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志慧至今还记得,在香港护老院工作期间,有位王秋伊老人要吃八宝饭,并点名要她家附近那一家店里的。在那个落叶萧萧的晚上,鞠志慧转了几趟车将八宝饭买回来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了。她一下子瘫倒在地,泪水滚涌而下,“走了,来不及了,再也不可能了……”
回到家乡后,鞠志慧打算投资办一家养老院,把心头的那碗“八宝饭”补上。当她把想法说给丈夫听时,丈夫竭力反对:自己的工资足够养活妻儿老小了,何必再受那罪?那一阵,她天天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鞠志慧对丈夫说:“我患上了职业病,无药可治,非办不可,否则死不瞑目!”
二
视老人如亲人,是办好养老院的基础;亲情服务,是鞠志慧工作几年来一直树立的服务理念。
2004年2月,蒋桂英老人住进了康健养老院。老人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儿媳也先后改嫁,家境贫寒。鞠志慧以最低价格收留了这位老人。但是好景不长,老人入院第三个月,女儿得了重病,花去不少钱,两个孙子又不承认赡养老人,老人的生活失去了保障。鞠志慧不忍心看着老人回去单独生活,最后让老人仅交一点伙食费,继续留在养老院生活。
一天24小时,鞠志慧都在院内,和老人们吃、住在一起,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注意观察他们的饮食起居。在饮食方面,鞠志慧注意营养和卫生,按照老人们的营养需要,从医学的角度编制食谱,基本以软、烂、粗杂纤维、蛋白质、清淡益补食谱为主,并且实行分食制,每天一日三餐把饭送到老人床头。对生病的老人,根据老人的要求另开小灶,鞠志慧从来不嫌麻烦,保证老人们吃饱吃好,让老人们满意。
2004年3月,康健养老院接收了一位叫袁桂华的老人,老人脑溢血后遗症成为植物人,身上患有褥疮,大小便失禁。为保持老人卫生,鞠志慧用导尿管帮助老人排尿,并定时进行清洗,每天清洗擦身2次,每隔2小时给老人翻一次身。不到两个月,袁桂华老人的褥疮消失了,病情有了大的好转。老人的家人非常感动,特地送来了一面锦旗。
三
鞠志慧视老人为父母。入住老人院的老人多数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常年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有的是植物人,有的患老年痴呆症,有的是手术后遗症,等等。这些在鞠志慧看来都不算什么,用她的话讲,哪有子女嫌父母麻烦的?
植物人陈大爷,脑溢血后遗症,大小便失禁,身上挂着尿管、鼻饲管,鞠志慧每隔2小时给他翻身,帮他用手掏大便。
80岁的老人丁奶奶,2004年因压缩性骨折造成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每次大便鞠志慧都要用手帮她掏,从不怕脏嫌臭。“我理解年轻人的难处,这样脏、苦的活还是我多干点好。在老人院里,年轻员工常常开玩笑说我是院长兼‘掏粪工’,但我知道,这玩笑里包含着敬意,也有着标杆的分量。”鞠志慧不无欣慰地说。
2006年5月20日,丁奶奶突然呼吸困难,气喘,鞠志慧立即请来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会诊。当时的老人心跳只有18次/分钟,病情危急,时刻都会心跳停止,她当机立断叫来120送医院抢救。到医院后,医生为老人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老人脱离了危险。当时家属还未赶到医院,鞠志慧已经垫付了5000元医疗费。当女儿赶到时,丁奶奶已经转危为安。
每逢老人去世,她都要亲自为老人换衣,守灵。闾大爷离去的那天夜里,大雪纷飞,空无一人。为了能让老人和亲人见最后一面,鞠志慧拦车赶到20多公里外的黄桥。由于老人子女手机都已关机,又不知道他家的确切地址,鞠志慧一条街一条街敲开门问。遭遇了多少个冷眼和斥骂,鞠志慧记不得了,她只记得,那终于找到闾大爷亲人时的如释重负……
残疾智障姐弟唐玉芬、唐建强两位老人相依为命,2009年因为唐玉芬中风、股骨骨折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亲眷找到鞠志慧帮忙。鞠志慧当即去唐玉芬家,将姐弟俩一起接到老人院,每人每月只收取生活护理费600元。唐玉芬多次中风,鞠志慧帮她垫资了10000元医疗费。2012年,还在老人院为她庆祝了80岁大寿。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越来越多的老人慕名而来,为改善老人入住条件,鞠志慧累计总投入3000万元,先后购房1万平方米,租用了3所医院的房屋,在黄桥、老年康复医院、曲霞、大生,连锁发展了六家不同类型的养老院,以医、养、护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创造了一流的服务品牌,2009年被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命名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奖励10万元。为了老人进出、接送方便,她当即再添5万元购买了一辆汽车专为老人使用。
近二十个春秋寒暑,在纤细的指间流过;繁杂琐碎的忙碌,销蚀了青春的容颜;周而复始的平凡日子,悄悄带走了一个女人最美的年华,而在爱心渲染的火红夕阳里,数千名老人,在这里尽享着生命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