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1天,61人

6月1日,上海重回常态,而从4月1日浦西封控时算起,上海全市层面的封控管理恰好持续了61天。

在重启自由的欢呼声中,那些曾经铭刻于心的人和事,此刻,或许正从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淡去。

为了减缓记忆的流速,IPSHANGHAI随机梳理了61位“小人物”在这61天里和时代的落灰奋力搏斗的故事——与所有的“大事件”一样,这些微末而光辉的片段,也是城市珍贵的历史。

愿上海记得住,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爱与痛。

01.黄健才60岁

带着骨灰回家的男人

黄建才在上海虹桥火车站外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箱子里装的是亡妻殷桃香的骨灰,黄健才走在上海空荡荡的街头,想起32年前带着未婚妻子来上海的场景,东西买完就回家结了婚。

而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两个月前妻子从常州来上海化疗,5月6日病逝于沪。

第二天黄健才徒步7个多小时,20多公里,走到火车站,他紧紧抓着行李箱的把手一路没停,只有在碰到过桥的时候,会放慢一点脚步。

故乡有一种说法,亡灵自己过不了桥,要喊名字带着过桥。“不然她不认识路,要跑丢掉。”

02.叶鸣108岁

03.王漫如93岁

高龄患者和他的战友

王漫如(左)、莫韵竹(中)和叶鸣(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合影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穿越70多年的风霜岁月,两位战友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5月14日,108岁的叶鸣老先生出院。这也是此次上海疫情以来出院的最高龄患者。

当时的王漫如20岁出头,是一名儿科护士,叶鸣30多岁,是一名麻醉师。

04.周良铁72岁

马路魔术师

周良铁表演马路魔术参考资料:劳动观察

空荡的马路是他的舞台,葱郁的梧桐是他的观众。

年过古稀的周良铁在疫情中的复兴中路举行的个人魔术秀,成为封控中上海人优雅气质的特写。

保安、邻居、快递小哥,感受着他带来的快乐与治愈。他说上海的抗疫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要把市民的心火点燃。

05.王开心95后

病倒的“团长

王开心的朋友圈参考资料:益美传媒

成为“团长”后,新疆姑娘王开心成了整个小区最期盼的人。

整合资源、盘活物资、联络人员、处理矛盾……王开心天天要与这些问题打交道。

东西丢了,货品损坏了,一般都是自己垫赔。她还写了一份详细的word版群公告,争取解决大家99%的疑问。

终于,为2万人送菜,管理20个群,倒赔几千块后,她病倒了。她在朋友圈写下:“放弃很容易,但是坚持一定很酷。”

06.何军

生命“摆渡人”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疫情最艰难的时候,何军报名了转运司机,每天驾驶一两百公里接送社区重疾患者,连续多天没有好好休息,瘦了十几斤。

母亲劝他歇歇,老何只说“既然做了就要坚持到底”,带着保心丸又上路了。

4月25日,何军驶入高速公路时突发不适,凭着最后一点意识,他把车开到应急车道停下,守护了一车病人。一起工作的伙伴谁都不敢再提起他,害怕想起他的笑容,想起他说,“歇会吧,我来”。

疫情让一个自由职业者变成了生命摆渡人。

07.于夫

脱口秀演员当上外卖骑手

参考资料:上观新闻

为了写段子,注册了外卖骑手,却没想到疫情期间送了几百单药。

脱口秀演员于夫,开始只想寻找喜剧冲突的效果,却看到上海人不改原先的“分寸感”,待人接物很“适怡”。

期待他再次走上舞台,带给大家更精彩的段子。

08.刘强

方舱里的跑者

参考资料:冰点周刊

刘强做了一件不少马拉松跑者不敢想像的事——在方舱里跑出了四个马拉松的距离。

刘强把进方舱当成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体验”。他跑步,听播客,侃大山,给压抑着情绪的舱友做“心理按摩”。

他跑步的走廊也是一名15岁姑娘的“琴房”。她从温州赶来上海参加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考试,被疫情困住了。在方舱,她每天坚持练琴5小时以上。

09.漪安89岁

10.涂小鹿90后

上海奶奶和武汉姑娘

漪安奶奶写给涂小鹿的信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漪安今年虚岁90,涂小鹿是一个“90后”。一个住10楼,一个住25楼。楼上楼下,五年十年没说上几句话。

