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这份美食书单,回味2022年的酸甜苦辣

食物,在2022年的许多时候,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有不少人曾体会到无法便捷买到食物的困顿,又在物尽其用的烹饪中,体味难得的快乐与小小治愈。食物书写以小窥大,既是历史与过往的见证,又于细微处展现当下生活与四季流淌。

《寻味东西》

作者:[英]扶霞·邓洛普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扶霞自2018年《鱼翅与花椒》出版之后,被中国读者所熟知——一个英国剑桥毕业的高材生,于20世纪90年代来到中国,在四川大学留学而爱上川菜,继而去到当地烹饪学校开始实打实学习厨师技能。

以带几分猎奇色彩的个体经历为素材,在东西方双重视角下去观察,加之烹饪上的专业度,让她的写作找到了独属自己的“红海”,《寻味东西》仍旧延续了这些特质。

这本书收录了扶霞在2005~2020年发布于多家报刊的随笔,分四个章节“吃东吃西”、“奇菜异味”、“心胃相通”、“食之史”呈现。

一贯地轻松语调,某些因反差或认知错位所引发的趣事虽不甚新鲜,正如她序言中所说,“一直以来都努力为西方读者奉上关于中餐的新视角”,但作为中文读者,仍会不自觉被她的平实与幽默所逗笑。

《纽约餐桌》

作者:[美]艾娜·雅洛夫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这是一本纽约餐饮从业者的口述史,作者艾娜·雅洛夫是一名调查记者,这部非虚构作品用她的话说“虽然聚焦于纽约美食界,但其内容核心仍是人”。

原书名似乎可以为其身份与内容主旨做进一步注解——“食物与城市:纽约专业厨师、餐厅老板、流水线厨师、街边小贩、杂货店主讲述职业与从业缘由”,略显冗长句式下,可以看得出调查记者的客观及理性,而书中所描绘的,恰恰是一群为食物、为烹饪而狂热的人。

人物小传之外,本书也算得上是不错的纽约城市寻味指南,只是其中部分餐厅已因各种原因关门了。但至少,还有文字记录下它们存在过。

《这一年吃些什么好?》

作者:[日]新井一二三

全书共12章节,以十二个月作为串联,谈谈当月该吃的几样食材,怎样做才好吃,又因此回忆起哪些人或事,几乎是极为日常与朴实的语言风格。

由此联想到早些年另一部日文作品《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同样以十二个月作为章节划分,讲述时令恩物。“一年十二个月,我从一无所有的厨房‘榨’出菜肴来,品尝四季的味道。”作者水上勉的行文,仿佛能从中感受到对土地的珍视与感情,质朴却又勃勃生机。

两本对照阅读,或许能在同样光景中捕捉到不同的人生境遇。

《甜点的历史》

作者:[法]玛格洛娜·图桑-撒玛

法国可丽饼、千层酥、马卡龙,英国布丁、德国黑森林蛋糕、意大利提拉米苏、俄罗斯帕斯哈、中国月饼、加拿大枫糖奶油……从古至今,每一个幸福与值得铭记的时刻,总少不了甜点的身影,人类对美味甜点的追求更是从未曾停歇。

《甜点的历史》始于甜点的原料与制作者,用80种历代知名甜点的创制、演变,勾勒出甜点的前世今生。各地的风土人情,天才糕点师的人生故事,文豪们饱含深情的笔墨也为这些甜蜜传奇增色添彩。

《菜园简史》

作者:[法]弗洛朗·凯利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弗洛朗·凯利耶是历史学家,本书围绕菜园而展开的培育、消费行为,重观15世纪至今,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与城市脉络发展。作者的另一本著作《馋:贪吃的历史》也在今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餐桌上的中国史》

作者:张竞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旅居日本的上海爷叔、学者张竞在写《餐桌上的中国史》时,是面向日本读者的,“中国料理”在他国的传入与衍变,是最初引发他创作的驱动力。

全书以食物主题与朝代双线索并行展开,既考虑到可读性与易读性,也是历史脉络发展中,朝代间文化经济等的不同,会借由饮食所传达。在阅读过程中,会时常产生关于“传统与正统”观念的思考。

《头号饮料:牛奶小史》

作者:[英]汉纳·韦尔滕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是“食物小史”系列之一,该丛书在今年出版了五册,包含牛奶、面包、巧克力、啤酒、糖果五样在西方社会中最为常见的食物,其中多数并非饱腹之需,系统阅读或许能见微知著,反观西方文明的历程。

就牛奶而言,在当下中西方环境中,皆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如此局面自然非一蹴而就,政策、科技发展、媒体在这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理念与消费观,都在书中有较为清晰的呈现。

2020年出版的《塑造近代中国:牛奶消费》同样讨论了牛奶如何跃升为日常餐桌上的主角,作者章斯睿自称主要是论述了“牛奶要消毒”这件事,事实上书中关于上海近代乳业的变迁,不少史料读来很是有趣,是不错的对照阅读材料。

