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独特的饮食文化特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饮食习惯,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地域宽广,从南到北,纵跨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因此不同地理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又由于温度、适度的不同,不仅影响了建筑的结构,在饮食上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色。像东北人喜欢喝酒,四川人喜欢麻辣;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爱吃米等等。就这样慢慢地,一个地区就逐渐形成了自己在饮食上的一种独有的特色,最终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风格,我们把这种风格,称之为菜系。

(二)四季有别

一年有四季,四季温度、湿度差异较大,成为影响中国人饮食的另一大因素。不同的季节要吃不同的食物,讲究食物的性质和搭配。春季,由于气温较低,对人体热量的消耗较大,因此应多吃热量高的食物;而夏季由于气温过高,易使人躁动不安,食欲下降,故要多吃清热去火,消暑降温的食物;秋季,由于天气干燥,所以要吃一些滋润之物;冬季,天气寒冷且干燥,应多吃一些滋补之物。

(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饮食文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菜肴的味道上,还对烹饪的精湛技术和菜肴美感有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色香味”中的“色”。一道美食,不仅要味道极佳和香气扑鼻,精美的外观也同样重要。这样在品尝之时,才不失为一种享受。使人们在享受美味感受味蕾刺激的同时,还有另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四)注重情趣

我们国家的饮食特点除了在色香味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对于每一道菜的名字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进餐的节奏以及娱乐的穿插也是大有讲究,这体现了我国饮食文化对于情趣的追求。中国菜的名字可以把这道菜表现得更为出神入化、雅俗共赏。每道菜的名称都有来历,有的是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的是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五)食医结合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我国饮食文化中还有极为特色的一点,那就是“医食结合”。我国在饮食的烹饪上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这又与身体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食疗”。我们说常说“是药三分毒”,因此祖先们就把防治疾病这项工作放在日常饮食中。早在古代,就有着“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就是通过食物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将其做成美味,最终达到预防一些疾病的目的。而近几年刮起养生的浪潮正是与此有极大的关系。

二、中国人饮食习惯所带来的利弊

由于中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特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饮食习惯。饮食习惯有益有弊,我们分别来看。

(一)中国人饮食习惯之优势

1、多食素食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因此中国人以素食为主,所吃的新鲜蔬菜要比西方人多很多,美国则秉承着游牧民族的传统,因此在饮食上大量吃肉、奶,蔬菜的摄取量则偏少,这样的饮食结构对肠胃的影响非常大的,所以在西方国家的人患消化系统和癌症的比例就要远远大于我们。

2、食粗粮

由于我国旧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因此平民百姓大多都吃粗粮,而较为发达的西方人则多数吃的是精细粮食。然而粗粮的口感虽差,但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还可以有效帮助消化系统来消化食物,促进胃肠的蠕动。

3、食植物油

中国人多吃素食,所以烹饪时所用的油大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而西方人则喜欢食用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除此以外,西方人还喜欢吃黄油、奶油等,所以细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是远远高于我国。

4、食豆制品

中国的老百姓对于黄豆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将黄豆加工处理,做成豆腐、豆芽等。黄豆中含有大量的大豆异黄酮,这对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有特别的效用。而西方人却是敬而远之。

(二)中国人饮食习惯之劣势

1、盐过量

中国人的食盐使用量过多,尤其是北方人。有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百姓平均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在10克以上,以东北人的摄入量为最高,达到了18克。食盐摄入过多,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压、胃癌等。

2、味精过量

由于对食物味道的不断追求,为了提鲜,在烹饪时喜欢加入味精。而味精其实就是一种化学元素钠。摄入大量的钠元素,对身体的伤害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在烹饪之时,应当少用或用其他调味品代替。

3、多食腌制食品

4、集体用餐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吃饭喜欢做圆桌,象征着团圆之意。不仅如此,大家在一起吃饭,还喜欢互相夹菜,这种方式既不文明,也不卫生,还大大增加交叉感染,加速了疾病的传播。三、饮食习惯所带来的问题

