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开启了一场自发的美食大赛,网友们纷纷打卡美食挑战。一眼看不到头的假期让网友们被迫成才,很多平时连酱油、醋都分不清的小伙伴,纷纷成为宅家美食PK赛的种子选手。从凉皮、油条到电饭锅蛋糕,还有奶茶、煎饼果子、大麻花等等,人人变身成小吃店店主。
精英队
翻车队
虽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然而,此次疫情在给餐饮业、民宿业等众多行业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却给食谱类APP带来了意外的发展机遇,让众多食谱类APP免费获客。下厨房、豆果美食等食谱APP下载量都呈上升趋势,在移动应用中涨幅排名靠前,部分APP流量翻番。七麦数据显示,2020年1月移动应用增长榜发现,美食综合类的前20名中,食谱类APP就占了4席。
食谱APP的前世今生
食谱APP多脱胎于美食网站或者美食杂志,随着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的疾速发展,早年成立的主流食谱平台开始从PC时代过渡到移动端时代。以最早涉足互联网食谱领域的美食天下为例,从2004年网站成立起开始积累用户,2011年3月和2012年4月上线了美食天下APP和菜谱精灵APP,在移动端获得了良好的持续发展。
食谱APP如何撬动用户
1.健康至上,以专业背书产品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让食物成为你的药品,而不要让药品成为你的食物。”随着健康传播的推广和健康管理意识加强,公众对食品健康需求不断释放,对品质、健康、营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QuestMobileTRUTH数据显示,“做饭派”人群应用偏好集中在孕育健康和运动健身。因此,健康、专业的食谱对用户来说至关重要。
晒厨易SideChef是一款主打外国厨艺的APP,里面有很多地道的外国美食食谱,菜谱上不同地方会标注白色小圈圈,点击即可获得科普知识,了解每一步操作的原理,帮助用户合理健康烹饪。
2.从“食”出发,嫁接情感纽带
汪涵在《偶像来了》中曾经说过:“翻炒是情感的升温,糖醋是柔情的蜜意。”饮食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满足温饱,更是一种对情感和文化的唤醒,唤醒亲情、友情,甚至是与用户的共情。而且食谱类APP用户中73.2%都为女性,更为注重感性因素,感性营销也屡试不爽。
贝太厨房就深知饮食文化除了愉快的吃吃喝喝,了解事物背后的文化与故事也是一种生活情趣,专门开发了美食故事板块,讲述各城各地的饮食习俗、食材与美食的历史故事。
香哈菜谱在食谱分类上就将与用户共情做到了极致,菜谱标签系统化和个性化,按菜系、食材、人群、功效、场景、烹饪方法、节日、厨具等分类,使用户一眼就能够查找到所需菜系菜谱。在美食养生分类中孕妇模板,以周为单位为用户推荐宜吃和忌食食物。APP是一个生活小助手,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以情感为驱动的产品远比以功能为驱动的工具持久。
3.紧跟潮流,让产品成为社交货币
下厨房APP就深谙社交之道,设置了餐厅Cosplay部分,提供必胜客、鲜芋仙、85度C、肯德基、麦当劳等数十家餐厅的明星产品的食谱,还另外设置了影视综艺部分,指导用户制作《深夜食堂》《十二道锋味》等多部影视综艺中出现的餐品。这些具有高知名度的餐厅和影视综艺往往都是用户打卡、拍照发朋友圈的素材,下厨房指导用户自制这些料理,正是在为用户打造社交货币,提供“炫耀”素材。
豆果美食在产品内容上也紧跟热点制作美食专题,抓取客户眼球,如借势苹果发布会,推出以苹果为食材的美食食谱,还有借助大热韩剧《太阳的后裔》推出了一系列菜谱,以及吃出A4腰、臣妾做不到等专题。
食谱APP未来可期
大街小巷里的一道道精致菜品,终究抵不过家里三尺见方厨灶上的那袅袅香气。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对家庭温情的渴望,“宅家做饭”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饮食方式多元化、用户个性化、生活智能化也让食谱类APP未来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