直到疫情来了,志愿者小鹿敲开了独居老人漪安的家,两个人成了彼此的依靠。奶奶喜欢喝点咖啡,小鹿就为她众筹了咖啡。母亲节,小鹿给漪安送了一束风铃花;漪安给小鹿回了一封信:“拥抱你,我的姑娘”。

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山东人,来上海20年了。常去上海图书馆,或者福州路的书城,“福州路的书城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人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她说,要慢慢感受城市的底蕴,分得清“上只角”“下只角”。

12.杨页29岁

13.米周33岁

在天台结婚的新人

封控楼里新婚的食物需求是那么简单,有一点情趣就满足了。米周和杨页要结婚了,他们的新婚愿望是吃上薯片。

婚礼当天,这对楼长夫妻上午依旧穿着大白服装,组织核酸检测。下午在楼顶天台合了影,跳了舞。

晚上,全楼的人开始送上祝福和礼物。他们收到的礼物都很独特,比如自热米饭、挂耳咖啡、酒、水果、薯片和巧克力。

14.朱峰

药品互助群群主

“我们不是药神”志愿者团队整理的表格参考资料:剥洋葱people

白天,朱峰要到处拉资源,找关系。晚上,“我们不是药神”团队需要开会、整理、复盘、分配任务。

他戏称,自己仿佛在经营一个初创公司。志愿者们说,以前创业的时候,最怕被问到商业模式,这次没有商业模式,就是服务他人。

15.李建明

视障人士

李建明收到的大米、腊肉、鸡蛋、青菜铺满了宿舍的地板参考资料:剥洋葱people

视障人士的生活可能成为封控时期的一个盲点,但盲人技师李建明却感受到了向他投来的注视和关心。

封控后他和几十位同事被困在狭小的宿舍里。

他们搞不定抢菜软件,面包、泡面一天天减少,4月5日后,他们只在清晨喝一碗白粥。

李建明不知道是谁帮助了他,“食物已经够吃了,您把东西送给需要的人吧。”

16.别瑞90后

母婴店店长

别瑞在店内查找货物、核对订单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封控时期不能让婴儿断奶,母婴商店店长别瑞成了宝妈们的生命线,甚至可能是不少人唯一的“解决方案”。

遇到想要高价倒卖奶粉的人,他要求对方提供相应证明,具体到社区、门牌号,证明这批奶粉是他们口中的“团购”。

17.李中州

驻店药师

李中州在货架前根据订单拿药参考资料:新京报

李中州3月底就开始睡在药店里了,店里外卖自动接单的提示语音就从没停过,5分钟能蹦出来几百个单子,他一个人只是在店里来回拿药就能走上两万多步。

18.Echo夫妻90后

阳台上种菜的小夫妻

echo家的阳台参考资料:文汇教育

吃剩的白菜根、香菜根,存在瓶瓶罐罐里,装上自来水,就成了高大上的“无土栽培”。

90后Echo夫妻,就这样在阳台搭起了小菜园。

盆栽蔬菜方面,他们喜欢选种生长周期20多天的小香葱、韭菜和鸡毛菜,还有一种樱桃小萝卜只需28天就能采收,收割后在厨房调配成沙拉。

5.9平方的阳台实现了蔬菜自足,他们很有成就感。

19.李娜

便利店店长

参考资料:外滩TheBund

为了周边居民买到物资,罗森店长李娜在没有床、没有淋浴的店里独自坚守了23天,每天至少营业20小时。

随着街道封控,李娜在贴封条的店里睡了两夜,顾客群里炸了锅,李娜被“求着”回了家。

20.ClarisseLeGuernic26岁

志愿者

参考资料:中新网

来自法国的26岁姑娘ClarisseLeGuernic,在上海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的一个小区里当志愿者。法语、英语、中文都说得很流利的她,成了弄堂里的“翻译”,为外国居民化解一些日常交流困惑。

“慢慢我发现,我说中文比说法语更自信,我想我可能属于这里。”

21.苏然

理发师

22.刘丽洁60岁

上海交响乐团行政人员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理发师苏然为小区居民免费理发,一旁的刘丽洁用小提琴演奏着《孤勇者》。

两人同住一栋楼,正在各展所长。

小区一共7栋楼,每栋都有28层高。在高声伴奏带的伴奏下,一腔热血的《孤勇者》在小区回响,居民纷纷探出头,掏出手机,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

23.崔丽丽

上海财经大学讲席副教授

崔丽丽团队的蔬菜大米预定表格

参考资料:新民晚报

她每天都要开两场线上会议,白天布置工作,晚上复盘,把不合适的货源全部下架,“绝不能让团长背锅。”