(一)传染病肆虐

由于人们对于美食的不断追求,最终导致灾难。2003年SARS席卷了整个中国,一夜之间,生活被完全打乱,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紧张感让我们记忆犹新。而这场灾难的导火索最终被确定在一种叫“果子狸”的动物上。正是因为人们食用了携带有SARS病毒的果子狸,而感染疾病。这一切都是因为“吃”而惹祸上身,都是因为对美食的追求而导致恶果。

有人曾开玩笑说,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最初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中。后来只因为他们俩禁不住蛇的诱惑而偷吃禁果,才被逐出了伊甸园,来到地球繁衍后代。很多人喜欢用这两个人攀附自己的祖先,这时候争议出现了,地球上人种很多,亚当和夏娃究竟是哪一个人种呢?不管怎样,他们肯定不是中国人,因为他们绝不会等蛇来引诱,就先把那条蛇也吃了。

这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笑话就说明了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无所不吃。也正是因为中国人“滥吃”“乱吃”的现象才导致“SARS”疫情的全面爆发。这样的事情一次一次地为我们敲响警钟,而人们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是一味追求,不顾其他。

(二)饭局所造成的浪费

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不仅是停留在一个“食”上,更多的是包含了一种人情世故在其中。一场饭局,不是简简单单吃一顿饭。从一场饭局中,你也可以了解一个人,看出他的地位、品味、尊卑、身份。

在中国,饭局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从生到死,可以说是一路吃过来的。从婴儿开始,要吃生辰酒,满月酒,学业有成要吃饭,结婚生娃要吃饭,就连生老病死都要摆上一桌,可以说是充斥着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这些一般的有名目的饭局以外,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办事的饭局,用来扩充人脉,建立关系。

以一种过于正式的方式谈事,中国人会觉得拘束,不自在。在这样的情况下赴宴吃饭,肯定吃不好,这就引出中国人饮食最大的问题:浪费。除此以外,“面子”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大家酒足饭饱之后,对于剩下的那些菜,丢之不管。倘若是打包了那些饭菜,似乎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因此“适度点餐,剩菜打包”,在实现上却是异常艰难。

(三)食品安全遭遇“恐怖袭击”

所谓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的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是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而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其中掺假使假、环境污染、滥用激素,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的问题层出不穷,国家下大力整治,但是其势头确实愈演愈烈,有增无减。有人说,以后不能在外面饭店吃饭了,自己回家自己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然而连最基本的食材都存在问题,这让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继续生活呢?

四、如何摆脱饮食文化的负面影响

面对我们的饮食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人应该觉醒了,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像营养学家赵霖在中国科协会议上说:“人类正在用牙齿把自己送进坟墓”,的确,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如何摆脱饮食文化的负面影响呢?我们必须要转变这样的观念,可是千百年来积淀下的饮食文化深入人心,完全改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至少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然后慢慢改变。如近些年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的“素食主义”,或许就是人们思想转变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开始意识到饮食方式的不健康,而开始积极地转变调整饮食方式和结构。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素食主义已经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伤脾胃,一些豆制品也可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氨基酸和热量的需求。我们大胆设想,若中国人都开始吃素食了,那至少对于动物传染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出现了。

中国的饮食文化从远古的为了果腹,从食素到食肉,从生食到发明了火以后的熟食,从简单的填塞到复杂的品尝,从捧土为皿到花样繁多精美的食器,从索然无味到五味杂陈,从随意堆砌到精心摆放,从不讲求礼乐到讲究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从无目的的不自觉产生到自觉审美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可是说是饮食美学由无到有的一个发展。

一、美从何来

美从那松树和栎树间的精灵里来,美从那藏在土层里的极品里来,美从那红色砂中间的天然调味料里来,美从那淤泥中的洁白无瑕中来,美从那冰面下的成群结伴中来,美从那大海中的浩浩荡荡中来,美是自然的馈赠。

