成=PRODUCT(A1:A3),在写公式时应当选择比较简便的公式。

使用PRODUCT函数注意事项如果直接在该函数的参数中输入文本型数字,该函数会将其当做数字计算;如果参数为数组或引用,只有其中的数字被计算;对于引用单元格中的文本、错误值、空单元格和错误值等,该函数会直接将其忽略;对于其中的逻辑值,该函数会将TRUE当做1处理,将FALSE当做0处理。

二、PRODUCT函数案例实践

(一)计算工程总价

某公司工程部在进行工程项目改造时,统计了每个工程的数量、面积和单价,现在要计算工程的总价。

在E11单元格输入公式:=PRODUCT(B3:D3),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2*4墙体建设总价。见下图:

上图公式还可以写成:=PRODUCT(B3,C3,D3)或=B3*C3*D3。

如果给B3单元格的数量加上单位,那么就属于文本,不参与计算,参与计算的则只有C3和D3单元格。见下图:

(二)跨表计算工程总价

跟上一个例子类似,本例中,各种工程项目的面积和单价分布在两个表格里,需要跨表格把对应项目的面积和单价进行相乘,计算出每个项目的总价。见下图:

在总价表B3单元格输入公式:=PRODUCT(面积:单价!B3),按回车键即可跨表格计算出2*4墙体建设总价。见下图:

本例中的这种跨表格求积的公式,只对面积表和单价表中的数据对应单元格的情况适用,如果数据对应不一致,则不能使用本例中这种跨表格求积的方式进行计算。

三、MMULT函数基础知识

MMULT函数定义MMULT函数是指返回两个数组的矩阵乘积,结果矩阵的行数与“矩阵数组1”的行数相同,矩阵的列数与“矩阵数组2”的列数相同,而且两个数组中都只能包含数值。

如上图,有两个区域“数组1”和“数组2”,“数组2”的列数必须与“数组1”的行数相同。上图中,“数组2”是1列,几行都无所谓,“数组1”必须是1行,几列都无所谓。至于计算结果,想想小学时候学的乘法口诀,或者看看上图的结果区域,我想应该能理解。

语法MMULT(矩阵数组1,矩阵数组2)

矩阵数组1、矩阵数组2是要进行矩阵乘法运算的两个数组。“矩阵数组1”和“矩阵数组2”可以是单元格区域、数组常量或引用。

在以下情况下,MMULT将返回错误值#VALUE!

一是任意单元格为空或包含文字。

二是“矩阵数组1”的列数与“矩阵数组2”的行数不相等。

对于返回结果为数组的公式,必须以数组公式的形式输入。

MMULT不用三键结束的话就是第1行第1列的数,用三键结束则是一个数组;MMULT作为其他函数参数时则是一个数组参加运算,不需用三键结束。

MMULT两矩阵相乘的过程是:用第一参数的元素分别乘以第二参数对应的元素,然后将结果相加得到最终结果。为了让大家真正理解MMULT函数的计算过程,请看下图。

如上图所示,第一数组的第一个值10乘以第二数组的第一个值1,等于10,即C2乘以A4,以此类推。多步的乘积完成之后,按照计算理论,该函数还会将结果加起来,即10+40+90+160+250=550。

看上图就知道,其结果为550,和推导过程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MMULT函数的用法虽然简单,但是实用性极强大,在很多统计工作中都会使用到,比如计算利润率、计算盈利和亏损等方面运用广泛。并且,该函数还有复杂的使用方法,本文中会提供几个案例给大家参考。

四、MMULT函数案例实践:计算不同单价的药品利润

某药店在节日促销活动后,需要将对应药品的利润进行计算,然后对营业额打折前后的利润进行对比。要计算药品打折前后的利润,要将销售量和单价进行乘法运算,如果逐一计算,将会是很大的工作量,若使用MMULT函数进行数组与数组的计算,将会大大减少工作量。

选择E3:F8单元格区域,输入公式:=MMULT(B3:B8,C3:D3),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即可计算出所有药品打折前后的利润。见下图:

本例中,使用MMULT函数对药品打折前后的盈利进行计算时,一定要将结果输出区域(红框部分)和数据区域(绿框部分)相对应,也就是6行2列,其中6行对应的是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区域(B3:B8)的行数,2列对应的是函数第二个参数区域(C3:D3)的列数。

