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儿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是神经管畸形。这是一类可以预防的疾病。研究表明,在早孕期缺乏叶酸,很容易发生神经管畸形。而神经管畸形是发生率最高的先天畸形。现在很多地方,对孕妇免费提供小剂量叶酸(0.8mg)。其实,最好在怀孕前三个月开始服用小剂量叶酸。由于胎儿各器官系统的分化、发育都在孕早期,有些地方推荐孕妇从孕前3个月开始,服用到孕3个月止。这对胎儿的发育,预防神经管畸形非常必要。但叶酸除了在神经管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外,在红细胞的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胎儿的需要,对叶酸的需求随着孕期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国内外很多医生推荐孕妇服用叶酸直到哺乳期结束。
在孕早期(国内指从怀孕到妊娠12周止),胎儿“长身体”需要的物质“量”是很小的。由于胎盘激素的作用,即使孕妇体内某种营养物质处于较低水平,胎儿也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机制,从母体中获得。但一旦进入到孕中期(从妊娠13周起到妊娠27周止),即使胎儿像寄生虫一样从母体中索取营养,母亲也不一定能满足胎儿生长的需要。这时母亲就要有其他渠道补充。否则,母亲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都可能受到影响。
最常受到影响的矿物质是铁和钙。铁是合成红细胞的材料。胎儿在体内合成红细胞,其铁都来自妈妈的身体。如果妈妈不及时补充,母亲就会首先贫血。孕妇轻度贫血后,血液的粘滞度下降,胎儿从母亲体内获得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上升,导致胎儿体重过重。这种过重无论对母亲还是孩子,都没有好处。而贫血中度、重度的母亲,由于长期慢性贫血,会产生贫血性心脏病,在孕期是非常危险的,严重时会危及母亲生命。
由于受“吃啥补啥”的影响,有些人认为贫血时就应该吃血液(动物血)来补充血液中的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从营养均衡的观点看,就不适宜了。有些人信中医,以为吃阿胶、红枣等红色的东西就可以“生血”“补血”,这是更大的误解。中医的“血”与现代医学中的血,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
钙是合成骨骼的原料。如果缺钙,胎儿也会从母亲的体内获得。母亲骨头中的钙,会慢慢析出到血液中,导致母体发生缺钙。母亲一旦缺钙,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会升高,表现为失眠和小腿肌肉痉挛,俗称“腿肚子抽筋”。如果孕妇到了这一步才去就诊,就有点晚。不过即使晚点就诊也比不就诊好。有些人一味地抵制药物,认为骨头汤里有钙,肉里有钙,除了海吃猛喝之外,实际上没有什么好处。其实,骨头汤里虽然有钙,但钙的吸收是个复杂的过程,一定要有维生素D的参与。如果体内没有维生素D,期望在食物中获得钙,是不可能的。体内缺乏维生素D时,钙会从肠道内流失,而不是吸收。其次,期望从食物中获得钙的同时,能量、脂肪等等也就超标了。最后危害的还是孩子。所以,从孕中期开始要及时补钙,一直到孩子断奶为止。除了这两大类矿物质外,孕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妇也很容易发生锌、镁、铜、磷、锰等矿物质的缺乏。
第三大类容易缺乏的是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各种B族维生素等等。维生素是参与体内代谢的一类小分子物质,需要量虽小,但非常重要,有的还参与胎儿心脏的发育。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中生吃的菜肴很少,这点与洋人完全不同。洋人绝大部分菜肴是生吃,菜中的维生素丢失较少;国人喜欢炒熟了再吃。烹饪的过程容易破坏蔬菜中的维生素。所以,到了孕中期要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人由于不了解生物学自身调节的机制,不了解维生素与矿物质之间的关系,比如以为单纯的补充维生素D就可以防治佝偻病。其实这是误解。单纯的补充维生素D而不及时补充钙,维D会使身体从骨骼里析出更多的钙,反而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蔬菜、水果的营养看起来不高,其实蔬菜中含有纤维素,促进肠蠕动;当然蔬菜中也含有维生素、矿物质。所以不偏食、挑食的人,通过饮食可以获得足够的各类营养物质。如果为了补充体内某种物资去食补,会使人体内的能量失衡,产生超重等不利后果。因此,孕期的饮食用句简单的话说就是:均衡饮食辅之以多种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
有些麻烦的是如何服用DHA产品。DH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酸,对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有重要意义。国内营养学界推荐给孕妇的摄入量是200mg/天。但在孕妇专用的多种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产品中,不含DHA。DHA主要分布在鱼类中,普通饮食中的含量较少。所以孕期有意多吃些鱼虾,有利于补充饮食中DNA的不足。市场上一些保健品中的DHA,其含量有永高于200mg,似乎也不大适合于孕妇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