24.纪荣明71岁

原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教授

纪荣明一家子为小区分猪参考资料:侬好上海

“教书育人少人问,著作半身两袖风。一朝做得屠宰匠,猪肉几分天下知。”

小区团购到一头85公斤的整猪,71岁的解剖学教授纪荣明自告奋勇将它分成了17份。

因为家里没有磅秤,只有体重秤,所以称重的时候是儿媳站在秤上,先量个体重,然后再抱起分好的猪肉,称出总重,减去体重。儿子在一旁打下手,先用榔头敲刀背,把脊椎骨、肩胛骨等大骨头切断,然后用卷尺一寸一寸地量了猪肉的宽度。

纪荣明切肉花了一个多小时,有点累,手有点酸,腓肠肌有点疼,但是邻居们终于平分了一头整猪。

25.秦战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小区核酸怎么做、垃圾怎么丢、食品怎么买、快递怎么送、急事怎么办让城市规划师秦战头痛不已。

身为社区志愿者和40栋居民楼核酸检测的“总调度”,秦战运用规划知识,考量如何在每项具体工作中阻断病毒传播风险。

每一次集中核酸检测前后,他都会根据当下小区“阳性楼”的实际情况,优化新一轮采样的方案。秦战感叹:“搞城市规划的我,现在要规划小区5000人的核酸路线,还真不容易。”

26.李光辉

网购平台司机

李光辉与大爷相遇的旧工厂参考资料:极昼工作室

保供司机李光辉在上海漂泊了两三个月,唯一的居所是他的小货车。

在泊车的废旧工厂,他与一位七旬门卫大爷打上了交道。同处孤岛,他们交换热水和食物,有时还会拉拉家常,保持着紧密的联结。在不见面的日子里,两人通话问候,互成寄托。

27.冯云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病毒科科长

28.小慧

冯云女儿

6岁的小慧在家门前种了一颗“平安树”参考资料:文汇教育

4月初,从昆明启程驰援上海,是冯云的第七次“逆行”。2020年底至今,她鲜有机会与家人团聚,一家人常常通过网络“云端聚会”。

冯云生日那天,6岁的女儿小慧在家门前种了一颗“平安树”,祝“爸爸妈妈早日打败病毒‘大怪兽’,平安回家”。

29.杨冬平

30.陈小虎

公厕保洁员

一客一洁一消杀”,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参考资料:上海静安

疫情下的中华新路,唯一繁忙的场所是一间公共厕所,这是保洁员杨冬平、陈小虎昼夜“驻守”两个月的地方。

白天守着公厕,晚上睡在公厕楼上的道班房,“一客一洁一消杀”,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他们为忙碌的外卖小哥、核酸采样医护人员和疫情防控志愿者撑起一间暖心的“便利之所”。

杨冬平和陈小虎说,只要公厕开着,他们就会继续守好这个“阵地”。

31.阿森19岁

外卖骑手

阿森(左三)与群里的骑手们参考资料:每日人物

19岁外卖骑手阿森开始免费送离沪的人“回家”,把他们送往火车站。最长的一次,他骑了70公里。

一路上,阿森看到很多人拖着箱子往虹桥赶,有人四个轮子都拖坏了还在拖。

阿森收到了无数水、香烟和面包,乘客们说,是他守护了他们在上海最后的温暖。在上海度过这三个月,阿森说,除了年龄,他好像哪里都变了。

32.孙时奇00后

保育员

孙时奇照顾动物宝宝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

封控初期,孙时奇实在放不下出生不到1周的非洲狮宝宝,主动请缨返回工作岗位,选择与动物宝宝们共度这段特殊的日子。

33.佳英(化名)95后

江苏援沪医疗队护士

佳英在方舱工作中参考资料:央视新闻

她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护士,也是此次江苏援沪医疗队的一员。

佳英的父母,每次通话都会告诉她,一切都好,不要担心。但其实二人已感染新冠,就隔离在女儿支援的上海浦东临港方舱医院。

34.陈龙

“明星志愿者”

参考资料:IPSHANGHAI

作为小区志愿者,他说:平时大家关起门,隔壁邻居都不一定知道是谁。但现在,邻里之间都有一份默契,就像小时候在弄堂里一样。

他是上海封控以来较早被发现的加入志愿者行列的“明星”之一,他是演员陈龙。

35.张芝华

演员

张芝华做志愿者时先生为她画的像参考资料:新民周刊

张芝华是《爱情神话》里的上海姆妈,是《心居》里的苏望娣,是多部戏里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小区封控之后,她发现邻里间无接触式的物资互助“像演谍战戏”。

