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融媒(通讯员郭佳)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及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肥胖患者减重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建议超重肥胖患者按照每个月减少1~2kg的速度,3~6个月减少体重5%~10%。合并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在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增加膳食能量、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老龄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肌肉衰减并保持健康体重。
胃肠功能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选择上,要注意烹饪方法和用量,降低消化道负担。同时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
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抗阻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运动还可以增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骨骼肌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平稳血糖。目前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身体活动不足可导致体重过度增加,多进行身体活动不仅有利于维持健康体重,调节心情愉悦,还能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发生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
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如无禁忌,最好一周2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器械类运动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将日常活动和运动融入生活计划中。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g。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饮酒、不喝含糖饮料。
中医食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本指导,以性味较为平和的食物以及食药物质,通过“扶正”与“纠偏”,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坚持辨证施膳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
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安排加餐或零食,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增加能量摄入,增加体重。
有效管理和控制血糖平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GI值,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建立与临床经验丰富的营养师等营养指导人员、医师团队的咨询和随访服务关系,主动进行定期的咨询,接受个性化营养教育、膳食指导,以促进技能获取和营养治疗方案有效实施,并改善自我健康状况和临床结局。
(更多地区食谱见《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以下食谱适合轻体力活动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一天食谱的能量在1600~2000kcal范围,使用者可结合自身活动量及其他因素合理调整能量。
不同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同,淀粉含量高的谷薯类,避免过度烹调,否则容易升高其血糖生成指数;避免沾粉或勾芡的烹调方式;避免使用在制作过程中易加淀粉的碎肉半成品,如香肠、丸子等;为减少脂肪的摄入,在食用禽类时去皮;烹调油的品种应多样,保障脂肪酸之间的平衡。全天限量烹调油25g,盐5g。
(更多食养方见《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主要材料:黄芪10g,黑豆10g,枸杞子10g,生姜3g,盐适量。黄芪,非试点地区限执业医师使用。
制作方法:黑豆泡发与其他食材一起,加清水,小火煮至熟透,佐餐食用。
主要材料:当归12g,党参20g,母鸡1只,生姜、葱、料酒、食盐适量。
制作方法:将母鸡去掉内脏,洗净。再将洗净的当归和党参放入鸡腹内,置砂锅中,再加入葱、姜、料酒等,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煨炖,至鸡肉烂熟骨肉分离即成。佐餐分次食用。
主要材料:竹荪10g,山药30g,冬菇15g,胡萝卜30g,鸡肉50g,生姜3g,盐适量。
制作方法:干竹荪切除菌盖后泡发,冲洗后焯水。山药、胡萝卜切块,与泡发的冬菇和鸡肉放入汤煲中,加水适量,大火滚15分钟,改小火煮30分钟,加入竹荪再煮20~30分钟。佐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