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肥胖健康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了解靖江市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症的发生率,为其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我们于2011年5月对靖江市区幼儿园3~6岁3072名在园儿童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靖江市区幼儿园3072名3~6岁在园儿童进行体格发育检查。
1.3肥胖诊断标准:采用1995年WHO的身高标准体重值,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均值20%以上便可诊断。其中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2结果
2.1儿童肥胖症发生率:此次共调查3072名在园儿童,检出肥胖儿童244例,发生率为7.94%。各年龄组肥胖检出情况有所不同,3~4岁儿童1714例,检出肥胖儿童97例,发生率为5.66%;5~6岁组儿童1358例,检出肥胖儿童147例,发生率为10.82%,经统计学检验,肥胖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χ2=27.65,P
2.2肥胖程度分布:244例肥胖儿童中,轻度肥胖130例,占53.28%;中度肥胖93例,占38.11%;重度肥胖21例,占8.61%。不同年龄组儿童肥胖程度分布情况见表1。
表1各年龄组儿童肥胖程度分布
实查人数轻度肥胖人数中度肥胖人数重度肥胖人数合计肥胖人数3-4岁171455357975-6岁1358755814147合计30721309721244
3讨论
我市集体儿童保健工作虽然开展较早,但多注重检查,轻防治,未能长期坚持执行营养管理、膳食调查及营养评估,未严格执行体格锻炼等卫生保健制度,加上多数家长溺爱孩子,担心孩子营养不足,经常给孩子零食和甜饮料,回家后再次进食甚至强迫进食,较少参加户外活动,这是造成我市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联合干预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减肥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继吸烟和艾滋病之后的第三大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杀手。肥胖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胆囊病、某些癌症(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及社会心理问题等,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尤其对青少年儿童而言,生理外观的不美和生活的不便,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问题[1]。因此,对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根据单纯性肥胖少年的身心特点,以运动处方为基础,结合饮食指导和行为矫正的综合干预方案,揭示运动和营养对肥胖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机能,旨在建立减肥健康理念,为防治青少年肥胖、促进其生长发育提供实验依据。
1.实验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2]-[3],从黄石市3所中学筛选出单纯性肥胖者36人(男生16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14.31岁,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所有受试者排除内分泌与代谢疾病,血压、血糖、血甘油三酯含量无明显差异,均无体育运动禁忌证。
1.2实验方法
1.2.1实验方案[运动处方+合理饮食+心理矫正]
1.2.1.1有氧运动处方
1.2.1.2营养干预方案
1.2.1.3心理矫正
36名受试者均自愿参加12周半封闭管理形式的集中减肥,一日三餐、运动训练和住宿均统一安排管理。
1.2.2测试指标和方法
血压的测定:常规袖套式血压计,测定前休息15min,测量3次取最低值(用mmHg表示);实验前、后测试受试者晨起空腹时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糖(glucose,Glu),均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氧化酶法测试。体成分用中体同方BCA-2A人体成分分析仪测试。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实验前后数据结果的比较,分析其水平差异。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实验结果
2.1联合干预法对肥胖青少年身体形态和体成分的影响
表1显示,经过12周的减肥干预实验,肥胖青少年在身体形态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虽然其体重和BMI指数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肥胖少年的身高指标均值略有增长情况下,其体重和BMI指数却出现下降;从腰围、臀围、腰臀比例的变化来看,减肥后较减肥前明显改善,以腰围的变化最为明显(P
2.2联合干预法对肥胖青少年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联合干预法对肥胖青少年行为变化的影响
3.分析与讨论
青少年的体脂过度增加主要以向心性为主[4],腹部内脏脂肪直接或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腰围是评价青少年腹部脂肪含量的实用指标[5],是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6]。本研究中男、女青少年平均腰围分别达95.28cm和81.04cm,均显著高于中国7~18岁青少年腰围第90百分位数的界值点(男:78.6~83.0cm;女:74.0~76.1cm),提示本研究受试对象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增加,经过12周联合干预后,男女青少年腰围分别减小了8.19cm和7.66cm;腰臀比(WHR)是反映体脂肪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男WHR>0.95和女WHR>0.86就是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警戒线,12周干预后,受试者的WHR显著下降,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血压明显降低,说明联合干预能改变脂肪代谢,有效减少肥胖青少年腹部脂肪,改善中心性体脂分布,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其原因可能是综合干预使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兴奋性明显提高,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明显增加,机体一方面通过刺激B肾上腺素能受体提高激素敏感脂肪酶的活性,加强脂肪动员和脂肪分解以满足机体运动时能量消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秀云.有氧运动与心理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以超重与肥胖人群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3):102-104.