除了做志愿者,她足不出户,但有一次破例了。

“家里的狗年纪大,得过心脏病,平时必须吃药,那种药有利尿的作用,吃了就要撒尿。”

她把家里地上铺满了尿不湿,但狗狗太乖了,一直憋着,硬憋了16个小时。

“妈妈养了十几年的狗,不能死在我手里呀”,于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她戴上帽子和手套,把狗抱到外面,看它撒完尿,又赶紧抱回了家。

丈夫看到说:“张芝华,你这是在犯罪,要抓去的……”

36.刘文辉(化名)

上海某精神卫生中心医生

4月1日起,刘文辉所在的上海某精神卫生中心进入“封闭管理”,大部分医护都住在医院,睡沙发、打地铺,或者睡走廊。

精神科病房里的90个病人,不少是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患有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最久的住了四五十年。

4月中旬,病房实行“气泡”式管理,所有人都非常听话,戴好口罩,“像小朋友一样配合,不跨过门口那条线。”

病房里,有个很会画画的老爷爷。每次刘文辉去查房,老爷爷都拉着要把画册送给他。

一些病人还会给医生写信。“虽然从精神科的角度来说,写信是疾病的表现,说明他的症状还没完全好,但信里那些话,真的很暖心。”

37.孙武22岁

热恋中的沪漂小伙

孙武的帐篷和自行车参考资料: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为照顾女友,孙武辞去了志愿者工作,到医院陪护。等到恋人出院,顺利回家,他却无家可归,骑着自行车在街头流浪了七天。

他睡过草丛,睡过商场过道,睡过停放电动车的车棚。某一个醒来的早晨,他甚至感到有人在往帐篷顶喷消毒液。直到5月14日凌晨,他住进了为流浪人士准备的安置点。

这期间,他每天都去见女友,他们隔着院墙一起吃饭,风雨无阻。

“你一直给我做饭,只有你一个人管我。”他对女友说。

“之前住院,也只有你一个人管我。”女友回答说。

38.丁硕徵

厚天应急救援总队副总队长

厚天救援队在社区消杀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丁硕徵时常会感到挫败,这个小区明明刚消杀过,第二天又出现病例了。

消杀的药箱灌满消毒水,有三四十斤,相当于部队里单兵装备的重量。消杀队员要背着它,弯腰作鞠躬状,作业全程。防护服和N95口罩不透气,整个人很快就会湿透,消杀结束,脱下防护服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口大口呼吸新鲜空气。

丁硕徵所在的组织是上海唯一的民营市级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3月11日起,他就带着队员在地铁站、超市、公司、小区做消杀。

在老旧社区消杀时,他遇到一位老人,牙掉了,耳朵又聋,说的本地话也难听懂。

“我能做的就是耐心听他讲话,把听懂的反馈给居委会,看他口罩都没了,给他一包口罩。”

4月12日下午2时,队友曹进胜在执行消杀和防疫物资搬运任务时突然倒地不起,没能救过来。

39.鲁阳阳95后

保供司机

参考资料:最人物

凌晨五点半,他驱车60公里带着两千多箱奶粉,从苏州进入上海青浦区。

接着,经过五道关口,车子进入了物流仓库所在的松江区。

货到了,卸车却没能如期完成——疫情期间,仓储人员到岗困难。

为了上海宝宝的口粮,初为人父的他留在了上海过夜,在车里和衣而眠。

40.张昕

宠物医生

张昕和同事在工作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有次从噩梦中醒来,张昕一阵恍惚,梦见自己感染了,有人来医院打狗。

他是一家宠物医院的院长,因为放不下30多只需要照料的住院动物,和三个同事住进了医院。

最开始,居委会态度强硬,不让送猫出去。协商了两天,才同意医院去接猫。

封控后,医院的车子不能出去了。有天半夜一点多,一位狗主人来电,叫闪送到医院拿了一个大航空箱,再送过来一只挺大的柴犬。

张昕感到特别内疚,“毕竟只是一家宠物医院,主要以治疗患病的动物为主,已经饱和,没有余力养更多了。”

41.卢小波

42.郑计

外地人和上海人

卢小波一家与郑计的合影,右一为郑计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4月27日,署名“卢小波”的作者在澎湃新闻发表《寻找上海人郑计》一文,感动了无数上海市民。

