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居民中,三餐不规律、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差的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城市忙碌的上班族中很多见,在农村居民中也不少见。进餐不规律会引起代谢紊乱,增加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规律进餐是指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有度,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作息、饮食、工作或学习等社会活动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人体的生理功能,特别是消化系统等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规律。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一天的餐次和食用量。
早餐安排在6:30-8:30
午餐11:30-13:30
晚餐18:00-20:00为宜。
学龄前儿童除了保证每日正常三餐外,还应安排两次零食加餐。
应细嚼慢咽享受食物的美味。
用餐环境
进食环境会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应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氛围,可以放点轻音乐,谈论轻松的话题。进餐时应相对专注,不宜边进餐边看电视、看手机等。
每日食物量
通常以能量作为分配一日三餐进食量的标准。
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
午餐占30%~40%
晚餐占30%~35%。
每人每天摄入的能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进行相应调整,中、高身体活动水平者应分别比低身体活动水平者每天多摄入300千卡和800千卡的能量。
保证天天吃好早餐
早餐的食物应品种多样、合理搭配。早餐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奶豆坚果等4类食物。可以根据食物种类的多少来快速评价早餐的营养是否充足。
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人早餐的能量应为600~700千卡。
其中谷类为100克(熟重),可以选择馒头、面包、麦片、面条、粥等
适量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牛奶、鸡蛋、豆腐脑等
加上100克新鲜蔬菜和50~100克水果。
不同年龄、劳动强度的个体所需要的能量和食物量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安排好午餐和晚餐
午餐在一日三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要补充上午消耗的能量和营养,还要为下午的活动提供能量和营养。午餐要吃饱,不仅要保证食物的种类,还要保证食物的营养质量。午餐的食物选择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需要,遵照平衡膳食的要求。
主食可选择米或面制品,做到粗细搭配;选择2~3种蔬菜,1~2种动物性食物,如鱼虾等水产品、鸡肉、瘦猪肉、牛羊肉,1种豆制品,1份水果。
无论是在家就餐,还是在食堂、餐馆等就餐,都要注意食物多样、荤素搭配。在家吃午餐或自带午餐,可能更便于合理安排食物种类,控制烹饪用油、盐等,按照膳食指南的推荐来规划好一周的食物种类和量。
而在食堂或餐馆就餐、点外卖时,就要特别留意食物的合理选择和搭配,可选择200克左右(熟重)的米饭、面类等主食,一荤一素两个菜。尽量选择口味清淡的菜品,少选或不选油炸食品、盐含量高的腌制食品等。学校的食堂供餐都是按照学生的营养需求设计和安排的,学生应尽量吃完,不浪费食物。
晚餐应确保食物品种丰富,并考虑早、午餐的进餐情况,适当调整晚餐食物的摄入量,保证全天的营养平衡,同时做到清淡、少油、少盐。主食可以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小米、薏米、荞麦、红薯等,既能增加饱腹感,又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搭配蔬菜、水果、适量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多采用蒸、煮、炖、清炒等,少用炸、煎等烹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