[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5,25(2):97-102.
[3]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4]KimS,PopkinBmentary:UnderstandingtheEpidemiologyofOverweightandObesity-aRealGlobalPublicHealthConcern[J].IntJEpidemiol,2006,35(1):60-67.
[6]BallGD,HuangTT,etal.PredictingAbdominalAdiposeTissueinOverweightLatinoYouth[J].IntJPediatrObes,2006,1:210-216.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现代人们对于减肥方法的选择存在很多误区,节食、吃减肥药等方法都不能真正做到长期、有效、健康地减肥,因网络或民间流传的所谓减肥方法,存在很多知识误区。
饥饿减肥只能维持暂时效果
节食减肥一直被认定为不健康的减肥方法。饥饿会让人体内肌肉量和水分丢失,短期内是会出现体重减轻的现象,但同时也降低了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的大小是由人体的肌肉量决定的,“苹果减肥法”使机体丢失了肌肉量和水分,降低了人体的基础代谢率,而一旦恢复正常饮食,机体消耗能量减少,体重更容易反弹。另外,脂肪的分解需要在肝脏处有载脂蛋白的协助,而“苹果减肥法”无法提供体内载脂蛋白的合成原料。
减肥是一门科学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世界上没有一种药物值得推荐用于减肥和体重管理。也就是说,药物减肥并不推崇,它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害因素。因此,如何做到健康而有效地减肥,是一门科学。而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配合心理辅导和互动支持,才是安全科学的减肥方法。
机体代谢率低,能量消耗不足是持续肥胖的基础,因此,运动治疗对于肥胖者尤为重要。它可增加能量消耗、减轻体重,减少体脂含量,增加肌肉成分,增加心肺适应性,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增强自我舒适感,是最基本、最有效和不良反应最少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视力低下;龋齿;营养不良;肥胖;超重;中小学生
为了解掌握中小学生常见病发病特点和趋势,以便针对性的采取有效预防干预措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依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中小学生预防性体检管理办法》的要求,于2009年10~12月,对我县10189例中小学生,进行了常见病患病状况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0~12月,对蒲县各中小学10189例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小学生6131例,中学生4058例。
1.2方法检测视力、龋齿、营养不良、肥胖及超重患病情况,按照《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测量、诊断和评价。以身高体重120%为肥胖判定标准,统计数据比较用χ2检验。
调查10189例学生,视力低下4036例,患病率为39.6%;龋齿1353例,龋患率为13.27%;营养不良323例,罹患率为3.17%;肥胖922例,肥胖率为9.04%;超重1270例,超重率为12.46%。见表1。
2.1视力低下10189例学生中视力低下4036例,视力低下率39.6%,其中小学生35.93%,中学生45.17%,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1,P
2.2龋齿10189例学生中,患龋齿者1353例,龋患率13.27%,其中小学生19.64%,中学生3.67%。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53,P
2.3营养不良所查的10189例学生中,营养不良者323例,营养不良罹患率3.17%,低于国家控制标准(≤10%),其中小学生为2.01%,中学生为4.93%,罹患率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3,P
2.4肥胖与超重中小学生肥胖率为9.04%,其中,小学生为9.61%,中学生为8.21%,中小学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2,P>0.01)。中小学生超重率为12.46%,其中小学生为13.28%,中学生为11.24%,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P
本次调查结果,蒲县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率为39.6%,龋患率13.27%,营养不良罹患率为3.17%,肥胖率9.04%,超重率12.46%,。其结果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县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龋患率呈下降趋势,但仍未达标,而学生肥胖及超重发生率则逐年上升[1],营养不良已不是学生的主导疾病。龋齿的防治重点是小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口腔卫生知识宣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视力低下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2],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升学就业,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肥胖与超重,主要由于膳食不合理,热量过剩和缺乏运动而引起,它是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慢性病起源于少年,植根于青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中老年,长期治疗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很多家庭陷入贫困之中,且严重消耗人力资源。因此,对青少年肥胖与超重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
1糖尿病发病现状
糖尿病是一种为人们所熟知的疾病,2型糖尿病是一持续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机体内糖代谢功能紊乱,出现并发症种类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全世界约有2.85亿人受到糖尿病的侵害,我国约有1亿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出现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约有75%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