文中,卢小波这样写道:

1973年夏天,爸妈带我去上海求医,就住在郑计家。对我爸妈来说,他代表着一个值得感激的上海。

爸爸今年93岁了,眼底黄斑变性,听力丧失大半,还换了人工关节。这个状况,让他更易陷于往事之中。一提到上海,总是满脸感激:还是应该找到郑计啊,再说一声谢谢。

43.张琇文

上海长航医院肿瘤医生

疫情期间,张琇文查看病人情况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张琇文与另一名医生,10个护士,7个护工和20多位住院的中晚期病人,共同经历了他们的封控时期。

张琇文记得,一个生命进入倒计时的老人,与前来探望的妻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老人只有一侧耳朵略有听力,肺部和食道的肿瘤让他呼吸和吞咽都变得十分困难。因为疫情,他和几十年没有分开过的妻子分开了。

见不到家人,他焦虑,不吃不喝,甚至有自残倾向。经过各方努力,妻子得以入院,穿着防护服来到了病床前。

“我看着他们坐在一起,没说什么话,就是流着眼泪,紧紧地抱在一起。”

那是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周,那一周老人一直很安详。

张琇文见过太多的生死别离。而疫情之下,一切都更为强烈:病人比任何时候都更依恋亲情,对医生也更加依赖。

44.小施

“教科书式”的家庭防护者

丈夫发生喉咙不舒服的轻微异常,她马上让丈夫戴上N95口罩,单独住一间房,与家人保持距离,家人也全时段戴上口罩,除了吃饭和洗漱,即使是睡觉时也不摘下。

第二天,小施开始想办法采购连花清瘟胶囊、西瓜霜含片、泡腾片、酒精片等。一方面帮助丈夫缓解症状,一方面提高家人的免疫力。

丈夫抗原自测异常后,家里的防范措施随之升级:一日三餐全送到门口,送餐后必须更换口罩;用完厕所,自行对卫生间进行喷洒消毒并快速回屋,半小时内其他家人不能使用;家庭内所有空间每天都要进行消毒……

在小施“教科书式”的家庭防护下,直到丈夫核酸转阴从方舱再回到家中,包括宝宝在内的所有家人,抗原与核酸检测一直正常。

45.王燕

在方舱里上课的老师

王燕写下的方舱建模案例参考资料:原点original

4月10日,徐汇区向阳小学数学教师王燕,被转运至青浦区国展中心方舱。

一周的隔离生活中,她在不到一米宽的床铺上抱着电脑,为孩子们远程上课。

她还绕着数万平方米的场馆走了三四遍,用步幅丈量面积,试图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为学生们编写案例。

方舱人很多,喧闹声不断,她尽可能大声说话,用耳朵贴紧电脑的传声孔,来捕捉学生的回答。

一周后的4月17日,王燕拿到了出院证明,激动地晒在朋友圈,学生、家长和同事才知道她一直在方舱。

46.林明杰

葱摄影展发起人

葱摄影展征稿启事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有葱真富贵,无病即神仙”。封控的日子里,一把小葱成了稀罕物,也成为人们自嘲、自娱的创作物。

有些郁闷的林明杰,突发奇想,在朋友圈发了一个“葱荣岁月·云摄影展”的征稿启事,成就了一颗葱的高光时刻。

林明杰说:此时此刻,我要策个正经展,一定不如策个不正经展响应的人踊跃。谁不想有件快乐的事情可以一起换个心情?

果然,“男人们首次如此痴情地去拍一株不会对他抛媚眼的植物。而美女们给别的东西拍照的激情也短暂地但历史性地超过了自拍。”

葱花美,葱花香。这两个月,上海人真实感受到了小葱为生活带来的美好。

47.周馨

窗口摄影师

参考资料:极昼工作室

窗前张望的人多了,就互为了风景。

隔离在静安某小区的拍摄工作者周馨,住在27楼,具有极佳的摄影地理优势。

她的作品里,有一对临楼的夫妻:男人是老外,女人是中国人,他们把桌椅放在阳台,常出来晒太阳、喝茶。

周馨把照片发到网上后,这对夫妻的朋友认出了他们,而这个朋友又正好是周馨朋友的朋友。

再后来,这对夫妻在阳台拍的作品也传了过来,周馨从中找到了自家的照片。

48.“瓶子菜园顾问”