早在上古时代,食物其实远远谈不上是食物,人类只是像其他的野兽动物一样为了远离饥饿的本能活动,正所谓“食色,性也”,他们“茹草饮水,取草木之实”解决饥渴。随着人类慢慢直立行走,加之生活的地区植被较为丰富,人类开始运用简单工具取食。随着北极冰川融化,素食减少,人类开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人类从产生到现在,脚下踏着的,无论是土地是水面,头上顶着的,无论是星辰还是阳光,沐浴着的,无论是温暖还是寒冷,都是大自然的馈赠。阳光雨露,恩泽大地,也赐予了大地上生命以生机活力,那高山上的梯田,那海洋里的古老生物,那数目不多的中华绒螯蟹,那天然的独一无二的垛田,那高原上的青稞酒酥油茶,都是自然给予了这千差万别却又万变不离其宗的美。

二、美在何处

(一)美在色香味形触

说到色,大概要从最基本的五谷说起吧,大约两千年前是指稻、黍、稷、麦、菽,现在主要的是稻谷、小麦、玉米。脱了壳的稻谷,一粒粒晶莹剔透,就像那江南水乡一样,充满了柔美的性状,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要的食物,用它做成的米粉米线更是成为了饭桌上的美味。用糯稻和各种叶子汁液做出的黄色、绿色、黑色的彩色的饭团,不仅仅体现出的是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更体现出了中国文化中包容,博大的民族品质。

爱美的人都知道小麦色的皮肤是非常特别而有性感的肤色,小麦在没有经过太多加工的时候,它的色泽给人一种沉静,积淀的深沉感,它没有稻米的亮泽,可是它却是炎黄子孙的骨子里的颜色,是那满腹历史的浑厚,是扎扎实实的生活的态度。

而玉米作为粗粮,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在历史的舞台上又一次被人们所追捧,可谁又知道,它那金黄的.色泽,它的并不细滑的口感,却是秋日丰收的象征,是人们内心对收获的最好的定义。

中国的饮食,大道宫廷筵席,小到家常便饭,对于食物色彩的搭配都是那么简单却精细。“色”包括食物原料本色的保持、色的搭配和菜肴的上色。食物的配色如果相得益彰,自然会给人一和谐的审美享受,食欲自然而然被刺激。这就好比是衣饰的搭配,得当就会让人赏心悦目,反之有可能会降低食客的兴趣。但是有时虽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因为各种食材的形谐调,也会让人眼前一亮。

“形“包括保持食物原型和造型两类。就像鱼头,就是保持了食物的原型,展示了食物本来的样子,还有烤全羊、烤乳猪之类。但是有些食材的外观并不能起到加分的作用,就要运用切割、雕刻、填塞、拼接等造型技艺了。通过形的加工,使得形色交相呼应,使得食物的“骨”更美,为香、触打下了好的底子。此外,形还包含着盛放食物的器皿,从一开始的简单的石器到精美的青铜器,到陶器再到瓷器,从无花纹到有精致花纹,从工艺简单的到工艺复杂的,从单一的器形到用途多样的器形,无一不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进步。精进到现在,盛放不同的菜肴或是汤食,器皿的种类花样可谓数不胜数,不同的食物的形态配合不同的器皿,常会有如临满汉全席之境,会觉得自己眼前的不是佳肴而是一幅画。色、形这两者这就像是美学当中的“知”一样,是对美的最基本的欣赏和鉴别,如果一桌菜,并不能让人觉得赏心悦目,那这桌菜并不算得上是佳肴,而只是用以充饥的食物而已。

