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主题墙在创设时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在每个板块中分别呈现主题中重要的内容。但在班级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时,里面的元素非常多样,如何去挑选呈现的内容呢?以儿童视角的主题墙为例,教师在设计主题墙结构时可以采用“主题说明+过程展示”的形式。
主题说明
通常在一个主题墙中可设置一个主题说明。也就是教师对于主题活动背景、由来的阐述,主要面向成人解释主题活动开展的原因和推进过程,可以是一段文字、一个思维导图、一个流程图等。
过程展示
例如,关于《种植植物》的这一墙面:
在这个主题墙的第一部分是孩子们关于种植哪种植物的讨论,教师没有直接呈现讨论的结果,而是将孩子们想要种植的植物及其原因都进行了说明,最终以投票的形式决出了结果,充分说明该活动的产生原因,尊重每一位儿童。第二个部分是孩子们具体的行动内容,老师没有选择去平均的去呈现孩子的整个活动,而是有详有略,简单说明前期准备工作,重点呈现孩子们遇到的“植物缺水”“有虫子破坏植物”等问题,从他们发现问题到思考问题再到提出解决方法,这是孩子获取经验的过程,也是其参与程度较高的过程,这一部分的呈现既能体现活动的深度,同时又能更好的引发孩子的互动。
再例如,《走进小学》这一主题墙面:
PART02
材料墙面
墙面想要体现出儿童视角,首先便是需要让儿童能够与之互动,让其能够服务于儿童的游戏。对于班级墙面的使用,既可以呈现儿童感兴趣的游戏内容,也可以作为材料储存的空间。设置专门存放材料的墙面,一方面可以增大孩子的游戏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孩子和墙面的互动。
常见的网格、洞洞板、置物架、带有挂钩的盒子、绳子、夹子都可以将材料固定于墙面。
PART03
作品墙面
每个班级都有展示儿童作品的习惯,这是能够很好的去体现儿童痕迹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艺术欣赏水平,但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去呈现儿童的作品呢?班级里设立一些作品墙就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一些二维作品,我们可以利用铁丝网、麻绳、纸板等做为背景,便于作品悬挂,同时为保证作品能够及时更换,可以使用夹子、档案袋等用于固定作品。而三维作品尽量不要直接放在柜面上,比较占用空间,可以将纸盘、纸箱固定在墙面上,用于承载三维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上墙的作品需要定期更换,1-2月更换一次较为适宜。同时展示的作品需要教师和孩子一起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每一个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PART04
游戏操作墙面
班级里设置一些游戏操作墙,可以让孩子充分的和墙面产生互动,最大程度的将墙面利用起来。但是常见的游戏操作墙,是老师将一些带有固定玩法的游戏材料粘贴到墙面上,实则只是让孩子换了一个地方玩该游戏,由于玩法的局限,孩子很快便失去了兴趣。
那么想要创造让孩子能够持续游戏的操作墙面,则需要给到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例如下方的这几类游戏操作墙。
乐高操作类
如果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创设一个乐高墙面,给孩子提供不同类型的乐高积木,让他们自由的进行创作,拼出他们喜欢的作品。这种方式一方面给到了孩子创作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之间产生互动。
美工创作类
孩子对于艺术创作有着较大的兴趣,许多幼儿园会在户外留出专门的墙面供孩子涂鸦,但若是在室内设立涂鸦墙面,后期清理调整的难度较大。那么对于班级的美工创作墙面,老师可以提供能够固定在墙上的质地较软的白板,满足孩子创作的意图,也可重复多次的利用。
感统触摸类
班级还可以创设专门的触摸墙,将不同触感的材料固定在墙面上,让孩子能够感受和操作。