一眼望去,菜园里几百个瓶子都种着蔬菜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宝山区杨行镇海尚明城小区居委会院子里的“瓶子菜园”,原本是2019年小区推行垃圾分类的成果。那时,废旧轮胎、饮水桶统统被捡来种菜。

这两个月,“瓶子菜园”立了大功:茄子、辣椒、黄瓜、丝瓜、番茄、洋葱、生菜、莴笋,都生长正当时。长到能采摘时,志愿者就会送去给独居、高龄老人吃,一茬摘完,再去种一茬。

封控后,菜园的松土、种苗、施肥、浇水、除草……都交给了专人来做。

这人,正是横沙岛种菜经验丰富的农人,被小区居民尊称为“菜园顾问”。他会把自家种好的秧苗拿到“瓶子菜园”来,再对居民志愿者进行种植指导。

49.CATI2、P.J、Keyso寿君超

说唱歌手

《先抢菜,再做核酸》,这首沪语rap一度“传疯了”。

三位上海说唱歌手本着“闲着也是闲着”的创作心态,唱响了沪上居民封控生活的主旋律。

“男同学A段登场时还带牢骚,最近伙食老是玉米过咸鸡,蔬菜水果不知道够不够。一天过去,循环重启。B段把春天识别野菜和奢侈品店的段子一起抛出,大家会心一笑。刚好在歌曲一半的地方,段子手正正衣襟,露出刻在骨子里的城市底色。”

50.金秋燕00后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

金秋燕(图左)在给每一份团购商品标注房号参考资料:中青在线

凭借在金融管理学院的背景,大三学生金秋燕很快成为小区“团长”中的“旅长”。

仅团购信息统计模式,她就前后改进了三次。引来周边很多小区的“团长”学习。

金秋燕所在的小区一共有700多户家庭,每个团购群几乎都有约200户参与。在不断改良团购模式的同时,她招募并培训了12名“团长”,一手组建了小区的“团长”团队。

51.武林帕克

城市探索爱好者

“上海ShangHigh”与UrbanNetworkOffice织城网络合作的“放映马拉松”活动海报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不能出门的日子里,上海的城市探索爱好者们也并没闲着。

“上海ShangHigh”公众号的创建者武林帕克,就着手安排了不少线上放映活动。让观众了解不同时期由不同创作视角记录下的上海及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变迁。

在连续的“放映马拉松”之后,他又设计了一场“放映+云漫步”的“MAPWALK”,即纪录片放映结合百度全景地图线上行走。

“利用百度地图全景模式,以及其中的‘时光机’功能,可以看到2013、2015、2017、2019年的街景风貌,也算一种穿越看历史”,他说。

52.杨耀森95后

快递小哥

跑腿、采买、赠送物资……疫情以来,杨耀森自费给封闭在家的同事和附近居民采购,花费近五万元。

最累的时候,他一日送物资到138户人家。

他觉得比上班时有劲,“因为送过去之后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笑脸。”

53.鲁珏25岁

抗疫志愿者

鲁珏(右一)在社区做抗疫志愿者参考资料:新民晚报

因小区疫情严重,居委工作人员全部中招,鲁珏和另外几名志愿者挑起了居委会工作大梁。此时,小区封控楼中有不少阳性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起居都成了问题。

鲁珏几乎都没有多考虑,她就主动接下了任务:组织楼道消杀、送快递、协助医生上门测核酸、统计配药……就这样,活泼的“小黄豆”蹦到了阳性老人中间。

54.国玮95后

创业青年

志愿者接待新病人,右二为国玮参考资料:外滩TheBund

内蒙古人国玮,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创业。确诊之前,就是小区里的志愿者。4月9日确诊后,他被带到方舱隔离,再次报名成为志愿者。

他每天要为患者送几千份盒饭,自己最后一个吃;他还要引导新患者,协助流调,安抚情绪不佳的患者,经常忙到凌晨。

“我不觉得当志愿者是件多了不起的事,做这些事是应该做的。”

55.袁佳非

在校退伍学生

袁佳非穿着大白服做志愿者参考资料:静安区融媒体中心

一位孕妇需要从医院回家,但120无法及时赶到,是他向居委会申请通行证主动把孕妇安全送回家;居民抗原检测异常,是他协助医生上门做核酸检测;他还背起几十斤重的喷雾器,对阳性病例居住的楼栋消杀……

56.霍胜云43岁

便利店店员

在长宁区福泉路403号,一家封控期间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里,霍胜云和店员们临时承担了给大白做早餐的任务。

最多的一次,只有四个人的便利店,凑出了1000份医护早餐。

从4月1日浦西封控时起,她的手机就差点打爆了——方圆四公里,这是唯一一家营业的全家便利店。

霍胜云有时忙到腰痛复发,但她依然感到庆幸,因为在路上跑的,都是“一线”的人:医护、警察、运输司机……他们跑了好远的路,才看到一盏亮着灯的小店,很多人进来就说,“终于找到吃的了,太好了!”

