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大地,体现传统川菜魅力的菜品很多,比如回锅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水煮牛肉、半汤鱼、口袋豆腐、麻婆豆腐及开水白菜等。这每一道菜品,要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要么有一段神奇的经历。
在此,讲一讲关于回锅肉与鱼香肉丝的趣事与往事。
一
为招待兄弟,十六文钱做出四样菜
精打细算落魄袍哥创出回锅肉
回锅肉,也叫熬锅肉。此菜为川菜传统风味菜肴,有“满街香”之誉。
关于回锅肉的来历,曾经盛行一个关于祭祀产生回锅肉的传说。即是说,人们在祭祀以后,将祭祀所用供品——大块煮熟的头刀猪肉切成大片再回锅,加作料炒熟后形成的菜肴即回锅肉。但传说也仅仅是传说,并无考证实据,也无故事可讲。
这里要讲的,是关于回锅肉在成都创制时所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相传,清末,在成都处于隐蔽状态的民间组织里,有一位本地江湖人士懂得烹饪,颇有名声。
一次,他的一位结拜兄弟从重庆到成都公干。按“汉流”的规矩,理应是他私人先接待后,才能介绍到“堂口”公干。
哪晓得,成都的这位仁兄此时正囊中羞涩——荷包里只有十六文钱了。
怎么接待呢?既要接待,又要有排面,这位仁兄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好办法。
他叫来婆娘,吩咐她,按照自己的办法上街去采办肉食与蔬菜。
于是,她先买了八文钱的鲜肉,然后再分别用二文钱各自买了黄豆芽、蒜苗、豆瓣酱以及内江黑芽菜,二乘四算下来,也是八文钱。就这样,十六文钱算是花光用尽了。
婆娘把菜买回来后,这位仁兄就把八分之一的猪肉切成丝,干炒豆芽,把八分之七的肉和剩下的豆芽煮汤。等到猪肉半生半熟之际,他把肉从汤里面捞起来,切成两寸长的薄片,一半用内江黑芽菜蒸扣肉,再把另一半肉切片,然后回锅与蒜苗、豆瓣酱炒熟。
就这样,十六文钱所买的东西做了四样菜。
其中,尤以蒜苗与豆瓣酱炒肉片的菜最有味,而这道煮后回锅再炒的菜后来传遍蓉渝两地,“回锅肉”应运而生。
这之后,每当这些兄弟伙聚会,午饭第一菜必须吃回锅肉,否则就违犯了规矩,会结冤起仇的。这样,因长年累月的沿习,便约定成俗了。
同时,成都是川菜回锅肉的源头坐标,回锅肉乃成都制造,故亦称成都肉。故事展示了成都人的聪明才智与精打细算,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精明。
回锅肉发轫于成都,传至重庆后,在重庆得到发扬光大。如重庆在“俏头”上的丰富多彩与调味上的取舍变化,与成都回锅肉有了口感上的细微差别,但总体上大同小异。这点小异,形成了重庆与成都的两种特殊风味。
抗战时期,重庆的回锅肉曾引起不少“下江人”及下江报纸的注意,刚刚迁移至重庆的《南京晚报》也很快予以了报道。只是它在介绍时,将回锅肉的标题写成了他们认知的黄焖肉。当然,文中也特别指出,黄焖肉就是回锅肉:
黄焖肉是一道著名家庭菜,其制法系用半肥瘦猪肉,先入水煮熟,然后切成薄片,用干锅雄火爆之,至油汁半出,肉片成“灯盏窝”状,始下甜酱、白糖、豆瓣、酱油等香料及鲜菜片烹之,吃起来别有风味,所以又称酱爆肉,亦称回锅肉。本地工厂店铺,每逢朔望牙祭吃肉日期,大都用这一菜肴,所以知道的人很多,而且远近驰名。
这篇对重庆回锅肉的介绍,刊登于1938年夏季。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在重庆避难的“下江人”了解当时重庆的民风食俗,所以在标题上顺应了“下江人”的习惯——黄焖肉。
这是典型的重庆做法,成都的做法要加豆豉,就好比成都的鱼香肉丝要加木耳一样。
这篇回锅肉的介绍中漏掉了那时蓉渝两地烹调时都要使用的“猪油”。文中的“雄火”即大火,“鲜菜片”则语焉不详,或许与重庆已开始有其他“俏头”如莴笋等有关吧。
文中“灯盏窝”三个字,将传统回锅肉的经典形象带到人们的眼前,活色生香、栩栩如生。
可见,因为人人喜欢,家家常做,香气撩人,味道巴适,而且越吃越想吃,越做越过瘾,为了引领川菜,回锅肉不当“头牌”都不行。
二
最早在重庆出现,并在渝得以光大
重庆炒鱼香肉丝没有俏头
此馔一直很神秘,不知是何方神圣所做。
从史料看,截至目前,川菜中关于鱼香味及鱼香肉丝的烹饪方法则最早出现于重庆。
鱼香豆腐,系用烹鱼的各种调合香料,把豆腐煮起来,仅滋味似鱼,实际却无鱼汁在内。
炒一盘鱼香肉丝,要用半斤肉,白糖二两,醋、酱油共半小勺,葱子切细,豆粉用水调起,豆瓣要剁细。把糖、醋、酱油先放在碗里调匀。肉切成丝子。
油要大,锅要辣,先放豆瓣,随后把肉放入炒几下,然后把调好的料放下炒转,再放豆粉、葱子,铲起来,道地的鱼香味。
其实,这才是最早的川菜鱼香肉丝,真正的本味与正宗,与《俞氏空中烹饪》一对照,即得到印证。
《俞氏空中烹饪》中菜组第五期中的鱼香茄子,用的是糖、醋、酱油、盐、姜、葱及辣椒、蒜苗等调料,没有泡姜、泡海椒之类;第四期中的鱼香四件,用的也是糖、醋、酱油、辣酱、蒜苗、葱末及盐等调料,没有泡姜、泡海椒之类;最有意思的是第三期中的鱼香肉丝,依然用的是糖、醋、酱油、辣椒、姜、葱等调料,没有泡姜、泡海椒。三种鱼香味菜肴,所用调料与1947年初在重庆出现的川菜鱼香肉丝调料几乎一致。只是俞氏用的是辣椒或辣酱,重庆用的是豆瓣(与辣酱同),没有用姜。但烹制出来,都是鱼香味。
我们不妨来看看《俞氏空中烹饪》第三期中刊载的鱼香肉丝烹制方法,就知其调料与1947年在重庆发现的鱼香肉丝调料几乎一致:
成分
一、猪肉半斤
二、莴苣笋连嫩叶二小株
三、糖一茶匙
四、醋一汤匙
五、辣椒或辣椒粉小半茶匙
六、姜末一茶匙
七、酱油四茶匙
八、菱粉二汤匙(用二汤匙水调开)
九、油一杯
做法
将猪肉切成细丝,用酒,酱油浸一透,拌入菱粉,入热油锅中爆到脱生时盛起待用,舀起锅中余油,留下三汤匙油,把切成片之莴笋及嫩叶入锅爆炒一下,即以肉丝和进炒和,淋入酱油,醋,加下辣椒粉,糖,姜末,葱花,炒十数下,即可盛起。
调料中没有用泡姜、泡海椒,而是用的“辣椒或辣椒粉”。还用了俏头“莴苣笋连嫩叶二小株”,即与同一套书中的鱼香茄子、鱼香四件的调料基本同。
用泡姜、泡海椒的方法,是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才出现的,也是首现于重庆。