豆腐经历过发酵,经历不同的发酵,会转化成为各种豆腐制品,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食物,在古代被称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做豆腐的人能懂得“顺其自然”。豆腐的这种转化,是一项十分繁琐重复的过程,但是豆腐从汁到结块到成型到制作成不同风味口感的豆腐,的确是一项考验人耐力与耐心的东西,这种相互转化的艺术,这种你压我更韧的精神,这种即使是碎裂也不失本性的东西确实是和,也是美。

而五味的调和,食物的生克又不免会与五行联想到一起,这种相辅相成或者水火不容,或多或少是融入了五行在里面的。因为不同的调和,因为地域的关系,产生了中国的鲁、川、粤、苏、浙、闽、湘、皖八大菜系,每个菜系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文化承载。酸甘苦辛咸这五种味道,并不只是体现出其单一的味道即是好的,而是要相互融合。这就像是人生五味一样,人生总会有逆境顺境,总有甘甜时,也总会有辛酸时,只有看得到甜以后的苦,看得到苦尽甘来,人生才算是完美,也才能成长。追求五味平衡,是厨师对于食物的追求,也是人一生所求的最高境界。

(三)美在等等等等

美是那饭桌上的礼节,美是那觥筹交错的美酒,美是在静谧温婉的茶。中国饮食文化史上,餐桌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餐桌礼仪,从宫廷到士大夫到市井,从奢华都富贵到朴素,无不体现着美。从不同的饮食礼仪、规模,能回望到古代帝王的九鼎,能体会到身处下层人民的清贫,而等级制度也能由此窥见一斑。酒文化茶文化在经历了岁月的锤炼之后,在现代社会反而又逐步成为了文雅的代名词,特别是茶馆、茶道的逐步推广,已成为了都市人乃至乡间休憩养生的最佳途径了。因为茶道的真谛就是和、静、怡、真,是符合中国文化,中国人思想的一种诠释。

THE END
1.传统饮食文化论文(精选6篇)传统饮食文化论文(精选6篇) 篇1: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eg6vs5m.html
2.中国饮食文化论文7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饮食文化论文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摘要: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是https://www.51cyh.com/shiyongfanwen/375815.html
3.中华饮食文化范文12篇(全文)尤其是火的发现, 使人类进一步体验到食物的美好;再加上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 即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 陆地面积广大, 就更有利于发挥老祖宗在饮食方面的聪明才智了。因此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也同样孕育和包含着丰富、渊博的中华饮食文化。笔者认为, 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全、和、意, 现阐述如下。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q8s3aw3.html
4.中国饮食文化作文(实用7篇)中国饮食文化作文(1) 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五千余年,可谓是灿烂辉煌,如若繁星。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天人合一,而饮食文化亦是如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从神农氏开始至今,五千余年来,中国人一直强调药食同源的道理,而神农尝百草正是药食同源的最早见证。 https://edu.iask.sina.com.cn/zw/1z6hbobqKTHf.html
5.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精选5篇)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翻译;菜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中国的饮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对于更好地为外商和外国https://www.1mishu.com/haowen/91490.html
6.饮食文化的优秀作文(精选35篇)饮食文化的优秀作文 1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源远流长。 在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11109170033_1451867.html
7.饮食文化论文范文(通用10篇)饮食文化论文 篇1 摘要:中法两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法国则深受人文主义的熏陶。本文通过探究中法两国间的饮食方式、饮食内容、及饮食观念的不同,从而寻找两国间的饮食文化差异,有助于两国在今后全球化进程中相互借鉴,博采众长,推动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wenhua/669163.html
8.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文化论文.docx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能够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具体表现出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本文提供几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补充:本文末尾附上陕西、山西、客家、潮汕等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53512794.html
9.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3000字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饮食文化历经了无数次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体系,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https://www.coffee.cn/xican/post/343120.html
10.中国的饮食文化(解读3篇).pdf中国的饮食文化(解读3篇).pdf,中国的饮食文化(解读 3 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解读 3 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解读(一):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 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 蛋 表示着生命的延续,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315/502232134301112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