57.武银屏70岁

方舱老人

转运当天,居民为武阿姨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祝福她早日康复参考资料:新闻坊

4月26日,一段“70岁老人的方舱声音”刷屏。

这段5分钟的录音全程沪语,语调温和从容,率直乐观。

说话的阿姨叫武银屏,浦东沪东新村街道某小区居委会第二党支部书记。

作为小区第一批志愿者,她在不慎感染后,瞒着家人去了方舱。

为了避免穿帮,和孩子视频时,还赶紧把口罩往下拉。

网友给这段录音留言:上海老人是最讲究优雅和体面的,其实这就是我们真正的上海老人,能自己克服的绝不麻烦他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女。

58.马胜烨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海悦居民区党支部书记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

马胜烨完全没想到,自己发在社区公号上的辞职文,引发了一次巨大的“海啸”。

在这篇著名的《致海悦居民》中,“奔六”的他,一一回应了封控以来居民们关心、质疑的问题,把居民区书记的“苦”一股脑儿倒了出来。

马胜烨一度觉得自己完了,“给街道惹了大麻烦。”

不料,一大早,街道党工委书记就赶到居民区,一句话没说,先紧紧抱住他,要他顶住。

当天,200多居民在公众号上给马书记留了言,满屏都是对他的挽留。

即使在气头上,马胜烨也没让工作受到影响。冷静过后,他坚持了下来。

59.@拉宏桑00后

UP主楼长

参考资料:拉宏桑/IPSHANGHAI

曾经“被呵护的一代”,开始扎根社区、扎根生活。

60.华融琦

对外经贸大学学生

"上海医疗紧急救助”共享文档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一份由大学生创建的“上海医疗紧急救助”共享文档曾悄然流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三学生华融琦最先产生了创建文档的想法。

此后一群年轻的志愿者加入,通过校内媒体等各种渠道扩散,为需要求助的上海老人提供帮助。

一头是云端之上素昧平生的青年学生,一头是封控在家求医问诊的上海老人。也许,被帮助的老人直到拿到药,也搞不明白共享文档是什么,也不清楚到底是谁在帮他们“打怪升级”。

61.王灿钰

方舱自治实践者

崔丽丽团队的蔬菜大米预定表格参考资料:极昼工作室

来到方舱的第一个晚上,眼前混乱的景象,就让身为创业公司高管的王灿钰无法忍受。

所有人都要自己抢床位,不少人慌张无措,床位没有遮挡,完全不存在隐私;除了床和被子是铺好的,其他生活用品都没有;卫生间全是蹲便,老人反映蹲不下去;四千左右的患者,工作人员不到200名……