在本例中,在设置MMULT函数的第二个参数时,因为有多组单价数据,所以这里只是相对引用一组数据,其他单价数据系统会自动引用。

以上就是PRODUCT和MMULT函数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SUBTOTAL函数基础知识

SUBTOTAL函数定义SUBTOTAL函数是指返回列表或数据库中的分类汇总。

在用EXCEL做数据统计时,常见有关于求和、平均值、计数和最大值、最小值等操作,我们需要使用SUM、AVERAGE、MAX和MIN等函数,但如果统计中涉及条件筛选变换统计口径,如果只使用上述几种函数,可能会增加很多工作量。

我们今天要讲的SUBTOTAL函数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实现常用的统计功能,包括求和、平均值、计数和最大值、最小值等,而且可以在计算时只统计筛选结果中的行,也就是说,函数计算结果会随着筛选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只统计筛选出来的可见部分,是不是感觉它很强大呢?

语法SUBTOTAL(值,参数1,参数2……)

值必需参数,数字1-11或101-111,用于指定要为分类汇总使用的函数。如果使用1-11,将包括手动隐藏的行,如果使用101-111,则排除手动隐藏的行。始终排除已筛选出隐藏的单元格。

参数1必需参数,是指要对其进行分类汇总计算的第一个命名区域或引用。

参数2可选参数,是指要对其进行分类汇总计算的第2个至第254个命名区域或引用。

当“值”为从1到11的常数时,SUBTOTAL函数将包括通过“隐藏行”命令所隐藏的行中的值,该命令位于EXCEL桌面应用程序中“开始”选项卡上“行和列”组中的“隐藏和取消隐藏”子菜单下面。当需要对列表中的隐藏和非隐藏数字进行分类汇总时,使用1到11的常数。当“值”为从101到111的常数时,SUBTOTAL函数将忽略通过“隐藏行”命令所隐藏的行中的值,当只想对列表中的非隐藏数字进行分类汇总时,请使用这些常数。

从上图可以看出,不隐藏任何行时,利用=SUBTOTAL(9,B3:B10)和=SUBTOTAL(109,B3:B10),当我把药品3、4两行隐藏后,=SUBTOTAL(109,B3:B10)的功能就显现出来了,只计算没有隐藏的行的数据;而=SUBTOTAL(9,B3:B10)的计算结果连同隐藏的行一并计算了。

SUBTOTAL函数忽略任何不包括在筛选结果中的行,不论使用什么“值”,都只计算可见的单元格总和。见下图:

SUBTOTAL函数适用于数据列或垂直区域,不适用于数据行或水平区域。例如:当“值”大于或等于101时需要分类汇总某个水平区域如SUBTOTAL(109,A1:E1),隐藏某一列时不影响分类汇总,但是隐藏分类汇总的垂直区域中的某一行就会对其产生影响。

二、SUBTOTAL函数案例实践

(一)隐藏行时,让序号始终连续编排

我们要对药品从1开始编号,有时候需要进行筛选,如果直接编序号,在筛选后编号会出现断档的情况,其实,用SUBTOTAL函数就能轻松解决序号的问题。

在A3单元格输入公式:=SUBTOTAL(3,B$3:B3),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第一个编号1,然后向下复制公式到最后一个项目,你会发现,序号已经从1开始编排了。见下图:

上图中,当我们筛选隐藏药品3、5、7后,序号直接跳过隐藏行连续编排,是不是很神奇呢?见下图:

“值”3所对应的函数为COUNTA,统计非空单元格的个数。所以公式=SUBTOTAL(3,B$3:B3)统计的就是从B3开始到当前单元格累计非空单元格数。

(二)计算全年级总分最高分和最低分

某学校在期中考试中,要计算全年级总分最高分和最低分,我们可以在总分列用MAX函数得到最高分,用MIN函数得到最低分,这里用SUBTOTAL函数进行计算。

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BTOTAL(4,E3:E8),即可计算总分区域中的最大值,因为“值”4对应的是“最大值”;输入公式:=SUBTOTAL(5,E3:E8),即可计算总分区域中的最小值,因为“值”5对应的是最小值。见下图:

(三)在全年级名单中计算3班的平均分

某学校在期中考试中,统计了八年级所有班级学生的分数,现在要计算3班的平均分,这里用SUBTOTAL函数进行计算,并且筛选3班名单。

在F11单元格输入公式:=SUBTOTAL(101,F3:F8),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全年级平均分,因为“值”101对应的是“算术平均值”。见下图:

本例要计算的是3班的平均分,所以我们只需要筛选班级3班的名单即可,全年级平均分为229分,筛选后,3班的平均分为231分。见下图:

SUBTOTAL函数忽略任何不包括在筛选结果中的行,本例中用到了筛选,所以这里用公式=SUBTOTAL(1,F3:F8)和=SUBTOTAL(101,F3:F8)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以上就是分类汇总函数SUBTOTAL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COUNT函数基础知识

COUNT函数定义COUNT函数计算的是包含数字的单元格个数以及参数列表中数字的个数。例如:输入公式=COUNT(A1:A8),如果此区域中有6个单元格包含数字,则答案就是6。

语法COUNT(参数1,参数2,……参数N)

参数1必需参数,是指要计算其中数字个数的第一项、单元格引用或区域。

参数2……参数N可选参数,是指要计算其中数字个数的其他项、单元格引用或区域,最多可包含255个。

这些参数可以包含或引用各种类型的数据,但只有数字类型的数据才被计算在内。

使用COUNT函数的注意事项

如果参数为数字、日期或者代表数字的文本(例如,用引号引起的数字"1"),则将被计算在内;逻辑值和直接键入到参数列表中代表数字的文本被计算在内。如果参数为错误值或不能转换为数字的文本,则不会被计算在内。如果参数是一个数组或引用,则只计算其中的数字。数组或引用中的空单元格、逻辑值、文本或错误值将不计算在内。

二、COUNT函数案例实践

(一)统计参加考试的总人数

在G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G3:G1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参加考试的人数。这里要注意的是,总分列(即G列)必须为数字才能统计,空单元格、逻辑值、文本或错误值将不统计在内。见下图:

(二)统计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人数

某学校在期中考试中,要统计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这里用COUNT函数进行统计。

在G1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G3:G10>=200)^0),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即可统计出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见下图:

本例中使用了求逻辑值0次方的方法将逻辑真值TRUE转换为数字1,而逻辑假值FALSE转换为错误值#NUM!。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比如用一个常数除以逻辑值,可以将它们分别转换为常数和错误值#DIV/0!,本例采用该方法的数组公式为:=COUNT(1/(G3:G10>=200)。

本例中的两种方法都是采用数学的手段,其实,还可以用COUNT和IF函数嵌套的方式完成统计,数组公式为:=COUNT(IF(G3:G10>=200,1,"文字")),意思是用IF函数把G3:G10区域大于等于200的值转换为数字1,不满足条件时显示“文字”,然后用COUNT统计数字个数。

(三)统计语文和数学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

某学校在期中考试中,统计了所有学生的分数,现在要计算语文和数学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这里用COUNT和IF函数嵌套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F11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C3:C10>=90,IF(D3:D10>=90,1))),按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即可计算出语文和数学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见下图:

本例也是采用数学的手段达到相同的结果,比如数组公式=COUNT(1/(C3:C10>=90)+1/(D3:D10>=90))和数组公式=COUNT((C3:C10>=90)^0*(D3:D10>=90)^0)都是采用数学手段来实现,其中运用了错误值参与算术运算的结果仍为错误值的理论。

使用COUNT函数计数的公式,如果将需要计数的项目转换为1,其他转换为0,可以使用SUM和IF嵌套的方法进行计数,本例数组公式可以写成:=SUM(IF(C3:C10>=90,IF(D3:D10>=90,1))),但一般对单条件计数用COUNTIF函数进行统计,多条件计数用COUNTIFS函数进行统计,后续课程会讲到。

以上就是数字统计函数COUNT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COUNTA函数基础知识

COUNTA函数定义COUNTA函数是指统计区域内不是空白的单元格个数。

语法COUNTA(参数1,参数2,……参数N)

参数1必需参数,是指要计数的值的第一个参数。

参数2……参数N可选参数,是指要计数的值的其他参数,最多可包含255个参数。

使用COUNTA函数的注意事项

COUNTA函数计算包含任何类型的信息(包括错误值和空文本"")的单元格。例如:如果区域中包含的公式返回空字符串,则COUNTA函数计算该值。COUNTA函数不会对空单元格进行计数。