川渝地区除1947年《新华日报》所载重庆鱼香肉丝的制作方法最早见诸报刊外,国内第一本由政府组织编写、出版的名菜集《中国名菜谱》第七辑川菜中,入选的鱼香肉丝,也是重庆1945年创建的蓉村餐馆所烹制。可见即使是在上世纪60年代及前后,国内也是以重庆烹制的鱼香肉丝为代表,而非成都。
下面,我将这道入选1960年《中国名菜谱》第七辑的重庆鱼香肉丝菜谱抄录如下,既可以与《俞氏空中烹饪》及1947年出现的鱼香肉丝相比较,也可供广大传统川菜爱好者学习、实践。
此时重庆的鱼香肉丝与上世纪40年代的鱼香肉丝已有了一些区别,就是开始采用泡姜、泡海椒之类了。估计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感觉与之前的豆瓣相比较,用泡姜、泡海椒的鱼香味更浓更醇更香的缘故。
由此进一步可知,鱼香肉丝不仅是在重庆出现的,而且是在重庆发扬光大的。
在菜谱的最后,加注了以下说明:“此菜系以烹调豆瓣鱼的主要作料为作料,所以有鱼香味。”既然是豆瓣鱼,则主要调料一定是豆瓣,而“烹调豆瓣鱼的主要作料”这句话,恰恰说明鱼香味放豆瓣才是最早的方法与最正宗的做法!这一点与《南京晚报》的表述“系用烹鱼的各种调和香料”,意思也几乎相同。
成都著名美食家石光华也说:“真正传统的鱼香肉丝,是全肉丝,不加俏头。现在几乎每家馆子,都要加些冬笋丝、木耳丝或者青笋丝之类,据说是为了少肉。”
他所说的传统的鱼香肉丝正是重庆的传统做法。
可以这样说:最早、最正宗的川菜鱼香味菜品,是经过加糖、醋、酱油及豆瓣等调料烹制后,形成烹鱼后才具有的香味,故名。川菜鱼香肉丝依然,且是净肉丝,没有俏头。
由此,川菜鱼香肉丝终因“肉丝甚细嫩,微辣,极可口”的特点,成为“鱼香味”的第一号菜肴。并且影响巨大、流传甚广,享有“满屋香”之誉,深受社会大众喜爱。
有人说,发明鱼香肉丝的厨师一定是一个天才,大概是因为鱼香肉丝有“鱼香”,却无“鱼”的缘故吧!的确,标准的鱼香肉丝是“但闻鱼香,不见鱼肉”。
时代是在不断变化与进步的!如今,重庆已有餐馆将鱼肉作为主料融入了鱼香肉丝,实现了“鱼”的自由,还取得了国家专利,它该是一种什么味道呢,你不去尝尝?
由于鱼香肉丝已形成蓉渝两种风味,就经常出现谁正宗的问题。其实,放在今日看都正宗,就看你在哪里吃!你在重庆吃到成都风味的鱼香肉丝就肯定不正宗,你在成都吃到重庆风味的鱼香肉丝也当然不正宗。
而按照史料记载及有关反馈来看,重庆的鱼香肉丝才更传统、更正宗。所以,鱼香肉丝是否也可以叫渝香肉丝呢?
由此,我们也知道了,蓉渝两地在借鉴彼此的原生菜品时,多以加减法伺候。如回锅肉是重庆做了减法,减去了成都惯用的豆豉;而鱼香肉丝则是成都做了加法,在重庆净肉丝的基础上,增加了木耳,即增加了俏头。
主料
瘦猪肉200克
辅调料
蒜米5克猪油60克泡辣椒32克黄葱60克白糖5克姜米5克川盐1克醋10克酱油18克水团粉18克
烹饪方法
1.泡辣椒剁碎。黄葱切成颗粒。
2.将猪肉切成长4厘米,宽厚各0.5厘米的丝,与川盐及水团粉(10克)拌和均匀。白糖、酱油、醋及水团粉8克兑和成汁。锅烧到六成热时,放入猪油,随即放入肉丝炒散,继之下泡辣椒、葱、姜、蒜,迅连翻炒几铲后倾进已兑好的汁,炒转即行起锅。
特点
此菜系以烹调豆瓣鱼的主要作料为作料,所以有鱼香味。肉丝甚细嫩,微辣,极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