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疏五过论》记载:“凡预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指出人生病与饮食的关系密切,《黄帝内经》中还有“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些都是饮食致病的描述。
中医认为,饮食要有节制,“应时、有度”,万不可饥一顿饱一顿,或者肉食动物、全素主义。
应时
从人体的经络气血变化规律来看,辰时气血流入胃经,此时吃温暖的早餐可以促进中焦气血的升发,有利于水谷运化吸收,使得整天都有好的精神气力。未时气血流入小肠经,此时吃一顿丰盛的午餐可以让小肠充分吸收食物中所蕴含的精微,有利于保持气血健旺充足。晚上阳气开始收敛,阴长而阳弱,消化能力下降,应吃些易于消化的食物。
有度
过饥:这类情况常见于减肥的人群,进食量过少,特别是米面类主食过少,或不适当的避谷断食,由于摄入的不够,脾胃生成的气血也减少,久则出现乏力、消瘦、心慌、气短、面色苍白无华,手足不温等症,女性甚至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等问题。
过饱:饮食量超过人体脾胃运化能力,胃气需过度消耗,脾气需过度运化,久则脾胃皆损,气血生化反而不足。常见脘腹胀满或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口腔溃疡、口臭、大便臭秽等“食积证”。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要减少进食量,甚至可以空一、二餐让胃肠好好休息一下。如还未能缓解就要及时寻医治疗。
吃饭七八分饱最好,这样可以让胃脾充分发挥其受盛、运化之功,饮食水谷易于转化成精微而濡养全身。
应该吃什么?
在我国古代,不管是北方的面食还是南方的米饭,都是以五谷作为主食,充满着养生的智慧。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种膳食原则是非常完整合理的饮食法则,指出除了运用药物驱邪治病外,饮食五味更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源泉,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缺一不可。
食物是最好的“医生”,中国人的传统饮食讲究药食同源,五谷作为我国的传统主食,是五千年中华养生的精髓所在。现今有些人为了减肥或其它原因不吃主食,只以果、菜裹腹,这样就缺少了维持身体健康最基础的“养”分,所以胃病频发;还有些人偏食肉食或者蔬果,这也会造成人体从食物中摄取营养成分的性味偏颇,日久人体的阴阳失和、脏腑失衡。
饮食要注意这些
01
进食宜缓
进食宜缓是指吃饭时应该从容缓和,细嚼慢咽。多年临床发现,凡是进食速度过快的人,非常容易得两种疾病——一是肥胖,二是慢性胃炎或胃溃疡。
急食则食下易化,暴食则会骤然加重肠胃负担,还容易发生噎、呛、咳等意外,应当予以重视。
《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这样进食有利于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保护肠胃。
02
寒温适中
《灵枢·师传》告诫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告诉我们吃饭要寒温适宜,切不要过冷或是过热。
大多数患胃病的人都有脾胃虚寒,平日饮食寒凉会导致雪上加霜的情况,所以一日三餐尽量吃热乎,尤其是胃肠阳气刚开始复苏的早晨,不宜吃寒凉之物。当然,趁“热”吃不是趁“烫”吃,物极必反,过烫的食物会“烫”伤黏膜,同样会损伤脾胃,患食管癌的一个高危因素就是高温饮食。
03
因时、因地制宜
饮食的选择上,老祖宗也给了我们忠告——在均衡饮食的同时,也要根据四季的变化、地域的差异进行饮食,正所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素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就是说春夏之季不应服过温过热之食,以免阳气耗散太过,达不到养阳的目的;秋冬不可过服寒凉,以免阳气外泄无以养阴;故而说“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这里的寒热温凉,除了温度这一层意思,也是食物属性的体现,就像秋冬吃羊肉、夏天吃西瓜、喝绿豆汤。
另外,吃的技术性还表现在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进食,切不可五味偏食太过。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减却苦,秋辛可省便加酸。季月可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难。”
04
忌滥服补品
俗话说“病从口入”,有时并不只是吃坏了东西生病,吃得太好、太多也会导致疾病发生,所以合理健康的饮食观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人习惯于看望病人时送些补品,若不属虚损证而滥用补品,则会越补病越重。即便是体虚之人,也要根据气血状态合理补益,若脾胃不足,而滥补肥甘之品,则会对脾胃造成负担,严重者可加重病情。
因时因地择材、饮食有节、食无过用,才能让自己吃的对,才能使人身体阴阳平衡。
屠连茹,主任医师,教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世家,得父亲屠金城教授真传,行医40余载。
擅长治疗属消化系统的肝、胆、脾胃、温热病、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男女不孕不育以及内外科各种疑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