如果只希望对符合某一条件的单元格进行计数,则使用COUNTIF函数或COUNTIFS函数。

COUNTA函数与COUNT函数的共同点都是返回非空单元格的个数。区别:COUNT函数只有当单元格内容是数值时才进行统计,而COUNTA函数则是无论当单元格是什么内容都统计(可以是文本、逻辑值、错误值和引用公式的空值),只要不是空白的就行。如果不需要对逻辑值、文本或错误值进行计数(换句话说,只希望对包含数字的单元格进行计数),则使用COUNT函数。

二、COUNTA函数案例实践

(一)统计某公司的总人数

某公司人员入职、辞职时,会导致人员数量发生变化,需要随时了解公司人员变化情况以作出相应的安排,现需要统计公司的总人数。

在E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A(A3:A1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参加考试的人数。见下图:

本例中,使用的是员工的姓名作为统计对象,对于文本对象可以使用COUNTA函数来统计个数。COUNTA函数可以统计出所有非空值单元格的个数,如果COUNTA函数的参数列表中某些非空单元格被多次引用,COUNTA函数也会多次统计。

(二)自动生成药品序号

我们要对药品从1开始编号,与SUBTOTAL函数中的例子“让序号始终连续编排公式=SUBTOTAL(3,B$3:B3)”类似,这里可以用COUNTA函数解决。

在A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A(B$3:B3),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第一个编号1,然后向下复制公式到最后一个项目,你会发现,序号已经从1开始编排了。见下图:

COUNTA和=SUBTOTAL(3,B$3:B3)不同的是,=SUBTOTAL(3,B$3:B3)在隐藏行时,序号连续编排,而用COUNTA函数进行编号时,隐藏行后则不会连续编排。见下图:

本例中使用了单元格的混合引用来解决问题,其中单元格区域B$3:B3实际上就是B3单元格,不会被COUNTA函数重复计数。

本例中使用COUNTA函数自动生成药品编号,相对于其他方法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在数据中任何位置插入空行,不会改变药品的编号,即空行不会被自动编号。见下表:

三、COUNTBLANK函数基础知识

COUNTBLANK函数定义COUNTBLANK函数是指统计指定区域内空白单元格的个数。

语法COUNTBLANK(统计区域)

统计区域必需参数,是指需要计算其中空白单元格个数的区域。

使用COUNTBLANK函数的注意事项

包含返回""(空文本)的公式的单元格会计算在内,包含零值的单元格不计算在内。

如上图,“库存1”中的3个空单元格里无任何内容,统计出的空白单元格就是3个;“库存2”中,C3单元格引用了空值,不显示内容,按空单元格统计在内,C7单元格引用了其他单元格的值,只是没有数字,显示0,不统计在内,所以结果为4个。

四、COUNTBLANK函数案例实践:统计职工未打卡总次数

某公司人员上下班需要打卡,每天4次,如果未打卡则留空,现需要统计某天职工未打卡总次数,对空单元格进行统计时,一般使用COUNTBLANK函数。

在E14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BLANK(B4:E11),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职工未打卡总次数。见下图:

本例中,如果指定单元格区域没有涉及含有返回值为空文本("")的公式,可以使用COUNTA函数实现使用COUNTBLANK函数的功能,公式可写成:=COUNTA(B4:E11*1)-COUNTA(B4:E11),按【Ctrl+Shift+Enter】三键组合即可计算结果为7。公式的意思是:用COUNTA(B4:E11*1)统计指定区域的单元格总数,用COUNTA(B4:E11)统计指定区域的非空单元格个数,用总单元格数减去非空单元格数即得到空单元格数。

以上就是数字统计函数COUNTA和COUNTBLANK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COUNTIF函数基础知识

COUNTIF函数定义COUNTIF函数是对指定区域中符合指定单个条件的单元格计数的一个函数。用法和SUMIF函数类似,SUMIF是计算满足单个条件的总和,COUNTIF是统计满足单个条件的个数。

语法COUNTIF(查找区域,条件)