王灿钰决定自己来。不久,他就找到了另外三位志愿者。四人一起按楼内布局,建立了一套“楼长—单元长—层长”的三级自治管理体系。

一份《11号楼自治管理运营手册》的文件就此出炉,一个起初有些乱的方舱最终通过自治变成了“临时的宾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拼单美团海底捞单人餐六荤三素拼团69元(有神券更低我是65)赞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只看楼主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 推荐到广播 拼组/ 黑五双十二 / 我跟你拼了! 47129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加入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作业|【作业】30卡诗黑钻80ml,19卡诗双重80ml/白金 (曲小小) 作业|【作业】可可爱爱的线条小狗手套最低可零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14470962/
2.安井79选5件丸子组合早餐面点主食小吃大合集火锅串串A410售价32.8元,下单领取满149元减10元优惠券,参与立减0.8元优惠活动,任选5件,plus实付低至68.2元 null。安井火锅丸子组合!丸子 等任选!京东顺丰冷链包邮! 商品介绍 79元任选5件,鱼豆腐、鱼籽包、包心鱼丸、鱼籽炸鱼蛋、香菇贡丸、仿龙虾味球。 品牌介绍 安井(Anjoy)是速冻食品知名品牌,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https://cu.manmanbuy.com/discuxiao_10674007.aspx
3.美食团购网1. 大众点评团购:提供餐厅、美食相关的团购服务,可以根据地理位置、菜品类型等筛选团购信息。 2. 美团美食团购:美团旗下的美食团购平台,提供各类餐厅、美食的团购优惠。 3. 饿了么团购:提供外卖和美食团购服务,可以方便地找到附近的餐厅和美食,并享受优惠价格。 https://www.haosanshui.com/lycs/202411/70989.html
4.瓦库36号(东郊记忆万科天荟店)电话地址价格营业时间商户优惠 商家团购套餐 ¥** 打开大众点评App查看 推荐菜 查看更多 网友推荐(226) 24人推荐 18人推荐 12人推荐 11人推荐 10人推荐 9人推荐 9人推荐 9人推荐 8人推荐 8人推荐 米凉粉烧牛腩 瓦库毛血旺 鸿运串串红 烧椒筒筒鳝 小炒黄牛肉 汉源藤椒仔兔 凉拌鸡片 青椒小麻鸭 盖碗乌龙冰粉 普洱排骨 石锅https://m.dianping.com/shop/H5RZxXHBfggILr1U
5.懒人周报拼多多市值超百度;ZAO换脸视频走红;Costco大陆首店36氪从多位接近美团点评人士处获悉,美团点评到家事业群正在孵化一个名为“菜大全”的新项目,该项目从属于“闪购”品牌,负责人为肖坤,向美团高级副总裁、到家事业群总裁王莆中汇报,目前总部团队在十几人左右,已在北京上海武汉试点运营。美团点评方面表示该项目属实。这意味着,目前美团点评在用两种模式探索生鲜到家,一个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61180-1.html
6.99元8个菜,餐饮业打起“自杀式”超低价团购战,坑了多少餐饮人那些抢流量的餐饮商家们在低价团购上杀红了眼。 海口的一家火锅店,一个原价499元的2~3人套餐打2折,售价只要99元,套餐里包含了内蒙古小肥羊、雪花肥牛、精品毛肚丝等14道荤菜,还有娃娃菜的、长寿菜等7道素菜,还送一壶柠檬水。 一家湘菜馆,酸菜鱼、辣椒炒香干、空心菜等三菜一汤的套餐,只要39.9元。 https://36kr.com/p/2319926607790465
7.www.yaohaigou.com/xxxr86352236/20240928/24626766除传统降价等营销举措外,房企也普遍启用了团购、直播、分销等渠道。但从实际效果看,市场去化动能仍较桥本有菜无码 39.80MB 25好评 Z00SEⅩ japon人妻少妇HDXⅩXX 师生恋射精内射啪啪中文版 22.12亚洲一本色道无码夜色 10.67MB 93%好评89人) 男人天堂污污污 老人操逼毛片录像免费看 日韩欧美http://www.yaohaigou.com/xxxr86352236/20240928/24626766
8.杭州月老祠攻略月老祠门票价格多少钱团购票价预定优惠查看全部36条点评 大家都在问 不知道怎么玩? 问问旅行达人 景点附近 美食 酒店 景点 购物 杭州新新饭店·1913餐厅 4.5分 145条点评 美食林风味 江浙菜 ¥186/人 距景点772m 宴西湖 4.6分 35条点评 美食林风味 江浙菜 ¥835/人 距景点608m 金橘餐厅(杭大店) 4.4分 205条点评 美食林风味 江浙菜 ¥72https://m.ctrip.com/html5/you/sight/23/1476657.html
9.龙哥风向标20230620~20230627GPT拆解制造孩子的过程视频素材盈利点:利用ChatGPT每月赚取10,000美元以上的商机,可以通过博客/文章赚钱、销售提示、卖AI艺术、销售数字产品、卖人工智能音乐、卖有声读物、卖视频背景等方式进行盈利。 操作步骤: 确定目标领域,例如博客/文章、销售提示、AI艺术、数字产品、人工智能音乐、有声读物、视频背景等。 https://blog.csdn.net/wizardforcel/article/details/135917846
10.泉州美食·一县一桌菜【泉州美食·一县一桌菜】鲤城·葱烧乌耳鳗葱烧乌耳鳗是泉州宴席上的一道名菜。泉州晋江下游有一支流称“圆通港”,这里所产的河鳗耳鳍乌黑,是民间强身健体的滋补佳品。这道菜制作考究,吃起来外焦里嫩,酥脆软糯。鱼肉丰腴无骨刺,口味鲜香。#泉州美食##一县一桌菜#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发布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984847913/m764e6029033018u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