2控制现状
2.3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从当前情况来看,2型糖尿病发生几率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以下上升到了4.6%,预计到2015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总人数会超过600万,我国2型糖尿病发生人数位居世界第2,是导致我国人民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患者患病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肾脏,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采用有效措施,将自身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能够有效杜绝及延缓病情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病情进行全面控制,就要长期坚持合理用药,适当运动,科学饮食,病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并配合多种手段进行全面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将病情全面控制。良好的服药依从性会在根本上保证治疗效果,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根本上加以全面改善,这对于患者延长生命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
2.5血糖控制方案与HbA1c达标世界各国不同指南都推荐T2DM血糖控制目标为HbA1c6.5%~7.0%,但实际情况显示,各国临床达标率都不理想。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保守,胰岛素使用率不仅较低而且存在治疗上的延迟,可能也是目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7病程与HbA1c达标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胰岛B细胞功能经历了从代偿到失代偿的历程。UKP-DS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HbA1c呈逐年增高趋势。在研究开始6年后,大约有50%的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
2.8文化程度和HbA1c达标糖尿病是一慢性疾病,血糖控制很大程度取决于患者掌握更多的糖尿病知识和对糖尿病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而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有一定关系,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血糖的控制水平。一般而言,文化程度越高,对糖尿病指示了解的越多和越全面,血糖越容易稳定于理想范围。
2.9糖尿病教育与HbA1c达标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心理治疗是目前糖尿病教育的主要内容,国内外的许多研究报道显示:对于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在他们的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教育越早越好。
2.10自我血糖监测与HbA1c达标血糖控制需要有规律的监测。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指导调整用药剂量和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血糖监测与2型糖尿病患者HbA1c的关系,国外研究结果不一。
3发展和展望
[2]杨群娣,李锐,阮晔,等.上海市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0,27(6):333-336.
体形往往是确定是否超重或肥胖的准确工具。更科学地说,超重和肥胖是由体重指数标准决定的,它根据人的身高和重量来估计身体的总脂肪量。以下是计算的公式: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
女性的体重指数得分超过27、男性超过28属于超重;女性超过30、男性超过31属于肥胖。加拿大国家健康统计中心(TheNationalCenterforHealthStatistics)最近修正了超重的定义,指数得分为25到26的成年人也属于超重。
脂肪在哪影响最大
答案是在腹部。研究表明,脂肪聚集在腹部时,会引起高血压、胰岛素含量偏高、葡萄糖耐量升高、血液中甘油三酸脂含量升高,心脏病发作、心绞痛、中风和死亡的几率也会增加,而这些是不受总体肥胖程度决定的。
年龄超过40岁、腰围在36到40英寸(即90到100厘米)之间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相当大。腰围在40英寸(即100厘米)以上的人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可能性比常人高一倍。研究还表明,紧张、缺乏身体活动和吸烟会引起内脏脂肪积聚,而体重只须稍微减轻就可以降低血压,降低不良胆固醇的含量,同时增加良性胆固醇,提高胰岛素的灵敏度和血糖含量,并减少睡眠窒息的发生。
肥胖的原因
肥胖是由于摄入的热量与输出的能量不平衡造成的。身体活动少与热量和饮食脂肪摄入过多是肥胖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饮食尤其是肥胖的罪魁祸首。
研究表明,虽然遗传倾向对某些人的肥胖起了主要作用,但是,饮食过量或和饮食不良导致的肥胖与遗传导致的肥胖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新的证据表明,体内脂肪细胞会把一种称为瘦素的激素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瘦素的含量能给大脑发出停止吸收脂肪、防止体内积聚的信号。有些肥胖的人可能因为遗传的原因导致信号机制缺陷。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只知道机体确实有脂肪控制系统,希望有一天,人们可以纠正瘦素机制的缺陷。
除了热量摄入太多之外,不活动、怀孕、戒烟也是人们所熟悉的肥胖原因。妇女在绝经期阶段,平均每年增重一磅。戒烟期的男性和女性都有长胖的趋势。另外,精神紧张也会导致长胖。不管怎么说,生理因素和饮食是长胖的主要原因,这是证据确凿的。
如何抵御肥胖
【关键词】肥胖;因素分析;干预提案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从大同市机车厂中学1086名学生中,根据体检结果,参照WHO推荐的NCHS标准:按性别、身高、体重超过相应标准的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选取150名肥胖者,其中81名为男生,69名女生做为研究对象。
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表,特别是家长监督干预方案实施的调查表。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肥胖因素的分析
2.1统计的数据分析根据1086名中学生体检结果,参照WHO推荐的NCHS标准,统计学生体重情况分布表,如下:
表1体重情况分布表
2.2肥胖因素
2.2.2饮食习惯在统计数据中,63.2%的肥胖学生饮食习惯不好。经常暴饮暴食,每餐主食太多,摄入热量过高;食欲好、进食速度快;喜吃高脂高热量的食物,不爱吃蔬菜和水果。
2.2.3运动量少在统计数据中,76.8%的肥胖学生不喜欢运动,运动方式简单,运动量少,使得体内热量消耗少,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3干预提案
3.1饮食控制
3.1.2控制每日的能量摄入量在不影响身体健康,每天所需的最低能量摄入量不低于1000~1500kcal的前提下,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25%;控制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应占到总能量的25%。
3.1.3营养均衡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体、脑成长的关键期,所以充足、合理的营养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素可分为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2加强运动
3.2.1运动方式选择一些全身肌肉都参加的有氧运动,这样才能燃烧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
3.3心理行为干预对于学生减肥,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也很重要。肥胖学生有共同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有自卑感。因此,家长首先让孩子认识减肥的重要性和可实现性,其次在减肥过程中多点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勇气去减肥。采用系统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等矫正技术对学生的饮食和运动进行管理。
4结果分析
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后通过对干预后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表2内容:
表2干预后体重情况分布表
由上述可知,通过饮食控制、加强运动和心理行为干预,学生肥胖比例有所降低。但是减肥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凯,林加斌,项跃林,宋显相.温州市鹿城区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病学调查[J],安徽医药,2009,(02).
[3]方今女,等。青少年肥胖与父母社会经济状况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2(06).
[4]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M].北京:中国学生青少年肥胖问题研讨会,2003.1-2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全世界肥胖儿童和肥胖青少年的人数呈大幅度增加。因此,肥胖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肥胖罹患人数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儿童肥胖增长尤其明显。本文采取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分析金山区2005年监测点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情况,为科学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1对象
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学校监测点选定的要求,我区对7所中学、5所小学学生进行健康体质检查(包括城镇、城乡结合部及乡村学校)。学生总数13426名,其中小学生5821名(男2967,女2854),中学生7605名(男3757,女3848)。初三、高三年级毕业生在指定医院进行毕业生体检,故不包括。
1.2方法
按照卫生部1993年《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要求,金山区教育局、卫生局联合制订了学生健康检测标准,于2005年4―5月对监测点学校进行健康体质检查测量身高、体重两项发育指标,身高精确到0.10cm,体重精确到0.10kg。体检人员是专职的医护人员,在体检前进行严格的操作培训,每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5.00%的比例抽查质控,合格率≥95%。
1.3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评定现实营养状况的指标――身高标准体重法。将性别、年龄(周岁)、身高、体重输入统一的软件,评价出超重、肥胖。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者为肥胖。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
1.4资料处理
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1超重和肥胖率的性别差异
超重和肥胖率均呈现小学生高于中学生,男性高于女性,男女肥胖率经χ2检验,χ2=151.35,P
2.2超重和肥胖率的不同年龄、性别差异
根据各年龄组学生数及各年龄组超重、肥胖人数,计算出超重和肥胖率。用四格表χ2值的校正公式计算检验统计量χ2值。8岁―,11岁―,12岁―,16岁―,17岁―组男生超重率于女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除7岁―,14岁―组外,男性肥胖率高于女性,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2)。
金山区2005年监测点学校有12所,代表了城镇、城乡结合部及乡村学生。本次对监测点学校学生进行健康体检检测结果显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中学生,中小学生男性肥胖率均高于女生。这与上海市闵行区对全区中小学生肥胖率调查结果一致[1]。本文分析显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中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小学生学习不如中学生紧张,爱美之心尚未建立,饮食不加注意;中小学生男性肥胖率高于女性,并且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女性生来就有爱美之心,在饮食、形体上更加注意有关。再者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某些传统的文化观念(过度约束儿童活动等)是造成男性肥胖检出率高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原因,所以对男性从小就要给予饮食控制。降低男性肥胖率是减少男性成人慢性病发病的主要措施。