查找区域必需参数,是指要查找“条件”的区域。

条件必需参数,是指以数字、表达式或文本形式定义的条件,甚至可以使用通配符。

二、COUNTIF函数案例实践

(一)统计考试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

某小学在组织学生考试时,需要对某个年级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人数进行统计,这时候需要用到COUNTIF单条件计数函数。

在F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F3:F10,">=20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总分在200分及以上的人数。见下图:

COUNTIF函数是用来计算指定单元格区域中满足指定条件的单元格的个数,其中第二个参数是用来指定第一个参数能够满足被计数的条件,该参数中只可以设置一个条件。

对于单条件计数问题,还可以以SUM和IF函数嵌套的数组公式完成统计,公式可写成:=SUM(IF(F3:F10>=200,1))。

(二)计算男员工的比例

我们要对某公司男员工的比例进行计算,首先要统计出男员工人数和该公司员工总数,然后用男员工人数除以员工总数

在F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C3:C10,"男")/COUNTA(C3:C1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男员工比例,将单元格格式设置为百分比。见下图:

本例中,用COUNTIF(C3:C10,"男")统计出男员工人数为6人,用COUNTA(C3:C10)统计出总员工数8人,用6除以8,等于0.75,设置单元格格式为百分比,结果为75%。

(三)计算年龄在25-35岁的员工比例

不同行业对员工的年龄有不同要求,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希望员工年龄大一些,而对于销售行业,则希望员工年龄小一些。要计算该年龄段的员工比例,首先要知道该年龄段的员工总数和员工总数,该年龄段员工总数可以用两个COUNTIF函数统计,员工总数可以用COUNTA函数统计。

在F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D3:D10,">=25")-COUNTIF(D3:D10,">35"))/COUNT(D3:D1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年龄在25-35的员工比例,将单元格格式设置为百分比。见下图:

本例中,之所以使用两个COUNTIF函数相减的方式计算25-35岁之间的总员工数,因为年龄大于等于25岁的员工包含了35岁以上的员工。

本例中,对于这种条件计数,还可以使用SUM和IF函数嵌套的数组公式完成计算,公式可写成:=SUM(IF(D3:D10>=25,IF(D3:D10<=35,1)))/COUNTA(D3:D10)。

三、COUNTIFS函数基础知识

COUNTIFS函数定义COUNTIFS函数是指用来计算多个区域中满足指定条件的单元格的个数,可以同时设定多个条件,是COUNTIF函数的扩展

语法COUNTIFS(条件区域1,条件1,条件区域2,条件2……条件区域N,条件N)

条件区域1必需参数,是指计算其中满足某个条件的单元格数目的第一个单元格区域。

条件1必需参数,是指为“条件区域1”中将被计算在内的条件(简称条件),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或文本。例如,条件可以表示为1、"1"、">1"或"男"等。

同理,“条件区域2”为第二个条件区域,“条件2”为第二个条件,依次类推,最终结果为多个区域中满足所有条件的单元格个数。每一个附加的区域都必须与“条件区域1”具有相同的行数和列数,这些区域无需彼此相邻。

COUNTIFS的用法与COUNTIF类似,但COUNTIF针对单一条件,而COUNTIFS可以实现多个条件同时求结果。如果条件参数是对空单元格的引用,两者会将该单元格的值视为0。您可以在条件中使用通配符,即问号()和星号(*),问号匹配任意单个字符,星号匹配任意字符串,如果要查找实际的问号或星号,请在字符前键入波形符(~)。

四、COUNTIFS函数案例实践统计三科考试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

某小学在组织学生考试时,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需要统计三科考试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因为涉及多个条件,这时候需要用到COUNTIFS多条件计数函数。

在F13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S(C3:C10,">=90",D3:D10,">=90",E3:E10,">=90"),按回车键即可计算出三科考试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见下图:

COUNTIFS函数中各个条件是逻辑与(并且)的关系,相当于各个条件用AND函数连接在一起。如果只是计算满足诸多条件中任意一个条件,可以使用SUM和IF嵌套的数组公式完成,公式可写成:=SUM(IF(C3:C10>=90,IF(D3:D10>=90,IF(E3:E10>=90,1))))。虽然SUM和IF函数嵌套能完成大部分计数计算,但是使用通配符时嵌套无法使用。