《香料之王》

作者:[奥]康拉德·佩恩斯蒂奇/娜塔莉·佩恩斯蒂奇-阿曼德

在人类早期文化中,辛辣的胡椒不仅是美食的调味品,还是敬拜神明的祭品和医疗药品;胡椒的珍贵令其价格一度与黄金相当,对胡椒的渴望促使人们远航,探索新的大陆甚至发动战争,胡椒的身世中充满跌宕起伏的冒险传奇。

本书从史书与传说中的胡椒身世讲起,继而带领读者实地认识“胡椒”家族的各位成员,最后再以美味的胡椒大餐为这趟馨香之旅画上句号。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之一的康拉德·佩恩斯蒂奇是一名机械工程师,在巴西、印尼与印度这三个胡椒产地国一共工作了十七年。

《中国的蔬菜》

作者:张平真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超厚实的蔬菜实用手册,全书包含276种蔬菜介绍,181幅手绘插图。从蔬菜历史、栽种方式、形味描述、营养价值等多方面提供了详尽解说,适合在对某样蔬菜有疑问或兴趣时,作为辞典式的工具书查询。

多年前出版的《蔬食斋随笔》系列,则以从事烹饪研究四十余年的聂凤乔在杂志上的专栏做一集合,其中“土味”一册便把蔬果作为主角,同样一篇一食材,对比《中国的蔬菜》的严谨与科普探究,读来更觉酣畅。

《寻径林间:关于蘑菇和悲伤》

作者:[挪威]龙·利特·伍恩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将蘑菇与悲伤并列,似乎并未对“寻径林间”做出注释。作者龙·利特·伍恩在遭遇丈夫突然离世之后,陷入巨大悲痛,及至于树林里开始蘑菇的探索旅程。或许因为是人类学家的关系,她有着极强的观察与思辨力,并最终成为一名认证蘑菇专家。

大量关于菌菇采集与鉴别的信息被详实记录,书中约十分之一的篇幅用来描述不同菌菇的烹饪方法,挪威人惯常的饮食方式得以跃然纸上。另一方面,这些记叙似是作者治愈失去的自陈,在写作过程中,她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自我“重生”。

《一嚼两千年》

作者:曹雨

饮食人类学家曹雨在《中国食辣史》后,将研究对象瞄准了另一流行于湖南的“特色”——槟榔,这项被现代医学认为有损口腔健康、饱受争议,却已流传愈千年的作物。

槟榔是如何传入中国?在流行过程中,随着社会进程衍变,槟榔的文化属性与阶级属性是否随之发生变化?相较于其他成瘾性物质,槟榔为何流于“小众”?未来又会面临怎样的局面?都在《一嚼两千年》中被逐一论述。

《粤菜北渐记》

作者:周松芳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再来印象深刻的,要属周松芳的遣词造句。长句式、不那么白话的词藻,规范书写下带来的微微拗口,却让人沉浸的阅读体验。

《燕食记》

作者:葛亮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部四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食”见诸每一页。主人公乃一代名厨,故事也以岭南饮食发展脉络为背景,勾勒出一幅粤港时代变迁图。书中不乏大段细致的饮食描写,足见作者在文学笔力之外,对世态人情的洞悉及对食物的热爱。

以食写人生,以食写社会,个中况味,需得自己去阅读,才能感受那份真实与沧海桑田。

THE END
1.做菜书籍排行榜京东JD.COM为您提供做菜书籍销量排行榜、做菜书籍哪个好、做菜书籍多少钱等相关资讯,从做菜书籍价格、评价、图片等多方面比较,为您推荐优质做菜书籍产品!https://m.jd.com/phb/key_1713429826cf66aca9e8.html?ivk_sa=1023345p
2.中国烹饪书籍排行榜Top10中国烹饪书籍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无论是厨艺爱好者还是专业厨师都会从中获取灵感和知识。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烹饪书籍排行榜Top10,希望能够为您的烹饪之路提供一些启发。 1. 《食尚玩家》 《食尚玩家》是一本由著名美食作家撰写的畅销书籍,内容涵盖了各种地方特色菜肴和创意料理。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传统的中华美食,还融入了https://www.coffee.cn/xican/post/464032.html
3.书籍推荐9本我觉得还不错的食谱书(早餐/沙拉/中餐/日料/创意菜这里是一些我购买过的食谱书,尽管现在各类自媒体平台的美食教程已足够多,但我还是愿意购买纸质的食谱书,因为相比各种碎片信息,这些食谱书会有一个清晰的内容框架以及基础的操作方式,可以帮助我少走很多弯路。 当然,这些书里踩雷的也有不少,今天就先不展开说了。 https://www.douban.com/note/81129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