在我国素有“儿童成人病”之称的肥胖症发生率日益增多,严重影响着少儿的健康成长,最突出的表现是惊人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儿童、青少年肥胖者急增的趋势更加明显。有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肥胖率每5年就增长1倍,从1995到2002年,男性肥胖者的比例由3.50%上升至11.20%,女性也从3.10%增长至7.50%。中国青少年的肥胖比例虽然没有超过发达国家,但增长速度却远远高于后者,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这个速度还将继续加快[2]。
肥胖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有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而遗传变异是非常缓慢的过程,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变环境和生活方式是预防肥胖的关键,它不仅是可能的,也是有效的,所以我们建议:
3.1普及合理营养知识
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热量摄入过多,消耗过少,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合理的营养知识宣传非常重要。
3.2以家庭为基础的行为疗法吃的多,长的胖不应再是健康的标志。家长应及早采取措施,从幼儿期就开始控制孩子的饮食并进行教育,多给孩子吃一些低能量食品,少吃快餐食品,少食零食,多吃水果蔬菜。
3.3以学校为基础干预肥胖干预首先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视和支持,学校要重视午餐的管理,加强营养知识的普及,重视体育课,开展针对儿童有意义的活动并与家庭干预结合起来。
3.4利用健康促进学校策略健康促进学校的基本理念要求将营养、食品和运动锻炼的教育与各个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肥胖控制措施作为学校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到学校日常工作中。
3.5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也可预防并控制肥胖的发生,家长应鼓励、督促孩子参加运动,进行身体锻炼。
3.6遵循健康减肥的原则在减肥的同时,必须保证身体和智力的发育,运动减肥最为适宜。
3.7心理治疗肥胖可以产生很多心理学问题,造成缺乏自尊心和进食紊乱,肥胖儿童青少年要给予同情关心并给予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179G478.2R194.3
【关键词】体格检查;体型;视力,低;龋齿;学生
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温州市某中学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的要求,每年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健康体检。通过监测学生的健康状况,掌握学生常见病、传染病患病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现将该校2003-2005年学生体检结果分析如下。
1.1对象选取温州市某学校2003-2005年全体学生7152名,其中男生3986名,女生3166名;年龄为15~17岁。
1.2方法采用《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工作手册》及《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试行)中规定的方法和标准。监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健康状况3个方面的14项指标(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血压、脉搏、超重肥胖、营养不良、视力、龋齿、沙眼、内外科、胸透、肝功能检查)。
2.1身体形态与营养状况由表1可见,学生身高、体重上等率有逐年增长趋势,下等率逐年下降;营养不良、肥胖检出率亦有逐年下降趋势,但营养不良检出率仍超过10%的控制目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94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5月参加健康体检618例,男526例,女92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4岁。均无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及长期酗酒史。
方法及诊断标准:⑴脂肪肝检查采用西门子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采用频率3.0~3.5MHz的凸阵探头。检查时取仰卧位,多切面检查。脂肪肝诊断标准:①肝脏增大,表面光滑,边缘变钝;②肝区透声性差(似云雾状),可见弥散性密集细小光点,回声不均匀,近区增强,远区衰减;③肝内血管回声数量显著减少,肝静脉及门静脉分支回声减弱[2]。⑵肝功能、血糖及血脂采用日本7180型全自动分析仪测定。
结果
脂肪肝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本组发现脂肪肝,男260例(49.6%),女28例(30.4%),脂肪肝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年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P>0.05)。
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及BMI的关系脂肪肝组85例,与非脂肪肝组203例比较,脂肪肝组的血脂水平,血压及BMI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血糖水平虽然高于非脂肪肝组,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见表1。
两组并存疾病比较:脂肪肝组脂肪肝并存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脂及体重超重或肥胖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见表2。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加之随着高分辨率超声和CT的广泛应用,脂肪肝检出率逐年增多,且发病年龄日趋下降。从体检结果分析发现,不同程度的脂肪肝65例(22.6%),并有逐年升高,年轻化的趋势。在临床上,根据是否由饮酒引起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FL)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3]。在不同国家中NAFLD患病率10%~24%。脂肪肝轻者大多无或仅有轻度症状,重可引起脂肪变性,肝硬化等病理变化,应引起重视。
1吴敏,李运红,杨健,等.四个地区脂肪肝调查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2):122-123.
2张清萍,李永泉.现代超声显像鉴别诊断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3.
3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