以上就是单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和多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S的几个经典案例,想要学习好EXCEL函数,要学会多个函数的组合,后续课程中我们会讲到多函数结合的用法,能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对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THE END
1.100道学生午餐的做法步骤图kizzyJ偶尔晒晒菜单大家一起加油吧(持续更新加菜中) 用料 若干 100道学生午餐的做法 拌饭(水煮青菜、炒肉丝、炒西葫芦、炒香菇、木耳、油浸金枪鱼罐头、盐水虾、拌饭海苔、雪碧稀释后的拌饭酱) 照烧鸡腿小牛饭 鲫鱼汤,烧茄子,炒肥肠,辣白菜 芹菜炒粉、炸蘑菇、白灼海虾、?大虾、红焖羊小腿 红焖羊小腿、https://www.xiachufang.com/recipe/106982721/
2.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十三周学生菜单每周菜单(第13周) 11月25日A:鲜香肉卷 葱油西葫芦 肉丝粉丝 花卷 黄豆芽豆腐汤 B:叉烧 腐竹牛心菜 肉丝粉丝 花卷 黄豆芽豆腐汤 11月26日A:红烧大肉 木耳娃娃菜 花菜肉片 肉汁萝卜 番茄蛋汤 B:奥尔良鸭腿 炒生菜 花菜肉片 肉汁萝卜 番茄蛋汤 https://penglai.hpe.cn/tzgg/yzcc/683112.htm
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4周学生营养午餐菜谱物料名称4 含量(g) 星期一 百叶结烧肉 大荤 五花肉 50g 精肉 50g 百叶结 30g 星期一 糖醋小排 大荤 小排 100g 星期一 冬瓜木耳鸡片 小荤 冬瓜 140g 黑木耳(干) 1g 鸡胸肉 15g 星期一 炒青菜 素菜 青菜 120g 星期一 蘑菇蛋汤 汤 蘑菇 10g 鸡蛋 10g 星期二 咖喱土豆鸡块 大荤 鸡边腿 12https://cgzx.qpedu.cn/jngg/483837.htm
4.星光璀“餐”,二小“食”光——您有一份菜谱,请查收(第十三周营养校园营养食谱 食材新鲜 营养全面 美味香甜 健康可口 孩子喜欢 家长满意 周一中餐 菜品1: 菜品2: 菜品3: 菜品4: 菜品5: 主食:米饭+小米 粳米(均值) 75g 小米2.8g 课间餐1:酸奶 新希望酸奶(均值)120g 课间餐2:点心 鸡蛋(均值)78g 周二中餐 菜品1: https://chihe.sohu.com/a/831747711_121123994
5.家有初中生,一周不重样晚餐伙伴们家里有小学、初中、高中娃的伙伴们,不知道给做啥吃的,来看看,找找灵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4LOG8U05566SD3.html
6.信息技术考试试题库(完整版含答案)30、计算机病毒是指()。 A.编制有错误的计算机程序B.设计不完善的计算机程序C.被破坏的计算机程序D.以危害计算机系统为目的的特殊计算机程序 31、有关计算机病毒描述正确的()。 A.它和生物病毒一样,可以感染人B.只要开机,病毒就会发作C.病毒是人为制作的程序D.只要系统速度变慢,电脑一定是感染上了病毒 32、计算https://www.wjx.cn/xz/161429457.aspx
7.edu.zizhidaren.com/xxxr95264071.htm所以我们团队做了很多工作,怎么样把续航时间加上来,然后又加这些新的功能,同时产品又想做的更小,最后我们的产品实际上是49克,所以只比普通的Wayfarer重了不到5克,但是所有的智能的功能都有。 《硅谷101》:续航时间是多久? 可南:目前是5个小时。我们说续航时间的时候,其实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是不一样的。这5http://edu.zizhidaren.com/xxxr95264071.htm
8.www.zoo例如广州正佳广场店,今年3月转型为自助模式,不到半年便关门歇业;无锡苏宁广场店调整自助模式后约5个月也闭店了;济南世茂国际店今年5月转为自助模式,2个月后便关门了。 相比此前的点单模式,哥老官新店型主打牛蛙自助,原来的特色产品鱼头从菜单中消失,这或一定程度上让品牌失去了独特性和部分客群。http://www.zoo-ya.com/xxxr16765172/474981.shtml
9.金蝶云苍穹中级面试题B.表单布局支持一个基础资料或单据设置不同的界面配置 C.可以在布局中添加文本控件 D.选择空白方式创建布局,将不会继承任何源 单的插件 83.(单选)在操作单据A的业务数据时同步更新单据A、B的业务数据(AB属同一个分库),为保证数据一致性,应该在以下哪个事件中进行处理 https://blog.csdn.net/HezhezhiyuLe/article/details/140707011
10.www.scmc如果你长期睡眠不足七小时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东亚气候、能源与环境总监马丁·霍夫曼对记者表示,在论坛上,德中两国政府和企业界代表围绕可持续发展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对能源转型的必要性有高度共识。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受联邦政府委托,负责开展与中国的能源合作。通过加强在该领域的合作,德中两国促进双方实现能源转型、互利http://www.scmc-xa.com/xxxr658636
11.Linux初探吴文力Linux是在GNU公共许可权限下免费获得的,是一个符合POSIX标准的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软件包不仅包括完整的Linux操作系统,而且还包括了文本编辑器、高级语言编译器等应用软件。它还包括带有多个窗口管理器的X-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如同我们使用Windows NT一样,允许我们使用窗口、图标和菜单对系统进行操作。https://www.cnblogs.com/Wiseman/archive/2004/11/26/69264.html
12.www.hndfzx.com/xxxr69349721不一样的三级黄色特级糸列片 32.43MB 737好评 书包网2np 搜一个南方中老年夫妇富婆资料多性高潮刺激好看的真人黄色录像 欧美大鸡巴图片视频 24.58MB 7941好评 百多えみり中出人妻美痴女 大阳城集团娱乐游戏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成人网站 94.98MB 5840好评 大屌肏烂小骚屄在线视频 成人看片在线 欧阳http://www.hndfzx.com/xxxr69349721
13.WeeklyDietMenu:如何做到一周花不到60块钱买一次菜却每天不重样第一次分享我就直接了当的用文字告诉你们我买了什么,跟我每天的菜单。等下次的时候我再拍照片更具体的分享给你们。 我家是我跟我姐两个人,她早上的食量你们当做一个正常男子的食量去计算,我的话,就会相对少一点,然后我们在减肥所以晚饭会用水果代替,不算在内,中午她单位可以吃饭,我是自己做的便当,好了。 https://www.douban.com/note/666500867/
14.在excel中我要把学生成绩都乘以60%,怎么样输入公式5条回答:【推荐答案】要在Excel中将学生成绩乘以60%,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首先,在一个空白单元格中输入0.6。这个单元格将作为计算的基准。2.复制该单元格,确保复制操作是整体复制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进行复制。3.在您希望将学生成绩乘以60%https://wap.zol.com.cn/ask/x_21281299.html
15.www.cole91看片就视不一样 妊妇の下着が露出する 《架起鞠婧祎白丝撞击臀部一》无删减高清影视剧 95.89MB 32%好评5135人) 操死你个骚货视频 男人和女人打一扑克差差差疼 近親強姦亂伦ⅩⅩ60 50.31MB 96%好评804人) 西西最大胆裸体啪啪 91国精产品自偷自偷2023 kdbacc.apk下载隐藏入口已开放 22.49MB http://www.cole-ec.com/mabbt71193135/867735.html
16.武汉工商学院2025,2024,2023历年招生简章招生计划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合作关系,并设置新加坡教学点、马来西亚办公室等海外派出机构,提供3+1本硕套读项目、2+2/3+1专升本/双本科学位项目、4+1/4+2本升硕项目、寒暑假海外学习项目、海外实习项目等多种出国留学项目,为全校学生出国学习及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广泛的https://m.gaokao.cn/gk-mb/124/1964
17.+4%返利优惠)但是如何拍出一个出色的视频就是另一个问题了。Vlog用什么拍?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会用手机,相机,单反,微单等设备来拍摄,但是在专业领域还是摄像机为主,主要是画质和稳定性上面相机是比不了的,只是大部分视频博主用微单拍摄。而手持相机则是非常适合学生党的拍vlog的小型设备,价格便宜还非常迷你, 好携带!什么摄像机https://www.extrabux.cn/chs/guide/588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